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分类

天道

《道德經》:

 第一章

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四章

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也。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八章

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二 十 一 章

孔德之容,惟是从。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者,同于﹔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者,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法自然。

第三十章

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远。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不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故有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四章

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七章

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第四十章

反者之动﹔弱者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勤而行之﹔中士闻,若存若亡﹔

下士闻,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

故建言有之:

若昧﹔进若退﹔夷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隐无名。

夫唯,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五十一章

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而贵德。

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唯施是畏。

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

财货有余﹔是为盗夸。

也哉。

五 十 五 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不早已。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二章

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

古之所以贵此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

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七章

天之,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利而不害﹔圣人之,为而不争。

2 齐物论

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怪,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己。己而不知其然,谓之。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之所以亏也。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夫大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昭而不,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3 养生主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枝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4 人间世

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耳!夫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集虚。虚者,心斋也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吾甚慄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

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

庄子曰: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

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

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

庄子曰: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6 大宗师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

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犠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勘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太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曰:“吾闻矣。

南伯子葵曰:可得学邪?

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我有圣人之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叁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术。

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猨之便、执斄之狗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曰:“始吾以夫子之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

壶子曰:“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而固得与?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而以与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尝试与来。以予示之。

人道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上古之人,其知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

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如是则骨气以精,谨如法,长有天命。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愿闻其说。

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

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

所以远死而近生。生以长,命曰圣王。

帝曰:愿闻要

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到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帝曰:何谓一?

岐伯曰:一者因得之。

帝曰:奈何?

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黄帝问曰:余闻揆kuí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

请言之至数,

五色脉变,揆度奇恒,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至数之要,迫近以微,

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是故持脉有,虚静为保。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

秋日下肤,蛰虫将去;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

《五色》《脉变》,《揆度》《奇恒》,在于一。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至数之要,迫近以微,

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也。

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

传,乘之名也。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故曰:诊病之,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疟论篇第三十五

黄帝问曰:夫痎jiē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

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

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

三阳俱虚则阴气胜,

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

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

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

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搏,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也,其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如此,则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

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

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岐伯曰:皆生于五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实者何从来?虚者何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

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

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

适其至所,此之谓也。

病所远而中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

是故平气之,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

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

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

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夫标本之,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毕矣。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

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

余欲令要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

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

帝曰:请言其制。

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

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

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也。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

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

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

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

衰之以属,随其攸利,

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乎?

雷公对曰: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治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

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雷公曰:请受,讽诵用解。

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曰:不知。曰:夫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

雷公曰: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

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以惑师教,语子至之要。

病伤五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

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理,为余言子所长,五藏六府,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

怯然少气者,是水不行,形气消索也;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此诊之不足贵。

此治之三过也。

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治病之,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

此治之二失也。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呜呼!窈窈冥冥,孰知其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之谕,受以明为晦。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五中所主,何藏最贵?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

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是以圣人持诊之,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

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

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乃具,万世不殆。

起所有余,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脉事因格。

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甚明察,故能长久。

不知此,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术,谨闻命矣。请问有毚愚仆漏之问,不在经者,欲闻其状。

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帝曰:在经有也。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

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之所生也。

经别第十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地也,

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

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

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

其一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

经水第十二

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焉。

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出焉。

手之阴阳,其受气之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

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擦之,命曰法天之常,

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

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营气第十六

黄帝曰:营气之,内谷为宝。

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营卫生会第十八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

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

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从来?

岐伯答曰:营出中焦,卫出下焦。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而出,何也?

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故命曰漏泄。

口问第二十八

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论不在经者,请其方。

黄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

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开,液开,故泣涕出焉。

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补天柱经侠颈。

黄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师传第二十九

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喜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岐伯曰:五藏六府,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骷骨有余,以候(骨曷)(骨亏)。黄帝曰:善。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

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

津液各走其

阴阳气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五变第四十六

黄帝曰:余闻病形,已知之矣!愿闻其时。

少俞答曰:先立其年,以知其时。时高则起,时下则殆,虽不陷下,当年有冲,其病必起,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也。

五色第四十九

能别左右,是谓大;男女异位,故曰阴阳。审察泽夭,谓之良工。

天年第五十四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

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

岐伯曰:使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岐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五味第五十六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

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

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玉版第六十

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聚者,不亦离远乎?

