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罕见病】121种罕见病解读(9)

      20185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共涉及121种疾病。全球预计有超过3亿名罕见病患者,中国为1680多万。目前已经明确的罕见病有7000多种,其中80%为遗传病。

      下面就这121种罕见病继续进行介绍:

101

囊性纤维化

囊性纤维化(CF)是一种侵犯多脏器的遗传性疾病是由于位于第7对染色体CF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病人是纯合子,其双亲是杂合子。病人的同胞中半数可带有隐性基因,而1/4可得病。一般带有隐性基因的杂合子占出生新生儿的2%~5%,约在20002500个新生儿中有一个可得病。

临床表现: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反复支气管感染和气道阻塞症状。新生儿出生后数日内即可出现症状。早期可有轻度咳嗽,伴发肺炎、肺不张后咳嗽加剧,粘痰不易咳出,呼吸急促。患者若咳出大量脓性痰或伴咯血时,提示有支气管扩张和肺脓肿的可能。体格检查常见杵状指(趾)。肺部感染的致病菌大多是金葡菌、绿脓杆菌或其他革兰阴性杆菌。肺部产生广泛性纤维化和肺气肿后,有喘鸣,活动后气急,常并发自发性气胸或纵隔气肿。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症状时,气急加剧,紫绀,最后导致呼吸衰竭和肺源性心脏病。新生儿由于肠粘液分泌和粘度增加,以及因缺乏胰酶等影响蛋白质消化,故约10%有胎粪阻塞;儿童也可发生肠梗阻和直肠脱垂。胰腺分泌不足则出现腹胀、腹部隆起、排出大量泡沫恶臭粪便等消化不良症状,甚至发生脂肪泻和氮溢(azotorrhea)。维生素缺乏,特别是维生素A缺乏可发生干眼病。病儿虽食欲旺盛,饮食量足够,但仍有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胆道阻塞可出现黄疸,并发肝硬化时,可出现门静脉高压、脾机能亢进。婴儿若出汗过多,失去大量电解质和水份,容易引起虚脱。

致病机制囊性纤维化囊肿性纤维化外分泌腺机能障碍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据研究提示患者的上皮细胞氯离子通道调节有缺陷;呼吸道粘膜上皮的水、电解质跨膜转运有障碍;粘液腺分泌物中酸性糖蛋白含量增加,改变了粘液流变学的特性,可能为分泌物变粘稠的原因。

致病基因:7对染色体CF基因

102

视网膜色素变性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其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隐性、显性与性连锁隐性三种。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多;显性次之;性连锁隐性遗传最小。

临床表现:     

(1)夜盲:为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常始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且多发生在眼底有可见改变之前。开始时轻,随年龄增生逐渐加重。极少数患者早期亦可无夜盲主诉。     

(2)视野与中心视力:早期有环形暗点,位置与赤道部病变相符。其后环形暗点向中心和周边慢慢扩大而成管状视野。中心视力早期正常或接近正常,随病程发展而逐渐减退,终于完全失明。     

(3)色觉:多数患者童年时色觉正常,其后渐显异常。典型改变为蓝色盲,红绿色觉障碍较少。 

基因突变:目前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至少有两个基因座位,位于第一号染色体短臂与第三号染色体长臂。性连锁遗传基因位于X染色体短壁一区一带及二区一带。

103

视网膜母细胞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一种来源于光感受器前体细胞的恶性肿瘤。常见于3岁以下儿童,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可单眼、双眼先后或同时罹患,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成人中罕见。

临床表现:常见于3岁以下儿童,临床上多以白瞳症为首发症状。开始在眼内生长时外眼正常,因患儿年龄小,不能自述有无视力障碍,因此本病早期一般不易发现。由于肿瘤逐渐生长、体积增大,眼内容物增加,使眼压升高,引起继发性青光眼,出现眼痛、头痛、恶心、呕吐、眼红等。儿童眼球壁弹性较大,长期的高眼压可使球壁扩张,眼球膨大,形成特殊的所谓牛眼外观,大角膜,角巩膜葡萄肿等,所以应与先天性青光眼等鉴别。肿瘤穿破巩膜进入眶内,导致眼球突出;也可向前引起角膜葡萄肿或穿破角膜在球外生长,甚至可突出于睑裂之外,生长成巨大肿瘤。全身转移期,转移可发生于任何一期,例如发生于视神经乳头附近之肿瘤,即使很小,在青光眼期之前就可能有视神经转移,但一般讲其转移以本期为最明显。转移途径:(1)多数经视神经或眶裂进入颅内。(2)经血行转移至骨及肝脏或全身其他器官。(3)部分是经淋巴管转移到附近之淋巴结

