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哲学与科学的立足点——气(炁)一元论

气一元论(物质哲学概念)

气的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其核心思想是用一元论来认识世界。气一元论,即天地万物即是一气所生,元自一炁也,而又天地万物无非是炁,是曰气一元论。

  气的学说

气一元论,即天地万物即是一气所生,元自一炁也,而又天地万物无非是炁,是曰气一元论。而又有关键,心气也,心与气对,心与气相应相感。粗心有粗气,冷心有冷气,细微心有细微气,而浊气能令心浊,躁气能令心躁。
气,同炁,空;能量也

   气的基本概念

形成

关于气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气部》说:“气,云气也,象形。”可见,气的原意是对云气的表述。春秋战国时期,气作为哲学概念逐步形成。最初,以《管子内业》为代表的宋钘尹文学派主张“精气学说”,认为“精者也,气之精者也。”当时,精、精气、气的概念基本相同。精气学说提出,气(精气)是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即“气一元论”的思想。精气学说是气的学说的早期概念。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之一的《黄帝内经》,在其成书的时期正是精气学说风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领域的时代。因此,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内,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精气学说的思想。东汉时期,以王充为代表的古代哲学家继承“精气学说”,创立“元气学说”。《论衡·谈天》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又在“言毒”篇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说明宇宙开始是一个混沌状态气在宇宙巨变中产生,作为产生和构万宇宙万物的元始物质,由无形之气变化而生成有形之物。同时代的《难经》也相应地第一次使用“原(元)气”的概念。其后,唐宋明清的哲学家几乎言必称气,例如,宋代张载正蒙》等著作,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构成万物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明清之际,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进一步发展气一元论,使气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

气的哲学概念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基本概念:气是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气与物是一个统一体由于其极其细微,故谓之“无形”,但并非气不存在,只不过肉眼难辨而已气的存在,可通过其运动变化及其产生的物质而表现出来。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其本义,是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物质存在;其泛义,是世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包括精神现象,均可称之为气。

   气的基本内含

气是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气(精气)是物质,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点。《易·系辞上》说:“精
气为物”。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本原。宇宙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多样性在于物质世界中
包含着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中医学称之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因有属性。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气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诸如,天地上下、东西南北之空间,春夏秋冬、昼夜晨昏之时间等等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古代哲学称为“体用”,即本体和作用,“体”是气,气为物质存在;“用”是事物运动。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二》说:“ 天下之用,皆其有者,吾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岂待疑哉?”一切运动都由气(物质)产生,通过其作用即运动而知气(物质)的客观存在。《素问·六微旨大论》说:“ 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气的变化

气的变化,称为“气化”。气化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天地万物的变化及其规律皆由气化。与“气化”相对,有“形化”,指气化而生万物之后,各物种的形体遗传。《二程遗书·第五》说:“ 万物之始皆气化;即形然后以形相禅,有形化。”世界万物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气化的结果,由气化产生形体,形体消亡灭散而复归于气。

   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简称气论,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中医学用以说明自然、生命健康和疾病。“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认为,其一,气是物质;其二,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元素),其三,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形成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关尹子·二柱》说:“先想乎一元之气,具乎一物。”宇宙开始形成时天地不分,浑然一气,由气的运动变化而生万物。人体始生,源于父母之精气,合而成形,产生人体生命活动。
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全面汲取并应用“精气学说”的理论,以气为总纲,根据气的分布部位、功能作用的不同,命名了八十余种气,用“气一元论”统一说明自然现象、生理活动、精神意识、病理变化、临床诊断、针药治疗、养生保健等,从而说明了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根源。

   应用

气的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中医学全面、系统地应用中国古代哲学家气的学说,阐述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的生命活动、健康与疾病、防治与康复等。

含义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因此,中医学注重气一元论,即强调气的物质性,其体为物质,其用为功能。由于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人们通过气的功能活动和运动变化,才能感知其客观存在,因此,气就具有物质和功能的双重属性,不存在没有功能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功能
中医学所谓的气,统一在气的本质是物质性的前提和基础上,由于气包含着不同的物质形态,其生成、分布、功能等因之各异,具有多样性,而命名为多种名称:其一,自然之气,如天地之气、阴阳之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等;其二,人体之气,如元气精气、神气、宗气营气卫气、正气五脏六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其三,病邪之气,如六淫之气、疠气、恶 气毒气等;其四,食药之气,如寒、热、温、凉四气等。人体之气,是指在人体内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极其细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生命的本质

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灵枢·天年》说:“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以母为基,以父为楯。”是说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之精气,谓之“先天之气”。气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日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设或人体一刻无气、七日绝谷,则生命危殆。
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长,气衰则老,气散则死。

