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人笔记---人不学不知道

人不学不知道


朴一

(东林书院再得草庐依庸讲习)

今天在东林书院再得草堂,初九学舍一乔兄分享《大学》。大学,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 
一乔兄初九老学员,罗汉脸,忠厚相,看了让人踏实。他这些年一直跟随先生学习,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忠信者,尽其才而趋向修身之道。 
《大学章句序》中提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法也,则也。亦即大人之学。在这世与道交相丧之际,还有书院学人在接续道统,治性命之学,志圣贤之学,难能可贵。 
一乔兄重点阐释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引先生说的乾三连,字字珠玑,振聋发聩。 
他联系自己儿子在单位的例子,真实感人,引人深思。在这个时代多数人都在贪利,虚假伪饰,被情、欲带着走,被物化。如何能不随俗,不沉沦,不去不择手段达到目的,何其难啊!人要立得住,何其难啊!人如何能具有古人所谓的知仁勇?! 
自天道而言,唯命人以诚,所谓“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诚也。人道要合天道,故王船山云:“人性得以有知仁勇,自人事而言,则以忠信为主,而后可以行其知仁勇之德于五达道。知仁勇之资诚以为功。”正心诚意为本也。 
然则我们已经离开经典太久了,这些古圣先贤的智慧已经被蒙上很厚的尘埃。 
何谓诚?何谓性?何谓明?何谓教?何谓学?要不要读经典? 
小易老师说到,一乔兄讲析义理有点磕绊,而讲生活实例讲得流畅。说到是不是一定要由义理入手去学习,毕竟难度大。而生活一样可以教给人明理。 
我想一个人要明明德,做新民,修身进德。先要知道何谓明德,何谓止于至善,才有准则可以依凭。所以要去“明”,何由明,由学而来。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则明,一也;明则诚,豫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学由于明,明始于学,明与学相因。学要昌明由教。 
“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者,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诚则无不明矣,明则可以至于诚矣。”  
朱子章句云:“明明德之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人由学明,而去气禀之拘,人欲之蔽,革旧复初。复其性也。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 
朱子云,“读者所宜深体而默识也。学者知之,则其于学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故必要先知之。 
天道之本然是命,在人之天道是性。性者命也。现代人之困惑,丧志,皆不知天命。 
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王船山云:“舜之好问好察,亦其知之发端于好学,回之拳拳服膺,亦其仁之发端于力行。君子之至死不变,亦用之发端于知耻。”  
作为我们凡人,需要诚之也,需要择善而固执之者也,需经由学、问、思、辨、行。此“学、问、思、辨、行”并不是按此序列,而是纲目,废一而不可。 
小易老师问:“有些人读了经典,但还是不明理不能涉事。是先一定要读经典吗?”小易老师的疑问可以在经典中找到答案。 
《四书大全书》云:“学、问、思、辨、行,无先后而有缓急。亦不是以学为急,以行为缓。实则学之弗能,则急须辨;问之弗知,则急须思;思之弗得,则又须学;辨之弗明,仍须问;行之弗笃,则当更以学问思辨养其力;而方学问思辨之时,遇着当行,便一力急于行去,不可曰吾学问思辨之未至,而俟之异日。”  
学问思辨行第一不容缓的,莫如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如何反求诸己,如何知错,则必由学问思辨。问思辨亦是学,所以学之重要。由何处学,由生活学,由经验学,由身边人学,莫如圣贤之言、经典、先觉者。
今天的讲习在东林书院的再得草堂,里面有一幅对联“日用寻常事即性即天,坐闲谈论人可圣可贤。”是的,道在日用平常中。
但社会上思潮纷涌,奇思怪论,俗思俗情,索隐行怪,泥沙俱下,如何选择,何其难啊!如今我们如何能有一双慧眼?
比如现在社会上流行《三字经》,真的能囊括传统文化的价值吗?还有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了凡四训》真的是儒家经典吗? 
山长说,“《了凡四训》是以修身为手段,为了名利而修身。而修身在《大学》是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目的,每个人都有责任、义务、志向去修好自己。人有着本分,志就生出来。人必须立志做有心人,有心即明德。 
人本性是乾卦,一团元气,人生下来就是大丹。姤卦彖辞: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亦是大学三纲。重新与天地相遇,就是修身明德。你能每天清明,与周围感通,人见其人,物见其物。对人、事、物清清楚楚?而学习就是重新让牛山之木呈现。”  
在这物欲横流,功名利禄,权谋术数成功学杂流其间,惑世诬民。伪国学小儒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间。使人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至世风日下,娱乐至死,昏昧无知,坏乱极矣! 
何为天命,这个词语已经离开我们太久了。以至于我们不知道这两个字何义。何为率性,我们自以为任性不委屈自己就是。何为修道,我们以为有神通禅定是为有道。 
如今,明德已丢,新民已失,至善到无何有之乡。如何重新找到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如何重新找到每个人的尊严所在?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我这个人还在吗?我良知还在吗?我天命还在吗? 
我们每天浑浑噩噩,难以清明。多少人久被尘劳关锁,何时能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学,觉也;触心警悟为觉,则所以然者微喻于己,即不能名言而已自了矣。觉而知者,本末具鉴也。有学,有觉,有知,有行,才能慢慢有志,才能在各种乱象中笃定,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柯小刚老师说剥卦:“我们希望交带来通、达、畅,不希望有错,可是无论天道还是人事哪有不错呢?到处充满了错杂,和错杂带来的文蔽。
蔽之大者是人的情对人的性的遮蔽。蔽之大者是人对天的遮蔽。每个人都有来自天的性和来自人的情,人的情对人的性有各种各样的遮蔽。过度就带来错,过和错总是连在一起的。过错不可避免,所以可歌可泣,感慨系之。
如果能树立主心骨,就是孟子说的先立其大。就是立上九之心性,就能找到生命的安顿,会主动地去剥各种条件。你不主动去剥它们,它们就会剥你。”
正如方以智曰:“不迷则死,不如迷学……世间种种美恶,尽活人杀人之毒,服不服,都得服,无可逃也。世无不病,无病不药。”
你的无明即是你的病,你的病即是你的药。繁体字“藥”字里面是乐字。因病因药而治愈,所谓无病不药,无药不乐。
现代人如何不被物宰制,不被情和欲牵带走,如何不丧志,如何能内有主。必要由学。
重拾古文经典,开始是难,因为我们毕竟已经远离古文,远离道统传承。我们如何重新找回人性,找回人的价值。需要重新翻开经典,重新去认识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要重新翻开尘封的经典,重新去学习,揭开以往所批判拒绝的古典文化的真面目。
“人不学不知道,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我们必须由学入门,由先觉觉后觉。收吾放心,明吾明德,致吾良知也。明道立德,修己安人。学之义大哉,学之愿切哉!
一位学人说:“书院真真是一个场。入院,自然而然会想起一些平时忽视的事情,自然而然消泯了一些平日萦身的欲望。只是,读书明性,在书院时易,离书院后难;一时一地易,无时无地难。”  
如今,真正的书院是一泓清泉,一剂良药,让人回归人性之乡土,重治性命之学。  
如何复兴传统书院精神,以修身进德为根本,重启书院之教,昌明国学,以期有补于世风焉,是这个时代迫切的任务。
天道循环,无往不复。


   (第529期初九学报)

学乃天下之公学,书院乃天下之书院,祈四方善缘共同护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庸》傳
喜时不诺,怒时不争,哀时不语,倦时有终
尽人事听天命
读曾国藩家书笔记
翟玉忠:至善与明德——论宋以后学人对《大学》的误读
白陽修士應具備的素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