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复科精细化发展,被忽视的这么多专科你都懂吗?

康复科近年来得到快速和长足发展,康复的方向已从神经康复和疼痛康复向众多亚专科方向发展。专科精细化是针对康复医学医学内涵不断拓展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出现的,由早期粗放型逐渐演变成现有的学科集群,“科中科”,学科之间交融、渗透,专科越装越细化,比如康复科分出脊柱康复、产后康复、手功能康复、脑功能康复、无栓病房康复等等。

康复科涉及很多学科,主要针对三大类人群:肢体功能障碍、脏器功能障碍、亚健康和特殊人群。肢体功能障碍者包括神经系统损伤和肌肉骨骼损伤患者,如脑卒中(俗称中风)、脑外伤、脊髓损伤、小儿脑瘫、外周神经损伤、骨关节疾病和运动创伤、关节置换术、矫形手术和截肢患者等。脏器功能障碍患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衰、糖尿病、肾衰等内脏疾病,其他的还包括复杂慢性疼痛、肿瘤等疾病患者。特殊人群主要指产后妇女和重症病人。神经康复一般是康复科的特色项目,从重症脑损伤昏迷促醒到运动控制,再到手部精细运动训练,直至生活自理训练,已形成一套完整体系,早期诊疗范畴的确如此,但现代康复科远不仅如此。康复其实是一个大专科,小综合,系统性康复大专科建设,体现的是专科水平,突出的是整体康复的理念,亚专科的精细开展,体现的是康复治疗专科化、康复流程标准化、康复管理信息化。

1
脊柱康复

脊柱之所以被称为“脊梁”,是因为短短的脊柱骨,的确是支撑我们生命的“大梁”,就像花的茎、树的干,连接大脑与五脏六腑,承担着输送养分、神经传达等重要作用,所有的神经脉都起源于脊髓,难怪被医学家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据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80%左右的人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腰痛或腿痛的病史,中青年的脊椎病发病率正在急速上升:30—40岁的人群中,59.1%的人患有颈腰椎病;50—60岁的人群中,患者达到71%。在我国,脊柱侧弯的病人超过3000万人,80%在10岁至15岁发病。我国每年递增的200多万脊柱侧弯病患人群中,超过半数为青少年。临床上腰痛的发病率高达30%,是就诊的第二大常见临床症状,仅次于呼吸道疾病。也就是说,此时此刻全国13.7亿人中,每10个人就有3个人正在忍受这腰痛的困扰!

目前治疗脊柱疾病的治疗方法一般分为保守、介入、微创、常规手术等多种方法,可根据病人病程长短、临床表现不同、影像学表现不同、年龄大小个性化选择治疗方案,尽量采取能保守不介入、能介入不微创、能微创不开刀的理念。中频脊柱物理治疗系统,是通过符合人体脊背生理弧度的电极垫,可产生由15种波形组成的循环动态波浪式的电刺激,增强肌肉弹力,使软组织和韧带得以软化;同时激活肌肉所需的特定神经,诱导肌肉和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使患者感到脊柱的力量被“唤醒”。

集成电极的刺激垫是一个真正的创新,沿着脊柱形成循环的刺激,提供了一个动态的、波浪状的刺激,省去了多通道刺激器中耗时的电极定位,此外可以通过模块化组装系统轻松创建新的治疗模式。

2
肌骨疼痛康复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成分的痛苦体验。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疼痛可以分为神经性疼痛和伤害性疼痛,神经性疼痛是神经系统原发病灶或损害导致的疼痛,包括周围性和中枢性疼痛,临床描述为灼烧感、麻刺感。伤害性疼痛是躯体组织受损导致的疼痛,包括炎性疼痛、骨折后患肢痛、关节炎等,临床描述为锐痛和搏动样跳痛。治疗疼痛,内科治疗以服药为主,外科治疗以手术为主,目前疼痛常见的治疗手段是采取药物或非药物手段,以及无创、微创方法加以治疗。理疗使得患者除了开刀、吃药,还有了第三种选择,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了新型治疗模式和新的选择。由于慢性疼痛的多样性、复杂性、顽固性,疼痛涉及的病种很广,特别是对许多慢性疼痛,还没有一种手到病除的方法。2010年4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在《麻醉学》杂志刊登了《慢性疼痛治疗实用指南》,提出多模式镇痛、多学科联合、长期管理的慢性疼痛治疗方法。多模式意思为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至少>1种,多学科联合即多个学科的治疗计划中体现多模式镇痛。

激光磁技术是一种集强磁刺激与激光于一体安全、无创、非侵入性的新型疼痛治疗方法,强磁和650nm激光照射双功能组合成靶向治疗。激光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和镇痛作用,而磁场可能通过直接抑制疼痛感觉纤维上动作电位向中枢的传导起镇痛作用,当然磁刺激同时具有改善局部血流和代谢,松解粘连、调控内啡肽系统等作用。

体外冲击波疗法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慢性疼痛的一种非侵入、无创伤、起效快的理疗技术。冲击波镇痛的机制主要是主要通过组织损伤修复重建、黏连松解、扩张血管、镇痛及神经末梢封闭作用。

3
产后康复

产后康复是指综合运用有关康复治疗技术,处理女性在妊娠和分娩过程受到损伤及身体结构的改变,预防和治疗产后骨盆带疼痛、腰痛、盆底功能障碍、腹直肌分离、骶髂关节紊乱、耻骨联合分离、产后形体改变等一系列问题。

