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邹鲁文化世家邹城市土旺村杜氏与明鲁王府、衍圣公府

观兖州 知天下



邹鲁文化世家邹城市土旺村杜氏

与明鲁王府、衍圣公府

杜心广

一、杜氏家族溯源探究

根据史料记载和清代杜子绫手抄本杜氏族谱以及口述家族历史可知,杜氏是我国得姓最早的“唐、陶、杜、刘”四大姓之一。周朝时杜姓被周成王封地于杜城,秦汉时杜城邻近京都长安西南,后称京兆杜陵县。西晋时期的京兆杜陵人著名将领杜预博通经史,时人谓之杜武库,被后人奉为京兆杜陵杜氏始祖,杜预灭吴国有功封当阳候,都湖北荆州军事。二世杜预之子杜耽迁往襄阳。杜预十世杜依艺任河南巩县县令时,举家迁往巩县。其子十一世杜审言唐文学家、诗人。十二世杜闲初为陕西乾县县令,后任兖州专管兵司的武职司马。十三世杜甫生于巩县笔架山,后居长安城西少陵,后世称之为“杜少陵”,因其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又被称为“杜工部”,他所赋的现实主义忧国忧民的诗作颇丰,备受推崇,有“诗史、诗圣”之誉,因其与大诗人李白交往甚笃,被时人共称为“李杜”。唐开元二十三年(735)他来兖州省父,赋《登兖州城楼》为其青年时代的名著。杜甫自称为当阳候杜预“十三世孙”。十四世杜甫次子宗武,十五世嗣业。杜嗣业又十代二十五世,明代洪武二年从巩县迁居河北省枣强县。杜氏四支象阜公一支不久又迁至山东济阳杜家水口,族姓繁衍,历世相传。至又十代,三十五世孙因官场失势身亡,其夫人冯氏明正德年间(1506——1521)从济阳杜家水口后改为垛石桥的杜氏故居,变卖家产后携二子杜经、杜际(紀)迁往黄河、泰山之南邹鲁之间的土汪村。土汪村又名土汪集,自古就每月农历逢五、十成集。

原邹县大束镇土汪村历史悠久,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唐代著名将领、政治家京兆杜陵人杜如晦(585——630),累官至右仆射封荣国公,逝后葬于邹县城北五里,子孙遂家焉。其后裔明洪武年间迁往土汪村建茔立家于斯。原杜氏祖坟墓中已有坟十余座,碑碣林立。冯氏携二子来到土汪村是由于其丈夫生前就与村中京兆杜氏有交往,他遇害前就安排冯氏,如有变故,就到土汪村投奔同宗共祖的宗亲。原村中杜氏见同宗来投视为本家至亲,辟地允其相邻建房定居,共用一祖墓林为百年之后所安身之地。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明初定居土汪村的京兆杜氏家族一支没留下文字记载信息,只能从杜氏墓林碑文中所知,这支杜如晦后裔是明初定居土汪村不久后发展为巨族的。而清代庙碑、钟铭中记载的都是约明正德年间从济阳垛石桥迁邹县土汪村始迁祖杜经及其后世子孙家族的资料。清代《邹县县志》、《邹县乡土志》志书中都记载是杜氏明代初期占籍土旺,把明初迁居土旺村的唐相杜如晦后裔与明正德年间从济阳迁居土旺村的杜氏视为京兆杜陵同宗本家,没分别记载。

邹城市民政局2017年出版的《千年古村》一文中记:“土旺村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该村天齐庙的唐景云元年(710)纪元太照像碑有记。初因其地势中间高亢,系黄土岗子,四周低洼,多水汪,而名水汪。驯至清乾隆至道光、光绪年间,(村中)杜氏……繁荣兴旺,遂于同治、光绪年间改称土旺……。2011年底有居民820户,3388人。汉族。居民姓氏主要有杜、李、张、王、高(等三十多姓)。杜姓居多。”

