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贷后管理的“不到位”风险反思贷后管理的“标准化”策略!
出品:信贷风险管理
作者:寇乃天

在全流程信贷风险管理理念下,贷后管理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制度性和事务性极强的工作。在这个环节,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一般是指贷款发放到收回的贷款用途监督、贷款客户动态的信息掌握,还款来源落实,信贷资产保全及确保贷款本息收回的管理。然而,在“重贷轻管”错误思想的长期误导下,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不到位现象较为普遍,成为影响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的重要风险隐患。贷后管理不到位,容易导致银行信贷工作人员无法有效和及时识别信贷预警信号,延误信贷风险化解的最佳时机,最终导致信贷资产的损失问题。对此,商业银行必须强化贷后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工作,做实贷后管理的规定动作,真正实现从“重贷轻管”向“重贷重管”的积极转变。

一、Q集团贷后管理不到位信贷风险案例

(一)案例背景

Q集团成立于1996年,注册资本10118万元,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人造板生产销售为主,集原木经营、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多元化经营企业集团,曾是国内板材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Q集团是L银行的重点授信客户,2005年在该银行的授信额度是14000万元。经过压缩,Q集团在该银行的授信余额调整为5938万元。2004年6月,Q集团下属的贸易公司因涉嫌进口原木少报关、低保价,受到海关调查,两名主管人员被扣押。此案调查取证用时一年多时间,在县市两级政府的多方协调下,案件最终定性为偷逃关税73万元,情节轻微,检察院于2005年7月作出不起诉决定,但该案引发的实际后果却非常严重。首先,在海关立案后到2005年底,由于原材料进口贸易受阻,进口开证业务全面压缩,Q集团资金链开始出现紧张迹象。其次,上下游客户受到该案件影响,中止了与Q集团的贸易往来关系,导致企业原木贸易陷入停滞状态。再次,案件造成了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引发一地商业银行的授信政策调整,为以后集团资金链危机的爆发留下了隐患。异地商业银行连锁反应、集中压贷是Q集团危机爆发的导火线。由于税案长期悬而未决,在2005年5月底至6月底的一个月期间,K1银行、K2银行和K3银行三家异地商业银行共计压缩4000万元贷款,造成Q集团流动资金在短期内极度紧张。经Q集团请求,县市两级政府进行了多方协调,但还是形成了连锁反应,异地商业银行的压贷活动呈燎原之势。2005年7月,K1银行、K2银行继续压缩Q集团贷款合计2000万元。8月,当地银监部门牵头组织债权银行会议,主导出台了债权银行合作协议,要求各家银行不得继续压贷,已压贷的需要退回,但一纸协议并未得到严格执行,一些银行以续贷审批未通过等事由继续压缩授信,已压缩的更不可能退回。9月,Q集团归还K4银行2000万元承兑汇票,未能续开。同月,K5银行2000万元贷款到期,双方协商采取分批归还、分批贷回的方法解决,归还700万元贷款后并未按约定贷回,其余1300万元贷款逾期。从5月末到9月末,Q集团总共被压缩银行授信8700万元,资金链危机爆发。在该风险案例过程中,L银行在贷后管理环节由于工作不到位,Q集团的一些风险信息没有注意到或引起足够重视:

1、外部重大风险信息

2006年2月,Q集团在L银行的700万元贷款到期,于27日通过还旧借新的方式完成续贷手续。当时Q集团已经面临重大风险,至2月底,Q集团在K1银行、K2银行、K3银行共有8368万元贷款发生实质性逾期,贷款逾期率接近20%,其中:K1银行1538万元贷款已经逾期3个月以上,K2银行已经起诉。各家银行尤其是异地商业银行对Q集团的前景并不看好,对政府主导的债权银行合作协议持阳奉阴违的态度,违反协议的行为也未受到地方银监局任何形式的惩罚。在这种情况下,L银行没有考虑同业其他银行的授信政策变化情况,忽视外部重大风险信息的变化情况,仍然拘束于政府压力,盲目地继续按照原有条件予以续贷,实际上是在后管理环节放弃了授信政策的主动权。

