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优秀成果分享:世界一流学科的成长机理及培育策略研究
     陕西科技大学武建鑫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世界一流学科的成长机理及培育策略研究”。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明确研究假设,建构适切的理论分析模型
    本研究认为学科生态系统是世界一流学科的生成基质,并提出以下假设:其一,世界一流学科生成于健康和谐的学科生态系统,健康和谐的学科生态系统取决于恰切的学科布局及其战略选择;其二,学科生态系统的重要价值不仅体现在理论上解释学科之间的互动机理,还反映在作为一种方法的可能,将既有的分析框架作为观测维度来揭示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规律;其三,世界一流学科所在的学科生态系统具有复杂的内在结构,这不仅取决于办学历史中的反复探索与创新后的相对平衡,还取决于特色学科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
    基于上述假设,本研究将学科放在大学组织背景中去解读其组织生态结构,有助于揭示学科之间既协同共生又相互竞争的发展规律。除了关注学科自身的组织化程度,以及学科系统的生态特征之外,我们还需要跨越时空来解读组织生态结构的变迁和适应能力,以便观察作为结果的世界一流学科是如何生长演化而来的。因此,学科生态系统的基本架构同时涉及学科组织成长、学科系统结构、大学组织制度三个方面。

    2.回溯政策期许,准确定位世界一流学科内涵
    何谓世界一流学科”不仅是“双一流”建设方案颁布以来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问题,而且是研究世界一流学科形成机理、建设路径、评价机制等内容的首要命题。从学术评价维度出发,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内涵的界定方式,似乎也能获得世界一流学科的普遍性标准。但问题在于世界一流学科首先是一个本土化的政策概念,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研究应该从普遍性标准转向中国大学发展逻辑。因此,该项目基于“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宏伟目标,从剖析世界一流学科的政策指向入手,在学理上揭示其组织与制度的复杂内涵,并科学解释其生长基质、建设方式,以及“以评促建”的可行道路。

    3.创新分析维度,剖析世界一流学科的成长机理
    本研究选择以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四类学科为主线搭建案例框架,在不同学科的案例中兼顾学科生态系统的差异选择若干学校的世界一流学科进行分析,以此便能统筹研究目的与研究视角的二维差异性。基于此,课题组选择6个国内外大学世界一流学科作为案例,分别从学科组织、学科史、生态系统三个维度对其进行理论和实践分析。
    (1)从学科组织视角出发,分析世界一流学科的组织成长特征及演化路径,并从组织健康理论出发建构学科组织健康的理论模型,为学科成长提供适切的组织管理方式和行动框架。
    (2)从大学学科卓越历程的视角出发,选取不同类型大学的世界一流学科为案例分析对象,构建适切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遵循“学科成长历程——学科演进特征——学科成长机理”分析框架,多维度呈现世界一流学科的发展形态和成长机理。
    (3)从学科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重点梳理其内在逻辑、演化路径及培育策略,并进一步整合学科组织、学科系统结构、大学组织与制度构成的分析框架,将其作为一种方法论探讨不同类型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成长机理。

    4.扎根中国大地,探索世界一流学科的培育策略
    在理论建构、实证研究、国际比较的基础上,以学科生态系统为统领,扎根中国大地探索世界一流学科的发展战略。
    面向行业技术革新,探索“双一流”建设高校如何回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使命,以“立足区域,面向全球”的办学理念,在寻求区域贡献与全球声誉的平衡关系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知识生产模式设计,办学者如何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学术、公众构成的四重螺旋优势,建构有利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培育世界一流学科的知识生产模式。
    重塑学科系统结构,“双一流”建设高校如何通过调整学科布局结构,拓宽学科生态位宽度,加强学科关联度,聚集学科群落等方式,形成具有完整学科生态链的内在结构。

    (二)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
    本研究基于大学类型和学科类别的差异,共选取5所大学的世界一流学科案例,以适当的分析框架作为嵌入式结构,分别从多个维度来解释世界一流学科的成长机理。

    2.历史研究法
    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广泛搜集大量历史材料(尤其是学科发展原始材料),并仔细核查材料的真实性;综合判断材料的价值,坚守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则;研究以世界一流学科的历史演化为核心,同时要考虑与大学史的相关分析。

    3.比较研究法
    本研究运用类型比较法,在对学科生态系统和一流学科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首先总结归纳不同一流学科的成长规律,然后对比不同学科成长的特殊性及其原因,最后归纳各类学科成长的普遍性规律。

    二、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其一,世界一流学科与非一流学科在学术品格、组织结构、制度创新、战略方向上有着质的区别,它是一个系统涌现和自发生成的结果,在理论层面天然地具有组织生态的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世界一流学科在组织个体层面需要经历形成、生长、成熟、蜕变过程,契合组织生态学的基本规律;其二,强调“生成”意在说明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是非线性的,质变过程不仅具有学科成长的必然性,也反映了学科系统内外部复杂作用的偶然天成;其三,世界一流学科是在遵循学术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自然形成的,而这些规律并非人为设计之理性结果,而是大学内部人之行动所形成的自然秩序。