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修《邹县乡土志》载:“杜氏,系出春秋时。自汉杜钦、晋杜预以经学传家,至唐贤相杜陵杜如晦葬邹县,子孙遂家焉。明初占籍土旺。其登贤书列金榜者不一而足。咸丰年间有官至监司(监察州县的地方长官的简称。清代统称督察州县的高级官员如布政使、按察使及各道道员为监司)。今科名稍替矣。然家业世守,子孙炽昌,亦一邑之望族矣。由明至今,殆传二十世云’”。

综上所述,原土汪村杜氏墓林中清康熙三十四年立《始祖墓前碑记》中开篇曰:“吾祖原济阳人也,明太祖时始祖讳经者迁居于斯,因而建茔于斯。”

自那时之后土汪村往外地迁居的杜氏也沿用此碑记所说。以上记载有误。

具体应分为两个阶段,一、明初迁土汪村杜氏应为葬在邹县村北的唐相杜如晦后裔。二、杜经,字克文,为当阳候杜预三十六代孙,是约明正德年间从济阳垛石桥迁土汪村的杜氏始迁祖。

明嘉靖四年版《邹县地理志》记:“杜恕由监生任湖州经历,遂举家迁往湖州。”杜恕应为明初迁土汪村的后裔。

二、入仕  结亲于明鲁王府

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千年古村土汪村,是个背山靠水的风水宝地,当初陎国建都时先看中的此地,后几经探讨,因此处缺少艮地(无监牢之地),故西迁到岗山前。此地立村时初名“兴隆庄”。村北从西到东背靠盘龙山、韫玉山、贵殊山,村南临南河,村北靠北河、两条东西向河流。此地又一村名“四进水、四出水”,中间高,凸似一宝船形,泉水水源为一串串嘟噜的葡萄形水脉,寓意此处将出现有功名的人才,如涌泉一般嘟噜一串串的。村因背靠三座名山,当地有一名言:“三山出一头,不出国公出王侯。”这一藏风聚水的地方,土地肥沃,水源丰沛。村民们敬畏自然、敬畏神灵,村中东西大街以北从东到西分别排列着十几座庙宇、道观,早期有天齐庙、白泉寺、土地祠、土地神堂;后期仍存有阎王庙、土地庙、关帝庙、玉皇庙、泰山老奶奶庙、碌碡庙等。唐代佛寺和土地祠内有佛造像刻石和唐开元年间的石经幢,宋代《捐修土地神堂记》刻石中记有:“大宋国兖州”、“土地神天下通祀也”等铭文,足以证明这千年古村的历史悠久。

依照迁土旺村杜氏始迁祖杜经、杜纪能当代就在此立足扎根快速致富后成为著名乡绅、入仕明鲁王府的经历论证,从济阳迁至土汪村的京兆杜氏三十五世冯氏略通风水,她来到此村后就肯定地认为这方水土是适宜杜氏在此重新崛起,发展壮大的风水宝地,在同宗共祖的宗亲们的辅助下,杜氏定能重振家风,再造辉煌。冯氏是一个有心机、有胆略、性情稳,临危不乱的精明强干之人,其丈夫官场失势遇害后,为避仇人加害二子,她果断地变卖家产携二子过黄河越泰山来到邹鲁之间的土汪村投奔在此安家立业百余年已发展成当地巨族的同宗。赋有诗圣家学文化基因的杜经、杜纪性英敏精干多智略,他兄弟俩的到来,为京兆杜氏增添了新生力量。根据清乾隆版《兖州府志》、清版《邹县县志十种》等志书史料和杜氏族谱、墓林墓表、附近各寺院、道观碑记、庙钟铭文以及口述的家族史可知:明代中、后期迁居土汪村的杜经、杜纪与京兆杜氏杜如晦后裔很快融为一体,在同宗的辅助下,很快就在此站稳脚跟。冯氏变卖家产携二子迁居土汪村时也带来不扉的家产,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定居不久二人结婚生子,繁衍后代。冯氏教诲两个儿子要奋发图强,重振家风。杜经、杜纪都是悉传家学的饱学之士,兄友弟恭,兄弟同心利可断金,他二人团结一心,早起晚睡,勤耕善读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农商并举,治家严而有法,快速积累了一番家业,发家致富后,家庭人口快速增长。杜经生四子、孙十七人、曾孙三十八人,他四个儿子中数三子一支人烟最旺,三子思孝一支就生子八人,孙十一人,曾孙十八人。

