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盛京时报》:1934年营口坠龙事件的五次报道!

1934年营口“龙骨”事件资料整理及分析

作者:迦夏御靈

 

本文由迦夏御靈发表于2013年12月31日。

 

《龙,一种未明的生物》一书在附录中详细介绍了1944年黑龙江肇源与杜蒙交界处的坠龙事件以及围绕这一事件所展开的田野走访调查,并未涉及到1934年营口地区所发生的“坠龙”事件。

 

而营口史志办所撰写的《营口龙之谜》一书对营口地区的“坠龙”事件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调查口述,本文即对所呈现之报刊文献、口述文件进行整合筛选,以达到补充之目的。

 

为方便叙述,将与“坠龙”相关之事件遵循时间顺序以大写英文字母进行简便标注,而文献资料及口述材料则以小写英文字母进行简便标注。

 


A事件:1934年6-7月辽河岸边(地点大约在营口河北与大洼一带)发现了“活龙”;

B事件:1934年7-8月田庄台上游发现“活龙”;
C事件:1934年8月8日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发现“龙”的尸骸;
D事件:1934年8月28日埠外青堆子牛家屯巨龙现身。

 

a:《盛京时报》1934年8月11日《天龙降?长三丈有角四尺—一农民刈苇中无端发见》;
b:《盛京时报》1934年8月12日 《“巨龙”全体二十八节,臭气参天,观者塞途》;
c:《盛京时报》1934年8月14日 《营川坠龙研究之一:水产学校教授发表“蛟类涸毙”》;
d:《盛京时报》1934年8月17日 《龙骨由县发给师校作为标本》;
e:《盛京时报》1934年8月     《龙降酿灾》【即D事件新闻】;


f:杨义顺口述C事件;
g:孙正仁口述C事件;
h:马国斌、马国祥之父马子臣经历C事件;
i:高枫之岳父赵喜耕曾经历C事件;
j:梁世贤口述A事件;
k:李滨声口述C事件;
l:肖素芹口述B事件。


a:《盛京时报》1934年8月11日


《天龙降?长三丈有角四尺——一农民刈苇中无端发见》

 

在营口对岸东小街附近之苇塘地带刈苇中只以农人,八日午后三时顷,发见(现)长三丈之巨大白骨,大为惊恐。当即赴附近派出所报告,因之营口市第六警察署长以下,出动调查。

 

其全长在三丈多,有角两只,皆长及四尺,而第二尺长突出之白骨为何骨?全不知晓。
 

当川船运至六署,待专家之鉴定,正在警务指导官协议研究中。闻此之营口市民,自九日晨,多数来六署看,有两千余人。

 

国人皆为系龙之骨,前当大雨之际由天上坠落者,或谓为营口发展之祥瑞等。实可谓怪物出现矣。

 

b:《盛京时报》1934年8月12日

 

《“巨龙”全体二十八节,臭气参天,观者塞途》

 

  (营口)本埠河湾处,发现巨龙一节,已志昨报,兹据实讯:缘初见此巨物者,系一操舳舻业之某甲,于八日晨,遇于河湾处,时皮肉已无,由警察之监视,划至西海关码头,四署房北,空地陈列,以供世人观瞻。记者至时巳五时过矣,而观者塞途。该场由警察三名维持秩序。

 

该龙体气参天,头部左右各生三只甲,脊骨宽三寸余,附于脊骨两侧者为肋骨,每根约五、六寸长,尾部为立板形白骨尾。全体共二十八段,每段约尺余,全体共约三丈余。

 

由抬者讯,原龙处,有被爪冲之宽二丈,长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该龙骨尚存有筋骨,至皮肉已不可见矣。

 

自此龙现后,世人为之街谈巷论,究为龙否?想生理家必知云。


c:《盛京时报》1934年8月14日


《营川坠龙研究之一:水产学校教授发表“蛟类涸毙”》

 


