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什么?
格物的格是分辨,
格物的物是事物,
致知的致是努力,
致知的知是明白。
什么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圣贤研究事物道理的一种方式,
源于儒家经典《大学》的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书中论述: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因为除了《大学》有这段解释,
未有其他经典上有使用过格物致知,
造成《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成为儒家思想的难解之谜。
一直到明朝弘治时期的王阳明,
才有“为善去恶是格物”和“致良知”的解读。
不管是《大学》的不予解读,
还是后世王阳明已于解读,
其实都有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
语言文字的语意只能描述语言文字的意涵,
事实本身是不可能用语言文字替代的,
事实是非语言文字法的现实存在,
对事实的理解才是真理解,
语言文字的理解都是假理解。

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原因。

世人愚昧无知,
以为语言文字上的理解就是真理解。

而忽略了真正的理解是没有语言文字法的事实法的理解才是真理解。

自古以来,凡是悟道的圣人都只是,
把自己理解之后的理转化成为语言文字式的知识,
期望后世通过文字去学习而掌握知识。

这个期望放好,事实是难于理解。
如果悟到的圣贤不只是把理解的理教给我们,
而是教我们如何修炼理解事实的能力,
后世的学子们的学习难度就不会那么高,
也不会出现那么多各种各样的强解,
而本意尽失。
 
 
例如:

王阳明的心学,

龙场悟道之后,阳明先生留下了:

1、知行合一
2、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致良知

这些都是阳明先生悟到之后把悟到的理告诉了后世的学子,
就是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悟道。

因为没有悟道的能力,所以没有悟道的成果。

就必然会造成,把文字表面的理解当做事实的恶果,
对文字表面意思的理解就永远关闭了真正悟到的大门。

格物其实是一种能力,
过去也叫功夫,
需要训练之后才具备。

格物的格是分辨,
用什么分辨?

如何分辨?

格物的物是事物,
事物因有人而现实存在,
也就是说,
由人去格物,
格物的人用什么去格?

如何格?

当然必须采用人体五大传感器: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去接触事实的表象,
体验到感觉,
基于体验和之前的相同体验记忆进行比对形成感受。

这个过程叫觉受。

对觉受的不同进行分析,
分析之后进行归纳,
归纳之后进行总结,
总结形成知行。

这就是完整的格物致知的过程。
这个完整的过程也叫感知过程。

简称为感知。

那么,知道了就一定有格物致知的能力了吗?

当然不可能,
因为只有一个,感知力需要训练才能提升。

不是知道就能做到。

要提高一个人的格物致知(感知力)的能力,
需要完成五觉的的运行分辨训练。

每一觉的接触、感觉、感受、体会、总结逻辑训练。
要清清楚楚了知每一觉的体性,
每一觉的运行规律。

借助语言文字协助自己完成格物致知的训练。
也就是知识力所说的“感知力”训练。

结论:

“格物致知”是一种能力,
现代人叫这种能力为“感知力”。

“格物致知”不能学会,
“格物致知”只能练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悟道的本质是什么?
静下心来,才能坐而悟道(王阳明:人生即修行节选)
什么叫洞察力?
王阳明龙场悟道到底悟到了什么?
「2013庄子300」良好的感知力和承认事实的狠劲
胜任总经理的7种思维方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