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与力·始与终(真武心意——争议)


武术,代表拥有力量,这是大家一贯的共识。在我们的眼里,中华武术就是个体获得力量的路径,且以力量作为展现方式。

力量与武术如影相随,武术与力量在众人的心底里划上了相等的符号。每每提及习武之人,总会以力量大不大来衡量此人厉害不厉害。于是,由武而力,甚而暴,常闻“武以侠而乱世”之论。

就我们日常生活中如听说谁家的孩子习武了,就会不由自主地想或说,这家人不好惹,厉害。暴力之源的称谓似乎很有逻辑性地落在了武术的头上。

那么,武术与武力,亦或暴力之间到底有没有关联,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其实,这样的理解和判断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并不鲜见。放马归山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的治世形象。从这一角度看来,似乎只有当人们放却对武术的追求,那么就会迎来一份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和谐与宁静,就能够保障社稷的稳定和昌盛。

纵观史册,历朝历代都有建国以武,而治国以文的说法和做法。

那么,就让我们来一起看看,中华武术在对于力量的追寻和求证之路上,力量是它的起点还是终点,什么才是中国武术的终极追求呢?

力量 武术的起点

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都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平常的日子里,自己也不会有机会发掘它们的存在。只有当有危机时,似乎在那一霎那儿,自己会变得头脑十分清晰,判断非常及时,论证相当逻辑,很具有爆发力和杀伤力。

或许这样一个故事,会让你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一个漆黑如墨的夜里,你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长长短短的影子在路灯的照拂下变化着模样,享受着一天辛劳后的安静和宁谧。就在这时,岔路口上窜出一个人来,向你快速奔来,你还来不及判断清楚,紧张、恐慌袭来,你为了不受伤害,头也不回、拼命地跑,终于跑回了家。坐在家里,足足歇了一顿饭的功夫,你在心里感叹平时半个多小时都回不来的路,十分钟不到就完成了。可就在心放下的一瞬间,你突然感觉到两只脚生疼,轻轻一抬起脚一看,你大吃一惊,原来两只脚底全破了,流着血。先前却从未察觉到,而且跑得速度让自己叹为观止。潜能在瞬间爆发。

无独有偶,我们在各种新闻的采访报道中常常听到当事人介绍,当时什么也没想,就去做了而且做得比自己想得还要好,甚至如果现在去做,也不一定能做到当时那么好。

对此,生命科学里有一个潜能研究领域,就是针对每一个生命体、生物体里所蕴藏的能量解析。

中华传统武术就是在这一方面开辟出独特的路径,让每个习武者能够通过特定的盘练方式,挖掘出潜藏于身体内的力量,从而对自身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把握,进而拥有比常人更为强悍的力量。

尚明心意六合拳最讲求的就是让盘练者找出属于自己的劲路。师父李洳波先生无论在哪里讲学传授,都会把“找劲”作为一次又一次的讲解重点,深入浅出的分析,并且现场示范。他常说:“学习武术第一要务就是要把自己身上的劲调出来,为你身体里的力量打造一条通衢大道,让它们能够随着我们的心意自由地挥发出来。”

劲儿,就像是储藏在我们身体里的千军万马;拳术,就像当年的大禹一样为奔腾不止的力量修筑河道,最后直至汇入江海。习武,就像是从先辈那里获取了如何探测自身奥妙的方法,从而使自己也成为验证奥妙的一部分。

就在不断强调寻找劲路的同时,李洳波先生常对徒弟们说,“对于尚明心意六合拳的门人而言,调出劲不是盘练习武的目的,而是修筑发现和挖掘自己潜能的通道,体会心、意、身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做自己身体和思想的控制者、完善者。”对于每一个习武之人而言,后者或许更为重要。熟悉把握,从而使身体在心意的指挥中达到最佳状态。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失为一段神奇之旅。

劲路。以自身为载体,在拳理的疏导下,在日复一日的盘练和调整中,在拳理的规范下,调出自己的力量。在当今的武林界,尚明心意六合拳的李洳波先生是众所周知的功夫上身之人,对他的功夫都是交口称赞,一身灵劲,拜其门下者,自有体会。

然而,李洳波几十年如一日的盘桓中越来体会到,劲路是习武的起点。中华传统武术的要义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调出劲路是其中的不可或缺环节,也是它对外体现的一种渠道。随着深入学习,每个习武者都将从自己的拳术中领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要有的品质和德性。中华武术就像一杯醇茶,芳香清冽,沁人心脾,滋养着习武之人的身心,带着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走向人性的完善和人生的丰富。

