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人处世

有一对夫妻去看房子。“千万不要让销售员知道你喜欢游泳池,不然我们不好砍价。”先生对太太说。然而,一到现场,太太就掩饰不住自己对游泳池的喜爱之情。业务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你瞧,这房子漏水。”先生看着看着尖叫起来。销售员仿佛没有听见,他对那位太太说:“太太,我带您去看看后面的游泳池吧。”

“这个房子质量太差,要整修啊!”先生继续说道。销售员依然好像没有听见,他只对太太说:“太太,您从这个角度看后面的游泳池,它是多么的漂亮。”

销售员不断地说游泳池的事,太太始终想着游泳池的事,根本无暇顾及房子的质量问题。结果,销售员不费吹灰之力,便以高价出售了这栋房子。

这位销售员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答案是:看透人性、擅长攻心。

中国古代兵法强调:“用兵之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在现代生活中,这一兵法也大有用武之地。做人犹如打仗,也要懂点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照亮人类自身的学问,是一门让人变得更聪明的学问。比如,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尊需要,如果你懂得这一点,就不会在公开场合乱叫他人的绰号,作出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又比如,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所以你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好与每个人的关系。相反,许多人际关系中的矛盾、烦恼,都是从人们互相不了解对方的“心”开始的。因此,做人应该懂点心理学。

通过对方的交际圈来了解对方

有个人要买驴,但不知那头驴的品性,就先牵来试用两天。

他把驴牵到自家牲口棚,和已有的三头驴系在一起。这三头驴,一头勤快,一头懒惰,一头善于讨好主人,买驴人对此了解得一清二楚。

这新买的驴子被牵回家后,不和别的驴子站在一起,却走到那头好吃懒做的驴子旁边。买驴人见状,二话没说,马上又牵着这头驴子回到市场上去。

“你还没有好好试试呢。”卖驴的人说。

“不必再试了。”买驴的人回答说,“现在我知道它是什么样的驴了。”

有一句俗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接近朱砂(红色的物质)的会变红,接近墨(黑色的物质)的会变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居住在同一个地球上。人与人之间总是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交往,或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下。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在不停地与人接触,与人打交道,与人交往。总有自己的朋友,有些是兴趣相投,有些是个性相合,有些是性格互补,有些是利益共生,有些是酒肉之交,有些是心灵相犀……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对方的交际圈中看出对方的为人、品性、身份地位、层次背景甚至是其内心世界。他经常与什么人交往,与哪些人打交道,与哪类人接触,往往能反映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整天和街头地痞小混混为伍、吃喝玩乐、酗酒打架、收保护费的人,通常情况下,会是个恶习满身的小痞子,除非他有颗坚硬的心,否则经常处在这种不良环境中很可能会丧失本来具有的各种好品性、习惯,成为人见人恶的小恶霸。

不是人人都像《无间道》里梁朝伟扮演的角色,在黑道和地痞、流氓、毒贩、走私贩混在一起多年,打架、酗酒、抽烟、赌博,还能保持自己的真心,告诫自己:“我是一名警察”。他经常失眠,因为他正义的心和他的日常生活的环境、所作所为有着重大的冲突。因为经常打架,他已经有了暴力伤人的习惯或者说内心欲望,不能自控。可见,经常接触什么人,做什么事,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我们所见到的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人在不良环境的渲染下,在不良朋友的带动下,慢慢沉沦,走上歧途。吸毒的朋友迟早要让你染上毒瘾,嫖娼的朋友终会诱使你嫖妓,打架斗殴的朋友渐渐会让你习惯于打架,巧取豪夺、奸诈的朋友会让你变得更阴险、不择手段。而一个长时间生活在良好正统环境下的人,受过良好教育,有着温暖家庭,整天和良善的、有涵养、有品位的人打交道的人,他本身就处在一个秩序井然、明朗阳光的小环境中,他和他的朋友之间相互的熏染,他会是一个善良、忠厚、有素养、有爱心的人(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些人因为某些特殊因素受到特别的打击或者诱惑,而改变成为面善心毒的小人、伪君子)。

《无间道》中刘德华扮演的角色由一个黑道卧底渐渐变成一个警察,尽管他的某些手段还有些不正当,但是他从内心里想当“一个好人”。日常接触的朋友圈子,真是影响人,它不仅改变一个人的习性,也改变一个人的内心。

经常和单纯善良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单纯而善良。经常和阴险狡诈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心怀鬼胎、不择手段。经常和有文化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受到感染,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

古代孟母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生长学习环境,经常接触到有文化、有涵养的温文尔雅之士,而三次搬家。今天我们是否也应该多和有能力、有魄力、有文化、有品性的人结交共处呢?