(营口)本埠河北苇塘内日前发现龙骨,旋经第六警察分署,载往河北西海关前陈列供众观览,消息传播,无不以先睹为快,熙熙攘攘,络绎载道,一时引为奇谈。

 

以其肌肉腐烂,仅遗骨骸,究是龙骨否,议论纷纭,莫衷一是。

 


兹闻本埠水产高级中学校教授,日昨前往参观,判明确系蛟类。

 

以今夏降雨过量,溯流入河,搁浅苇塘泥中,因而涸毙者云。


d:《盛京时报》1934年8月17日


《龙骨由县发给师校作为标本》


(营口)本埠河北苇塘、日前发现龙骨、由警察第六分署、载来市内、西海关前陈列、供众参观、旋经省立高级中学校、渔捞科教授张君判明、确系蛟类、浅搁于泥土之上而涸毙者等情、已志本报、兹该蛟骨、已由县警务局、呈缴县署教育局,拟于日内、发给通惠门街、县立师范南校、作为动物标本、以为研究生理学之材料云。


e:《盛京时报》1934年8月


《龙降酿灾》


(营口)日昨二十八午前十句(点)钟(编者注:即7月28日),埠外青堆子牛家屯忽悠巨龙蜿蜒空际,势将坠落,悠然猛力上升,势极剧烈。

 

致将河内小船搅到三支,东灯公司之楼房毁伤大半,毙命者计有九人,并有三井货栈存煤如山转瞬罄尽,车站之火车亦被挟出轨道。

 

所幸未大有损伤。统计受伤人物损害正复不少云。

 

f:杨义顺口述:

 

 

(现年80岁,1925年出生于营口河北中小街,采访时身体健康,耳眼正常,语言表达准确。)

 

1934年夏天,营口地区大雨连绵,持续下了40多天,辽河北岸苇塘内的洪水长时间持续攀高,就连街路上的水也没过了膝盖,许多房屋进水并倒塌。

 

立秋过后,天气晴朗了,但空气中始终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腥臭味,后来有人发现苇塘中有一处地方的大片芦苇倒伏,再深入观察,便发现了在芦苇倒伏的地方有一大型动物的骨骸。

 

该骨骸很长,头上长又两个长长的角,嘴中长有几寸长的牙。

 

后来,西大庙前的海口医院的检疫医生身穿白大褂,戴着口罩,拿着消毒用品急忙来此消毒。

 

消毒时有很多小白蛆蹦起一米多高,进行垂死挣扎。

 

消毒完毕后,有关人员将骨骸简单处理一下,将四个铁锚用绳子一穿,划出一片区域,人们就站在绳子的外面观看。

 

当局雇人把该骨头用大筐抬至河北中小街上,按原形摆放后展览。

 

当时骨头很多,并有很多小白蛆从骨头和抬筐中纷纷掉下河蹦出。

 

其中,有一两个台筐里的骨头全是小趾节骨,长约一寸左右,呈暗黄色。

 

过了两天,由于展览需要经过辽河,为了方便观赏,用船将“龙”的骨骸运到了对岸,继续对外展览。

 

展览时,当局还派人照了相,我清楚记得照片上应该由我。拍后的照片,我还亲眼见到,照片拍的十分清晰。

 

“龙骨”出现后,营口市河南有一照片馆把展出的“龙骨”拍成照片,摆在二本町的街道两边叫卖,许多来营口观看“龙骨”的外地人纷纷购买,以拿回去给家中人看。
  

g:孙正仁口述:

 


我1923年出生于山东省掖县,1939年奔父来营口,其后不久去大连,给当时的营口商会会长王恩沆的弟弟(外号“王老五”)的大老婆家(住在大连)做管家,一年后回到营口。不久又去哈尔滨做学徒,1943年回到营口。1945年后,参加了解放军胶东十三团、七十二团辽东军区警卫营......(履历介绍略过。)

 

我亲眼目睹了营口“龙骨”的展出,共两次。

 

