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仪式是社会凝结剂

仪式反映了国家风貌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举行各种仪式。小到两个人见面的握手、鞠躬,大到国家举行阅兵、庆典,这些都是仪式性活动的体现。应该说,仪式在人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为什么人们会经常进行这些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但却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仪式性活动呢?原来,仪式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的凝结剂,可以说,正是仪式造就了人类社会,从而也成就了人类本身。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同国家、不同风俗的人们,他们各自的仪式性活动可谓千差万别,比如日本人见面习惯鞠躬,中国古代的人们见面要作揖,而西方人见面则习惯握手。再比如很多国家会在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日举办盛大的阅兵仪式,而有些国家则很少阅兵,但每隔几年就会举行声势浩大的选举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选举也是一种仪式性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国家与国家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日常仪式的差别决定的,正是仪式规定了我们是怎样的人,也是仪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面貌和它的精神内涵。

文化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社会中的仪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仪式用来规定社会内部的“亲疏之别”,另一种仪式用来规定社会之间的“内外之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在彼此之间进行一些仪式来确认彼此之间的关系,确定双方亲密程度,为相互交往打下基础,做好准备,这样的仪式被称为确定“亲疏之分”的仪式;同时人们也会进行一些大规模的集体性仪式,以参加仪式的人群的范围来确认集团或国家的人群边界,凝聚集体向心力,可以说集体性的仪式是国家或集体存在的一种自我宣示,这是确定“内外之分”的仪式。不同的社会中“亲疏之别”与“内外之分”的强弱程度是不一样的,由此产生了人们多姿多样的仪式性行为。


日本:既有亲疏、也有内外

在“亲疏之别”很强烈,“内外之分”也很强烈的国家里,人们的日常生活会非常的严谨,人与人的交往会严格地遵循仪式进行,丝毫不能马虎。在这样的国家里,人际关系被很明确地区分为上下、长幼、内外和亲疏,人们处在这样一个彼此交错的巨大关系网里,必须严格以仪式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这样的国家内外界限也很分明,人们会用某种象征性的事物来指代国家的界限,对这个事物加以崇拜,尊为至上,崇拜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而是以一定的仪式来体现的。

日本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亲疏之别”很强烈,“内外之分”也很强烈的国家。在日本,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一定要严格地遵循某种必要的礼节,最常见的就是鞠躬了。日本人的鞠躬举世闻名,不过鞠躬里面的门道可是不少呢。晚辈见了长辈、下级见了上级要鞠躬,而且要深深地把腰弯下去,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而长辈或上级要回礼的话只要稍稍弯弯腰甚至点点头就行;平级的人之间鞠躬则不用深弯腰,只要弯到三十度左右就可以。在日本,确认对方的身份是件很重要的事情,鞠错了躬可是很丢脸的。

日本是个岛国,边界很明显,所以它的人群界限也是很分明的。日本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种族特征和国民边界,外国人要想融入日本社会非常困难,很多人感慨即便是在日本生活了一辈子,自己也不可能变成日本人,日本人的排外可见一斑。

日本人的国家崇拜强烈地体现在他们的天皇制里面。在日本人的观念里,日本的天皇家族是等同于日本本身的,天皇就是日本的象征,是日本的化身,所以在日本人的眼里,天皇是至高无上的,天皇的生日是日本的法定节日,人们会在那一天举行各种仪式表示对天皇的崇拜,这也是日本人崇拜自己国家的一种表现。类似的表现还有存在了几十年的靖国神社参拜问题,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人国家崇拜的另一个表现,这不仅仅是个政治问题,更是深层次的文化问题、国民性问题,仅仅在政治上谴责参拜战犯的行为是不行的。

此外,英国也与日本一样是个岛国,都有着鲜明的国家界限,因此英国也有着稳固的君主制。而且英国对加速欧洲一体化的欧盟长期都是拒斥态度,至今也没加入欧盟,这说明英国有着强烈的“内外之分”。