随着岁月的磨砺,每个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交际圈,在这个交际圈里,大家都共生在一条链子上,总是相互连接。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从一个人结交的朋友中,可以折射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他经常和善良正直纯真的人在一起,那他应该是一个善良正义的人。如果他经常和狡诈阴险的人在一起,那他应该也是一个恶毒的小人。如果他经常和爱拍马屁的人在一起,他就应该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如果他经常和处事果断、有魄力的强人在一起,那他应该是一个头脑清醒、有远见同时又有点依赖心的人。

看他身边的朋友,看他经常接触的人,通常情况下,从他的秉性风格、趣味爱好、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素养等,我们就能判断出他是什么样的人。

摘掉光环,警惕晕轮效应

你是不是喜欢听某个明星唱歌,就喜欢他,觉得他样样好,越看越喜欢?

你是不是会因为喜欢某个电影或电视剧里面的某个角色,而喜欢扮演者的一切,不管他参加什么节目,你都喜欢,甚至喜欢他的一切所作所为?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某一突出特征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所笼罩,并且被赋予其他一切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且被认为具有其他一切坏的品质。

这就是所谓的“一好百好,一差百差”“情人眼里出西施”“看你顺眼越看越顺眼,看你不顺眼越看越不顺眼”。

对于晕轮效应,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是一般有魅力,有的则没有魅力。然后让被试者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人赋予了更多积极的人格特征,如友善、和蔼、沉着和好交际等。

这种晕轮效应不但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还常常表现在初次与人交往时,以他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气度风格等来推断他的身份地位、才能、品德、性格等。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为明显。

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可能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对他人有所偏见或偏爱,但是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全面观察对方,绝不能看见靓丽的外表就晕了头,须知人在表皮下,还有更深奥的东西在涌动。

一位影星、歌星,他的可爱之处或在于他戏演得好、歌唱得好,或在于他的勤奋、坚强、沉稳、勇敢、执着、孝心和爱心等一些个人品质魅力,或在于他的帅气、靓丽。而“粉丝”们却把明星当成是无所不能,没有缺点的完人来崇拜。他们在演唱会上尖声叫喊,如醉如痴,为获得一个签名排几个小时的队,可以理解,甚至可以支持,因为这些体现了年轻人的激情。他们喜欢什么、爱什么,就去大胆地做什么,这是无可厚非的。

有些人看起来慈眉善目,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待人和善。我们常常会喜欢这样的人,认为这样的人必定善良、友好、有涵养、有层次、有水平,是一个值得结交的好朋友,一个优秀的合作伙伴。然而事实未必如此,一些伪君子,骗子,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小人常常最具伪装性和迷惑性。我们往往会因为他们的一些表面的突出的“优点”而忽略或者看不到他们的真实缺点,导致上当受骗,最终捶胸顿足,大发感叹:我怎么会相信这个混蛋!

为克服晕轮效应,我们应该养成客观、全面看待他人的习惯。

要知道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有优点并不意味着就是完人,有缺点也不意味着一无是处。可爱的优点和讨厌的缺点,很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并存。不要被一个散发的光环所迷惑,因为光环背后他还是一个普通人。

利用投射心理,洞悉他的心境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抛锚了——汽车轮胎爆炸了。年轻人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这条路很少有车子经过。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决定去那户人家借千斤顶。可是他又有许多担心,在路上,他不停地想:“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顶,却不肯借给我,该怎么办?”

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气。当走到那间房子前,敲开门,主人一出来,他冲着主人劈头就是一句:“你那千斤顶有什么稀罕的!”主人一下子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来的是个精神病人,就“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是多么可笑,人家未必像你想象的那样。在心理学上,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加给对方的现象,叫做“投射”,也就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说:“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是鱼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鱼的快乐,但是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却是可以确定的。”

正是由于投射心理的存在,我们就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推测出这个人的真实意图和心境。

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和得道高僧佛印是多年好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两人相对而坐,谈论佛法诗词,甚是欢畅。席间,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佛印笑道:“我看见你是一尊金佛。”

苏东坡非常得意,以为自己这次终于占了佛印的便宜。于是回家后就迫不及待地向妹妹炫耀此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明你看自己是什么。”

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你从镜子中看到的是一朵花,说明你是一朵花,你看别人是一堆屎,表明你就是一堆屎。如果一个人经常疑心别人打他小报告,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此人心里有鬼,有很大可能,他就是个背地里打小报告的人。如果一个人总觉得别人在骗他,别人心怀不轨,居心不良,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他是个心地阴暗,撒谎骗人的人。如果一个人看别人都是好人,什么事都往好处想,那他就是个好心乐观善良的人。

《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宋国有一个农夫,在自己的田地里拾到了一块宝玉,如获至宝,就赶紧把这宝玉呈送给当时的大贤——子罕,请他赏光笑纳。子罕看了后,并不收这份厚礼,并说:“在你眼里,这个宝玉是至宝,但是在我眼里,不收取非分的财物才是至宝。”

宋国的父老乡亲很不理解子罕的这种做法,于是就有人去请教一位智者,智者答:“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如果你拿面饼和金钱让小孩子选择,他会选择面饼;如果你拿和氏璧和金银让俗人选择,俗人会选金银;如果你拿和氏璧与至理名言让贤人子罕选择,他会选择做人做事的至理名言。”

