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相 | 九子夺嫡,胤禛继位之谜

胤禛在康熙的精心安排下当上了大清帝国第五任皇帝,是为




没有康熙的精心安排他当不上这个皇帝;

正因为康熙的安排如此精心,他这个皇帝当得十分别扭。

雍正即位之始,人们就怀疑他得位不正

因为康熙的这一决定,不是康熙亲口宣布的,而是隆科多宣布的。


雍正影视形象


据雍正自己回忆,康熙病重之际,他因代祀南郊,在斋所斋戒。奉召到畅春园后,康熙也只和他谈了病情,没谈继位一事。直到康熙“龙驭上宾”后,隆科多才向他口述


   皇考遗诏


雍正因为并无思想准备,竟然


   闻之惊恸,昏仆于地


这就奇怪。


疑问5连

1.康熙既已“天心默定”传位雍正,为什么不当面告诉他,非得要借隆科多之口?

2.如果说是为了保密,弥留之际还保什么密?

3.况且,隆科多都知道了,又有何密可保?

4.隆科多又是什么人,有什么资格代天子宣诏?

5.宣诏大臣只安排隆科多一人,万一矫诏怎么办?


这都是问题。

当然,雍正的回忆说,在他到畅春园之前,康熙已接见了允祉、允祐、允禩、允禟、允䄉、允祥和隆科多,宣布


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

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


也就是说,知道遗命的并非只有隆科多一人,隆科多也不可能矫诏。

但其他人都知道谁当皇帝,唯独当事人自己不知道,就有些奇怪。

同样奇怪的是,这一过程只有雍正一人在说,允祉他们谁也不出来做旁证。

这就难怪人们要起疑心,而疑心是难免要生暗鬼的。

雍正心里清楚,他这个皇位,有些“来历不明”:既非汉家礼法,立嫡以长;又非大清传统,立君以贤。


立长,该允祉当;

   立贤,该允禩当。

即便是立爱,似乎也该允禵当


怎么也轮不到他胤禛。

难怪他听到隆科多所宣遗命后,要“闻之惊恸,昏仆在地”,

也难怪允礼听说之后,会


   神色乖张,有类疯狂

因为大家都没有思想准备,而雍正自己,也得装作没有思想准备。

雍正当然有准备。

但他先前既然一直装作无意于大位(他就靠这个获取信任谋得大位),现在也只好装到底。然而这一下却又引出一个麻烦


大家都没有想到,当事人自己也没想到,康熙皇帝是怎么想到的?


结论只有一个:


康熙也没有想过,是隆科多矫诏。


隆科多这下可浑身是嘴都说不清了。

他既不能说遗诏是假的,又无法证明它是真的。

所以隆科多说:


隆科多

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


他知道自己很麻烦。

雍正就更麻烦了。

他不但要证明先帝选定的就是他,还得证明先帝选得并不错。

唯一的办法,当然是努力工作,把国家治理好。

也许,这正是康熙寄希望于雍正的。

他当了六十一年皇帝,知道皇帝并不好当,更不希望他亲手打造的江山,会葬送在一个玩忽职守的接班人手里。

这就要让他感到江山来之不易,从而不敢松懈,不敢怠慢。

康熙的想法,有他的道理。只是他没想到,他的这种安排,却给接班带来了麻烦:


大家不服


很多人都想不通:凭什么让老四当皇帝? 就因为他卖力么?

最不服气的是十四阿哥允禵 。

允禵当了大将军王后,心思就不同以前了。他和允禩集团的关系,也掉了个个儿:以前是他支持允禩,现在是允禩支持他。

允禩团的干将允禟公开制造舆论,说允禵


才德双全,我兄弟内皆不如, 

将来必大贵


嘴上说自己不如,其实是抬高允禵 ,贬低胤禛。

允禵也和允禟频频联络,说


皇父年高,好好歹歹,你须时常给我信儿

允禵


表面上关心父皇健康,实则是怕一旦父皇病重,自己来不及赶回京城抢储位。

他在军中,一面指挥战事,希望能以战功积累政治资本;一面招贤纳士,为自己今后登基做组织准备和舆论准备。

因此当时社会上盛传


   十四爷虚贤下士


还有相面人叫张恺的,说他


   元武当权,贵不可言


总之,十四爷入嗣大统的说法,在当时可能就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民间的说法后来就越传越离谱了。


一种说法是

康熙病中,“降旨召允来京,其旨为隆科多所隐,先帝宾天之日,允禵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雍正)”


这话只能去哄小市民。

隆科多是什么人?又不是曹操,一手遮天,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康熙要召谁,他哪里挡得住?康熙要传位给谁,他又哪里改得了?

帝位的交接又不是做游戏,哪有预定的人不在场,就临时随便换一个“替补队员”的道理? 

这种说法,不但贬低了雍正,也小看了康熙。


另一种说法

这种传言说,遗诏上原本是“传位十四子胤祯”(胤祯是允禵的另一个名字),但被雍正和隆科多篡改,改成“传位于四子胤禛”。


这可真是无巧不成书。一个是“十四子 ”,一 个 是 “ 四子 ” ; 一 个 是 “ 胤祯 ”,一 个 是 “ 胤禛 ”。祯改禛 , 十改于,确实便当。

可惜造谣者不懂大清王朝的规矩

依制度,皇子排行前,一定要加“皇”字。

胤禛不能写作“四子”,而应写作“皇 四子”。

允祯也不能写作“十四子”,而应写作“皇十四子”。

如果改 “十”为“于”,则诏书就变成“传位皇于四子”了,根本不通。

何况在清代正式文件中,“于”和“於”并不通用。

传统诏书中只能用 “於”,不能用“于”。

更何况清代不是明代。传位诏书,除汉文文本外,还有满文文本。

雍正也好,隆科多也好,即便改得了汉文文本, 也改不了满文文本。

可见,雍正篡允之位而立,是无稽之谈



本文选自《易中天品读中国》系列


易中天穿过时间与空间,

品读中华文化里的多姿多彩,

饮食男女、风流人物、城市记忆、方言异趣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喜爱,我们现已突破200万用户!为了您有更好的阅读体验,为了使我们更好的成长,邀请您参与问卷调查 。希望能得到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雍正加笔篡改遗诏?了解真相后就知道有多扯了
雍正究竟有没有矫诏篡位?博物馆里一件关键文物曝光,揭开了真相
康熙传位遗诏亮相,还原雍正夺位之谜,“传位于四子”?不可能
探索·发现《清宫秘档》雍正--篡位与继位说
雍正夺嫡却无其事——清宫八大疑案之三 - 文正斋清史札记 - psz4838 - 和讯博客
康熙传位遗诏的真相如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