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王讲《孟子》告子上 (五)人性一般性与特殊性

 

 

原文: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1)?”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2)。”“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3)。”“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4)。”“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5)。”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6),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7)。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8)。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9)。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10)。”

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11)。”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12)?”

 

解:

孟季子语气有些奇怪地和公都子讲:“(我听说告子和孟子辩,孟子称义有外有内),我想请问您知道不知道,你的老师孟子是根据什么事实和逻辑而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公都子正气地回答说:“(关于二人争论的抽象的理论你应该是已经听说过了,所以今天我具体地给你讲讲这个论断的事实依据和二者的逻辑必然),义之有外有内,具体讲就以礼义为例而言,就如同人的礼行之义,必然是要出自内心真诚,所以我的老师才会论断,义并不只是一种关于社会的外在的利益关系之德态,它是德,因此必然也是一种道。”孟季子听了公都子的解释后笑笑讲说:“有这样的道理嘛?这样吧,请您回答我两个问题吧:请问如果一个人的邻居比这个人的长兄还要大一岁,那么这个人一般讲理应敬谁?他会因为邻居年长而更敬于邻哪还是会因亲而更敬于自己的兄长?”公都子说“当然一般而言他应该更敬自己的兄长,这是人之常情嘛。”孟季子又追问:“那么我再请问,如果这个人家有事设宴,而这个邻居和这个人的兄长又同就一席,那么一般而言,这个人如果敬酒,应该先敬谁呀?”。公都子回答讲:“这个当然要按礼先敬年长之邻了”。孟季子听公都子这样说,得意的笑笑说:“心内里最亲最敬的人是兄长,但是敬酒取先的人却是年长的邻居,这种一般情况说明的是什么问题?不正是说明了礼义原则敬事依外而不依内嘛?那么就这样一般的事实现象而理论,你的老师又是怎么形而上而得到的义外有内的结论的?很显然,事实说明,义道是个不存在的东西,义就是义,就是一种外在决定的人的社会趋利行为。”

公都子听了孟季子的理论不能驳斥,所以就把此事讲给了老师孟子,孟子也笑笑讲:“反驳他的这个伪理论的办法很简单的,你只要就着他的话以其之道还治其身就可以,你可以反问于他,相较于他的叔父和他的弟弟,他理应该更敬哪个?他只能回答当然更当敬于叔父。那么你可以接着再问他,如果在家族祭祀祖先的时候,弟弟做了祖先神灵的受祭替身的时候,他应该更敬叔父还是更敬弟弟?他也只能回答更敬弟弟。那么你可以就此而继续追问他:为什么他会敬小而失大哪?他也只能回答这是因为弟弟在这种礼定的特殊情况之下是人人必敬的祖先的替身。而就他的这个解释,你就可以驳倒他的,你可以告诉他不但人事有一般之为和特殊之为,方法也一样有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一般就理而言心,人情亲疏有别当然更敬兄长;特殊就制度而说事,礼仪有序当然要以邻长为先,而不论就一般之理还是就特殊之事,人们的正常行为都基本于亲疏之别和礼仪有序,不明亲疏和不知秩序,也就不能正常行敬和行礼,所以就此就可以结论,就形而言则礼外成义,必内于知;形上而论则义外成德,必内于道。”

公都子听懂了孟子之教,就在其后的论战中如此这般的驳斥了季子,季子不服争辩说:“敬叔以尊长为则,敬弟以礼仪为则,不论敬叔敬弟,都要服从外在的规则,这不正好说明了礼义之敬,不论什么情况之下,都要服从外在规则嘛?孟子的这种说辞,我看正好说明了义之外而非内。”公都子驳斥孟季子说:“人之常情冬天去找热水喝,夏天去找冷水喝,要按你刚才的逻辑讲,是不是说人的这种趋利的选择表现只可以解释为完全没有内在意识的机械行为?”

 

注:

(1)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公都子的生平不详,现只知孟子学生;公都是复姓,子是“先生”类的尊称。孟季子生平也不详,有说是孟仲子之弟,还有说孟字为误,就是季子,也就是后文中的季任。读本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问题的表达的古汉语特性,不能泛泛而解。何:通荷,是“根据什么,凭借什么”的意思,如果是抽象说理句,那么它的意思就当解为理论的事实依据之‘您的这个论断’,是“有什么事实做依据”,也就是所谓“形而上”的理论及方法“上自何形”的关于形而上之道理(上)的本源(自)客观事实根据的(何形)的问题;如果是具体定性句,则它的意思就当解为对事物的论断或者属性论断,是根据什么理论观点或者理论方法;比如有人论断某人做一件事情一定会做成或者做不成,疑问句也可以是问“何以谓之”,你是根据什么理论或者逻辑做出的这样的判断。而本句的意思很明确,是关于“义内”的德道学之“上义而有以为之(《老子-德经》)”的抽象理论探讨,所以“何以谓义内”,在此就是“德道学的‘上义而有以为之’”的理论有什么事实支持,为什么义是“上义”?是“道”的一种?根据什么事实做理论依据而讲“上义”一定要“有以为之”?义的正行之道要根本于人的理性之“有”?再者通读本篇文章的时候,要注意义的概念,在德学中是围绕着“人与人的社会共利关系”的“一般性”做了特殊性的展开了的,所以相对最抽象的义而说义,则义可以是道义,也可以是仁义,还可以是礼义,而本文说义内之理(上),就是就礼之形而言的“礼义”展开的对义的“义内性、义上性”的上复于形的“形而上”证明。问:这个字很有意思,似有师、长意在内。但是公都子之答却没有用“对”字,而用了子曰之曰,也很有意思。

