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慧眼断代—陶瓷篇》(四)
慧眼断代—陶瓷篇》(四)
[奖励30藏币] 奖励理由:好文章,值得一读!—陈苹


                       青瓷独秀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公元220年—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经360余年,陶瓷生产发展迅速。南方制瓷技术明显提高,瓷器产区和规模不断扩大,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省等境内均有窑址分布。所产瓷器以青瓷为主,器物造型以日常生活所用盘、碗、壶、罐、槅()、洗、谷仓、烛台、虎子、唾壶、薰炉等较为多见。产品各具地方特色。
  河南省安阳市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白瓷,为隋、唐时期白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的陶瓷
  浙江既是瓷器的发源地,也是三国、两晋时期瓷器生产的中心。这一时期浙江瓷窑除大量烧造精美的青瓷外,还烧造黑釉瓷器。以德清窑为代表的黑釉瓷器,釉色纯正,漆黑发亮,独具风格。与此同时,江苏、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及四川等省,亦相继设立瓷窑,烧造各具地方特色的瓷器。
 


 

青釉堆塑谷仓罐,三国吴,高46.4cm,口径11.3cm,底径13.5cm。
  谷仓上半部堆塑多种饰物:有三层崇楼居中,一层两侧各有一条狗把门,楼檐之上有栖息的鸟和觅食的老鼠。崇楼两侧各立一亭阙,阙下有八位侍仆各执不同的乐器,正聚精会神地演奏乐曲。谷仓顶部堆塑五只相连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从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围簇拥着引颈觅食的雀鸟。谷仓的下半部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其余部位塑贴一龟驮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字。龟之周围塑贴人物及鹿、猪、龟、鱼等动物,其间还夹杂刻划狗、鱼、龙等纹饰,另有 “飞”、“鹿”、“句”、“五种”等字样。胎体呈灰白色。平底略内凹。通体施青釉,釉面不甚匀净。
  此谷仓为20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
    该器以百鸟争食、欢庆丰收、牲畜满栏等题材的立体雕饰展现了1700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器用来随葬,称为“冥器”(又称“明器”),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种种享受。



 

 青釉羊,西晋,高13.5cm,长15.0cm,宽11cm。
    羊呈卧伏状,昂首张口,体态肥硕。背部饰对称的线条纹。两肋刻划羽翼。釉色青绿,晶莹润泽。羊首上端开一圆洞。
    此种器物自三国至东晋都有烧造,但东晋以后的制作较为粗糙。它的用途是作为随葬的冥器。羊在中国古代被视为祥瑞动物,羊形青瓷成为一时风尚。
    青釉是我国瓷器最早的颜色釉,出现于南方。青釉瓷器一直是中国瓷器的主要产品,历经了东汉、六朝、唐、宋、元、明和清不绝。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而是具有黄、绿、青等几种颜色,但多少总能泛出青绿色。我国历代的青釉都是已铁作为主要着色元素。釉内氧化铁含量的多少,对釉的呈色有很大关系。



 

青釉印花三兽足洗,西晋,高9cm,口径20.7cm,足距15.7cm。
    洗折沿,深腹,平底,下承以三兽足。器外壁模印网纹一周,上下戳印圆圈纹,网纹带上又均匀分布6尊模印塑贴佛像。洗沿刻划条形羽状纹饰。洗内底刻划太阳纹、水波纹和羽毛纹。此器内外施青黄色釉,釉面有侵蚀剥落的现象。
    洗是当时主要的生活器皿之一,类似后世的脸盆。此洗属南方越窑系青瓷,它借鉴和吸收了青铜器的纹饰和造型,是西晋时期流行的样式。以佛像作为装饰,反映了当时佛教已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模印塑贴是陶瓷装饰的技法之一,工序是先模印出花纹,然后用泥浆粘贴在坯体上,花纹凸起,具有立体效果。



 

  德清窑黑釉鸡头盘口壶,东晋,高18cm,口径7.9cm,底径10cm。
    壶盘口,短颈,溜肩,鼓腹。肩部一侧饰鸡头形流,流内有孔与壶身相通,流嘴呈筒状,鸡冠高耸,双目圆睁。与鸡首相对的一侧饰一弯形圆柄,上下分别与口沿、肩部相接,便于握持。肩部另外两侧各饰一桥形系,可穿绳提携。壶施黑釉,釉层丰厚,釉面滋润透澈,色黑如漆,匀净无瑕。外壁施釉不到底,近足处露出褐色的胎体。
    此器制作端正,各部位比例协调,尤其是以鸡首装饰壶体,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鸡头壶是南北方早期瓷器的主要造型之一。始见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因壶肩部塑鸡头而得名。烧制的瓷窑有越窑、瓯窑、福清窑等。早期的鸡头壶通常是在壶的肩部对称地贴饰鸡头和鸡尾,使其首尾相呼应,鸡头短小,无颈,且与壶体不通,纯系装饰。东晋时,壶体变大,鸡头由装饰物变为具实用性的张口、引颈之壶流,短尾则变为圆形长柄。东晋晚期,壶的曲柄出现了龙首柄。南朝时,鸡头壶由圆浑变得细长,鸡颈加高,鸡冠高耸,龙首柄加长。唐以后,鸡头壶逐渐消失。
    德清窑遗址位于今浙江省德清县境内,所烧造的精良黑瓷别具一格,成为当时颇具声誉的特殊瓷窑,同时兼烧青瓷。黑釉和青釉虽都以氧化铁为着色剂,但黑釉中氧化铁的含量比青釉中高,达到6-8%。东晋黑釉瓷以浙江德清窑为代表。常见的器物除鸡头壶外,尚见有碗、钵、盘、罐、盘口壶等日用器皿。其烧造历史较短,大抵在东晋至南朝早期的一百多年间。