基本特征

中医学将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升降、出入、动静、聚散等。以气的运动升降出入而言,《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来;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气的升降出入,在自然界,体现于天地之气的运动,有生、长、化、收、藏的季节更迭变化;要人体,则通过脏腑功能活动而体现出来有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活动过程。以气的运动动静而言,《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朞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天地运行由乎气之动静,“动而不息”,气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而守位”气的静止则是相对的、暂时的。“动静相召”,天地之气相感;“上下相临”,五行之应天干,自东而西而右迁运行地气之应十二地支,六十年周而复始。如是,则天地之气动静相感,动中有静,静中寓动,而万物之情,变化之机可见。以气的运动聚散而言,明代王廷相 《慎言·乾运》说:“ 是天地万物不越乎气机聚散而已。”清代医家喻嘉言 《医门法律·大气论》说:“ 天积气耳,地积形耳,人气以成形耳。唯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的运动变化,气散则无形,气聚则有形。人体之气的运动变化,就是气之聚散所表现的生命活动过程。气的运动的动态平衡,则表现为生理状态;气的运动失衡,则表现为病理状态。
中医学将中国古代哲学的“气化”概念,具体应用于说明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由于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变化,称为“气化”。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狭义是指精、气、血、津液各种生命物质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人体生命活动以脏腑功能活动为核心,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因此,用现代语言表述,气化过程就是脏腑功能活动过程物质转化和能量、信息转化过程。
气的运行变化不息,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气的运动变化停止,则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结。

百病皆生于气

中医学用气一元论的思维来认识疾病变化。使人体导致疾病的原因重称为“邪气”。病理变化则是人体之气的
失常,故《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气生百病,变化万千。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气的生成和运动失常有关。气的生成不足,发为气虚;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包括气滞(气机郁滞)、气逆(气机上逆)、气陷(气机下陷)、气闭(气外出受阻而闭厥)、气脱(气不内守而外脱)等,此外,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失常也是发生疾病的根本所在。

诊病要在于气

气在诊断方面应用非常广泛,“望闻问切四诊无一与气有关。望诊重在“神、色、形、态”。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及其高级生命活动形式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又称“神气”。神气存在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标志,故“得神则昌,失神则亡”。《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诊察精明(目)、皮肤之五色变化可以了解内脏盛衰、气血虚实、邪气深浅病情轻重。切脉是中医学独特诊法,通用的诊脉部位为寸口,又称“气口”主要反应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
《素问·疏五过论》说:“治病之道,气内为宝。”扶正祛邪、正治反治协调阴阳、调理脏腑等为中医学重要沼则。扶正即扶助正气,祛邪即祛除邪气。正治反治、协调阴阳、调理脏腑等之目的和方法皆为“疏气令调”,“使其气和”。针刺、按摩、推拿等为中医学重要的适宜技术,皆以“得气”、“行气”为法,调整激发经络之气,疏通经络,而达到治疗目的。

防病在于调气

中医学的养生防病重视精、气、神,谓之人身“三宝”。《脾胃论·省言箴》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故调气在养生防病中具有重要意义。调气作为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包括顺应四时、调摄情志、起居有时、饮食有常、不妄作劳等具体方法,调其气和,方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

哲学与科学的立足点——气(炁)一元论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根源就在于立足点的不同。如果立足点不一样,彼此之间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同样,科学也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前提假设不一样,所得到的科学理论也不一样。不过,真正的哲学和科学都有唯一正确的立足点,那就是气一元论,抛弃了这个立足点,哲学不再体现为智慧,科学不再走向真理。

中国科学和哲学是统一的,因为中国科学和中国哲学都有同一个立足点,它就是气一元论。此时,科学就是哲学,哲学就是科学,两者是有机统一的。而对西方科学和哲学来说,它们的立足点则是分道扬镳的,哲学的立足点是一元论,而科学的立足点是多元论,也正是如此,西方科学和哲学是格格不入的。

西方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过这样的话:你认识了自己,也就认识了自然。原因就在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告诉我们,人和万物一样,不仅由同一种物质组成,也由同一个原理支配,因此,人存在与发展的原理就是万物存在与发展的原理,认识了自己存在与发展的原理,就可以用它来认识自然界的一切。同理,中国的哲学家则这样说,万物归一气,万物同一理,一通百通,原因就在于气一元论是中国先人认识世界的立足点。