1.产后体型改变:胸部下垂、腰粗、腹部肌肉松弛、腿粗、手臂粗,驼 背、肩宽、骨盆变宽等。

2.盆底功能障碍 : 尿失禁、阴道松弛、子宫脱垂、直肠脱垂等。

3.产后骨盆改变:导致颈痛、肩痛或放射性臂丛神经疼痛、腰背痛等,可继发骶髂关节痛、耻骨联合痛或放射性坐骨神经疼痛,也可继发腹内、胸内病症,呼吸、神经、消化、泌尿生殖、运动系统等功能障碍。

4.产后腹直肌分离: 腹壁松弛、大肚腩、盆腔痛、腰痛等。

5.产后疤痕:只是不好看、痒、痛 吗???并不只是...还会引起腰痛、痛经、不孕、慢性盆腔疼痛等。

4
无栓康复病房

临床研究表明各科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外科和神经外科15%—40%,严重创伤为 40%—80%,脊髓损伤为 60%—80%,髋部骨折手术45.83%,全髋关节置换36.11%, 膝关节置换术42.85% 。“无栓病房”是一种全新的医护管理模式,运用一系列的物理治疗措施,力求使患者在整个围手术期实现血栓发生降为“零”的目标,使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实施有效的综合预防方案,不仅可以降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减轻患者痛苦,还可降低医疗费用,保障医疗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气压治疗仪是利用机械原理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脉动气流通过管道进入紧覆在肢体治疗部位的气囊上,气囊随压力的上升和下降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挤压、按摩,气压力可刺激深部肌肉,促进血液、淋巴液的回流。

床旁下肢关节训练器,改善患者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强其肌力,恢复患者的关节活动能力。

踝泵运动,踝关节做背伸、跖屈运动。胫骨前肌和小腿三头肌这两组肌肉在收缩时,像泵一样把血液和淋巴液挤压回流,肌肉放松时,新鲜血液又补充,这样可以有效促进整个下肢的血液循环。

5
手功能康复

手功能康复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有患手功能障碍的物理因子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针对健侧肢体的代偿训练及传统康复治疗技术。除了这些传统的技术,手功能障碍治疗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了柔性手功能康复机器人。手功能康复机器人,采用软体手套设计,突破了传统刚体式手部外骨骼机构框架的局限(体积大/重量大/穿戴不舒适/外观不人性),穿戴更为舒适,患者接受度更高。康复智能化的发展是今后康复治疗技术的一大趋势,它有着传统康复技术和设备所不能达到的优势,既能很好的帮助康复治疗师完成康复治疗,又能极大地激发患者的参与性。

仿生式的康复手套,实现精细化训练,单指、对指、拿捏、数数、移动物体等,恢复手的实用功能。同时也具有助力模式,可以通过传感器感知到患者肌肉用力的情况,当患者有自己的主动用力时,通过自动化程序会减少设备的助力,实现患者的主动训练。

6
吞咽障碍康复

吞咽障碍是指吞咽过程的异常,不能将食物或液体从口腔安全送至胃内,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约有51%~78%脑卒中患者会发生吞咽困难,同时吞咽障碍又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误吸和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早期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及给予积极治疗,能显著缩短病程、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降低脑卒中后死亡率。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技术:1、感觉运动治疗技术(温度觉刺激技术、嗅觉刺激技术、味觉刺激技术、触觉刺激技术、口腔反射刺激技术、深层咽肌神经刺激技术);2、口腔运动训练技术;3、吞咽手法技术(声门上吞咽法、超声门上吞咽法、用力吞咽法、门德尔松吞咽法);4、球囊导尿管;5、胃肠营养治疗等。

7
脑功能康复

大脑是管理身体所有功能的“司令部”,脑损伤后(脑外伤、脑出血、脑梗塞、脑肿瘤术后、开颅术后)可以产生各种脑功能障碍,如意识障碍、智力障碍、记忆障碍、思维定向障碍、情感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肢体运动障碍、身体平衡障碍、大小便障碍等。这些功能障碍与脑损伤的部位和程度相关。脑功能的医学康复实质上是通过各种医学方法促进“残损但未死亡”的脑细胞修复、病灶周围的正常脑细胞及(或)其它部位脑区细胞适应性改变或代偿性激活形成替代功能的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在系统、综合康复治疗措施下可以加速、可以最大化的恢复。

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脑功能和治疗脑疾病的神经调制技术,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绿色治疗方法,逐渐成为临床常规和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疾病的科研、诊断、康复、治疗、预后的基本技术,磁信号可以无衰减地透过颅骨而刺激到大脑神经,实际应用中并不局限于头脑的刺激,外周神经肌肉同样可以刺激,因此现在都叫它为“磁刺激”。经颅磁刺激克服了电流不能进入颅脑的缺陷。颅骨是不导电的生物体。采用传统的电刺激方法电流无法进入到颅内,电流就无法刺激到大脑。而电磁具备与生物组织磁导率基本一致的特点,磁力线很容易无创伤地穿透颅骨到达脑内较深层组织,电磁直接作用在脑细胞上生成感应电流,在适当加大电流的情况下,电场可有效改变细胞自身的膜电位,促使细胞轴突发生变化,通过重复性rTMS和不同频率的刺激,对大脑神经元和相关功能进行改善。这种通过改善细胞膜电位对神经元进行调整的效果,是传统的电刺激和其它物理方法无法实现的,对中风后遗症,失眠,抑郁,吞咽言语康复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干货 | 脊柱脊髓损伤并发症的早期预防
恢刺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影响的临床研究
筋膜整合疗法(F.I.T)学习心得(一)
SFMA大揭秘|言鼎培训师亲自为你定制学习计划
物理治疗的临床推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