杜经英年力学,天资聪颖,精明强干,办事果断敢作敢为,他认为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在社会上要有所作为才能获得众人的爱戴,官府的重视。他首先重视对后代子孙的文化教育和人品道德教育,培养子孙们志而好学,勤守矩度,崇尚礼仪,做一个德才兼备报效国家之人,然后力所能及地关注社会公益事业。杜经、杜纪与二代子侄们在创业成功初期就先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年久失修的寺庙道观助财、助力修缮。明正德十三年(1518),南桑庄前庙重修庙碑碑阴题名:土汪村助财杜经、杜纪;明嘉靖十三年(1534),南桑庄后玄帝庙重修庙碑碑阴题名:土汪村杜经、杜纪;贵殊山庙院东南重修庙记碑题名:土汪村杜思恭;明嘉靖十五年(1536)观音堂庙重修庙记碑题名:土汪村杜经、杜纪、杜朴;南寺上庙碑碑文和下宋山庙钟上钟铭上各有土汪村助财杜经、杜思恭。以上这些古庙、道观经土汪村杜氏和社会各界善士重修后恢复了原貌,对当地社会和谐,教化人心,敬畏自然和神灵起到了社会稳定,人心向善的积极作用。社会上有纷难事,人们都请杜经出面调解,他出一言即解,众人无不折服。凡乡里公事,经他悉心筹划,无微不周,官府钦其德望推他为一方介宾以重之。杜经年富力强时就成为当地德高望重的乡绅。

清乾隆版《兖州府志》记:邹县境内多座名山为鲁王府以及各郡王府的赐葬地或封地,其中有四个安丘郡王葬在各名山之阳,各安丘郡王墓附近都有专门负责定期祭祀的香火寺。紧邻土汪村的韫玉山是明鲁王府第一个郡王府安丘王长子朱当燧庄简王的安丘王墓。杜经智慧超人,眼光长远,作为当地著名乡绅,他很快就与来韫玉山山阳祭祀安丘王的郡王府官员有了交往,不久他又通过安丘郡王府官员结交上兖州鲁王府的官员。鲁王府的官员把杜经引荐到王府负责人事安排事务的官署内,通过引荐官的介绍知道杜经虽为一介平民,却是一个雅有素行,通于礼体的著名乡绅,就破格录用他任鲁王府掌管礼仪的官职王府礼相。

作为济阳迁土汪村的始祖杜经,在此定居仅二十年左右明嘉靖年间就能结交上官府、鲁王府,并能在鲁王府任官职,足以说明他有超人的智慧和超强的社会交往能力。除了他的个人因素之外,如果他没有原土汪村同宗的辅助,没有富足的经济基础,他也是很难以成功的。

杜经在鲁王府任礼相,官场历练十数年后学养益深,越发老练,他为人坦诚,与人交谈蔼若春风。他时时恪尽职守,规行矩步,为井井有条地做好王府的各项礼仪事务而尽职尽责,王府上下对他都爱而敬之,王府内负责掌管礼仪事务的官员对他非常赏识。杜经经过个人努力和贵人相助在鲁王府中逐渐得到重视,积累了为后世入仕鲁王府的人脉资源。

土旺二世思字辈兄弟数人之间团结友爱,个个自幼天资敏悟,性敏好学,人人体貌端正,仪表修伟,知书达礼。他们陆续完成学业,取得功名后,经杜经在鲁王府官员面前提携、举荐,先后有五人入仕鲁王府。杜经长子思顺接替父职任鲁王府礼相;

次子思训先任礼相后升任王府引礼官,是作为司仪引导外地来的官员、宾客去拜见鲁王的官员;

三子思孝任鲁王府省祭官,是监督检查王府内祭祀礼仪制度的官员;

四子思符考中县学宫廪膳生,已是学宫内每月享俸银四两的十位生员之一,辞职后入仕鲁王府任省祭官;

