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常奖励孩子竟是害了他,老师和家长都应该看看


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用“红五星”之类的贴纸,贴在表现好的小朋友的额头上。小学则在教室前面的墙壁上弄一个“小花园”——在学生姓名后面贴红花,表现越好,红花越多。


很多老师在运用奖励时智慧无穷,花样繁多。到底该如何看待奖励?奖励有效吗?奖励会带来什么后果?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01

奖励总是有效吗


经常运用奖励的人都会认识到奖励并不总是有效的,但我们对这一问题缺乏系统而深入的思考。


艾恩指出,奖励最有效的地方是动物实验室。也就是说,奖励对改变动物的行为是最有效的。在动物实验中,人们往往使动物处于饥饿中,然后将食物作为奖励来换取动物的预期行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于此,虽然孩子对成人、对老师也有很强的依赖性,但人总是有独立自主的一面,所以奖励对人的作用不如对动物那么有效,对少年不如对幼儿有效,对青年不如对少年有效,人越是独立,奖励的作用越小。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项研究:在12天的时间里,四、五年级的学生玩与数学有关的游戏可以得到奖励,玩别的游戏则没有奖励。这些游戏本身的趣味性大体相当。一开始,孩子们立刻涌向有奖励的游戏,但奖励取消之后,孩子们的兴趣急剧下降,许多人对这些游戏的兴趣低于对没有奖励的游戏的兴趣。


这些实验研究的结论,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得到印证。我们通过奖励导引孩子从事某种活动,一开始往往是有效的。但这种效果往往很短暂,随着时间的推移,要想吸引孩子继续从事这项活动,我们往往得加大奖励的力度。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与奖励增加相伴随的是兴趣降低。有时候孩子对我们的奖品甚至都没了兴趣,这时候我们就得更换奖励方式和奖品类别。一旦奖励取消,孩子就会立即停止从事我们通过奖励期望他们从事的活动。


幼儿园的小孩因为依赖性强,对老师的奖励很看重,老师在其额头上贴一个“小星星”,就能让他高兴好几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对“小星星”的热衷程度会下降,甚至可以自己买来自己贴或给别人贴。小学生一开始对“小红花”也很看重,为了得到它而竭尽全力,慢慢地也会对它一笑置之。到了初中,如果老师奖励某人一朵“小红花”,他肯定会受到周围同学的嘲笑。到后来,只能给予物质奖励甚至现金奖励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奖励在升级,但我们想激发的行为动机却始终没有着落。



02

奖励为什么并不总是有效


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自我意识,总会对行为或活动进行归因。在有奖励的情况下,人们自动化地将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一旦外部因素被移走,其未来动机和表现自然就会消退。反过来,在没有明显外部控制的情况下,人们将行为归结为内部控制因素。一项任务或活动,如果有奖励,即使这项活动很有吸引力,学生也倾向于外部归因,这样一来,其内在动机反而被掩盖、消磨掉了。


一件事情需要奖励才做,那就意味着这件事情本身不值得做。奖励者本来希望通过奖励来诱使被奖励者从事某个活动,在奖励者看来,奖励是一种手段,从事某个活动才是目的。但从被奖励者的角度看,从事某个活动才能获得奖励。也就是说,从事某个活动成为获得奖励的手段,获得奖励才是目的。在被奖励者看来,如果奖励很有吸引力,则衬托出某个活动的低吸引力;如果奖励本身没有吸引力,某个活动则更没有价值。


在有奖励的活动中,人们的关注点通常比在没有奖励的活动中低,他们会忽视很多表面上无关的因素。在有奖励的活动中,人们往往只做获得奖励所要求的事情,不太可能去关注另外一些次要的事情,这是人之常情。而一些创造性活动不仅仅要求我们关注事物的整体面貌,还要求我们注意细节,因为答案往往在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之中。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人们在有奖励的情况下创造性降低,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能力降低。另外,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好的结果是人类做事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有奖励的活动中,既然奖励是目的,人们自然会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得到奖励,不去做无谓的探索和冒险。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人认为奖励是“探索的敌人”。



03

奖励有时候也会成为“惩罚”