功力,武术的起点。李洳波如是说。

韬略 武术的拓延

在火器降世之前,历朝历代的边疆,烽火台上,蜿蜒千里的古城墙上,到处都是习武者矫健的身姿,他们在哪里,哪里就有安宁,他们眼睛透过苍穹,将国家的安危扛在肩上,他们脚踏大地,将满腔的热血尽付边城。

就是这样,武术与兵家一直以来都休戚攸关。兵家的六韬三略,兵书战策与武术的拳理,更可谓殊途同归。

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传统文化之瑰宝。发源三皇五帝,甚或更远,泛用于春秋,鼎盛于三国,流芳于后世。

相传,今天的尚明心意六合拳的创业祖师爷是南宋名将岳飞,他从实战出发,化枪入拳,使得岳家军无论是持兵器还是徒手,都可以擒杀敌兵或敌将甚或于敌帅。该拳术就是将兵家韬略与拳理结合在了一起,让每一个士兵都能够拥有一套应敌、杀敌的本领。书有训,练兵时要谨记对敌之要,“必先察人之强弱,运吾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以转移,不可执格而论,时而宜进,故不可退而馁其气,时而宜退,即当以退而鼓其进。迅速判断自己和敌人之间的力量、倚仗、情绪等多种因素的迥异,找到突破点,是近身搏击还是快步冲击,从而扩大自身的优势,将力量对比悬殊转化成平级应战,甚至高于对方,以致杀敌败敌。

短兵相接,十步之内,正面交锋,动作简单而直接,迅猛而狠毒,以击杀敌人为要意。在南宋时的岳飞时期,只要战就是绝地,从士卒到将帅只有奋力搏杀,以期击退来犯之金、辽等周边各国,才能保全朝廷和百姓的一方安康。所以心意六合拳的拳理就在于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一次训练都当成实战,盘练时眼前无人似有人,对敌时眼前有人似无人,打人如薅草。

但是要真得达到这一境界,却不是一日一时之功。而且要使三军将士在应战时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从而形成一种态势。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言“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即战争使军卒如此。

当时,南宋的情况正是如此,与邻国相比,南宋国积弱地富庶,而邻强悍地贫瘠,因此边疆战事绵延,于是造就了岳家军,催生了岳飞的“意拳”。绝地之战,短兵之拳。

讲求得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外六合,一动则无不动,一静则无不静,六合相聚人难躲,遇敌好似弓断弦。

一兵如此,一队如此,万兵依然如此,那聚合的力量就像今天的裂变一样,爆发出来的力量也是令人不可思议的。而且在尚明心意六合拳传承中,最讲究的是练一招,即好好地练一招,将所有的精神都融入到一招中,李洳波师父就常常要求:不要急于飞练招式,而要先打好基本功,练一招是一招,在不断地盘练中,反复体会六合的真意,寻找自身各个器官、精神、心意之间的配合度、灵敏度、契合度,能否真得达到六合的程度。心到、眼到、手到,足到,要求是一起到,不分先后的到达。

孙子兵法中令之以武,齐之以文。练拳就像放风筝,拳理就像手中的线一样,无论拳练到哪,拳理都是最终检验拳是否正确的指标。以心意六合拳拳理应用到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战斗力超强,在今天也一样适用。心为君、意为相,周身为臣;我们以国为心,爱为意,你我为臣。保疆土守家园,不得不战,不能不战,不敢不战,于是战则求胜,必以一当十。

从战略上讲,“投之(军)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而岳飞的意拳正是采用这样的一种拳理,死生之地,人无所往。以韬略为指引,以实战为契机,尚明心意六合拳的前身“意拳”拳理一步步地完善起来,并在实践中得到丰满和流传。所幸的是,在众多古拳术力图从招式上扩容的今天,尚明心意六合拳的传人李洳波先生却固守着它的初衷,拳以技击为目的,招不在多而在精。

在平时的传授中,李洳波常常强调,要在一招一式,一静一动上下功夫,不要冒然求多,一招得其理,一式得其意,才是心意六合拳的要旨。

悟道 武术的终极

道可道,非常道。自“道”在《老子》中出现后,道就成了中国人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个体,以任何一种角度试图印证的一个存在,或体验或追求的一个向往。武术也概莫能外。

作为中华古拳术之一的尚明心意六合拳,也秉承这一理念,执著地探索着其中的真意,即真武之意。文武之道,相辅相承,有如阴阳,不可或缺。上到国家,下至家庭,哪里又能缺得了这两个字?