杜纪之子思甫,任鲁王府奉祀官,是掌管王府内祭礼、礼仪、乐舞程序的官员。

杜氏二世兄弟五人虽出身于农村,但是他们每人都学有根柢,文笔敏妙,天资爽迈,潇洒出尘,绝无寒酸气,都是时年出类拔萃的文人,才有资格入仕一代亲王的藩王府。杜经能先后把五个子侄都举荐到鲁王府入仕,从中可知其在十几年的王府官场闯荡中已是一个有广泛人脉资源,有很强的社交能力的官员,也是王府内一个有很大影响力的人物。

《邹县县志》记:“杜思训,字西德,号西庵,鲁藩府仪宾。性简重,生平无伪言伪行,遇有穷乏及婚丧不能举者,倾囊以助之。”从此志中可知杜思训才貌双全在鲁王府任引礼官期间,鲁王嫁郡主于他,成为鲁王府的仪宾。他既是一个无伪言伪行的诚实之人还是个乐善好施的善人。

杜氏一世、二世入仕鲁王府三十多年后,杜经更加重视对后代孙辈们的学业,想尽办法培养他们学习文化的兴趣。第三代孙辈们兄弟十几人兄友弟恭,彬彬有儒者风范,都能遵从祖父教诲。少承家学。博学能文的新一代杜氏学子们学业有成知名庠序后,一个个相貌端正,文辞典雅,风采蔚然,有多人被鲁王府任用入仕为官。杜思训正室长子守政与次子守基,副室四子中的守业、守亭和守忠兄弟五人皆为鲁王府省相;

守宣、守宪、守诲、守诚、守谋五兄弟人人都是能通五经文思横溢,椽笔为文,工诗善书,为文立就,斐然成章的才子,入仕鲁王府经过考核都能胜任王府内编撰文章起草文书的文官鲁府椽这一重要官职。

杜思训在鲁王府任职期间与曲阜衍圣公府孔子至圣后裔来往频繁,友情很深,他去逝后,明万历四年(1576)至圣六十一代孙孔宏埙为其撰墓表文并书丹。其墓表曰:“公世为邹巨族,生性简重,抱多艺,会通典礼,仕于鲁为之兆也……生平无伪言伪行,议论侃侃,色严貌恭,遐迩敬重,治家巨细,丰俭靡不通宜。蓄金粟万斛,古陶朱俦也。赈困乏,济婚丧,睦族姻,种种嘉行,弗胜悉举。……次子守基鲁安丘王馆甥。”

从孔宏埙撰的墓表中可知,杜氏至二世思训这一代已成为邹县巨族,他仕鲁王府引礼官时多才多艺,会通各种典礼程序。平时善与友畅谈,为人坦诚,广受敬重。经他勤劳持家成为家藏金银、粮米万斛,古董珍玩无数之富户后又是一个为富且仁,捐资赈受灾困乏之士,他种种睦族和亲的善行义举不胜枚举。鲁安丘郡王把其女县主嫁于在鲁王府任省相一职杜思训的次子杜守基。

杜思训为鲁王府仪宾,其子守基为安丘郡王府仪宾,父子二人双双与皇明藩王府、郡王府结亲,是当年土汪村杜氏家族的殊荣。

鲁王府、安丘郡王府与杜思训父子联姻的年代,应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后至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鲁王府第八代亲王鲁恭王就任的四十五年期间。鲁恭王是历代鲁王中的一代贤王,任内勤政爱民政绩卓著,曾连续受三朝皇帝的七道圣旨表彰,并为其在兖州城中轴线中心的中御桥上赐建仁孝木牌坊一座。鲁恭王任期内是明王朝政权比较稳定时期,也是鲁王府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在社会地位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能与藩王府、郡王府结亲成为皇亲国戚的家族,讲究地位相等,门当户对。不是皇亲国戚之间的亲上作亲,就是与地方官宦家族或富商巨贾,非贵即富的巨族有功名的弟子联姻。鲁王府与安丘郡王府能分别于杜思训父子结亲,足以证明其父子二人入仕鲁王府后有卓越的才干,才貌双全才能受到鲁王妃、安丘郡王妃的赏识,结二姓之好。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年杜思训的家产富庶,已成为“蓄金粟万斛,古陶朱俦也”的当地巨族,才有资格成为皇亲国戚。

