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清瓷器鉴定要点!!!

洪武瓷的鉴定要点:
1.元代除少数玉壶春瓶和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扁菊纹大碗其他底部无釉。
2.元代碗类底足有斜削的习惯,洪武时除民间青花粗碗沿用,其他为平削足。
3.元代梅瓶口均为上狭下宽的梯形口,明代口若悬河改为直而翻唇,无梯形感。
4.元代青花龙少五爪,洪武官窑王爪多。
5.元代印花和青花同置与一器仍继续使用。
6.元代莲花叶子为标准的葫芦形,洪武变形不成葫芦形了。
7.元代牡丹叶子画得肥厚规矩,洪武已变得稍为细瘦而随便了。
8.元代的仰莲瓣都分开绘画,洪武朝除个别外大多莲瓣间借用边线,不分开,并有双勾描绘边线而不填色。
9.元代蕉叶之中茎或单线色绘或双勾填色,洪武则以双线勾出后不再填青花或釉里红色,中茎有空白。

永乐瓷特点:
1.永乐创烧:瓢形扁壶、抱月瓶、大天球瓶、单面扁壶、双系(或三、四系)盖罐、花浇、压手杯、尖底莲子碗等。
2.盘、碗类撇口口沿极薄,手抚之较尖而无浑圆感。
3.出现极白的细砂底,抚摸有极细腻的糯米粉感。
4.细瓷底足平削,底釉有的呈波浪纹。
5.白瓷器底聚釉处呈水绿色特别明显。
6.甜白器盘、碗底部胎稍厚,不全部透亮,全透非永乐甜白半脱胎器。
7.青花器釉面肥亮,釉色多发青,青花有的有晕散现象,有铁斑,涂绘部分有不同深浅的笔触感。
8.多见缠枝四季花和折枝瓜果为主题的图案。
9.玉壶春瓶唇口外沿往往有稍厚的釉层,而呈淡青色的流淌斑块。
10.永乐款只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字体自然,凡特别规矩呆板应注意。
11.永乐瓷气泡一般大小不同,可用30倍显微镜观。
12.永乐与宣德比相同器物,永乐薄,宣德厚;永窑轻、宣窑重。甜白瓷底足聚釉处,永窑比宣窑更显水绿色;青花器的釉面永窑比宣窑显肥厚。

宣德瓷特点:
1.宣德釉面一般可见桔子皮的桔面纹。
2.30倍显微镜可见气泡成大、中、小不同气泡群,群与群间距较疏朗,密而整齐者非宣德。
3.宣德盘、碗底足有棱边感,非滚圆之“泥鳅背”。
4.大盘底足内墙自上而下向外斜削,无法用手指抓住,凡清雍正仿品底足内墙接近垂直,可用手抓。
5.宣德官窑青花瓷除个别翠艳无黑铁斑外,大部分有黑铁斑,清康熙和雍正也烧出黑铁斑,但可看出是用加重钴料产生的。
6.宣德官窑青花器以小笔触上彩,无一笔涂抹制作。
7.盘类因塌底而盘心成下凹状明显,平底者大多非真宣德。
8.瓶、壶、罐之类器物均为分段拼接成形,凡前、后合模成形非宣德制。




正统、景泰、天顺瓷特点:(均无年款)
1.青料除少数用浓艳的进口料外,大多用含铁较低的国产料,也有少数色偏于浓翠。
2.造形上出现戟耳和带座的器物,是对元代的复古但变化很大。
3.胎、釉制作都不精细,削足亦不规正。瓶、罐底部无釉;碗、盘底足跳刀痕明显。元代开始的酱色假芒口在三朝有出现,部分琢器如瓶、罐之类口沿有剥釉现象。器物底有加大的趋势,足宽而深是特点。碗类足呈内敛者多,内壁刷釉仍流行。
4.图案以缠枝和折枝花草多,动物麒麟和犀牛。星象使用多。大罐有琴棋书画、楼台亭阁;及携琴访友的梅瓶,楼台亭阁往往在雾境中,人物脸部鼻尖突出,柳条如断续的雨点。
5.青花器不见官窑款,民窑有天顺年号款,书“大明天顺年制”或“大明天顺年造”两行六字款,属明后仿品,另有银锭款,“正”字款,“大明年造”方款。

