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A股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就这一招,竟能调节几亿利润!

优叔说

穿越资本迷雾,让投资回归常识

拖延症,是每个人都厌恶的、想要抛弃的恶习。


可是,在财务会计领域,真正的大师,往往会利用“拖延症”,玩出各种套路。针对某些会计科目进行拖延处理,往往会神不知鬼不觉的调节数据,得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类似玩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建工程”科目。


在建工程,是固定资产的雏形和过渡阶段,等到时机成熟,就要进行“在建工程转固”。不过,会计准则对于在建工程与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存在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四条规定:


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


在建工程,是一种“过渡性资产”,不属于固定资产,不能带来经济流入,不具备资产特性,所以,会计处理上,在建工程不需要折旧。


注意,正是因为在“折旧”问题上的不同会计处理,滋生了一招财务魔术,叫“在建工程推迟转固”。


“在建工程推迟转固”,有两种套路:


1)我可以当期少计提折旧、增加利润;

2)我还可以将在建工程期间的财务支出计入在建工程成本,实现“利息资本化”,避免将利息支出计入财务费用,同样,也可以增加利润。


啥意思?做为资深吃瓜群众,我们来打个比方:


我是个瓜农,今年种了100个西瓜,每个西瓜在未成熟、瓜瓤没变红时,都是“在建工程”,待我不断投入资金、人力、物力,这100个西瓜最终会瓜熟蒂落,成为“固定资产”。


但是今年行情不好,吃瓜群众都不喜欢吃瓜了,大家都流行割韭菜。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还把地里的瓜都摘出来卖(在建工程转固),那就是脑子被枪打了,因为一旦转固,我就会亏本(大幅计提折旧)。


于是,我脑筋急转弯:


干脆,老子今年不卖瓜了,我对外宣称:今年我家西瓜营养不够,还没成熟,要等明年才能摘(转固)。


到了第二年,人民群众又流行吃瓜了,我再来采摘西瓜(转固)。


这样一来,我在赚得盆满钵满时再转固、计提折旧,那么,对我的利润影响就很小。


这样的魔法,也就是吃几个瓜的事,但如果放在上市公司做财务报表,那可就是数千万、上亿的数据差异。


这一切,很神奇。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类似的财务魔术案例,优塾投研团队在《财务魔术》《财务炼金术》中都有详细分析。

优塾原创,转载请后台回复“白名单”


— 1 —

在建工程转固

随便找个案例来看看


每个行业的公司,都会有可能出现在建工程问题。不过,对于能源、电力、港口、通信、道路等重资产行业,在建工程规模往往很高,需要重点留意。


我们随便抓个案例,来感受下:


金晶科技,主要生产玻璃和纯碱两类产品,分别隶属于建材和化工行业,收入来源主要为玻璃建材类。代表工程有上海中心大厦、鸟巢、环球金融大厦、迪拜塔等。


2013-2016年,金晶科技实现营收总收入分别为34.6亿、35.8亿、33.2亿、33.6亿;归母净利润9987万、-2亿、2793万、3783万。


注意:营收规模增幅不大,但是2014年净利润跳水,由盈转亏。


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对外投资的联营企业亏损8000多万的拖累;另一方面,新增折旧4亿,其中,部分来自于14.5亿的在建工程转固而计提的折旧。


可见,随着巨额在建工程实现转固,累计折旧金额大幅增长,直接削减了当期净利润。


那么,作为一家投资机构,看到对净利润影响如此巨大的“在建工程”,你必须深入探究几个问题:


这工程总规模多大?工程进展如何?后续还会对净利润产生多大影响?


本案中,从在建工程规模上看:


2013年-2016年,金晶科技的在建工程余额,分别为13亿、9亿、11亿、13亿,位居行业第二,仅次于营收90亿、净利润8亿的南玻A。


虽然南玻A的在建工程也在13亿左右,但是,在建工程占总资产的比重不及金晶科技。并且,近些年来,南玻A在建工程的规模在不断缩减,从2013年的27亿缩减到2016年的13亿。


在金晶科技在建工程高企的背后,还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其中,有一项在建工程的期末余额约为4亿,原定工期22个月,却被拖了7年有余。


试想,若该在建工程按照工期计划正常转固,那么,假设以8%的折旧率计算,累计折旧增加3000多万。这样一来,更进一步削弱了当期净利润。


— 2 —

好用的财务调节方法

一旦使用,就根本停不下来


很多时候,只需要使出一招“在建工程推迟转固”,就能保证当期净利润不下滑。并且,如果能在未来适时转固,就能起到平滑利润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提到的所有在建工程案例,处理手法都不违法、不违规,而且很多公司都在这么做,监管层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可是,做为投资机构,在选择标的时,你必须对“在建工程”的会计处理滚瓜烂熟,才能正确的评估财务数据。