基因突变:从发病机制上看,位于13q14抑癌基因Rb1,双等位基因同时突变、失活,导致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生。

104

天性粒细胞综合征

粒细胞减少可以伴随多脏器功能障碍,如Shwachman-Diamond 综合征 (胰腺功能障碍) 、肝糖原累积症 Ib等,目前为止,已有18种基因证实与粒细胞减少有关。除了种族性粒细胞减少症,所以其他种类的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均非常罕见,多数为单基因遗传病,可以是X连锁,也可以是常染色体显性或者阴性遗传。

临床表现:粒细胞减少常继发于多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原发病为主。多数白细胞减少者病程常短暂呈自限性,无明显临床症状或有头昏、乏力、低热、咽喉炎等非特异性表现。因短期内大量粒细胞破坏,患者可突然畏寒、高热、出汗、周身不适。几乎都在2~3天内发生严重感染。肺、泌尿系、口咽部和皮肤最易发生感染。粘膜可有坏死性溃疡。由于介导炎症反应的粒细胞缺乏,所以感染时的体征和症状通常不明显;如严重的肺炎在胸片上仅见轻微浸润,亦无脓痰;严重的皮肤感染不致形成疖肿;肾盂肾炎不见脓尿等。感染容易迅速播散,进展为脓毒血症。死亡率甚高。

基因突变:ELANE基因突变占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约一半,有的患者表现为严重、持续的粒细胞减少及反复的感染,而有的仅表现为轻度的间歇性粒细胞减少。

105

Draver综合征

Draver综合征(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是一种临床难治的癫痫性脑病。总体发病率约为1/20000,男:女约为2:1,占3岁以内婴幼儿童癫痫的7%

临床表现:患儿出生时正常。1岁以内起病,最初表现为由发热诱发长时间的全身性或一侧性惊厥发作,以阵挛性发作为主,偶有单发性的局部肌阵挛性抽搐,此阶段常被诊断为热性惊厥。14岁后患儿逐渐出现无热惊厥,以全身性和(或)散发性肌阵挛发作为主,肌阵挛一般程度较轻,很少引起跌倒,年龄小而发作轻时难以识别,一般发作时无意识障碍,发作非常密集时可有意识减低,常发生癫痫持续状态,特别是在感染发热时。40%的患儿有不典型失神,表现为失神持续状态中合并有阵发性的肌阵挛发作,46%的患儿也有简单或复杂部分性发作,其中植物神经的症状比较突出,无躯干强直性发作,患儿发病后有进行性精神运动发育倒退,特别是语言发育迟缓,60%的患儿有共济失调,20%有轻度锥体束征,神经影像学无异常发现。

致病机制目前认为SCN1A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钠离子通道a亚基功能异常是Dravet综合征的主要原因,还包括SCN9AGABRG2基因的突变。在Dravet病人样本中SCN1A基因突变的检出率为30-100%。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几乎所有的患儿所携带的基因突变为新发突变,其父母均不携带该突变。基因检测结果判读:致病突变为杂合突变(即来自精子或来自卵子的SCN1A基因发生了新发突变),患儿父母在该位点无突变(即父母非携带者)。突变类型可以是无义突变,错义突变或剪切突变等。

致病基因:SCN1A基因SCN9基因GABRG2基因

106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镰状细胞贫血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血红蛋白(Hb)病。

