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菊形团形成性胶质神经元肿瘤的分子遗传背景研究

近几年,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原发性脑肿瘤的分子机制被发现和鉴定,而目前关于RGNT分子背景的认识主要基于单个病例的报道,仍缺乏对RGNT的群组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

——摘自文章章节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Ref: Acta Neuropathol. 2019 Jun 27. doi: 10.1007/s00401-019-02038-4.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菊形团形成性胶质神经元肿瘤(Rosette-forming glioneuronal tumor, RGNT)是一种罕见的好发于年轻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RGNT常好发于第四脑室,少数可发生在脊髓内。根据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RGNT定义为WHO I级、生长缓慢的低级别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近几年,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原发性脑肿瘤的分子机制被发现和鉴定,而目前关于RGNT分子背景的认识主要基于单个病例的报道,仍缺乏对RGNT的群组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近期,在国际著名期刊Acta Neuropathol上发表了名为Rosette-forming glioneuronal tumors share a distinct DNA methylation profile and mutations in FGFR1, with recurrent co-mutation of PIK3CA and NF1研究,阐述了RGNT的分子遗传背景。

研究方法


该研究首先利用DNA甲基化数据从大于30000例肿瘤样本中筛选出分子特征不同的、且被诊断为RGNT的30例肿瘤样本,研究人员收集了其中的24例组织样本,并对其进行免疫组化和组织学分类的验证;接着作者提取了24例组织样本的DNA,并进行DNA甲基化阵列、拷贝数变异和NGS探针捕获测序;最后研究人员利用R/Bioconductor包minfi(版本1.20)、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t-SNE)和Kaplan-Meier分析等生物信息软件和分析方法对24例肿瘤测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研究结果


该研究通过DNA甲基化分析发现RGNT的表观遗传学特性与其他肿瘤的截然不同(见图1);NGS测序分析发现RGNT常常伴随有MAPK和PI3K信号通路的失调变异,同时发现RGNT携带有FGFR1的热点突变,在该RGNT群组中(24例)三分之二的病例同时发生了PIK3CA的激活突变(63%),此外,群组中发现有三分之一的病例检测出具有肿瘤抑制因子NF1的功能丧失型缺失突变(33%);值得一提的是,与大多数低级别胶质瘤相比,RGNT经常表现出具有上述两种甚至三种基因的同时突变(见图2)。

图1. RGNT通过DNA甲基化组分类,能很好的从其他低级别CNS肿瘤和对照肿瘤中分开。后颅窝毛细胞星形细胞瘤(LGG, PA PF),节细胞胶质瘤(LGG, GG),中线毛细胞星形细胞瘤(LGG, PA MID),幕上/半球状的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和神经胶质瘤(LGG, PA/GG),弥漫性软脑膜神经胶质瘤肿瘤甲基化1级(DLGNT_1),弥漫性软脑膜神经胶质瘤肿瘤甲基化2级(DLGNT_2),室外神经细胞瘤(EVN),胚胎发育不良的神经上皮肿瘤(DNT),中枢神经细胞瘤(CN),菊形团形成性胶质神经元肿瘤(RGNT),组织白质(CONTROL)。

图2. RGN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复发性遗传改变。

结论


该研究结果为RGNT的分子遗传背景提供了新的见解,并表明RGNTs通过FGFR1和PIK3CA的伴随突变与MAPK和PI3K信号通路联合激活高度相关; 从而为RGNT的分子诊断以及未来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348课 (中枢神经)病例探析(094)—菊形团形成的胶质神经元肿瘤
23岁青年人,小脑蚓部发病,钙化为主,轻度强化,请诊断!【确诊丨医学影像经典病例333】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病例讨论(三十八)
菊形团形成型胶质神经元肿瘤(RGNT)
2021年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发布
2021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分子诊断指标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