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

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黄帝曰:余闻之,则为不仁,然愿闻其,弗行于人。

岐伯曰:是明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剑之可以杀人,如饮酒使人醉也,虽勿诊,犹可知矣。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岐伯曰:神不使也。

帝曰:何谓神不使?

岐伯曰:针石,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

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刺避五藏者,知逆从也。

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

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

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也。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

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

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风论篇第四十二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不利,故使肌肉愤(䐜chēn)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

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

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针解篇第五十四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

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

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

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也。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

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必谨察其九候,针备矣。(何为九候?)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以先防。

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皆可先治也。

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其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或其皆妄。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

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可申洞微。

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不迁正气塞于上,当泻足厥阴之所流。

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塞于上,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

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留于上,当刺足太阴之所流。

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当刺手少阳之所流。

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不迁正则气未通上,当刺手太阴之所流。

阳明复布,太阳不迁正,不迁正则复塞其气,当刺足少阴之所流。

九针十二原第一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

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者,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闇(暗)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迎(逆)而夺之,恶得无虚?

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迎之随之,以意和之,

毕矣。

审视血脉,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

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

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刺之毕矣。

本腧第二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

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行于间使,间使之,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之腑。

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

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

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

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

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黄帝曰:余闻五脏六府之气,荥、俞所入为合,令何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

岐伯答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府者也。

黄帝曰:刺之有乎?

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

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

补泻反,则病益笃。

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着。

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根结第五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孰少孰多,阴偶,阳奇。

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

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

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

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咸绝。

官针第七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诸经荥俞脏俞也;

二曰远刺,远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

终始第九

凡刺之,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

阴者主脏,阳者主腑,

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

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行私,必得夭殃。

谨奉天,请言终始。

终始者,经脉为纪。

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毕矣。

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

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凡刺之,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

反此者,血气不行。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毕矣。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

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四时气第十九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

灸刺之,何者为定?

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

灸刺之,得气穴为定。

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

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

秋取经俞。邪在腑,取之合;

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周痹第二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

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慉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黄帝曰:愿闻众痹。

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

五乱第三十四

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乎?

岐伯曰:有以来,有以去,审知其,是谓身宝。

黄帝曰:善。愿闻其

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

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俞,

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

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俞;

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俞。

黄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黄帝曰:允乎哉,明乎哉论,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胀论第三十五

凡此诸胀者,其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麤之所败,谓之天命;

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其于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

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针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心生之乎?

岐伯曰:人之为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

黄帝曰:窘乎哉!圣人之为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之也。

外揣第四十五

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

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也。

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

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

恍惚无窍,流溢无极,畲shē知其合于天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非独针焉,夫治国亦然。

黄帝曰:余愿闻针,非国事也。

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焉,非,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

天道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者,天地之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兰灵秘典论篇第八

余闻精光之,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理,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

积气余而盈闰矣。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

左右者,阴阳之路也;

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

敬之者昌,慢之者亡。

行私,必得天殃,谨奉天,请言真要。

是则至数极而不惑,所谓明矣。

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

臣闻之:

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

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

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帝曰:光乎哉!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

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

不合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曰:是明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帝曰:善。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路,未知其所谓也。

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

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

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

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

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

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

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

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在地为化。化生五味,生智,玄生神,化生气。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帝曰:愿闻天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

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

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合同,惟真人也。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是明也。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臣虽不敏,往闻其旨。

帝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传非其人,慢泄天宝。

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奈何?

岐伯曰:请遂言之也。《上经》曰:夫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也?

岐伯曰:本气位也。

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

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

帝曰:其行之徐疾逆顺何如?