在建工程,是企业固定资产的新建、改建、扩建,或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大修理工程等尚未完工的工程支出。


也就是说,在建工程是固定资产的雏形和过渡阶段,最终都要转为固定资产。


虽然两者的本质是“同一个资产”,但会计上对“在建工程”与“固定资产”的处理存在差异,因此,便有了财务魔术师发挥武功的空间。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四条规定:


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是,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


而在建工程属于未完工的固定资产,暂时不能带来经济流入,不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所以,不需要折旧。


固定资产要折旧,且折旧计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将直接对当期净利润产生不利影响。这一点,在重资产、周期性行业显得格外突出:动辄上千万的固定资产折旧,在业绩不好、行情低迷之际,对这些企业具有致命杀伤力。


于是,为了减少低谷期业绩杀伤力,推迟转固便成了最佳选择。


这样一来,既可以少提折旧,虚增当期利润;又可以腾出时间让产量爬坡,偷偷享受经济流入带来的收益。[2]


同时,在建工程是个费力、费时、费钱的活,但是由于具备了“资本性支出”属性,所以,利息还能做“资本化”,于是,也捎带着调节了利润。


推迟在建工程转固→推迟计提折旧→利息资本化,使出这三板斧,几千万、上亿利润的调节,分分钟搞定。

— 3 —

谜一般的工程进度


还是回到刚才的案例,来回顾一下他的在建工程:


2011年,金晶科技通过定增方式,募集了15.76亿元,用于建设“太阳能电池基板及LOW-E玻璃工程”,截至目前,该项目一直是金晶科技最大的在建工程项目。


据查,该项目的整体建设期为22个月。在2012年4月,该项目的土建部分和厂房主体施工基本完成,开始着手设备采购和安装。


若按计划,该项目理应在2013年完成建设。可是,该项目的工期一直拖延,到2014年也才完工了98%。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项目的工期进度异常缓慢:


2015年,完工进度增加了1%,为99%。


而到了2016年、2017年上半年,完工进度干脆直接披露为“空值”。


截至2017年上半年,该项目的期末余额还有4亿。


这横跨了7年的项目,谜一般的工程进度,很有意思。



同时,除了工程进度缓慢以外,该项目的累计工程投入已经超出了预算,2015年,工程累计投入占预算比例为110.53%。


无论是工期拖延,还是预算超支,金晶科技对此都没有特别解释说明。这样一来,你作为投资人,很难判断这个在建工程背后的进展。


此外,在另一个重大在建工程项目“宁夏金晶玻璃生产线工程”,在工程投入金额上,存在前后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2014年,该项目的期末余额为1.54亿,而到了2015年,该项目的期初余额却变成了1.35亿。不知是什么原因,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对应不上,差距1900万?


希望能早日披露吧,毕竟韭菜们活的都不容易。


— 4 —

再来几个案例

看看如何找出问题


在上市公司中,值得研究的在建工程转固例子还有很多,此类会计处理手法多发生于在建工程持续高企的公司。我们再随便抓几个例子:


中国长城——


它原来做电脑,现在做房地产业务。2014-2016年净利润分别为-0.4亿、-1.9亿、2.15亿。而这三年的在建工程分别为8.3亿、8.09亿、8.95亿。在建工程不仅高企,还远高于净利润。


其中,有一个工程项目,在2016年年报中披露的工程进度35.41%,但追溯到2014年年报,其完工进度却是43.35%。


【案例思考】


注意,这里,工程完工进度为什么会倒退?[2]



海正药业——


它是一家原料药生产企业,2014年-2016年,净利润为5亿、1.26亿、6185万,在建工程分别为43亿、46亿、50亿。


截至2017年上半年,B公司共有20项重要在建工程项目,其中有6个项目已经发生严重超支,工程投入占预算的比例分别达到143.84%、141.5%、176.07%、135.37%、130.11%、166.79%。[3]


不仅如此,这些严重超支的项目的工程进度,也仍然处于未完工状态,完工进度均在97%-99%左右。


【案例思考】


注意,其中有些项目已经完工且投入生产,但是,该项目的“在建工程”科目余额仍未完全转固,这样的处理,合理吗?



电科院——


它是一家第三方综合电器检测机构,2014年净利润为7700万、2600万、7100万;在建工程分别为12亿、9亿、8.8亿。


注意,2015年,净利润大幅下滑。


同时据资料显示,该公司在2015年年报中披露,某项目的工程累计投入预算比例为104.31%,完工进度为100%。


截至2015年上半年,该项目利息资本化的累计金额为4103.01万,每年应提折旧1780万。而该公司2015年净利润仅有2600万。[5]


【案例思考】


注意,这个案例,完工进度已经到达100%,但仍挂账“在建工程”,并且,还存在利息支出资本化,为什么不转固?


