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淮军故里圩堡群撷珠

合肥西乡,群山逶迤,林木葱茏,大潜山、周公山、紫蓬山巍然耸立于众山之上,自西向东一字儿摆开,绵延四五十里,它们像一条摇头摆尾的巨龙,伏卧在江淮之间的皖中大地上。龙头下面,浩瀚的“东南巨浸”巢湖波光粼粼,西岸有两千五百多年水乡古镇三河镇,街市繁华,“万商云集”。

140多年前,从合肥西南的葱郁山林和水乡古镇里走出一个个彪形大汉,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周盛传、唐定奎、董凤高、潘鼎新、董履高……几百个大小团练首领,率领着一条条长龙般的队伍,走向安庆、驰往上海,在中国大地纵横驰骋近半个世纪。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淮军。

淮军以镇压太平军、捻军农民起义起家,后来又成为守边御侮和“洋务运动”即近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是非功过,百年来众说纷纭,现在已有较为客观公正的评说。

不管人们怎么说,当年,那些淮军将领们“功成名就”之后,却有自己的想法。淮军名将刘铭传早在同治七年就在诗句中透露出自己的心声:“三十人为一品官,多少憎忌少人欢。”“官场贱武夫,公事多掣肘。”“解甲还乡去,入山种翠薇”。(《大潜山房诗抄》)

不知是否出于同一想法,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开始安排自己的退路。一个个回到的故乡,远离都市的繁华,在山林之间建起一座座四面环水的私家圩堡居住。这就有了紫蓬山区星罗棋布的淮军将领圩堡群,它们像一颗颗硕大的明珠镶嵌在巨龙身上,形成了江淮古民居一大特色。

20多年来,出于史志研究和旅游开发需要,笔者一次次走进那些饱经沧桑逐渐衰败的古圩堡,寻觅色彩斑驳挂满蛛丝的雕梁画栋之间隐藏的神秘故事,聆听古道西风老树昏鸦对往日的怀念和叹息,研读家谱旧籍残匾断碑对金戈铁马的记忆,还数十次陪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影视单位考察采访拍摄,并将这些寻访所得的文字图照刊布在我主编的《肥西县志》《肥西淮军人物》《紫蓬山风光与传说》等书以及其他几十种史志书籍和报刊中。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淮军故里研究和旅游开发的关注,连接淮军圩堡群的的古道渐形热闹起来。11月18~19日,省旅游学会和肥西县人民政府在紫蓬山联合召开了“淮军故里圩堡群历史价值及开发前景理论研讨会”。12月4~6日,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淮军》课题组会议在合肥召开,专家学者又前往淮军故里圩堡考察。接连两次有关的重要会议都由我荣幸地客串“导游”。在此,我仅采撷其中几颗最耀眼的明珠奉献给大家。

大潜山下刘老圩

淮军名将、抗法保台的民族英雄、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的故居刘老圩在大潜山北麓金河源头处,现属肥西县南分路乡,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潜山在合肥之西90里,是紫蓬山区最高的山峰,周围有二潜山、三潜山、莲花山、龙穴山环峙左右,林木茂盛,风景优美。刘铭传曾在《续修庐州府志序》中写道:“合肥之西有大潜山焉,其上有名泉,冬春不竭。莲花矗峙于其前,龙穴蕴奇于其外。山中之人,秉山之气,类多嵚崎磊落,挺出而特立。”刘铭传此话,为他的家乡风光人物作了一个极好的概括。他深深的热爱家乡的大潜山,自号“大潜山人”。而他自己,就是一个“嵚崎磊落,挺出而特立”的杰出人物。

刘铭传字省三,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生于大潜山北麓的四房郢,父刘惠,母周氏,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刘铭传兄弟六人,他最小,脸上又有几个麻点,因此人称“刘六麻子”。他少年时随族侄塾师刘盛藻读过几年书,后因家贫辍学务农。曾贩私盐糊口。青年刘铭传身长力大,性情刚烈,好打抱不平。咸丰年间,曾受官府追捕,几间老屋也被官府烧毁。他夺刀杀掉欺侮老母的豪强,召集贫穷兄弟,上山安营扎寨,准备投太平军。后来,听从周公山团练首领张树声的劝告,以“保境安民”为号召,改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同治元年(1862年),又和张树声一起组建淮军,在李鸿章的指挥下镇压太平军、捻军。刘铭传打仗勇猛而有计谋,以“剿捻功第一”被清廷封为“直隶提督、一等男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珍档面世】圩堡群:淮军文化发源地
著名的淮军将领家族
刘铭传诗联评说
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
赵德刚:缅怀刘公铭传四咏
我的故乡。大潜山.潜山人请耐心看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