岐伯曰:以留久,逆守而小,是谓省下;

而去,去而速来,曲而过之,是谓省遗过也;

久留而环,或离或附,是谓议灾与其德也。

应近则小,应远则大。

岁运太过,则运星北越,运气相得,则各行以

故岁运太过,畏星失色而兼其母,不及则色兼其所不胜。

帝曰:善。所谓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宣明大,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

余闻之:

善言天者,必应于人;

善言古者,必验于今;

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

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非夫子孰能言至欤!乃择良兆而藏之灵室,每旦读之,命曰《气交变》,非斋戒不敢发,慎传也。

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

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

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

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

此地理之常,生化之也。

岐伯曰: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

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

故治病者,必明天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

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帝曰:岁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气使然?

岐伯曰:六气五类,有相胜制也,同者盛之,异者衰之,

此天地之,生化之常也。

帝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然而五味所资,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少多,终始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曰:地气制之也,非天不生,地不长也。

帝曰:愿闻其

岐伯曰: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黄帝问曰: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夫五运之化,或从五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调之正味,从逆奈何?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

此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非圣帝孰能穷其至理欤!臣虽不敏,请陈其,令终不灭,久而不易。

帝曰:愿夫子推而次之,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宗司,昭其气数,明其正化,可得闻乎?

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数之可数者,请遂言之。

故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闲谷以去其邪,岁宜以咸以苦以辛,汗之、清之、散之,安其运气,无使受邪,折其郁气,资其化源。以寒热轻重少多其制,同热者多天化,同清者多地化。用凉远凉,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温远温,食宜同法。有假者反之,此其也。反是者,乱天地之经,扰阴阳之纪也。

故岁宜咸,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观气寒温,以调其过,同风热者多寒化,异风热者少寒化,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此其也。有假者反之,反是者,病之阶也。

故岁宜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拆而水血交流。必赞其阳火,令御甚寒,从气异同,少多其判也,同寒者以热化,同湿者以燥化,异者少之,同者多之,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假者反之,此其也,反是者病也。

食岁谷以全真气,食间谷以辟虚邪。岁宜咸以耎之,而调其上,甚则以苦发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适气同异而多少之,同天气者以寒清化,同地气者以温热化,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则反,此其也,反是者病作矣。

必折其郁气,资其化源,赞其运气,无使邪胜,岁宜以辛调上,以咸调下,畏火之气,无妄犯之,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反常,此之也,反是者病。

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此天之,气之常也。

帝曰:天地之数,终始奈何?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是明也。

数之始,起于上而终于下,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故曰位明,气月可知乎,所谓气也。

帝曰:至哉圣人之!天地大化运行之节,临御之纪,阴阳之政,寒暑之令,非夫子孰能通之!请藏之灵兰之室,署曰《六元正纪》。非斋戒不敢示,慎传也。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帝曰∶升降不前,愿闻其故,气交有变,何以明知?

岐伯曰∶昭乎问哉!明乎矣。

气交有变,是为天地机,但欲降而不得降者,地窒刑之。

又有五运太过,而先天而至者,即交不前,但欲升而不得其升,中运抑之,但欲降而不得其降,中运抑之。

于是有升之不前,降之不下者,有降之不下,升而至天者,有升降俱不前,作如此之分别,即气交之变,变之有异,常各各不同,灾有微甚者也。

黄帝曰∶升之不前,余已尽知其旨。愿闻降之不下,可得明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是之谓天地微旨,可以尽陈斯

所谓升已必降也。至天三年,次岁必降,降而入地,始为左间也。如此升降往来,命之六纪者矣。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

岐伯曰:此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闻其也。

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

帝曰: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

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

帝曰:愿闻其也。

岐伯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

岐伯曰: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也。

帝曰:善。客主之胜复奈何?

岐伯曰:客主之气,胜而无复也。

帝曰:其逆从何如?

岐伯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中的医道与治国之道
《黄帝内经太素》 > 卷第十九设方 知针石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原文八十一篇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全文,黄帝内经译文
《鹖冠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