(2)行吾敬,故谓之内也———行:是“礼义行之所为所成”的意思,这是说义之礼形,义在礼范畴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据人与人的“社会制度性共利”之礼义的一般现象来认识义的本质属性,则可以因此明确认识到,社会礼仪之义在人类社会行为规范之礼中,最重要的并不是表面的形式,而是内在的真诚(所以礼之大义在敬而不在恭,敬礼行为发自内心,恭礼则只是形似敬而无心)。吾:是相对于彼此共利成义而言的“此”的意思,是讲一个人与社会其它人的礼仪行为是不是能够为他人视之为利,一般而言并不在形上,而在心上,如果你只是从礼行为而不发自真心,这样的礼行一般而言不但不会为人视之为利,而反会把这样的礼行视做侮辱,有时这样的礼行反而会罗害。礼义,一般我们是称之为“礼仪”的,礼义是礼仪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按现实的白话讲,则就是说社会规范(礼),是对所有社会中人都是宜性的,是关于社会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和一公约”,也正是自这种礼的“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的和一利益性”的应该性,我们才会理解为什么礼也是一种义形态;同理,也正是爱(在此主要指人的精神利益)是所有社会中生活的人的一般利益需要,所以仁也是一种义形态;同道,同志关系也是一种义形态(比如义勇军的战友关系),这就是所谓道义,仁义,礼义可以相对一般义概念而成为各具殊性的不同的义范畴的原因。而本句的意思就非常简明,因为礼本身就是现实行为规范,所以就礼而言义内,言义也是一种道(上义有以为之),就现实一般而言人们视有形无实的非发自心的礼仪行为为敷衍或者侮辱而言之,就最好地说明了相对义的外在性而言,义的内在性也是可谓的,不能漠视的事实存在(所以并不谈及义的外在性,因为它是不言而明的义性)。

(3)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孟季子听公都子用引礼义来明义的内在性,就也以礼义而言义的非内在性,这是个形式逻辑的认证方式:既然您引礼明义,那就好吧,我也就礼而请教于你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一般而论就礼之敬而言,如果你家的一个邻居要比你的大哥还要大一岁,那么我想问你,你是更敬你的大哥哪还是更敬你的邻居?公都子回答:当然更敬我的大哥了。

(4)“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孟季子得到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之后又问:如果你家有事而置宴,这个邻居和你大哥同席,而你去敬酒,那么我请问,你按礼是应该先给你大哥满杯哪,还是应该先给那个邻居满杯?公都子回答:当然是长者为先,先给那个邻居敬酒了。

(5)“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孟季子笑着对公都子说,你想想你给我的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不是已经把咱们前面的讨论说的非常明白了?要是论亲近,从内心讲你当然要更敬自己的大哥,但是如果论礼仪,则你示敬则要依礼以更为年长的邻居为先为尚,这不是已经非常简明地就说明了礼行之重在外,形重于外,因形而上怎么能够据形抽象出来理而由内的的相背论点出来?又怎么能够据外在的礼义而再做一般抽象而推论出“义而由内”的结论?

(6)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公都子听完了孟季子的说词,不知道怎么反驳,所以就败下阵来(这个辩论很有可能真实发生在公共场所的,可能就是稷下学宫里的争论,或者是当时的一个主要论辩话题)。回来把这次论辩的详细讲给了自己的老师孟子。

(7)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孟子听完笑了笑对公都子讲: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形式逻辑论辩问题。你可以以子之矛而击子之盾,很简单地就完成这个论辩,你可以反问于他:你是更敬您的叔父哪,还是更敬你自已的弟弟哪?他当然是只能回答更敬叔父。

(8)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如果他回答更敬叔父,那么你可以接着再问他:假设家族祭祖而你的弟弟做了祖先神灵的替代人的话,那么你依礼敬谁?他也只能回答依礼当然敬弟(全族都要把这个弟弟就当做祖先来敬拜的)

(9)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那么你就再问他,你既然依礼做了敬小的事,为什么先前讲你是更当敬重叔父的哪?他也只能回答于你说所以敬小而不敬长,是因为弟弟做了祖先的祭祀替身(中华文明是很有意思的,这个以家族小孩做祖先神灵替身的礼仪本身就非常有思考的意义)。在本句中当注意,“恶”字的使用,在此才是“为什么这样说”的意思;相对说明了何字通荷,是“根据什么、凭借着什么这样说”的根据和凭借的意思。