在今天,武术在弱化了安邦定国的作用后,散入民间,亦为诸多如体育竞技等领域应用,而且有些在获取成功之前,都不会公布出来。由此不能不说,武术在今天我们的身边被弱化了太多,其实仅从强身健体这一层面而言,千年积淀的武术要比时下不少的体操更为有效果,而且也能为更多的青少年所喜爱,一举多得之事,却终不见能够通行。当看到国家体委年年做调研,为武术能够纳入学生课程序列而进行的努力而不得,就不由地觉得从心底里涌出遗憾来。

尚明心意六合拳拳理中对于道在拳术中的运用贯穿始终。它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诠释得淋漓尽致。拳理中对整体、上下、三节之间的关系论述:“夫所谓一者,从上至足底,内而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相联而为一贯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贯者,其斯之谓欤。”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武术正是对域中四大之一中的人自身进行解读、体验,以求对道的更深层次地理解和运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立于天地之间的物种,是能与天地一起体察参悟自然、道的奥妙。无论习文或练武都是从不同角度去接近这一终极理想。

尚明心意六合拳在盘练中的站桩,就要求,致虚极,守静笃。如老子所言万物并作,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两者之间相通相合。

尚明心意六合拳体内八要论指出,“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则绝象,绝象则觉明,觉明则神意贯通而万象归根”。李洳波就是在这样的一种静谧中不断地寻找和体会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膝与肘合,肩与胯合,内外相合,手足齐到。他说,这是不仅仅是纸上口里的要求,是一时一刻盘练中一静一动的常态。其实,常即标准,达标一动,才能再进行下一个动作,或下一个步骤,否则妄动,对于自己的盘练绝没有益处。

对此,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轮流授课的李洳波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申明、要求,徒弟们尽量做到,尽心体会,不要妄求。那么当年的李洳波又是怎么样做的呢?是如何做到的呢?做到之后对于他的武艺有什么作用呢?

当时,李洳波才十二三岁,拜师学艺到吕先生门下,一开始师父并没有真正收下这个非清真教的学子,李洳波每天照常去听课、练习,师父三年内就教了他一动,即一把。而步子、站桩才是每天的必修课。

期间,李洳波也苦恼过,也叛逆过,不想练心意六合拳,也认为它太过枯燥,不及其他拳术招式多,打起来有声有色,然而经过吕师近乎于严苛的要求和训教,加上对吕师身上所拥有的“神奇”产生的好奇心,一路坚持下来。“那时候,只有一个想法,我什么时候能练成像师父那样就成。”李洳波笑着说,“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那是一个梦想,还是相对遥远的梦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枯燥的一静一动在时间的流逝里揉进了李洳波的血液里,他甚至很难分得清楚,自己是哪一年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膝与肘合,肩与胯合。但是,那种心念一起,手足并到却真正地体会到了练拳容易得艺难的不易,也印证了灵劲上身天地翻的喜悦。

李洳波总是这样说,越盘练拳理就越清晰,越能够感觉到向拳理靠近时的裨益。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功夫上,似乎那条通衢大道就展阔地出现在脑海里,是那么地切近,那么地明了。

悟道而德。中国人的武术,讲求未习武先立德,是为了让习武之人不能“侠”乱世。有道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其实在习武的过程中自然会有一种“德”扎根于心,拳理之中对道,对自然,对天地,对人本身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观照,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下,德就会慢慢地滋生出来,慢慢地如同爬山虎一样布满你整个心灵,并且外溢出来,故此,有拳理如此形容,心意六合拳洁内而华外。

李洳波的弟子们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他们说,师父无论对于交往还是处事都能够举重若轻,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最合适的举动,令人钦佩。师父在外面闯荡,无论别人在起初如何对待他,如何地挑衅,他总是淡然地用行动回应,却选择性地忘记对方的无礼,给予对方以宽容。对此,李洳波这样认为,习武和国家养军是一个道理,不是为了战,而是为了不战。天地为养万物,是为了合理性共存,而非恣意妄为。中华民族的武是为了“和”而武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意六合拳—十大真形的奥秘
鹰熊斗志——心意六合拳之皇冠
心意六合拳的死架及活招讲解
王斌老师谈心意六合拳(1)
【武术】
合肥武术 心意拳一支图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