鲁恭王按明朝礼制赐郡主嫁资,先在土汪村赐银五百两为郡主、郡马杜思训建仪宾府,每年享俸禄米八百石。又在万历四年(1576)为安丘郡王府县主、馆甥杜守基赐银三百五十两建仪宾府,每年享俸禄米二百石。建在土汪村中最高处的两座仪宾府巍峨高大,大门楼和郡主楼、县主楼、客厅、四合院、亭台廊榭的青砖黛瓦建筑上都有象征皇家威严的蟠螭吻和五脊六兽砖雕,成为古村中的地标性建筑。每逢郡主、县主回鲁王府、安丘郡王府省亲时,官轿前有锣鼓开道,旗罗伞扇的仪仗队华贵壮观,为杜氏家族带来富丽堂皇的荣光,成就了杜氏成为邹县四大名门望族之一的社会地位。

《杜氏族谱》记:三世守基仕鲁府,配朱氏,生子三珎、琏、玣、皆仕鲁府,昆弟三人皆安丘王外甥。

崇祯九年,彭庄玉皇庙庙钟铭文记:杜湛安(入仕)安丘(郡王)仰峄府。

据以上资料可知,土汪村杜氏自明嘉靖至崇祯年间,近百年之内,历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六朝,先后共有二十人入仕鲁王府、安丘郡王府。由此可见当年明鲁王府、安丘郡王府与杜氏家族五代人的亲密关系和被重用重视的程度,备受鲁王府信任、重用的土汪村杜氏也成为王府统治邹县一带的得力助手。

杜氏崇文重教,众多子孙们性敏好学,学成后大都能知名庠序。杜氏三世中已出现多名从私塾学堂考入邹县儒学庠生,成为秀才者有,守召庠生以儒学显著优游泮宫(即邹县县儒学学宫)。守谦、守让、守芬、守典皆业儒为县儒学庠生。

五世承美少承家风,励志向学被例封为承德郎,承训为贡监生,承远为武庠生。

《杜氏族谱》记:三世守召次子杜瑺为贵殊山杜氏弟子书院捐地六十亩。从此可知,杜氏迁土汪村始迁祖杜经入仕鲁王府后,为培养后世子孙们学有所成,在村北贵殊山庙院附近建了一所杜氏弟子学校,后不断扩建改为贵殊山书院。

杜氏四世杜瑺主家时,其家资已相当富有,才能一次就为扩建书院捐地六十亩,从中也看出他是一个富而向善,有儒者风范之人。经历代不断扩建的贵殊山杜氏书院为土汪村杜氏和附近乡村的学子们提供了三面环山清净优雅的学习环境,为后世杜氏学子们继承家风,学有所成进入仕途光宗耀祖创造了基础。这其中足以说明,杜氏家族的祖先们思想超前,眼光长远在此立家之初就认准了只有通过教书育人,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才实学后,才能立足于社会,仁学兴家,才能促进家族的发展。从此可知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家风,早已根植于族人们心中。

土汪村杜氏五世承启,尚气节,性孝友,刚勇有胆略,与乡人处喜谈忠孝大义。明末,战乱寇盗充斥,杜承启与从弟武庠生承远纠集村民保卫村庄免受袭扰。崇祯甲申年,兖州府郡与邹县城被清兵围困。承启说:吾百姓衣食皆君恩,国家有难,应奋勇起身御敌。遂与承运负杖入保加入到官府募集的护卫邹县县城的战斗,誓与邹县城共存亡。十二月十三日城陷,承启以死殉。其母令其弟去战场寻其尸首,死者枕籍,寻尸不得,幸承启足有骈指,始识而殓之。作为明代忠义之士杜承启的传记被收录清代《邹县县志十种》。其弟承佑因兄贵例封承德郎。

自古福祸相依,盛极必衰,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战火袭来,清兵四处追杀皇明朱氏后裔和皇亲国戚。天人交变的战乱中,土汪村杜氏仪宾府及入仕鲁王府、安丘郡王府的族人四处逃散,死者十之八九。两座仪宾府也与荒王陵、各亲王、郡王陵墓一样,地面建筑全被战火焚毁,祖坟茔木任其砍伐,杜氏人口、财产损失严重。