(10)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这样你就可以成功完成你的反驳:也就是说,义和礼义也存在着理论一般性和现实特殊性的差别,所以如按人敬之常理而论,则先亲先近的 邻居和大哥比大哥更亲更近所以人理更敬自己的兄长而后敬长于兄弟之邻居; 而礼敬,也正是因为认识到了社会规范社会制度规定的社会行为礼仪之应该为之的次序性,所以人的礼行才会虽然更敬于兄长,但是仍然要依礼制度而次序先满席间长者之杯。斯:本意是把木一劈两开,衍义为认识分析,理性管理的一分为二的理见一般实见特殊的方法论。须:面毛也;在此是以面毛而代指人首(这个字的孟子用法,说明孟子之时或者之前的人,并没有明确人的思想是人心的功能还是人的头脑的功能,所以虽然以心为知智之器官,但是比如克字等更古的字的一般常用分析,却也把人的知智器官,指向了人的头部)。要注意大王在此重做的断句,不断亦可,但断之后,更宜白话理解。庸:中,常;在此是指一般性的,常理性的,亲近敬重之感情的人性一般性;而在一般的情况下,这是决定着人们敬礼真诚的择先的人性基础,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正常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共性地表现相比而更敬长兄。斯须之敬: 分析了的,思考了的,也可以理解为根据什么原则,在认识上先做了具体区别了之后的违反了“常理、人性一般性”的行为;在此就是指人的社会行为虽然一般性地表现为更亲更利父母兄弟(因为他们也是一样的对自己更亲更利,所以这也是一种义关系),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则要按社会规范社会制度来行为,所以在酒席上,实际的敬酒礼仪的情况是依年龄由长向幼次序而礼行{这种次序的礼行的基础仍然是区别长幼之序的内在性的认识。而对须字的认识也可以就此展开,因为“须”的情况一般的就可以做为区别男性的年龄的标志(少可白头,但是好象还没有听说少白头须眉亦白的情况)},也并非原则规定就是先敬外人(并不以远近乡人为敬酒秩序的原则)。所以由此可见,不论是人的礼义行为依常理而为,还是依礼仪而为,都内在的有一个“心、情”的过程,所以就以最形式化的礼义而论义行的内在性,其理论也是建设在一般事实之上的,是形而上之道而非无形狂上的妄论。

(11)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季子听到公都子说的孟子的逻辑反驳之后讲:按孟子的讲法,按人伦叔父为长我一定要亲敬,按礼法弟弟为尸我也一定要礼敬,则可知不论长幼都要礼敬,那么不正好说明敬礼之行为之决定因素,是外在的而非内在的吗?

(12)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公都子反驳说:天冷一般人们就喜欢喝开水,天热人们就喜欢喝冷水,这总是个一般现象吧?那么按您前述的逻辑,是不是说人因冬夏不同而对水的这种趋利性,就完全于人的内在选择性无关而是无意自然的趋利的纯外在行为(这个讲法说的也是义,就是道义的一种,是人利和于天道之识的义,人利选择与自然规律运动的利益趋和之道)?

 

 

讲:

就德学理论的一般方法的本质看中国德学,则我们可以谓之为“社会科学统一论及相对论的辩证法”---而告子和孟子关于人性的争论的焦点,其实就是今天我们所谓的方法论,告子讲人性方法片面僵化和静化,主观性与客观性、一般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论等等论题的核心问题,其实在孟子这里简单讲,就是宣传“唯物辩证法”,只是把这个动静,主客,一般和特殊,绝对和相对等等范畴的辩证认识的德道理论哲学的一般方法论,展开在了人性论中罢了。

相对具体而言德学这个人类知行的辩证法,则它是由“和二为一,一分为二:一二玄同,以解众眇;二一玄同,以成行功”两大一般方法合构的。

哲学是关于一的智慧,这个一的智慧的建设,基础于二;科学是关于二的知识,这个二的知识的运用,有一定向。

比如“无中生有,知黑守白”的老子思想,比如“隐恶扬善,执两用中”的孔子思想,比如“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的庄子思想,再比如现讲的孟子思想,就一般方法而言,都鲜明地表现为德道同一。

 

讲讲个人的读经心得:据我看,四书五经道德经,都有形,形而下,形而上三种读法;庄子的文章有自己的特色,就是形上之道和形而论(一般道理特殊说明,理性思想感性表达在庄子文章中结合的几乎可谓天衣无缝,语言思想德道现实的辩证法在庄子那里可谓炉火纯青)。

 

最后再说说央视钱先生讲中国德文化,讲的很好,但是有些问题:比如昨天听他讲孝,说孝是人本,其实这是对人的德学之本的一个误会,人的本,或者说人的社会之本(人还有自然之本之生性),在论语结句中说的很明确,“不知言,人无以立”,这话讲的就是信为人本;不知礼则士无以立,说的是士本;不知天命,君子无以立,这是讲的君子之本。那么孝在德学中是不是个关于本的概念,是的,但是不是人本,而是人伦之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子》卷11告子章句上诗解2人性仁义由内而外
孟子·告子
圣人曰_感恩的心
孟子道性善 (五)无聊的辩论吗
孟子:告子章句上
《孟子》第147讲【告子章句上】(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