成化瓷特点:
1.典型成化青花已不用进口苏麻离青,改用江西乐平的陂塘青(平等青),发色淡雅而无铁斑。
2.已改变永乐、宣德用小笔上色,用双勾线条,一笔涂抹的上色法,不如宣德青花有层次和空白。
3.少厚重大件,多轻巧器形,胎、釉制作讲究。釉有两种一偏青,一洁白,都肥润抚有玉质感。底足和器身釉色一致,器物外底部的底釉往往有不平的波浪感。
4.成化瓷气泡小而密集整齐,不同于宣德器大、小不同而疏朗的气泡群。
5.莲托八宝纹为成化开始,树石栏干的庭院亦成化为成化为盛。龙和十字杵为突出,成化龙嘴上翘,如象长鼻,嘴常衔一枝莲花或数串花枝伸出。龙身有飞翼,有前爪而不见后爪,龙尾卷成图案化。
6.款识:   “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七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字窄平年应悟;“年”字三点头肩腰。
7.书“大明成化年制”的胭脂红器为伪作,
8.  成化官窑为“大明成化年制”及“大明成化年造”六字楷书。凡“成化年制”四字及“成化”两字款者大多为伪作。特别象“成化年制”的黑地绿款则成化朝无此制作。
9.成化气泡小而密集。
10.“米糊底”是成化瓷极为显明的特征之一。

弘治瓷特点:
1.弘治是成化瓷的继续,胎洁玉润有玉质感。
2.弘治釉彩白中带灰,有的泛青。器物底足和器身不如典型成化瓷均一,而有差别。
3.器物底足较矮,无高底足的器物。
4.盘类塌底现象为明代最典型的,盘心一定下凹。
5.“大明弘治年制”,“治”字的水旁三点绝大多数均低于“台”字。
6.官窑款大多为“大明弘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双圈底款,绝不见成化朝的双框方款。民窑有“壬子年造”方款,“大明年造”方款,变体“福”字方款及银锭图案款等。

正德瓷特点:
1.正德瓷一般胎质较成化、弘治为粗而厚重,制作亦粗糙,琢器接痕明显。
2.透明釉肥亮,色偏灰青,特别是器物底部、圈足釉色发青。
3.釉内气泡小而密集,呈鱼子状。
4.典型正德青花,色泽青中偏灰。
5.大碗之类器物口沿部釉厚而特别呈青色。

6.“正德官窑以“大明正德年制”两行六字及“正德年制”两行四字青花楷书外加双圈款为最多见。四字款非始于正德,但正德最多。官窑正德的“德”字和宣德一样,缺少中间一横,琢器上也有六字或四字直排或横排的单行款,并有加长方双栏的。民窑多“大明年造”或“正德年造成”四字款。
7.明代从正德始盛行仿洪武、宣德、成化瓷之风,因此也有各朝款字。

嘉靖瓷特点:
1.            罐、瓶、壶、坛类大件接痕明显。
2.            盘类变形现象较多,盘心下塌成凹形。
3.            盘、碗之类圆器圈足自上而下向内斜敛,成倒梯形。
4.            器物的透明釉一般均泛灰青,底釉都为亮青釉。
5.            器物的胎和釉的交接处有一线橙黄色。
6.            青花一般为浓艳,无黑铁斑,尚未出现指捺般水印纹。
7.            彩瓷的红、绿均为无硬亮感。
8.            嘉靖官窑以“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为主,大多为两行六字青花款,有双圈也有无双圈的,有个别六字矾红款。有些甜白器及颜色釉器上为刻款,特别是器底足部亦满施色釉者一定是刻款。仿成化斗彩则为两行六字双方框款,以适应仿成化斗彩的底款的风格。有些六字罐、高足碗、瓶器物上,六字环形款,或六字单行款。个别亦见“嘉靖年制”四字楷书双圈款。康熙仿嘉靖六字款多见。嘉靖官窑未见篆体书写。有“福寿康宁”、“大茶房”、“外膳房”、“典膳所”、“辛亥大茶房”、“上用”、“辛丑上用”等矾红写款。
9.民窑有“大明年造”、“大明年制”、及“宝贵佳器”、“上品佳器”、“万福攸同”、“台阁佳器”等吉语款。红绿彩见“程舍自造”、“陈守贵造”、“陈守钊造”等款。民窑青花瓷上出现私家堂名款