2、企业经营出现问题

在贷后管理阶段,L银行信贷工作人员对于Q集团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信号,没有及时进行信贷预警和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Q集团在2005年下半年的产销量仅为正常时的50%左右,原木贸易几乎停滞。Q集团在2005年底曾发生过拖欠薪水两个月的现象,导致次年2月开工人员不足。2006年2月,L银行的上级行相关工作人员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对照企业的生产规模设置,设备开机率和工人到岗率均为30%左右,且主要原料原木的库存量极为有限,仅能作胶合板、细木工板生产所用,而产品中利润较高的集装箱板的生产已经基本停止。虽然企业提供的集团合并报表显示2006年1月单月主营业务收入达2943万元,但实际收入在1500万元左右,且包括部分存货的销售。企业的自救意识不足问题,没有引起L银行信贷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在与企业管理层的接触过程中,表现出企业在生产经营极度萎缩,现金流量极度不足的情况下,一味依赖于政府协调,未从自身出发寻找出路。Q集团在新厂区闲置率超过50%的情况下仍不愿出让,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过大的痼疾不能消除。2007年12月,Q集团被其他企业重组。

3、担保方面风险隐患大

截至2006年初,Q集团在各家金融机构授信总量中共有26453万元为保证担保,同时Q集团自身的对外担保也在20000万元左右。L银行重点客户R集团为Q集团保证约12700万元,双方存在互保关系,风险易传导。抵押物主要是Q集团厂区工业土地,L银行通过提高抵押物评估价值的方法将抵押覆盖全部授信。2009年初,当地政府要求将工业土地变更为商住用地,提高其价值后再进行切分,按照授信比例分配给各家债权银行,同时取消原有的保证,L银行未予同意。

(二)案例启示

本案例可以明显反映出L银行贷后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忽视企业财务状况方面的重大风险信息。Q集团曾发生过一笔到期贷款通过还旧借新的方式完成续贷,当时借款人已经面临重大风险,其他银行已经在积极进行压缩、退出等行动,但L银行并未将此情况作为“重大风险事项”予以高度重视,仍拘束于政府压力,继续按照原有条件予以续贷,实际上是放弃了授信政策调整的主动权。因此,企业财务信息虽然不能反映其全部,但不关注其变化就是严重的贷后管理失职。

2、现场核查不到位。L银行对Q集团生产经营情况不理想的信息根本未掌握。上级行曾在现场检查中,发现集团产销量仅为正常生产时的50%左右,原木贸易几乎停滞。对照企业的生产规模设置,设备开机率和工人到岗率均为30%左右,且主要原材料原木的库存量极为有限,仅能作胶合板、细木工板生产所用,而产品中利润较高的集装箱板的生产已经基本停止。对上述情况,L银行的一线信贷工作人员未有任何反应,这对于一家制造业贷款企业贷后管理,属于典型的不到位。

3、忽视对外部信息的风险敏感性。Q集团自身融资过度,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是其突然崩溃的根本原因,但当外部不利因素显现时,L银行却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导致风险急剧扩大。Q集团授信从税案发生到资金链断裂的时间较为漫长,一年多的税案侦查、异地银行的突然退出,这些信息足以引起L银行关注。但L银行对于Q集团长期以来的经营管理行为不熟悉,被其实力雄厚的表象所迷惑,未能做到有效的风险预判和及时化解。在贷后管理环节,L银行信贷工作人员对于“了解你的客户”这一基本要求执行不到位,最终导致不良贷款的发生。

二、商业银行“贷后管理不到位”的对策:严格执行“标准化”的贷后管理

(一)贷后管理的标准化规定动作

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应按照贷后管理的“标准化”流程,严格落实贷后管理的规定动作,并形成贷后管理报告。

1、借款人管理

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应当从公司治理、经营管理、财务风险、产品风险、担保风险、行业风险、外部评价、银行往来等方面对客户整体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潜在风险点,判断借款人风险状况,采取相应措施。

2、担保管理

担保状况分析包括对保证人保证能力变化、抵(质)押物状态和品质变化进行跟踪管理、分析,以保障商业银行债权为目的,判断对授信安全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

