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鬼斧神工的地下宫殿是如何建造的

与中原王朝的帝王陵相比,南越国王赵·的陵墓是小巧了些,但这并没有削弱赵·地下宫殿的鬼斧神工之气韵。

赵·的墓修在石英岩的地基上,象岗山的石英岩是一种变质岩,虽然风化,却颇有硬度。而且有些地方风化得并不厉害,大块岩石极为坚硬,工人有时甚至要用锤、钎一点一点地凿打。可以想像,在2100多年前钢铁工具还很不普遍的岭南地区,要在石山里凿一个这样的大坑,该是何等艰巨!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南越王墓的墓室所用的750多块石头包括砌墙石、挑檐石、柱石、顶盖石板等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凿打。人们不禁要问:是不是这些经过凿打的石头都是坚硬无比的石英石呢?两千年前的工匠们不会自找麻烦的,他们很会就地取材,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石料,通过分析整个墓室所用石材的岩性,发现所用石材主要是砂岩,其次是少量玄武岩,还有一两块花岗岩。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砂岩虽然比不上玄武岩和花岗岩这些火成岩坚硬耐久,但却容易凿打加工,在完全靠手工凿石的古代,它自然是首选的材料了。

当人们的目光再回到墓室的砌墙石上来的时候,会惊奇地发现:砌墙石至少有三面是平整的,其中有的六面平整,呈规整的长方形,石头表面打得相当平。不仅较小的砌墙石如此,盖在前室顶部的那块全墓最大的石板,面积有5.5平方米,石板的两面也都凿得异常平滑。如果根据现代手工打凿石料的经验,每开一立方米石料要两三天。那么回旋在人们头脑里面的一个大问号就是:当时有多少人参与到这样一项庞大的工程中来,这么多的石块又是从哪里运到这里来的?……要去掉悬在人们心头的这个大问号,首先得从石块的来源入手。解决这个问题颇费了一番周折。开始人们从陵墓周围的古采石场寻找,结果一无所获,然后又从历史文献有过记载的几个大型古采石场去寻觅样石,结果仍然令人失望。就在考古工作者感到山穷水尽的时候,距离陵墓不到100公里的广州市番禺区莲花山传来了柳暗花明的消息:附近一个农民挖土的时候挖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铜凿,经过初步鉴定是两千多年前的物品。考古工作者星夜前往,经过大量实验证明与象岗山陵墓所用石材完全一致。然而在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背后却又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些石材是怎样运到这里的?翻开广东省地形图,发现从番禺莲花山到广州最省力的运输方式是水运,即沿珠江用船将石块先运到广州,然后再通过陆路运往象岗山。知道了石块的来源,揭开凿打石块的工人人数的秘密就不难了。经过现代科技并参考现代打石工人的工作定额进行测算,仅采石和凿石加工两项,南越王墓至少需要100个工人工作100天以上。而运送这批石料,则需要100个工人花两个月以上的时间。合起来估算,仅石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就需要100个工人工作半年左右。那时不仅没有起重机械,没有汽车,锤、凿也不如现代的工具那么坚硬。用人力打下这些硕大的石板,再用人力运送到墓室所在的工地,可以想像其困难的程度。由此人们脑海中自然会涌现出两千多年前象岗山附近人头攒动的景象,那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如果说两千多年前的南越国工匠们在凿开这些坚硬无比的石英石上创造了神奇,那么当人们纵览整个墓室的时候,才不得不佩服当时人们的智慧是何等超群,有时甚至使人怀疑是不是有某种超越人类的智力的外星生物在帮助古南越国的这些工匠,抑或是这座地下宫殿就是“它们”建造的。无论怎样假设都不为过,因为事实就在眼前:赵·墓室的“地基”离山顶将近20米。这就是说,在动工建墓以前,先要从山顶向下挖一个20米深、面积略大于墓室底面的大坑。墓室现有底面积约100平方米。两千多年前南越工匠们要垂直下挖一个20米深的大坑是相当困难的。尤其象岗山地区这样的石英岩,有些部分已经风化,如果垂直挖20米,塌方是在所难免的。于是,南越国的工匠们发明了一种巧夺天工的挖掘方式,即采用不断扩展坑壁、阶梯式扩方的方法。这个方法不仅解决了深挖可能造成的塌方,而且也有效地减少了建造墓室的阻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赵·这个小巧的帝王陵墓的建造总有让人费解之处,按照现代建筑的要求,平整好地面后至少还要挖槽做地基。但南越王墓似乎没有这道工序,像是在平整了坑底以后就开始砌墙建墓,难道赵·本人或者他的棺椁有顶天立地的支撑作用?事情比人们想像的还要神奇,赵·的墓室尽管没有挖地基,但因为墓坑的底部都是石英片,这种坚硬的岩石每平方米约可承受300吨的压力,而用石头建造的墓室,大约总重450多吨,加上墓上面填石和夯土的重量,合起来总计为5000多吨,平均分布在大约100平方米的范围内,每平方米岩石墓基只承受约52吨的压力,所以,墓室经过2100余年仍基本保持完好,地面没有下陷,墙壁没有倾斜。这首先该归功于做墓基的岩石。

南越王墓的发掘过程中有个让所有人都迷惑的问题,那就是墓室中那些沉重而庞大的石板,在没有起重设备的古代,是怎样吊起来,放到墓顶上去的。盖在墓顶上的石板是这座王陵的建筑材料中最沉重的。这些大石板,一般都是两米多长,一米多宽,二三十厘米厚,重量达3000多斤。最大的一块是铺在前室顶上、一面绘有花纹的那块顶板,面积达5.5平方米,重量为4000多斤。这其中尤以前部东、西两侧那两个像隧道一样的耳室最为困难。这两个耳室是向山腹掏挖修成的,长6米多,宽只1.8米,顶部就是石山,铺顶的大石板重3000斤以上,要把它抬起两米多高,架到石墙顶上,顶部的活动空间又极小。墓室顶部和原来挖出的坑顶之间,有的地方只有10厘米甚至更薄的空隙。要在这样狭窄局促的墓室中,在这么小的墓顶空隙间,以人力举起几千斤重的石板,架到墙壁的上端,当时的工匠们采用什么方法呢?翻遍浩如烟海的中国史书都没有找到汉代建筑施工的详细方法。这个迷惑的解决来自于古代埃及发现的一座古墓中的壁画和我国古代关于鲁班的传说。这幅壁画上画有古代埃及工人用滚木做“车轮”来运输大石块。而传说中我国的鲁班发明的是“堆土法”,即把土堆到和建筑物一样高,然后把沉重的屋顶构件拖抬到所要的高度,以解决没有起重设备的问题。这方法自然十分费工,但它是可行的。这是揭开南越王墓的大石板被架起来的最为合理的解释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最牛帝王墓 2100年没人挖的动
他是普通诸侯王却葬入最牛陵墓,2000年无人挖动!
1983年,广州发现南越王墓,却打不开石门,一老人只用一招就解决
古代水利工程雷水堰与杨辉墓
?史上防盗功能最好的帝陵
文裁缝·历史密码 -- 腾讯博客 - 盗墓史迹:史上防盗功能最好的帝陵(图) - Qzon...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