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瓷鉴定实用操作十二讲》第七讲 看“青花”瓷(二)

第三,看青花的釉面

(1)元青花瓷器。

从元代开始,官窑瓷器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生产出了很多大而好的陈设器。特别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有一批至正型的出口青花瓷几乎趋于完美。所以人们才会说青花瓷一出世就是完美的,越往后反而还不如当初。

1、白釉,陈设器和大型至正型。这类器多色夹白,釉面坚细,多半用进口料。色泽青中泛紫,色料乃苏麻尼青。细致观察,青花上会呈现黑色斑点且内凹,浓处闪烁如铅,有人称之为锡光。而永定时期的锡光上浮,与周围的青色同在一层。

真品元青花瓷釉层通透,气泡大小都有。有的大中有小,小中还有更小的气泡,形成了唾沫釉。部分元青花瓷器釉层气泡里还或多或少进了泥土,则叫死亡气泡。

2、影青釉,其特点是色白微青,光润透亮。有用进口料的,也有用国产料的,多用于出口。青白釉边缘容易出现积釉现象,这就是影青釉在烧制时处于熔融状态,釉水很容易受到力的影响,向低处流动,从而凝聚在边缘处。影青釉给人一种明显青花中含有青斑的感觉,好像青料没有研磨精细似的,笔墨中尚有多数颗粒没有溶化,从而形成无数青料斑点一般。

元青花瓷器有部分釉面有玻老化斑,放在放大镜下观看,就像是白内障或者是浓粥一样的斑。

保存不好的瓷器釉面有密集的脱釉斑,口沿等楞角处有剥釉,剥釉中间脱落,但边缘参差不齐,而且高于釉面,这是因为胎釉接合不好,胎体长器受潮而膨胀,致使胎体风化釉面脱落的结果。仿品则是用机器打磨,一看就知。

国内很少有大型器。到元晚期内陆才有一些生产的日用品,用土青等,发灰的民窑用品,青花正式在中国民间开始。

(2)明青花瓷器

1、明代早期:从明代早期的洪武开始,景德镇就开始正式形成了官窑和民窑的这两套运作方式。它们各自生产的不同瓷器,生产方式各异,从而导致无所不用其极、不计成本的官窑生产方式与民窑并存发展,并相互影响。这成为了景德镇最独特的风景。

上海博物馆藏明代洪武青花瓷器

上海博物馆藏明代永乐青花瓷器

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宣德青花瓷器

2、明中期,以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为主。明代瓷器在成化以前,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近30年的黑暗期。当然,这所谓的黑暗期是指没有官窑瓷器。实际上,民间的青花瓷应该是在飞速发展中,要不然也不会有成化瓷器高峰的到来。民窑青花瓷在这一阶段与宣德都是无法严格区分的,这里面主要涉及到了后面要讲的,靠纹饰和特殊器形来鉴别的内容。

新建县正统二年(1437)宁王朱盘斌墓出土青花缠枝莲纹盖罐

德兴市黄柏乡福泉山景泰二年(1451)墓出土

明代景泰青花瓷器

明代天顺青花瓷器

实际上,从民间鉴定的角度来说,明中期一般分为:明快清淡柔和的成化瓷,深蓝灰晕散技术向深紫色发展的正德瓷两种。成化时进口钴料用完,故而改用国产平等青,发色浅淡。淡蓝色又比较稳定,细腻沉着,再加上制瓷工艺的进步和官家对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才形成了明代的青花高峰。

这种淡雅青花细腻的瓷质,决定了青花绘画中勾线填色分水的开始。用重笔画轮廓,用淡笔分水渲染,是明代中期青花与早期青花瓷的分水岭。但凡勾线填色的青花绘画都出现在成化之后。

天津博物馆成化青花

成弘不分,到了正德又发生了变化。生产量增大。正德器由清淡色稳定发展到发灰发黑,且晕散模糊,甚至带有褐色的铁锈斑。并逐步形成蓝色滞重,颜色不够鲜艳的青花。中晚期后开始用回青。开始向万历淡紫色,鲜艳浓郁深紫色过渡。