我们通常将奖励作为惩罚的对立面,将奖励和惩罚分开,夸大二者的对立,而忽略二者的相通。奖励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竞争性的,经常出现的结果是一个人或少数人得到了奖励,而多数人没有得到奖励。对没有得到奖励的人来说,虽然没有受到惩罚,但有时候其内心受到的伤害比惩罚还深,或者说这就是一种惩罚。比如,个别学生一周得到了很多“小红花”,而另外一些学生一朵也没有得到,那么“小红花”既是奖励,也是惩罚,是对得到者的奖励以及对没有得到者的惩罚。最后,即使奖励是孤立进行的,但如果一个人对奖励非常期待,结果却没有得到奖励,在这种情况下,奖励就变成了惩罚。比如,老师许诺给表现好的学生“小红花”,但某个学生因为最后一刻的小错误而失去即将到手的“小红花”,或者因为犯错误而失去以前得到的“小红花”,这时奖励和惩罚实际上很难区分,奖励就是惩罚。


奖励和惩罚相同,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不去深究问题的原因。比如幼儿园的孩子中午不愿意睡觉,惩罚的做法是:不睡觉就要接受批评,甚至罚站;奖励的做法是:如果睡觉了就给予表扬,奖励红星贴花甚至是糖果。家长一般都认为奖励比惩罚好,如果自己的孩子不睡觉被罚站,家长会很生气;如果自己的孩子被奖励了红星贴花,家长则会很高兴,很自豪。但实际上,在孩子中午不睡觉这一问题上奖励并没有比惩罚多做什么,并没有去探究孩子为什么中午不愿意睡觉、孩子中午都必须睡觉的制度是否合理等问题。奖励与惩罚一样,都是一种短视、省事的处理方法,也许短时间内会有明显效果,但因为奖励效果不能持久、深层原因又无法找到,所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04

怎样正确使用“奖励”?


惩罚和奖励虽然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作为教育手段,又不可能完全不用。应该承认,奖励有正面的教育功能。学会正确使用奖励办法,最大化地发挥奖励的正面作用,才是可取之法。


01

把奖励从人们眼前挪开


在必须运用奖励的时候,尽量不要使奖励太显眼、太招惹注意力。因为外在刺激越强,内在动机越弱。太抢眼的奖励会使学生只关注奖励而忽视任务本身。


02

事后奖励


事先许诺的奖励在被奖励者那里形成奖励期待,导致其注意力移向奖励本身,不利于其内在动机的激发和形成。事后奖励的副作用要小得多,因为事后奖励作为意外惊喜,并没有参与被奖励行为或活动的全过程,没有干预行为或活动本身,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03

避免将奖励竞争化


奖励和竞争都是双刃剑。如果奖励变成了激发竞争的手段,奖励和竞争的副作用一起发酵,副作用就会更大。


04

尽量给予与任务同质的奖励


比如,孩子爱读书,我们就不应奖励他玩具促使他读书,因为那样会使他对读书的兴趣减低,反而增加了对玩具的兴趣。孩子爱读书,最好的奖励是给他买书。


05

给被奖励者选择的权利


在有必要给予奖励的时候,最好能提供多种奖励方式,让被奖励者能够有所选择。这样做,既可增加被奖励者的自主、自决感,又可减少奖励者与被奖励者之间的对立,有利于消除奖励的副作用。


06

尽可能不用物质奖励


尽量将奖励变成肯定和鼓励,尽可能不用物质奖励。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显示,口头奖励比物质奖励(包括象征性的标志)危害性小。这是因为被奖励者更可能将口头奖励当作一种鼓励,这时奖励发挥着激励和评价反馈功能。


(本文节选自源创图书《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高德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部分内容有删减)


《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

高德胜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孩子,为什么老师的话那么管用?
家长想惩罚孩子?不如用这种奖励,促进孩子建立正确行为
宗爸锦囊 | 给孩子这样的奖励,才更有意义!
各位妈妈们注意啦,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呢
浅谈幼儿遵守规则行为习惯的培养
孩子油盐不进,奖励和惩罚都没用!怎么回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