三、清代科第蝉联  名人辈出

清军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战乱多年的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社会稳定使人民能安居乐业。康熙皇帝主政后,采取怀柔政策,重新启用明代旧臣,重用通过科举成名的汉族官员。土汪村杜氏家族顺应时代发展变革形势,再次掀起崇文重教弟子们竞相进入杜氏贵殊山书院学习的新局面。在书院教书的杜氏塾师们以课士先学做人的道德品行,后教学问的宗旨,杜氏学子们有的因家贫生活困难,但是仍然能刻苦读书,自励发愤苦读,一心嗜学,期盼能考出功名,跳出农门走向社会,学有所成后,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也有的通过勤奋刻苦学习,力求功成名就迈进官场,以经术话吏治,回报社会,报效国家,光宗耀祖。土汪村及附近乡村学子争相到书院求学,一时知名之士多出自贵殊山书院,从书院学成的杜氏学子们继承家学儒风,大都能到邹县县学宫深造,成为庠生、兖州府学郡庠生、国子监太学生、五贡诸生者在清代一朝约有367人之多。他们其中聪颖绝人早负盛誉,考中举人、进士、在外为官者逐代增多,薪火相传,代代不息,为杜氏家族的发展壮大,为国家为社会都做出了贡献。杜氏多位历史名人传记被载入清代各种版本的志书。

据不完全统计,从杜氏贵殊山书院学成进入邹县县儒学学宫深造的庠生(即秀才)六代三支杜铎以下有110人,其中三人考入兖州府府学成为郡庠生。

另有取得庠生身份后进入北京国子监深造的太学生,七代三支杜宗泳以下有83人。

有取得太学生身份后被选入廪生、拔贡、岁贡、恩贡、优贡、副贡生、优廪生、廪膳生员、岁贡、贡生、附贡生、增生、增广生的生员有六代四支杜生辉以下24人。

获得教谕、候选教谕、恩贡候选教谕职称的有十代铭公系恩贡生,历任夏津、武城、招远三县教谕的杜培址以下7人。

获得太学生例赠、敕封、晋封、诰封、奉直、奉政、中宪、资政大夫的有十代洙公系杜崇德以下5人。

被敕封、例赠文林郎、修职郎、登仕郎、候选县丞的有八代曼山镛鍹系杜杓以下13人。

德高望重的乡绅被授予孝廉方正、乡饮大宾、乡饮耆宾、介宾、享科恩荣耆寿官的有六代泗水杨家桥系杜明富恩荣耆寿以下老者18人。

曾任七品县令、知州、知州佐使,例封文林郎的正七品、从七品、候补训导、经历、州导、州吏目府者有七代铭公系杜宗湖康熙壬午年科副榜、候选直隶州州判以下有33人。

曾任六品州同、六品军功的正六品、从六品的有六代三支杜镜国学贡监、候选州同以下9人。

曾任优廪生五品衔、太学生五品衔、增贡生、翰林院待诏、翰林院孔目从五品、五品封阶者,有十三代洙公系杜廷翰岁贡生五品蓝翎以下7人。

清康熙十一年后至光绪元年,经乡试登第中举者8人,皇帝登基或朝廷其他庆典颁布“恩诏之年”加选一次中恩举者1人。其中由举人又考进士2人,由皇帝恩赐进士出身者1人。

(一)八代烟庄汉公系杜毓杞由庠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乡试考中壬子科举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会试康熙皇帝赐进士出身。

(二)八代三支杜毓林乾隆十八年(1753)考中癸酉科举人第九名。后升刑部侍郎。乾隆四十九年(1784)圣驾东巡幸阙里,遣刑部侍郎杜毓林负责分管祭祀孔子的分祭。

(三)九代洙公系杜文明太学生敕封文林郎乡试中举后晋封奉直大夫。

(四)十代洙公系杜崇礼乾隆乾隆三十年(1765)考中戍子科举人 大挑一等,历任云南太和习峨县知县。与曲阜衍圣公孔传铎五子著名文学家、经史学家、大书法家孔继涑关系甚笃,应杜崇礼和其父邀请曾为杜氏家族撰文并书丹《贵殊山增置学舍碑记》。杜文明与杜崇礼为父子举人。 