天津博物馆馆藏正德青花瓷器

3、明晚期,主要是指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嘉靖年代长,生产品型大,能采用的回青料最有特色。运用改进了的工艺控制了青花发展的特性,分为下青、中青、上青。分别浸色、勾线、沉水。创造了“浓重鲜艳,浓处沉紫色”特点。其中最为简单的鉴定方法是,看不见勾划轮廓线的笔道。轮廓笔道往往会被加盖的青花所覆盖,与青花的浓艳混为一体。当然还有很多颜色浮沉发灰,发黑兰或晕散的产品。由于这种青花浓艳,在嘉庆时,线描青花开始流行。

在万历早期依旧保持了嘉靖的风格,很多发色很浓的淡描青花就是特点。到了中期后,回青开始停止使用,大家开始使用平等青,蓝中带灰,呈色浅、暗灰,并有柔散,逐渐形成最具代表的万历青花特色。这种特征的万历青花瓷远销海内外,各国现存的万历青花瓷都比较稳定的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万历青花的特点。

日本国立博物馆藏

4、过渡时期:从明代天启、崇祯到清顺治,在有些书里称之为过渡时期。这是比较科学的划分,因为从那时起,青花瓷器逐渐过渡到相对稳定的青花视觉效果上,之后更多的就是要通过观察青花在釉面中的情况来分析时代,天启、崇祯、顺治画是过渡过程中的标本,也容易分辨出来。

这个时候钴料的主要风格是发色清淡,青花颜色开始分水浓淡和青灰色。其中青灰色在釉面中流动沉浮,很多显得非常纯净,最大的鉴别特点就是青花在温润的青白色釉中。在放大镜下所观察到的“痱子”点子状,也慢慢过渡到清代的平滑如镜。这是桔皮皱等釉面过渡成为明清青花瓷器鉴定的分水岭。过渡时期全过程应注意色泽变化的趋势是:由浓郁到灰蓝,并由晕散过渡到色润纯净,浮沉色调灰蓝,然后再到颜色鲜艳明快,青花清翠欲滴的康熙时期演变。

明代天启青花瓷器

明代崇桢青花瓷器

清代顺治青花瓷器

(3)清代青花瓷。

青花瓷的烧制到了清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成为中国陶瓷生产的主流。青花瓷生产工艺以及胎釉的精细程度,都使青花色泽发展到了顶峰。生产原料为钴土,一般都使用浙青料和珠明料。

1、康熙青花瓷:康熙青花60年的成熟期,从而使康熙青花瓷成为收藏者追求、热捧的首选。这类青花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叠加优势:一是,上等浙青料淘洗的洁净以及青花发色的纯正;二是,绘画中注重山水画分水透视的要求;三是,文人画为青花画面的艺术加分;四是;胎釉的精工细作。

这一时期的青花,都在白中微闪青的青白色上,产生出多种色调。色泽鲜丽明快,大多都掌握了青料的蓝色技术,能烧出“翠毛蓝”、“宝石兰”的青花。当然,主色调青花还是淡浅、灰蓝、釉青白三色。但因为绘画技巧上的层层涂染、山水皴法、阴阳向背等特点,以及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征,使得康熙青花鉴定上相对参照系数多一些。

我们从放大镜下观察:一是,青花面与白釉面融为一体,好像是在白釉上刻出纹饰填进去一样,而不是涂在白釉的中间和上头;二是,还有的在放大镜下,青花线条略凹下去一点,好像是用针勾出线条再描上青花一样;三是,再有的青花线条上有很多小针眼,如同用针眼打稿再描上青花一样;四是,在大面积的涂抹中,形成一层一层如鱼鳞状的色块,这都是后来所没有的特征。

2、雍正青花:雍正十三年,应该大体上与康熙差不多。但是由于清代的民族融合以及文化发展的变化,对于青花瓷器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康熙时期大型、硬朗、豪放的造型从雍正开始向秀美转化。青花瓷器也有了显著的变化。胎体轻薄,比例协调。雍正青花瓷坚白细润,手感不如康熙紧密沉重。较康熙轻,白度较康熙高,在放大镜下有多种表现。