隆庆瓷特点:
隆庆款多见“大明隆庆年造”两行六字青花楷书款,明代此前的官款基本上是大明某某年制,而隆庆则用“造”字,民窑有“大明隆庆年制”、“隆庆年制”、“隆庆年造”不同款识。“隆”字有的下为“正”字,或“一”加“正”和横竖加正字等不同写法。

万历瓷特点:
1.除个别小器件,一般胎体厚重。
2.琢器底足处理粗率,瓶、罐、缸之类有接痕。
3.釉色白中泛青,细瓷釉面光洁度较强。
4.盘有塌底现象,底心下凹。
5.早期用回青料青花器,色泽与嘉靖相同,不用回青料之青花细瓷青色纯正,粗瓷则发灰。
6.青花五彩器有用旧器加彩和后仿伪品,除款识外要注意器形、釉色和图案花纹的时代性。
7.款识大多用“大明万历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双圈款。个别颜色用两行六字暗刻款,少数两行六字双方框、单行横排和直排双栏款,上有覆莲、下有莲座托,这是宋元以来招牌及刻版书上所用牌记的格式。万历朝少用“万历年制”四字款,有和用如“古周餮饕、万历年制”、“万历年制、纯忠堂用”。
8.同窑除用本朝款和各种堂名款外,有仿宣德、成化六字款。“大明年造”“长命富贵”“祝寿康宁”“万福攸同”与各种“佳器”更是多见。粗造的民窑出现单个“佳”字的方框款,清康熙单字的款始于万历。

开启瓷特点:
1、胎釉制作较粗,釉发青灰。
2、盘类器有的器底有点疵,或跳刀痕明显并有烧裂痕。
3、盘、碗类器底部分填沙粘着明显,釉底器足切削整齐,露胎部分较多,有的胎釉之际并无棕黄色。
4、万历后期常出现窗格纹。
5、青花器有的有指捺水印纹。
6、盘类外壁有以5个青花小点并淡红彩组成的变形花朵为装饰,往往一个盘子上有3朵这样的花。
7、在青花彩瓷器上已出现题词。
8、款识除罕见的“大明天启年制”两行六字青花楷书双圈官款外,多为“天启年制”两行四字青花楷书双圈款,宙宇供器往往有天启元年,皇明天启乙丑、天启四年、一启八年等。

崇祯瓷特点:
1、瓷器的转变期一般指明万历末的1620年到康熙前期的1683年。
2、按原有认识崇祯瓷一般釉内灰青,光泽不强。
3、制作较粗的器底有填沙痕,底釉发青,胎釉之际无橙黄色。
4、多见酱口,底有跳刀痕。
5、青花色泽部分发灰,国外留存大量出口瓷,色泽明快,有的有指捺般水印纹。
6、大约在崇祯十年以后至清顺治十四年以前,有以隶体书写题字。
款识有“大明崇祯年制”两行六字青花双圈款,也有无双圈款。琢器有崇祯某年制题记。
7、部分盘、碗有草书“福”字或楷书“福”字图章形款。

清代顺治瓷特点:
1、胎质、釉质均较粗,釉色发青。
2、多数器物的口沿抹上一层淡酱色。
3、有的盘底往往有窑裂痕。
4、康熙时盛行的双圈足,顺治器亦有。
5、炉一类的器物均为饼底实足。
6、款识:官窑多书“大清顺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有的款字不太规整。大多有又圈。