(五)十一代洙公系杜怀英,清嘉庆九年(1804)考中甲子科举人,清嘉庆十三年(1808)会试考中进士。原任直隶丰润、肃宁、献县三县知县,后升任景州知州加八级,敕授中宪大夫。

(六)十代铭公系杜义山 道光十九年(1840)考中庚子科举人,道光三十年(1850)考中庚戊科进士,后工部虞卫司赏工部主事历升郎中简放,道光皇帝钦点福建汀漳隆兵备道道台,赏戴花翎,钦加二品衔。

(七)十代铭公系杜义行道光二十四年(1844)考中甲辰恩科举人,同治元年(1862)大挑一等,署直隶平谷知县。

(八)十一代洙公系杜怀英之孙杜廷珍优廪生,廷试孝廉方正,朝考二等以教职用。光绪元年(1875)考中乙亥科举人。历任长山、临淄、陵县、范县四县教谕,后升任博平县训导, 五品衔。

(九)十一代钺公系杜蓝溪,恩贡生候选直隶州分州,光绪二十年(1894),光绪皇帝赏赐甲午恩科举人。

清康熙十一年至光绪二十年,222年历史之中土旺村杜氏家族出现了九位举人,三位进士。七品以上的曾任、诰封官员四十九位,庠生以上的生员、敕封、诰封的官员、名士有三百人之多。清代各种版本的志书记载中以土旺村杜氏家族的文人轶事最多,成就了土汪村杜氏家族为“邹鲁文化世家”的社会地位。

土汪村杜氏家族历代都有崇文尚武的好传统。因村庄处在东北部山区远离县城,为免受山区土匪侵扰,杜氏带头捐资动员村民从贵殊山上取石,建起围村一周的石围墙,四个寨门晚上关闭后有专人值守,保护了村民们的平安生活。农闲季节聘请武师来村里教年轻人学习拳术武艺,强身健体保护家园,习武强身之风兴盛。当年杜家在村里开辟了多处打拳练武的练武场和专门骑马射箭的靶场,并饲养了一批供练武术比武用的战马。学武艺在身的一代代武生每年都会定期参加县里举办的比武大会。从杜氏九代泗水杨家桥系武庠生杜伯川以后还有十人取得武庠生名份。九代铭公系杜克岐身强体壮,考中武庠生后坚持多年习武不离身,骑马射箭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他武艺超群,胆勇绝人,参加乾隆五十五年(1792)壬子科乡试比武赛中,力战群雄,一举夺冠考中武举人,他家大门楼一侧竖起高高的武魁旗杆,是杜氏家族的荣耀。至今村中还存有武举人、武庠生练武的大石掷子。

清代飘扬在土汪村上空的十几杆“文魁”、“武魁”,举人彩旗,和三座进士大院门前的“进士第”牌匾,为杜氏家庭成为文武官宦家庭的标志之一。同治、光绪年间,土汪村因杜氏繁荣兴旺,而改村名土旺村。

也有不少杜氏习武的弟子考取功名后,在清军中每战都身先士卒。奋勇当先,累立战功,有曾任千总的武官。从十代铭公系太学生杜义顺任江西饶州卫千总以下还有千总、候选千总、获军功以都司补用的武官和六品军功四人,以及六代看庄杨家村铜公系杜明贵任界河讯书营文职武官一人。在多次参加保卫受匪患侵袭的邹县县城、土旺村的战斗中出现了不少负伤和献身的忠义之士,官府将他们的英勇事迹上奏朝廷后,诰封他们为武略云骑尉,其中有九代西楼沂公系杜文凝恩荣九品例赠武略云骑尉以下,还有因公殉难的世袭云骑尉、恩荫、诰封、例赠武略云骑尉从九品十人。这十一人的后代子孙都能世袭此职,世享恩荣,以此激励人们以尽忠报国,保护家园为己任。