气一元论是这样来描述宇宙的:真正的宇宙是无限的,而在这无限的宇宙空间之中连续着统一的物质(暂名为气),它们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也正是这种本性的存在,局部物质才不断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之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暂态的有序结构,我们观察到的一切都是由统一物质组织起来的,只是最初的产生环境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个性,而看起来空无一物的空间则是统一物质的混沌状态。

你理解了气一元论这个认识宇宙的立足点,就很容易得到一个更接近真理的科学体系,它就是系统科学。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同一种物质组织起来的,遵循着同一个系统学规律,只要了解了这个规律,就可以用它来认识自然界的一切物质系统的存在,真的可谓是一通百通了。

通过气一元论,我们很容易推理出那个大自然最普遍的规律。这个规律简单地用两个字来描述,那就是“生死”的规则。如果用气一元论的语言来描述气聚则生,气散则亡,气聚散的规律就是大自然最普遍的规律。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描述,那就是统一物质有序和无序变换的规则。如果用中医理论来描述,那就是阴阳学说,统一物质的有序状态为阴,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为阳。如果用系统科学来描述,那就是物质系统的发展规律,物质由阳至阴的转化就是物质系统的产生,由阴至阳的转化就是物质系统的灭亡。如果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整体决定局部。如果用大白话来说,可以用两句话来描述:每一个物质系统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可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宏大的, 不可抗拒的,物质系统要想存在与发展,就必须在与外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不断寻求与它在变化上的统一。

西方科学虽然被尊称为“科学”,其实不过是一门分科之学,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的“科学”,如果离开了条件,它就是不成立的。比如,牛顿定律,如果空间中连续着物质,牛顿第一定律就不成立;如果受力的两个物体不是死的质点,而是活的物质系统,牛顿第二、第三定律就不成立了,因为它们受力之后不再是机械反应,而是整体性反应。再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它是站在否定以太观的基础之上的,如果空间中连续着物质,那么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都崩溃了!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就知道了,我们就拿最熟悉的现象  —— 光来说,它不仅具有粒子性,而且具有波动性。对此,西方科学是无从上升到物质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解释的,因为粒子性要求空间空无一物和对称,而波动性要求空间中连续着物质,两者是格格不入的。如果站在气一元论的立足点之上,则很容易解释:光是依赖连续在空间中的统一物质有序和无序周期变换来传递的暂态的有序使它表现出粒子性,周期性地有序和无序变换使它表现出波动性更形象地说,这里的粒子并不是稳定的粒子,而是一个极为短命的粒子,它迅速产生(有序),又迅速灭亡(无序),周期变换,能量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一包一包地进行传递的。

一句话,站在气一元论之上来看待这个世界,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就是另外一个景象。

比如对宇宙的认识,它不再是从爆炸中产生,而是一个本然自生的体系,它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因为连续在空间中的物质是在不断地有序和无序变换中存在的,物质不灭,它只有聚散,能量不灭,它通过连续物质的聚散来传递,西方科学中的宇宙在这里只是其中一个聚的状态,只是体积比较大,寿命比较长罢了,但它应该万物一样,不仅由同一种物质组成,也由同一个原理支配。

再如对太阳的认识,它不再是燃烧自己,无私奉献自己的能量了。而是在反抗银河系的空间中获得能量,并不断释放出去而已,太阳的质量在增加,绝不可能在减少。

再如对电子的认识,它不再是粒子了,而是依赖粒子的生死变换传递的能量包,电流也不再是电子的定向移动,而是依赖粒子的生死变换传递的能量包运动。

再如对生命的认识,它不再是生物有生命,非生物没有生命,而是组成万物的基础 ——  统一物质本身就充满着紧张和生命力,万物都是由同一种生命之流汇聚而成的,之所以有生死,仅仅是相对于物质系统而言的,聚则生,散则亡。

总之,一旦你能够回到气一元论的立足点上来看这个世界,你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种认识又是更接近真理的。不过,人性则拒绝这种认识,如果万物都有生命,人生命的价值顿时渺小了很多,如果万物都有精神,人的那些自以为伟大的思维顿时成为一种规律性的反应。这让人难以接受,不过,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追求智慧的人总是更容易接受这些。

气一元论的 基本内容

(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宇宙——天地合气,万物自生,“通天下一气耳”

生命——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生死,全赖乎气

(二)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1.气的运动变化: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2.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3.气运动的根源:气有胜复。阴阳相错。

(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

1.中介的含义:

表征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间接联系的概念。

2.气的感应性:

指阴阳二气的交感相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现代化!
自然规律是中医经典中的经典!
新一轮科学革命的领头羊一定是它!(爆炸性)
系统科学为中医的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学中医必读:东方科学体系(1)气一元论
和阴阳学说相比,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一个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