 

 青釉印花双系罐,西晋,高16cm,口径17cm,足径15.6cm。
    罐口内敛,两面各置一绳状耳,圆肩,硕腹,近底内收,实足外撇,平底。通体施青釉。以模印横竖网纹装饰。
    网纹又称网格纹、方格纹,是陶瓷装饰的原始纹样之一。网纹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器,是史前新石器时代渔猎生活在原始制陶及审美意识上的反映。东汉至六朝前期的青瓷上,网纹盛行。东晋以后网纹不再流行。明清瓷器上作为边饰,网纹偶有出现。



 

青釉鸡头壶,西晋,高9cm,口径4.5cm,底径5.2cm。
    壶盘口,短颈,鼓腹,近底渐收,平底。外壁施青釉至下腹。肩部一侧置鸡头流,另一侧贴鸡尾。头尾之间对称置双系。
    鸡头壶出现于三国(吴)晚期,以壶嘴做成鸡头状而得名。一般是在小盘口壶的肩部一面贴鸡头,另一面贴鸡尾,头尾前后对称。西晋时的鸡头壶短小无颈,有的鸡头是纯粹的装饰,为实心,有的作为壶嘴,可通。
    青釉是我国瓷器最早的颜色釉,出现于南方。青釉瓷器一直是中国瓷器的主要产品,历经了东汉、六朝、唐、宋、元、明和清不绝。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而是具有黄、绿、青等几种颜色,但多少总能泛出青绿色。我国历代的青釉都是以氧化铁作为主要着色剂。釉内氧化铁含量的多少,与釉的呈色有很大关系。



 

青釉圆形槅,东晋,高4.5cm,口径21.1cm,底径22.6cm。
    槅(gé 音格)呈圆形,直口,平底。底有红色支烧痕。内分九格,其中中心三等分,外周六等分。通体施青釉。
    槅也称“格子盘”、“果盒”等。江西南昌晋墓出土的一件长方形漆槅,底写“吴氏槅”,形状与三国两晋时的长方形瓷槅相同,因此而定名。瓷槅流行于三国、两晋及南北朝时期,时代特征明显。三国、两晋时期的槅多呈长方形,内分一大格八小格,初期是平底,稍后变为方圈足。东晋以后出现圆形槅,内圈三格,外圈七格。南朝以后,圆形槅内格数减少。

二、南北朝的陶瓷
  南朝时期的制瓷业仍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北朝瓷器品种有青瓷、黑瓷和白瓷等。由于北方青瓷与南方青瓷在胎、釉原料上均有所不同,致使二者的呈色亦有区别。前者青翠,后者玻璃质感较强。白瓷是北朝陶瓷工匠的新发明,它不但丰富了瓷器的釉色品种,而且为瓷器彩绘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工艺基础。低温铅釉陶器在北朝时期获得进一步发展,两色釉陶的成功烧造,成为单色釉陶向唐三彩过渡的重要一环。



 

 铅黄釉绿彩覆莲瓣纹罐,北朝,高23.5cm,口径7.7cm,足径8.4cm。
    罐直口,溜肩,肩部有四弓形系,腹下渐收敛,实足,底略内凹。口部及下腹部各刻弦纹一周,肩部刻弦纹数道,四系之下刻忍冬纹一周,腹部刻下覆莲瓣纹。器身上半部施黄色透明釉,又于八等分处各施绿彩一道,下部露胎。
    此罐胎质洁白,造型工整,釉色突破了单一色彩,更富装饰性,为丰富多彩的唐三彩工艺开创了先河。忍冬纹与莲瓣纹组合是佛教艺术的装饰题材。此罐有确切年代可考,其造型和纹饰对研究北齐时期的宗教观念及艺术等均有重要意义。
    此罐1958年出土于河南省濮阳李云墓。李云为北齐车骑将军。据出土墓志记载,该墓为李云夫妇合葬墓,葬于北齐后主武平七年(576年),由此可断定此罐年代的下限。因有确切年代可考,其造型和纹饰对研究北齐时期的宗教观念及艺术等均有重要意义。该墓出土的另一件黄釉绿彩罐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造型及釉色与这件相同,唯四系是方形的,与之有别。
    铅黄釉属于低温铅釉。低温铅釉的发明比青釉要晚得多,但在汉代已相当普遍。它的特点是釉面光泽强,表面平整光滑,釉层清澈透明,犹如玻璃一样,但硬度比较低,容易出现划痕,化学稳定性较差。传统的低温色釉的主要品种有绿、黄、蓝、红、紫等多种。