康熙瓷特点:
1、有些器物是康熙朝特有的如观音尊、棒槌瓶、金钟杯、笠式碗、凤尾尊、马蹄尊等,后世仿者在器形上多少有些不一样。
2、瓶、碗、罐、盘等器底都能看到明显的旋纹痕和点点黑疵。
3、青花的青料部位有明显的水印指捺纹。
4、五彩瓷的彩料周围,特别是蓝彩部发侧视之有蛤蜊光圈。
5、瓶、罐之类器物的立体器,其器物内、外壁釉色应一致。
6、笔筒有束腰的感觉,其底部往往并不齐平而自内向外倾斜。
7、碗、盘之类的圈足,除中、晚期的官窑呈滚圆的“泥鳅背”状外,早期的官窑及大多数民窑器为足壁内、外斜削而呈尖状,且足边大多有缺损。


8、人物画面脸部绝大多数歪斜不正,这是陈老莲画人物的风格,人物正面而规整者要注意其他方面的条件。山水画的山石大多是南宋画院画风的“劈斧皴”晚期才有“披麻皴”画法。
9、器物的双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于内圈底足。
10凡有二层台的器物,其折角处应极为挺直,有硬折角的感觉,凡折角圆浑者后仿
11、款识:早期用“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辛亥中和堂制”款,一般颜色釉、青花、釉里红瓷及彩瓷多书“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小件三行六字楷书款,六字篆书款是极少的。珐琅器上书“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料款。
12、“清”有三种写法,凡“青”头中间横写成一点一撇主要是民窑器。凡“青”字下框写一竖一横为康熙后期雍正初。
13、民窑特别是青花瓷多用片叶、香炉等标记以及变体的“佳”字、“福”字等字代替款识。

雍正瓷特点:
1、雍正的器物,以仿明永乐、宣德、成化外,有牛头尊、贯耳瓶、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尊、及桃洗及高圈足枇杷尊等。
2、雍正瓷的普遍特征是釉面有桔皮纹。
3、官、民窑盘、碗均呈“泥鳅背”,抚摸有糯米粉般细腻感。
4、碗类有深圈足和大底足的特征,有的口径与足径的比例为21
5、民窑器瓶、杯、碗的底足高深而外撇,底足无釉而有明显的旋痕。
6、仿永乐、宣德青花器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施青料系一笔涂抹,封永、宣的小笔触痕;二是用加重点料来冒充永乐、宣德的自然黑铁斑。
7、仿永乐甜白碗、盘之类器物,器底完全透亮。
8、款识:青花和粉彩用“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双圈款,六字双方框款主要用于斗彩器上(少见),三行六字篆书款多用于颜色器“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极少。“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堆料款只用于珐琅彩器,“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多用于仿钧、炉钧釉或茶叶末等到。精致的粉彩器或仿木纹釉器上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描金款,凡“清”字下框内写成竖横的,似属雍正初年。
9、民窑多用香炉、灵芝、龙、凤、鹤、团花等。

乾隆瓷特点:
1、乾隆时的器物,除部分仍沿用康熙、雍正遗风外,有集堆贴、彩绘、镂孔、色釉等于一器的。
2、官、民窑器釉面大多有橘皮纹,有少数器物青花六字款的青料部分可看到极明显的针眼感。
3、器物圈足,官窑中的祭红、祭蓝等器呈糯米粉感的泥鳅背状。多数已无康熙时的缺口齿咬状。
4、有些器物底部釉面呈波浪状,尤以绿底红款器为突出。
5、青花器青色雅丽,果实、叶瓣部位往往用点青法上色,因此有不同深浅的层次感。凡用涂抹法上色的,则能看到和康熙青花一样的水印指捺纹。
6、豆青、仿哥、茶叶末等色釉器,色釉和胎的交接处。往往能看到细小的锯齿纹,尤以民窑器为甚。
7、款识:多用“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三行六字楷书款在祭红器上常用,两行六字楷书款在白地红彩上有但少。“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及楷款也用的少。款字一般以青花写款为主。亦有抹红写款或珐琅器或少数粉彩器上的蓝料写款。