3、固定资产项目管理

固定资产贷款贷后管理重点从项目分阶段管理、资金流向监控、自筹资金管理各方面进行。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需对项目重要风险点及管理内容进行充分分析。信息的记录、分析应较为详细,包括信息获得途径、核实的途径和办法、具体分析与下一步措施等。

4、资金流向监控

资金流向监控包括资金流向查询、客户电子对账单、上下游客户分析、流量及结构分析、关联交易分析等内容。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需对借款人信贷资金使用情况和回笼资金进行监控,审查和掌握借款人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使用状况,并根据账户资金流向特点,总结监控结论。

5、授信批复管理

授信批复管理整合客户有效授信批复,并督促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定期对授信批复落实情况进行跟进。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对照批复内容逐条选择批复落实状态,确保授信批复的严格执行。

6、财务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的财务分析包括财务报表查询、财务摘要、行业中值比对、杜邦分析、财务趋势分析等,对于客户财务指标异动情况,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需要重点分析。信贷工作人员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利用财务分析工具对贷款企业财务情况进行分析,并在贷后管理报告中记录分析结论。

7、预警信号处理

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需要加大对贷款预警信号的处理。信贷工作人员在收到预警信号处理任务后,及时调查并判断该信号是否符合贷款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针对短期内无法终结的预警信号任务,需长期、动态地跟进事态进展,及时向上级汇报,保障商业银行的授信资产安全。

8、过程管理

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要加强贷款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信贷工作人员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现场检查、电话纪录、上门拜访、营销活动等方式获取有价值的授信业务相关信息,并按规定时限、以简要文字形成工作记录。信贷实务中,存量贷款企业客户过程管理频率不低于每月一次。

(二)贷后管理的常见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高水平的贷后管理,就是要加强信贷风险的预判及应对。以民营企业为例,商业银行需要加大对贷款企业的常见风险的贷后管理工作,做好信贷预警和风险排查工作,并积极进行信贷策略的调整。

1、公司治理机制风险

民营客户大多为家族式管理,这种家族式管理将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实行个人集权式的管理,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通过两种渠道获取企业信息:一是“硬信息”,即依据正式文件(如财务报表、商业计划等)来获取信息;二是”软信息“,通过询问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搜集,或者是企业的员工、上下游客户、同行等所反映的信息。评估企业发展战略和投融资活动的合理性。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要了解实际控制人创业经历、从业经验、业内人脉关系、经营理念、管理风格、对企业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对企业未来发展设想、业余爱好等情况,评判实际控制人持续经营企业的能力和意愿,以及经营风格。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要了解管理层的从业经验、专业水平、在职时间、内部管理流程、与实际控制人的关系、对企业发展前景的看法等情况,感受其工作士气,评判管理层的稳定性和对企业的信心。针对贷后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要与企业管理层加强沟通相关问题,同时要求企业管理者个人强化担保。

2、财务信息真实性

民营企业为顺利在金融机构融资,不惜收买审计机构出具虚假报告报表,美化数据以此达到目的。民营企业的投融资活动缺乏科学决策机制和合理的约束机制,容易使民营客户暴露在过度的财务风险,导致投融资活动失控,财务资源流失。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需要关注企业债务偿还与现金流匹配情况。信贷工作人员要审慎核查财务信息,对报表进行实质性审查或“还原”,核对科目增减情况等。通过财务舞弊分析模型测算,信贷工作人员可以验证企业财务报表规范性,重点关注有财务舞弊嫌疑数据情况,分别与企业销售主管和负责采购主管面谈,了解企业采购原材料多少,上游主要企业有哪些情况,与销售人员了解下游企业的订单情况、交货期限,结算方式等情况。信贷工作人员要了解企业投资收益情况,关注审计报告是否由银行认可的审计单位出具。针对贷后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要及时调整授信策略。