中国:亲疏之分强烈

在“亲疏之分”很强烈,但是“内外之别”比较弱的国家里,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由相互关系构成的等级秩序,但是对国家或是集体的边界却不是很感兴趣,甚至会认为他们的关系秩序是放诸四海而皆准,普及天下的。古代的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古代的中国从周代开始就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政治和社会关系秩序,每个社会成员在这个等级体系里面都会有一个很明确的地位和身份,人们在相互交往的时候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有区别地与他人交往。比如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就是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三国两晋时期中国出现了“九品中正制”,按照不同的标准把士人划分成九个不同的等级,按照等级确定每个人应当享受的待遇和受到的礼遇,当然平民百姓是不在这九个等级之内的,他们是等级之外的最下级,处在社会的最低端。

到了唐代出现了科举制,人们可以参加考试,根据考试来争取等级体系内的地位,这样就比以前按照门第出身来划分等级要公平多了,所以九品制和科举制延续了几千年,可以说贯彻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始终,直到今天我们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响。

古代中国还是一个可以说完全没有边界观念的国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里,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国之外其他国家长期以来都被看成是中国的藩属国,它们与中国的交往被称为“朝贡”,是一种等级制度下的交往,中国的皇帝是“天子”,而其他国家的国王都只能是“天子”的臣属。近代西方国家开始与中国交往的时候,中国依然用藩属国的待遇去接待他们的使者,那些西方国家当然不会接受,两种文化碰撞的结果是中国终于睁开眼睛看清了世界的真实面貌,这才有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和国家意识的觉醒,出现了“中国人”的概念。


美国:内外之分强烈

还有一些国家“亲疏之别”很弱,但是“内外之分”却很强。在这样的国家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松散,相互交往的态度也多少有点随随便便,没有什么固定的仪式和程序,给人一种大大咧咧的感觉。但是这样的国家却有着非常强烈的族群意识,会坚决地去捍卫国家和集体的边界不受侵犯。美国大致上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在美国,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复杂程度远远比不上中国和日本,只要具备了最基本的社交礼仪就可以在人群中应付自如。而且美国人有着非常强烈的平等意识,也就是反精英意识,大家都非常反感任何显摆身份的行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与美国人的文化特征是格格不入的。

但美国人的国家意识非常强烈,每隔一定时间的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就是他们凝聚国家共识的仪式。而且,每逢国家节日,几乎每个家庭都自觉地挂上国旗,通过这种仪式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热爱。

表面看起来,美国是一个开放的移民国家,不会排外。其实,开放移民那是在平时,一旦发生了危机,美国就会来一个大转身,让大家看到它排外的一面。1941年年底日本舰队突袭美国海军军港珍珠港,美国人大吃一惊。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美国的第一反应不是动手复仇,而是把美国国内所有的日本人集中起来关进了集中营,美国军队中的日本人也全部被开除,对日裔美籍公民的迫害直到二战结束才告终结。二战之后面对强大的苏联咄咄逼人的态势,美国又兴起了麦卡锡主义,狂热地在美国政府中搜寻“共产党间谍”,许多政府雇员被迫辞职。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又来了一次排外大爆发,许多阿拉伯裔或信仰伊斯兰教的美国人被怀疑为恐怖分子的同伙,受到严密监视和迫害。

而“亲疏之别”很弱、“内外之分”也很弱的国家在当今世界上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内外的区别,国家里的人们彼此之间也没什么密切联系,这还怎么能成其为一个国家呢?

当然历史上有些特殊时期还是符合这样的特征的,比如美国西部大开发初期西部草原上不羁的牛仔们,他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广阔的环境里,既没有边界的约束,彼此之间也很少联系,无法形成稳定的关系,但他们又是同一类人,属于同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中的人们来去自由,交往也没有任何障碍,这样的社会完全没有任何仪式性的活动,是最自由的社会。但是这样的情况很快就结束了,当美国作为一个国家越来越活跃于世界舞台时,这个国家的“内外之分”就越来越明显了。

应该说,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人类仪式性的活动就会存在。象征性的人类活动是人类文明的表现形式,并不是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了仪式,恰恰相反,是仪式在生活中造就了文明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
自由民主,中国的老祖宗就提出来过,只是当时被打压了。
茶道文化之文化熔炉
社交 礼仪 常识 知识 (附:社会交往中礼仪称呼的学问)
论语漫读:“君子周而不比”与亲疏有别相互矛盾
原创 西周初年,周公为了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而“制礼作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