正如智者所说,我们可以从他的选择中,推测出他的真诚心意和心境。如果他选择金银,我们就知道他爱好钱财,与他交往,只要给他钱财的收益,他就乐意为你做事,与你成为朋友。如果他喜欢美女,我们就知道他是个好色之人,与之交往,让他享受到美色的快乐,就能让他欢心成为你的朋友。

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人生经历都各不相同,人生观、价值观、对事物的看法、处理问题的方法、看待世间万物的角度都是独特的。别人永远不是自己的克隆,不是自己的完全复制,不可能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完全一样。正因为如此,世界才是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充满碰撞因子的奇异花园,也是创造的王国。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看到这些差异,尊重这些不同,利用人普遍存在的投射心理,揣测出对方的真诚意图和心境。

跳出心理定势,用新眼光看待对方

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在迷宫中生活。每天一大早,他们就起床,穿上运动鞋,跑出家门在迷宫里寻找可口的奶酪。迷宫中的路线非常复杂,经常让人迷路,有时他们能找到一些美味,有时却什么也找不到。可是他们还是快乐、勤劳地在迷宫中寻找好吃的奶酪。

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了一个特大奶酪站,里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新鲜奶酪。自此以后,哼哼和唧唧就沿着特定路线来这里吃奶酪。每天如此,他们非常开心快乐。然而,突然有一天,当他们再次来到这里时,所有的奶酪都不见了。他们吃惊,愤怒,苦恼。

哼哼认为奶酪就在这里的某个地方,迟早会出现的,他还是每天都来这里等着奶酪的出现,饿得虚弱不堪;而唧唧在经过了一番害怕和犹豫之后,决定作出改变,重新出发,寻找新的奶酪。他一路探索,辛苦尝试,终于找到了另一个堆满奶酪的大站。

这个故事的结局,体现出心理定势和超越心理定势的不同。心理定势是指人们按照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去处理现在的问题,它会束缚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墨守成规。一旦条件改变,而我们不能作出改变,就要像哼哼一样饿肚子。

定的反义词是变,定势的反面,就是改变,作出改变,改变自己,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因为变化总是在发生,我们必须尽快适应变化,越早放弃旧的奶酪,就会越早享用新的奶酪。享受变化,尝试去冒险,去享受新奶酪的美味。

现在我们来做个试验。把4只苍蝇和4只蜜蜂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使瓶底朝着窗户。结果:蜜蜂不停地往瓶底飞,试图找到出口,直到力竭而亡;而苍蝇则在不到3分钟的时间里,从另一端的瓶颈逃脱。

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定式,不停地重复这个合乎逻辑的错误。而苍蝇则没有这种知识经验的束缚,不断尝试新的方向,终于走出囚室。

在人生中,心理定势就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思维定式。

须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永远不要以老眼光去看待别人。每个人都在不断变化中,甚至变化很大,而自己很可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一个曾经犯过盗窃罪的小偷,不管出狱后做什么,你看他都觉得他是个小偷,一旦丢了东西,首先想到肯定是他偷的。一个大学英语四级考了3遍才通过,六级总也考不过的人,多年以后你仍然认为他是个英语学不好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提升自己。你这样做,别人也一样会如此做。打开心门,用新眼光去看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你会发现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美丽。正如赫拉克利特斯所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当我们第二次涉水时,不论是我们还是河流都已经与以前不同了。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在不断变化中,只要有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不论是你、我还是他都与以前不同。

一个“坏孩子”“问题少年”“不良少年”不会总是往坏的、不良的、有问题的方向发展。一个曾经一事无成的人,也许会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一个曾经学习不好的学生,很可能在下次考试中就考出好成绩。

有一家公司决定任用一个曾被劳教过的工人当分厂的厂长。这事在公司内掀起轩然大波。原来,公司经理在调查这个分厂时发现,这个分厂的工人平均每人每天组装电镀表10~16只,而在这个曾被劳教过的工人任组长的小组平均组装水平却是40~50只。公司经理顶住压力,任用了这个曾有劣迹的人。他走马上任后,整个分厂的平均组装水平很快达到每人每天40只。有的人不服气。“劳改犯也能当厂长,别人都可以当厂长了。”公司经理理直气壮地反驳:“你能把组装水平从10只提高到40只吗?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不因他的富贵权势而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也不因他的卑微穷困而歧视他、瞧不起他,甚至给人难堪。须知富豪也会变成乞丐,小人物也终有出头日。

我们要平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断发现他们的改变,用新眼光去看待他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学小常识——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的投射效应
8种心理定势让你专干傻事
学会这些心理效应,做职场常胜将军,非常实用的心理学知识
用两个心理学效应告诉你,为什么有些问题解决不掉?
搞懂了这6大神奇心理定律,在人际关系中你就如鱼得水
小学生心理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