3、资金挪用风险

多数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集团客户,大多数在集团内部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集团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任意抽逃挪用银行贷款或“短贷长用”问题。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需要加强资金监控,对于集团内部资金划转严格控制和监控,了解其真实用途。信贷工作人员要按照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要求发放贷款。对流动比率小于1的,或近三年经营性现金流为负值的贷款企业,信贷工作人员应重点监控。发现挪用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要与客户沟通提前偿还贷款事宜。

4、多头授信风险

一般民营企业会在多家金融机构融资,多为股份制银行的,存在异地授信的,并且金额较大,可能存在过度融资,或将融资的资金借给其他公司,甚至会借给投资担保公司;还有一种情况,同业突然压缩贷款,或停止续做授信业务,说明企业存在风险隐患。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需要按监管测算模板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进行测算,对企业超出测算的资金需求应进行质疑性判断,审慎叙作。信贷工作人员要查阅人行征信系统,关注企业或企业实际控制人个人在该银行或同业信贷出现历史违约记录、借新还旧两次(含)以上或出现展期、重复融资等行为。信贷工作人员要关注同业压缩贷款、异地授信等原因,关注授信银行在5家以上且多为股份制银行或村镇银行情况,企业存量授信(该银行或同业)使用情况,是否有挪用的嫌疑。针对多头授信风险,商业银行要向企业宣布提前收回贷款、采取主动退出措施。

5、经营风险

民营客户相对投机性强,经营方向不稳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品单一或客户集中度较高。资金充裕时,民营客户往往投资不熟悉的行业或跨区域经营。商业银行还需要关注企业核心技术、原料和销售市场在外,生产在国内,即“两头在外”情况。信贷工作人员要实地跟踪贷款资金使用,现场检查企业经营状况,采取突访、暗访、回访等形式,加强对民营企业客户的现场检查力度,获取企业经营规模、经营优势、主要成本构成、原材料备货期和备货量、产成品的生产期和销售期、账款回笼期、利润水平、行业地位、竞争对手等信息,并根据现场所获信息,估算企业一个正常“供-产-销”经营周期的资金需求。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需要重点关注企业多元化经营情况,特别对企业跨业和跨区域的经营情况、管理水平、市场前景、融资结构以及担保方式应予以说明。信贷工作人员需要重点关注企业每年合并报表各主要产品销售、利润及现金流情况。针对贷后管理环节发现的贷款企业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要调整贷后管理策略。

6、项目完工风险

在贷后管理环节,商业银行要重点关注固定资产贷款是否通过实地查看,项目资金是否按时、足额到位,项目建设进度与计划进度是否一致,资金的使用是否与计划一致。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需要重点关注贷款企业是否由于物价上涨、人工成本增加等原因,项目资金提前用完,存在资金缺口的问题。信贷工作人员需要实地查看建设工程用款计划、施工工程月进度计划,掌握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已完工程月进度报表、已完工程实际投资表等能证实工程进度情况的材料。信贷工作人员需要关注贷款企业对项目预算超资部分来源是否有保障。针对项目完工风险,商业银行应当要求企业按计划进度建设,对于超资本金部分要求资金来源合法。

7、担保链风险

企业对外担保的担保链风险主要表现在集团内部担保、关联担保、与第三方互保等情况,多结为担保圈,存在较大的担保链传染风险。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需要实时查询人行征信系统企业对外担保情况,是否出现担保率过高、对单一客户担保额过高、担保质量较差、同质企业互保、担保链等风险。信贷工作人员要关注被担保企业综合实力及其对外担保分布情况,对民营企业担保链风险展开分析,了解担保企业履约能力。针对担保链风险,商业银行应当要求企业增加实物抵押担保。

8、逃废债风险

部分民营企业客户信用观念淡薄,经常利用兼并、重组、贸易、置换等关联交易手段进行成员企业财产和利益的不当转移,蓄意逃废银行债务,将自身的经营问题转嫁形成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可以要求民营企业主要股东以个人名义对银行信贷业务提供担保。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当积极争取并要求主要股东房地产抵押给银行。概括地讲,针对逃废债风险,商业银行应当要求贷款企业增加实物抵押担保,或增加股东个人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文解析: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案例化解读!
《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构建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机制的构想※ - 十八子li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论内部信用评级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运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