综上,三个案例,我们总结有可能存在在建工程推迟转固的几个特征,欢迎大家补充:


1)并非身处能源、水电、港口等行业,但在建工程金额却异常巨大;(看行业是否异常


2)公司盈利能力下滑,净利润波动大,存在利用推迟在建工程转固的动机;(看净利润是否异常


3)连续多年在建工程余额高,且每年变动金额较小;(看在建工程余额变化是否异常


4)工程完工进度缓慢甚至进度倒退,相关财务数据前后矛盾、工程项目严重超支等;(看工程进度是否合理,有无逻辑漏洞


— 5 —

在建工程的高阶玩法

让你懵逼


在建工程,是一个神奇的科目。他的玩法不仅仅局限于“在建工程推迟转固”(包括了利息费用资本化的目的),还有另外的玩法:


玩法一:在建工程推迟转固

玩法二:日常性期间费用计入在建工程

玩法三:配合虚构收入的资金循环


第三种玩法比较高阶,典型代表就是万福生科造假案。


2008年-2010年间,万福生科共虚增收入4.6亿、1.12亿净利。为了消化虚增的收入,它将资金出口瞄准了“在建工程”和“预付账款”。


他虚构了供热车间改造、淀粉糖扩改、污水处理等工程。只是后来百密一疏,粉糖扩改工程因工程进度倒退被质疑造假。


2011年,该项目的工程完工进度为90%,到2012年,该工程的完工进度倒退为30%。如此明显的逻辑漏洞,才让万福生科露出了马脚。


除万福生科以外,天丰节能也存在通过虚构固定资产采购,和贷款利息支出资本化,虚增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


可以说,在所有能够配合资金循环的资产类科目中,在建工程是最受“欢迎”的。


因为,在建工程往往造价高、体量大、建造时间长、隐蔽性强。只要当期造假蒙混过关,以后可以通过折旧、减值的方式将资金黑洞化解于无形。相反,若是对应收账款等流动性资产科目下手,就容易造成利润与现金流脱节的情况,非常容易暴露。[5]


如此魔性的在建工程,对于IPO审核来说,自然也是重点关照的对象。但是,由于在建工程的长期性、隐蔽性,很难从报表上识别,很少有拟IPO企业因在建工程被否的。


我们通过梳理证监会的反馈意见,总结了证监会对在建工程审核的关注要点:


1)在建工程的成本归集;

2)结转以及减值测试

3)是否存在对企业当期利润进行调节;


最后,回溯全文,作为投资机构,一定要谨记:


如果企业出现了在建工程畸高、与行业属性不匹配、工程进度存疑等问题,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避免踩雷。


— 6 —

核心问题

究竟在哪里?


在建工程一般金额较大,若长期挂账,极容易引起怀疑。所以,老司机们玩这个手段时,必须了解在建工程转固的各种条件,才能在施展魔术时进退自如。


在建工程转固的基本条件是: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


具体来看就是:

 

1)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实体建造(包括安装)或者生产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或者实质上已经完成。【工程进度基本完成】

 

2)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与设计要求、合同规定或者生产要求基本相符,即使有极个别与设计、合同或者生产要求不相符的地方,也不影响其正常使用或销售。【工程要求基本达标】

 

3) 继续发生在所购建或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支出,金额很少或者几乎不再发生。【工程预算基本固定】


《企业会计制度》第三十三条:


“所建造的固定资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应当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起,根据工程预算、造价或者工程实际成本等,按估计的价值转入固定资产,并按本制度关于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定,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作调整。”[4]


以上这些规定,可以简述为:


在建工程转固,是根据“完工程度”来判断的。若工程进度达到100%,达到可使用状态,那么,无论是否竣工结算,都需要进行在建工程转固处理,即使未竣工结算,也要暂估转固。


注意此处的“主观判断”问题。


站在上市公司角度,只要保证工程进度不超过100%,人为地控制完工节点,隐瞒可使用状态,就可调节利润。


不过,由于在建工程的时间跨度较大,少则数月、多则数年,很多粗心的财务魔术师,常常会把自己也玩晕了,经常出现:工程完工进度异常、工程进度倒退、工程预算严重超支、工程数据前后矛盾等情况。


所以,想要发现在建工程的异常,以上这几个地方是突破点。


— 7 —

尾声

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上

最经典的财务案例


案例已经看完,但更深入的研究还在继续。


我们认为,公司研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行业研判能力,是每一个金融人都必须终生研究的技艺,没有之一。无论你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这几大技能,都必须掌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安身立命。


我们站在投资机构角度,像医生一样,解剖IPO、并购的每一个细节,将所有要点系统梳理,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云课堂 | “在建工程”的分析思路及财务舞弊识别
大跌之际,该做点什么?
股市防雷术8:警惕企业在建工程迟迟不转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
在建工程借款费用利息资本化对利润的影响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的两种形式,你知道是什么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