地点在当时的营口造船厂附近的水产渔业高级学校附近。该骨骸有三丈多长,头上长有两个角,每只角有1.5米长。

 

据说该骨骼后来运到了新京(长春)。当时传说该骨骼在营口的出现,营口人将要遭殃。我家存有当年拍摄的该骨骼的照片,可惜近几年丢失了。

 

我本人存有该骨骼的五块牙骨,是在大连做王家管家时“王老五”的大老婆给我的。

 

h:马国斌(原营口市口腔医院院长,现年76岁,);马国祥(原营口市渡口运输站工作人员,现年61岁

 

马国斌口述:


小时候,我家住在现在的营口市西市区针织一厂胡同。

 

1934年夏天,听说营口河北岸发现了“龙”,并且已经被运到了河南岸,于是我便跟着父亲一起去看。

 

在西大庙附近的戏台北,西大庙偏东方向的空地上摆着“龙骨”。

 

“龙骨”长3丈多,“龙骨”所在的场地已被人用绳子圈起,周围有很多人看热闹,也有一些人对着骨骸烧香、磕头。

 

因为鱼没那么大的骨架,渔民们又都不认识,因此,老百姓称该骨骸为“龙骨”、“龙骨”前后在西大庙前摆了六七天。

 

据说,西大庙的和尚还为其念经超度,希望它能重返天庭。

 

马国祥口述:

 

我在小时候吗,常听父亲马子臣(约1900年左右出生。营口市著名的牙科、骨科医生。1961年去世)讲,1934年夏天,辽河北岸发现一大型水族动物骨骸,人们传说是“龙骨”。父亲去看时,肉还没烂透,看骨架像传说中的“龙”。

i:高枫(中国文物学会会员、营口分会会长)

 

高枫口述:

 

10多年前,我看到《营口日报》有关龙骨的报道(国内著名漫画家李滨声先生的《我在营口见过“龙”》)后,便向岳父赵喜耕(1914年出生,1997年前去世。年轻时曾在营口汇海楼饭店做过厨师),是否有这事儿存在。

 

岳父赵喜耕说他曾经亲眼见过“龙骨”在营口辽河南岸展览,并且看了好几次。

 

“当时,有人不断往“龙骨”上浇水,一是冲刷骨头上的腐肉和活蛆,另外也是想让“龙”早日回天庭”。

 

赵喜耕还说:“该骨头上没有眼睛,可能让人抠走了,但有四个爪子。”

 

赵喜耕是与当时有个叫“王秧子”的人一块去的。

 

他还说:“龙骨”摆出几天后,有一天突然下了大雨,当时天特别黑,电闪雷鸣,狂风劲吹,老百姓鼓铜盆欢送'龙’上天。待雨过天晴后,'龙骨’没了。

 

老百姓都说'龙’上天了(实际上是送到营口县立师范学校做标本了——原书编者)


j:梁世贤(《营口日报》校对人员)

 

梁世贤口述:

 

那是1934年六七月份,当时我二十多岁。听说在辽河岸边(地点大约在营口河北与大洼一带)发现了龙,我与其他人一起去看热闹。

 

到达后,发现龙很长,很大(其描述长度与《盛京时报》记述得相近——原书编者),并且已经奄奄一息。

 

人们有的用苇席子去盖龙,有很多人挑水往龙身上浇。

 

原来人们是怕龙晒着、渴着、干着,同时也是为龙上天做准备。

 

龙身上长有鳞片。

 

不久,天下起了大雨。雨后,龙也不见了。

 

当年,父亲与大伯也参加了挑水“救龙”活动。当时有三四十人挑水浇龙。

 

 k:李滨声(1925年声。祖籍本溪,哈尔滨胜任。国内著名漫画家。1987年从北京市文史馆离休。)

 

李滨声电话口述:

 

1932至1934年间,我父亲李荫东在营口水产渔业局工作,家也一度迁至营口,只有我留在沈阳外祖父家里读书。

 