    其二,世界一流学科成长离不开学科生态系统的支撑。学科生态系统有结构,但无标准结构,它是一个在办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被探索、被建构、被调适的结构。尽管未必穷尽所有学科生态系统的分类,但这种分类视角足以让我们领略到学科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正是因为如此,世界一流学科才呈现出了多种成长道路和发展空间。另外,也证明了其他学科之于学科成长的重要性,但仅有优势学科的学科系统结构难以塑造实力雄厚的世界一流学科。

    其三,世界一流学科的组织成长具有相似的行动特征,比如适时地拓宽学科组织外围,领导型学者的关键行动力,遵循基本的组织生命周期。但不同大学的学科形成路径有所差异,学科在组织自然演化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自组织演化与外部干预力量的博弈,导致学科组织的生成方式既有在原有组织基础上自然分化而来的,也有外部推动和交叉融合生成的。当然,学科组织的成长历程中并不是匀速前行的,而是有序演进与跨越式发展交替进行。另外,学科组织的成长在跨学科理念的指引下常常发生组织分化、嫁接、合并等现象,成为学科系统结构变化的力量源泉。

    其四,世界一流学科的成长离不开大学层面的理念与制度保障,其中,多元化的办学理念始终是引领世界一流学科成长的指南针,具体包括研究导向、理科支撑、融合创新、学术创业等理念,这些理念并非独自作用于学科系统,而是杂糅在一起影响学科系统的行动规范或制度基础。另外,包容性的制度基础是世界一流学科在跨学科、实践型、创业型的学科系统环境卓越成长的基本保障,比如以共同治理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以跨学科为特征的人才培养和研究制度;以师生为本的教学和学习支持系统;以一级学科组建的学院为组织的基层学术制度。

    (二)对策
    1.遵循学科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组织和制度创新支撑世界一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不能仅仅聚焦“目标学科”,而是要构建能够符合知识生产规律的学科生态系统。学科生态系统对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有着三层含义,其一,学科是大学的学科,而非仅仅是院系的学科,未来时代的学科之间的竞争不再是自身,而是大学组织层面先进的学术理念及其战略举措;其二,学科边界不再那么稳固,“去中心化”的学科发展理念将成为关注学科系统的合法性依据;其三,学科生态系统提供了一切孕育和生发的可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的成长逻辑需要遵循学科之间既协同共生又相互竞争的规律。面向未来时代的学科发展,“双一流”建设高校应该树立学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培育具有“卓越灵魂”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选择适切的学术治理方略。

    2.积极谋划有组织的学术创新,在回应国家战略需求的过程中淬炼学科组织的卓越品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是面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最小组织单位,这种创新不再是作为一种包含一切新奇事物的术语,而是一种设想、发展和成功地部署——接受或者传播新奇且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时代,真正的创新既不是由科层系统推动的,也不是仅靠科学家个人的偶然行为,而是一种有组织的行为。有组织的创新就是要打破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创新断层,遵循科学、政治、市场、社会等多元逻辑,充分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通过引导好奇心、跨界合作、精心策划的商业化来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的最大化。

    3.推进学科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实现学科交叉融合提供科学决策机制。在大学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有关学科重大事务决策的结构和过程也被嵌入到“治理”语境及其实践情境,并呈现出一种从“学科管理”走向“学科治理”的发展态势。学科治理体系是一种有关学术决策的制度化表达,主要涉及大学组织层面的学术事务决策、中观层面的学科间交流互动、院系组织层面的学科发展战略,它们共同决定着学术资源的配置效率乃至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的发展速度与质量。当前,“双一流”建设高校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学科治理体系,但学科治理能力尚未有效发挥,还存在“象征性”治理现象,比如,跨学科交流对话成为“走过场”,最终还是通过“行政化”的手段来配置学术资源。增强学科治理能力的关键点在于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办学者需要将行政权力作为一种服务性权力,负责执行学术权力的决策事项,确保学术权力独立执行学科决策与评价事项。此外,学科治理能力还应体现行业、市场、社会公众的愿望,在充分参与、交流对话、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利益。学科治理能力作为培育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指标,办学者应进一步形塑学科治理的权力结构,培育跨界交往的融通机制,营造学科系统承认与反思的文化生态氛围。

    4.有重点地培育中国大学学派,进一步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大学学派是以理论纲领为内核,在建立在师生群体“选择意志”基础上形成的学术共同体,具有较强的内聚性、自主性、传承性、创造性。作为世界一流学科的历史印记,大学学派一直代表着先进的学术生产力,并恒久地扎根于大学学术发展的每一块版图。反观中国大学百年史,尽管没有诞生像西方大学历史上的著名学派,但如今在某些学科领域也形成了一些初具形态的大学学派,诸如一流哲学著称的北大学派,一流哲学、物理学、社会学著称的“清华学派”,一流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著称的“人大学派”等。可以说,建设大学学派的集体呼吁是中国大学学科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学术自信的体现。大学学派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培育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提供了新的思路,不同大学可以根据学派形成的逻辑建设某一学科的学术品牌,以期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作者 | 武建鑫
来源 |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转自教育科研资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芝加哥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在张力
宣勇: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要实现“三个转变”
学科调整要符合知识、市场、教育逻辑
中国为何还没能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刘道玉的教育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