A、康熙时的平滑釉面,在雍正有的表现为桔皮,因而又叫桔皮釉。

B、有些釉的面积釉很厚,青花在釉中呈云雾状,朦胧升腾,又名“吐沫釉”。

C、大的青花器粉白釉面厚而不平,如水流状,被称“波流釉”。

D、在窑器中有一些色润青翠,略有晕散的一类,多表现山水,有时则会被误认为是明末崇祯。

E、还有仿宣德的器物,青花发色为深沉的“苏麻尼青”,用小笔画出铁锈斑的效果,但这个效果不是凹下去的。

雍正青花层次开始减少,不似康熙的五个层次了。再就是纹饰都是用小笔勾划,再没有大面积涂抹在一个大面积的蓝色块中。也不似康熙的鱼鳞状涂抹,而是小笔密集点出。这些特色都要记牢。

3、乾隆青花:乾隆时期的中国陶瓷品种最多,社会的繁荣昌盛也使青花瓷器发展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时期的青花釉面以青白色为主,青白深浅不一,釉面肥厚、坚致,光润匀净,也有波浪釉釉,也有粉白釉面。

乾隆青花呈色稳定,纯正明快。虽也有一些青花呈色不稳、景散,蓝中泛黑,但乾隆青花在放大镜下深沉、沉稳,在大器的渍釉处可见气泡在青花周围聚集。在有些很细的画笔线条已经开始表现出青花在釉中漂浮的端倪。在很多民窑瓷器上,釉中有黑色细粒,俗称荞麦地。可能是因为景德镇开始改用煤窑所致,不能确定。

4、嘉庆道光青花:清代的青花瓷发展到嘉庆,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主要是各种彩釉的发展,以及海外市场的大量需求,从而造成了青花瓷器生产量大,工艺和原料都供不应求,技法手艺逐渐衰退。

嘉庆青花开始从青白色向白色过渡,釉面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开始出现漂浮的晚清时代特征。

在放大镜下,青料虽然有的也还很纯正,但是已经明显地看到青花是象一层独立的液体在青白色的釉中漂浮,有气泡在围着。在青花的主线条周围有渗入釉中极淡青花浸染。道光时的青花多有施釉不匀,呈特色的波浪釉。胎釉结合不匀,釉面疏松。从道光后期开始使用下等的青料,灰暗漂浮进入衰败。

清代嘉庆青花瓷器

清代道光青花瓷器

5、清晚期青花:清晚期从咸丰开始国力衰败,与国外列强在海上争斗使外销受到重创,再加之外资进入,很快中国瓷器开始下滑,青花瓷器一蹶不振。除了少量的精细产品外,大量的青花瓷器釉面稀薄,白中泛青,光泽耀眼。主要是呈色淡灰和蓝墨、蓝褐的青花组成。在放大镜下,青花颗粒在釉中漂浮,可见明显粗细不均的粉状釉料。很多都可以从青花漂浮的层中看到胎底,大笔涂抹的面积中自然形成浓淡相间的笔迹。

清代咸丰青花瓷器

清代同治青花瓷器

清代光绪青花瓷器

6、民国青花瓷:民国青花基本上与晚清没有区别。但由于1913年的洪宪制产生,使民国瓷器产生了一个小高潮。而后民国的达官贵人对古瓷的需求大增,从而催生了新一轮的仿古瓷高潮。再就是民族资本家投资的瓷业公司的出现,也使青花瓷产生了一些极具这个历史时期的特点。

瓷业公司的青花瓷,瓷胎质纯净,青花发色青翠、沉着,在放大镜下看釉面和青花交融得很好,与日本青花一样细腻,应该是使用了颗粒很细的进口青花料,和今天的仿古瓷中的一类青花很近。但这类青花没有滋润感,只能是干、白、轻的感觉。这是民国瓷器公司青花的特有特色。再一个特点就是它只有一个色阶,用细笔工笔画出,不能渲染。

民国青花瓷器

民国的大量仿古青花瓷,多是仿明、清代和清康熙最多。虽然纹饰一样,但是胎釉无法变化,加之青花与料的结合,故而不能形成这个时期特有的特色,只能是漂浮感很强的青花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巧夺天工,叹为观止,康熙青花欣赏
学会几点,你就能加强鉴定康熙青花的能力
教你认识康熙青花瓷,保证不走眼
如何简单的鉴定康熙青花瓷器的真假?
中国青花瓷器
宏观和微观下康熙民窑青花瓷器及其仿品的辨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