每年寒暑假,我都要到营口与家人团聚。

 

1934年放暑假时,我来到了营口。当时营口连续多日阴雨天,河水暴涨。

 

一日,营口河北突然有人报告说,发现辽河北岸芦苇塘有个地方的芦苇大片倒伏,里面卧着一具巨大的动物尸骸,体长约十几米,皮肉皆已腐烂。

 

特别令人不解的是,它的头上竟有两只带杈的角,非常像传说和画上的龙的犄角。

 

后来营口水产渔业局把这个巨型水族动物尸骸运到了营口西海关附近的一块空场上进行展览。

 

这具骸骨的脊骨共28节,每节1尺多长,骨不类鱼,三面有骨和刺,当局请来很多老渔民进行辨认,没有一人能够识得。

 

幸运的是,当年我和妹妹(妹妹生活在北京,就在我身边听你的采访)都亲眼见到了“龙”骨展出。

 

据说,当时到营口观“龙”的人特别多,而且外地到营口的火车票价还向上做出了浮动。

 

当时生活在沈阳的舅舅和表姐还特地从沈阳带着老式玻璃板相机来到营口,并拍下了“龙”骨的照片。照片洗出后,舅舅洗出后还送给我一张。

 

解放后,家人时常谈起当年在营口观看“龙”骨展出的情景,我还拿出“龙”骨照片与大家一起欣赏。

 

遗憾的是,由于“文革”的历史原因,我的“龙”骨照片没能保存下来。

 

后来再提起这件事时,感觉到非常遗憾,因为唯一证明我见过“龙”骨的证据——-照片没有了,这件事也成了我一生的遗憾。

 

1987年,我给《营口日报》发去了“我在营口见过'龙’的文章”,并配上了凭记忆画下的“龙“展的漫画,发表在当年10月28日的《营口日报》上。

 

这篇文章还被我收录到一本个人文集中。

 

l:肖素芹(女,盘锦县大洼县田庄台人,现年79岁)

 

 

肖素芹口述:

 

我9岁时,人们在田家西一市场边发现了一个动物,人们都围观它,人很多,挤都挤不进去。

 

我是站在父亲牵着的马背上观看此动物的,距该动物十几米远,看得较清楚。

 

当时该动物仍活着,它前部有两只爪,头如龙“头”,呈方形,但没注意有没有角。

 

其眼较圆,也较大,并发红,烂眼糊瞎的,眼睛待睁不睁的。

 

其体形较大,较长,头很粗,依次变细,尾巴最细。

 

体背呈灰白色,并有鳞片。整个身体呈半月形趴在地面上,尾巴卷在身体里,身体基本不动,身上有些部位基本已经腐烂生蛆。

 

人们用苇席子搭成棚子,遮盖在其身上,并不断担(挑)水往其身上浇,目的使其免于干死。


该动物从出现到消失有半个月左右时间。传说是有一天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雷阵雨过户,此动物销声匿迹,不见踪影,此事后来传说较多,传播甚广。

 

【附一】“龙骨”被发现后究竟被搬运了几次?

 

分析:根据a、b、c的新闻材料可以大致整理出“龙骨”发现后的事件发生顺序。


八日午后三时顷,发见(现)长三丈之巨大白骨。


营口市第六警察署长以下,出动调查。


九日晨,多数来六署看,有两千余人。


载往河北(南)西海关前陈列供众观览。

 

再对照f:杨义顺之口述将新闻中未涉及之细节进一步补充。


【大庙前的海口医院的检疫医生身穿白大褂,戴着口罩,拿着消毒用品急忙来此消毒】

【消毒完毕后,有关人员将骨骸简单处理一下,将四个铁锚用绳子一穿,划出一片区域,人们就站在绳子的外面观看】

 