 
  青釉莲花尊,北朝,高67cm,口径19cm,足径20cm。
    尊侈口,束颈,腹部硕大,腹下渐收,圈足外撇。釉色青绿。周身遍布纹饰,以莲花为主题。从口部到颈部的纹饰以弦纹分隔为三层,最上一层贴印6个不同姿态的飞天,中间一层饰宝相花纹,下层贴印团龙图案。颈肩部饰6个条形系。腹部装饰上覆下仰的莲瓣,上部覆莲分为三层,层层叠压,依次延伸,其中第三层莲花瓣尖向外翘起,第二层与第三层莲瓣之间贴印菩提叶一周。下部仰莲分为两层,莲瓣丰满肥硕。足部也堆塑覆莲瓣两层。
    这是1948年河北景县北魏封氏墓群出土的四件青釉仰覆莲花尊之一。形体高大,气魄雄伟。它综合了雕刻、刻划、模印贴花等装饰方法,特别是腹部,采用堆塑的手段,以仰覆的莲花瓣吻合而成,叶脉清晰可辨,将莲花完整、丰腴的姿态在这一仰一覆之中完美地表现出来,既是装饰,又是器身结构的一部分,毫无牵强之意,同时也避免了纯粹摹仿自然的作法,是装饰艺术的成功之作。
    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这件仰覆莲花尊使用了飞天、宝相花、菩提叶、莲花等佛教装饰题材,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
    在中国南方也出土有类似的莲花尊,只是胎、釉化学组成差异较大。这种相同的时代风格,表明了南北之间陶瓷艺术的相互交流。



 

青釉鸡头龙柄壶,南朝,高34.4cm,口径10.5cm,底径13.5cm。
    壶洗口,细颈,丰肩,鼓腹下敛,平底。外底有支烧痕。肩部一侧置鸡头形流,相对一侧的口、肩之间置龙形柄。肩部另两侧对称置桥形系。通体施青釉,有流釉现象,釉面开细碎纹片。
    此器舒展修长的形体,配置挺胸昂首的鸡头流与引颈伏首的龙柄,一展南朝鸡头壶秀丽、生动的风韵。是一件南朝风格较明显的青瓷器。
    鸡头壶上出现龙首柄始于东晋中晚期,有的还在柄的上端饰熊纹。南朝时,鸡头壶由浑圆变为瘦长,鸡颈加高,鸡冠高耸,龙首曲柄加长。



 

青釉六系盘口瓶,南朝,高39.4cm,口径14.7cm,底径11.7cm。
    瓶盘口,长颈,溜肩,圆腹,平底。肩部十字对称分布一组单系和一组双系。内外施青釉,釉不到底,釉色青中泛黄。
    南朝时,青釉瓷器的造型更趋于实用。此器较东晋时盘口瓶的盘口加大,颈亦增高,腹部变得更加修长,其各部位的比例协调,形体线条过度柔和,造型优美。其重心较低,放置平稳,使用时比较省力。



  

   铅褐釉印花人物纹扁瓶,北朝,高12.2cm,口径3.1cm,足径4.9cm。
    瓶呈扁圆形,上窄下宽,略似杏核。敞口,短颈,假圈足。通体施褐绿色低温铅釉,釉层光亮。肩部对称置圆形鼻纽,以便穿绳携带。颈与肩相接部分有一周联珠纹。腹部两面均模印5人一组的胡腾乐舞图案。中央一人于莲座上翩翩起舞,右二人一吹奏横笛,一人打拍。左二人,一执琵琶弹奏,一人双手击钹。五人均深目高鼻,身穿窄袖长衫,腰间系带,脚蹬长靴,是当时西域人的形象。
   北朝时我国与中亚、西域诸国往来较多,关系比较密切,因此,西域的一些装饰图案如联珠纹、忍冬纹等就出现在瓷器上,成为一种常见的纹饰,西域人物也成为瓷器的装饰题材,这些都反映了当时我国中原地区和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背景。此瓶人物形象生动逼真,为研究当时我国的乐舞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件褐绿釉印花人物纹扁瓶的形制、纹饰与1971年河南安阳洪河屯北齐骠骑大将军范粹墓出土的几件黄釉印花人物纹扁瓶相似。另外,河北邢窑北朝遗址也出土过这种产品。
    该瓶上的褐绿釉是以适量的氧化铁为着色剂、以氧化铅作助熔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低温釉,故亦称铅褐绿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晋陶瓷精品鉴赏15件
故宫博物院精品陶瓷欣赏(第2期)
记录(108)之故宫 武英殿陶瓷馆(3)
瓷耀华章,千年传承——我国陶瓷发展之隋朝颜色釉
唐代 瓷器的特征
古瓷欣赏[89P]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