嘉庆瓷特点:
1.            嘉庆基本继承乾隆瓷的特点,出现了典型的帽筒,替代了以前的帽架。鼻烟壶较前更流行,图案多以花卉、婴戏和博古画面,并有少量清装仕女图。
2.            单色如绿釉器多见黑疵,鸡油黄器底釉波浪纹过分明显,仿定器甚至通体疙瘩。
3.            嘉庆有仿明代缠枝莲盘、永乐玉壶春瓶等,最常见的是鹿鹤同春(六合同春)瓶都较精细。青花除少数保留乾隆有层次的特点外,较流行双勾不填色的图案,青花色泽较浅淡。
4.            彩瓷碗类上出现了山川风景画面,碗盘多以花卉、果实为多,特别的是过枝籁瓜的图案,象征着瓜迭绵绵的吉祥之意。
5.            官窑粉彩壶多见开光地内书嘉庆丁已(二年)的“佳茗”御制诗。
6.            款识:一般用“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主要为青花款、无框款。在施豆瓣绿釉的粉彩器上,常见抹红款,在霁蓝描金特释器物上则有金款,个别有刻款。民窑有六字篆书方章款,也有“嘉庆年制”四字款,并有楷书款,堂名多见“行有恒堂”“嘉荫堂制”“植本堂”等。

道光瓷特点:
1.      陈设瓷虽然为数不少,传世多见官、民窑是日用器皿,
2.      除少部分特别精细的官窑器以外,不论官民窑器多数胎体粗松,釉面呈波浪纹明显的疙瘩釉。底足处理除少数滚圆的泥鳅背外,多数粗糙。
3.      图案除传统的龙、凤、缠枝花卉外,渐失康、雍的古雅趣味,也改变了乾隆、嘉庆繁褥图案,而出现了斗鸡、戏狗的通俗画面,清装仕女开始流行。
4.      绘画英雄人物的无双谱和金石、博古图案成了道光朝的时代特征。
5.      某些仿官、仿哥及鱼子蓝釉制品的圈足处往往抹一层黑釉。
6.      款识:“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青花款为主。

咸丰瓷特点:
1、由于战乱官窑器流传很少、但制作还算规整、精制、釉面洁净;

2、官窑青花呈色纯正亮丽、民窑青花少数呈色纯净、大部分为青中泛灰、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时代特征;
3、民窑器中流行刀马人、八宝纹、太师少师和各种吉祥文饰、人物形象大多生硬、尤其是面部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为此时典型特征;
4、款识开始多用揩书写款、字体以侧锋写出、还有写、刻"成化年制"的仿古款和满、蒙文字款。
 
同治瓷特点
 
1、青花色泽呈青灰色、少数的翠丽、民窑青花呈青灰、蓝黑、蓝紫、有漂浮感;

2、纹饰以水仙、葡萄、竹百等花草纹和喜字、博古、马上封候、状元及第等为常用纹饰、官窑器及"体和殿"款器画法还细致、民窑画法较粗俗低劣;

3、日用瓷和婚嫁瓷增多、大瓶、大盘、帽筒、将军罐、西瓜坛、菜壶等大量使用;

4、粉彩器款多为红彩楷书、民窑多用篆书四字或六字戳记印款。

 光绪瓷特点

1、胎体纯净、釉色青白,官民窑瓷质量均较咸丰、同治上乘;

2、官窑青花呈色青中泛紫、明亮洁净、民窑青花呈色灰青、青紫、少数有洋蓝色(靛青色);

3、画法仍以单纯平涂为主、新创工笔画法、风格清新细致、如水墨五彩、浅绛彩、刻瓷等均具时代特点;

4、官窑纹饰更加图案化、缺少生气、"大雅斋"款粉彩器及其它官窑器还很精细;

5、民窑实用器增多、如香炉、帽筒、大瓶等。

                 清代瓷器的特征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代纪年款都有什么特点?
明清各代瓷器鉴定要点
明代瓷器的主要特征
明代瓷器落款的特征
【涨知识】成化时期的瓷器特点(高清图)
明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方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