可确定“龙骨”被发现当天,营口市第六警察署派检疫人员赶赴现场消毒,并在现场划分区域,隔离“龙骨”。


口述中称【过了两天,由于展览需要经过辽河,为了方便观赏,用船将“龙”的骨骸运到了对岸,继续对外展览。】


既然“龙骨”是在辽河北岸发现的,运到对岸展览,目的地自然是辽河南岸,再根据材料中所述。

 

【当局雇人把该骨头用大筐抬至河北中小街上,按原形摆放后展览】

 

亦即是说,“龙骨”被发现后先是在河北中小街,亦即第六警署附近进行展览。

 

【九日晨,多数来六署看,有两千余人】

 

到了8月10号才运至辽河南岸。

 

【过了两天,由于展览需要经过辽河,为了方便观赏,用船将“龙”的骨骸运到了对岸,继续对外展览】


至此可以确定龙骨总共被搬运了3次。到了8月10号才运至辽河南岸。

 

【过了两天,由于展览需要经过辽河,为了方便观赏,用船将“龙”的骨骸运到了对岸,继续对外展览】。


至此可以确定龙骨总共被搬运了3次:


8月8日,河北苇塘发现“龙骨”。


8月8日,“龙骨”已转移至河北中小街,即六署附近(9日晨两千余人已到六署围观“龙骨”)。


8月10日,“龙骨”转移至河南西海关码头。


8月15~8月16日,“龙骨”发往营口县立师范学校作为标本研究。
                           
【附二】“龙骨”被发现后究竟是船运还是用筐抬到河北中小街的?

 

分析:根据a新闻中所述,“龙骨”是船运至六署的。

 

【当川船运至六署,待专家之鉴定】。

 

而在f杨义顺口述材料中,“龙骨”是从苇塘用大筐抬到河北中小街上【当局雇人把该骨头用大筐抬至河北中小街上,按原形摆放后展览】。


究竟是杨义顺的记忆出现偏差还是盛京时报上的记载有误?


我认为是盛京时报上的记载有误,理由如下:


①杨义顺1925年出生于营口河北中小街(现居住于营口市西市区繁荣里(渡口附近)),他的叙述中所涉及的展览地点恰恰是他出生地附近,正常人的记忆再怎么出现偏差,也不可能搞错出生地附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再加上他的其他叙述内容与新闻材料并无太大出入,并且还补充了更多细节,因此可排除“杨义顺的记忆出现偏差”这一可能。


②根据b新闻材料中所述【记者至时巳五时过矣,而观者塞途】,此处要注意的是记者到达时“龙骨”已经抵达西海关,更可以推算出8月8号“龙骨”发现当天记者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③盛京时报是由日本人中岛真雄于1906年10月18日(清光绪三十二年阴历九月一日)在沈阳大西门外创办的,并不是营口当地的报纸,远在沈阳的记者对于六署的具体位置自然无法明确获悉,更何况按照常人思维,发现了巨大“龙骨”,自然应当借助川船进行搬运,因此才会出现a新闻中的谬误。

 

联系新闻材料c中的【载往河北西海关前陈列供众观览】中的【河北西海关】应为【河南西海关】这处错误,更验证了上述猜想,记者并非营口当地人,因此才会弄错营口当地的地名,造成了新闻材料上的一系列错误,他没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因此不知道是用何种方式搬运“龙骨”的,想当然地根据自己的常识撰写新闻稿件。

 


【附三】西海关码头到底在哪里?

 

分析:营口海关一共有两处,一处称“山海新关”,在现国际酒店处,俗称“东海关”。

 

另一处旧址称“山海钞关”,位于营口市西市区西大庙里40号,俗称“西海关”。

 

材料中所涉及的“西海关”即“山海钞关”,而当时的西市区西大庙里40号位处辽河南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也许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龙--营口坠龙事件!照片证实!
【“龙”之谜】“龙骨”碎片现身营口
五块龙骨引起巨大轰动 破解70年前的谜团(图)
1934年营口发生的神秘“天降巨龙”事件
70多年前辽宁营口的见龙事件
营口坠龙事件是真的吗 揭开1934年营口坠龙事件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