临床表现:临床特点除贫血外,还呈现周期性疼痛危象;而各种原因引起的内脏缺氧使更多的红细胞镰变导致多发性肺、肾、肝、脑栓塞等严重合并症。病人除出现相应的症状体征外,还会发生血液学、免疫学和血液变学的改变。此外,尚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而出现智力低下。镰状细胞贫血早期病理变化为镰变的红细胞损害脾血管系统使患者易感染,尤其是肺炎球菌败血症和衣原体肺炎,临床出现急性胸部综合征,临床特点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胸痛、X线有肺突变或浸润;抗生素起效慢也是各年龄组死亡的主要原困。

致病机制正常成人血红蛋白是由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相互结合成的四聚体,α链和β链分别由141146个氨基酸顺序连结构成。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因β链第6位氨基酸谷氨酸被缬氨酸所代替,形成了异常的血红蛋白ShemoglobinSHbS),取代了正常血红蛋白(HbA),在氧分压下降时HbS分子间相互作用,成为溶解度很低的螺旋形多聚体,使红细胞扭曲成镰状细胞(镰变)。红细胞内HbS浓度、脱氧程度、酸中毒、红细胞脱水程度等许多因素与红细胞镰变有关。

107

Silver-Russell综合征

 RSS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内分泌与代谢疾病,主要特征为身材矮小,且通常在身体二侧呈现左右不对称。由Silver医师及Russell医师分别报告因此命名。

临床表现:子宫内出现身材矮小、两侧骨骼不对称以及小指短且内弯,因骨骼发育不对称,患者可能有头部、躯干与四肢骨骼的左右不对称其中以四肢最明显。

致病基因H19IGF2

108

谷固醇血症

谷固醇血症(Sitosterolemia罕见的隐性遗传的基因异常的高血脂症,是一种血液疾病,1974Bhatlacharyya提出。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临床表现:血浆和组织中谷固醇的含量增高蓄积,临床产生身体各部位的黄色瘤,早年发生的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塞,关节炎,关节痛以及溶血现象等表示。

致病基因ABCG5ABCG8

109

脊髓延髓肌萎缩症

脊髓延髓肌萎缩症(SBMA)又称肯尼迪病,最常见的致死性神经肌肉疾病之一,居致死性常染色体遗传病第二位遗传模式为X连锁遗传病

致病机制:是由于脊髓前角细胞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患者近端肌肉对称性、进行性萎缩和无力,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对称性肌体近端肌肉无力、萎缩,吞咽及发音困难等同时有轻度雄性激素不敏感症状。

致病基因AR

110

脊髓性肌萎缩症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一类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肌无力、肌萎缩的神经肌肉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并不少见。根据发病年龄和肌无力严重程度,临床分为SMA-I型、SMA-II型、SMA-III型,即婴儿型、中间型及少年型共同特点是脊髓前角细胞变性。

致病机制:

临床表现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为主的广泛性弛缓性麻痹与肌萎缩。智力发育及感觉均正常。

致病基因SMN1SMN2

111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神经肌肉疾病,主要类型共同特征是中年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共济失调。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病

临床表现除小脑性共济失调外,可伴有眼球运动障碍、慢眼运动、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肌萎缩、周围神经病和痴呆等。

致病基因:SYNE1SETX

112

系统性硬化症

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又称硬皮病,是一种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作为一种自身免疫病,往往伴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Scl-70等自身抗体。本病女性多见,发病率约为男性的4倍,儿童相对少见。

致病机制:病变特点为皮肤纤维增生及血管洋葱皮样改变,最终导致皮肤硬化、血管缺血。

临床表现: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除皮肤受累外,它也可影响内脏(心、肺和消化道等器官)。


8年丰富临床服务经验

分子遗传学检验领导品牌

提供全技术平台解决方案

基于人工智能的生物信息分析体系

内容丰富贴近临床的检测报告

业内最短的报告周期

专业的遗传咨询服务体系


 

北京康旭医学检验所

海淀区杏石口路益园文创基地C区10号楼

010-82444060转6009

www.kangso.ne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大常见遗传病例举
欧洲皇室血友病之谜
赛福基因公开课第二节《神经系统遗传病基因检测简介》
高考生物热点冲刺:专题20 人类的遗传病
常见遗传病总结
遗传类型的判断依据与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