一代代杜氏习武之人既为保护家园平安做出了贡献,也在武术界、军界为杜氏家族赢得了尚气节有胆略,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官声和威望,也是家族事业成功,兴旺发达强有力的后盾。

四、扩建书院培养人才  在衍圣公府任职

在明代已成为邹之巨族的土汪村杜氏家族,有明一代除入仕、结亲于鲁王府外,还从万历年间就与曲阜衍圣公府名人缔结了亲密的亲戚关系,至圣六十一代孙孔宏埙曾任曲阜县知县,他与三代二支杜守基是连襟亲戚,应守基所请为父亲二代二支思训公撰文书丹墓表。清康熙盛世期间,也是杜氏家业兴盛人文蔚起,家族事业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家族中先后出现了四个举人其中一个为赐进士出身。乾隆十八年癸酉科中举第九名的八代三支杜毓林,乾隆四十九年升任刑部侍郎陪圣驾东巡幸阙里时担任祭孔的分祭官。事先应对孔庙的祭祀程序礼节有很详细的了解才能胜任此职。乾隆三十年,族人们共同集资建起了杜氏家庙,春秋祭祀。十年后又在家庙里立碑记载下宗谱和各分支行辈,全族人聚集家庙隆重祭祀先祖。

杜氏家逢盛世,家族中和众乡邻的弟子们纷纷来到贵殊山上的杜氏书院求学,始建于明代的书院规模狭隘,区区数间学舍远远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学子们求学的需求。土旺村多家杜氏官宦家族带头捐资扩建书院,众乡邻纷纷热烈响应慷慨为扩建学舍捐资、捐物。扩建之后的贵殊山杜氏书院宽敞明亮,在青山绿树清泉古庙环绕下更显得清雅幽静。学舍后有一株北方很少见有八百年树龄的青檀树,根部似卧龙盘曲,至今仍生长旺盛,为贵殊山乃至全县稀有的古树名木。

杜氏十代洙公系杜崇礼与曲阜衍圣公府第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五子孔继涑为乾隆三十三年(1768)乡试中举的同年同科,孔继涑、杜崇礼由同年文友发展成为挚友,二人常来常往在一起煮酒品茗诗文唱和。孔继涑才华超群,中举后遂纳为候补内阁中书,为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金石学家和书法家。他是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的叔祖,因孔昭焕年幼,衍圣公府府务多由其主持。期间曾两次为前来祭孔的乾隆皇帝在诗礼堂进讲周易。他把《大学礼记》首章书成四幅联屏,刻成石碑立于孔庙金声门左侧。乾隆皇帝瞻仰孔庙时看到联屏上的字迹笔笔有力,字字通神,反复品味后连声称赞。从此孔继涑的书法闻名全国与时年大书法家梁同书齐名,享有“南梁北孔”之誉。杜崇礼能结交上孔继涑这般名人,可知他的学养已能与孔比肩而立。

孔继涑与杜崇礼友情甚笃,乾隆四十一年应杜崇礼之邀为其祖父杜枚墓前撰、书碑文。孔继涑作为一个在衍圣公府代理主持府务的重量级人物在百忙之中能连续多年来往于孔府和土汪村杜家之间,为杜氏家族带来无限荣光。乾隆四十七年(1782),杜崇礼携其父杜文明书信函来孔府请孔继涑为新落成扩建的杜氏书院编撰书丹碑记,孔欣然应允,为能编撰好碑文,多次亲临贵殊山书院作了全面认真的考察,才构思写出了碑记并书丹。

贵殊山增置学舍碑记

 贵殊山,邹之胜地也。峰峦盘郁,三叠而上,状若圆甑。遥望之,崱屴辣峙,类削而成者。有井曰聖泉,清可汲;有洞曰朝阳,轩豁而窈深。而山之中多茂木,翠干槎枒,蒨密攢簇。奇姿尚亦凫繹之秀灵所胚胎孕育而分萃焉者歟?山舊有道士院,羽流辈居之。自山门而入,其翼然宏敞者为观音殿。由殿迤南,稍折而东,为武聖宫,即俗所谓结义廟者是。又东南为锺鼓楼。当山门之右,其北枕山岗而高據形势者,则曰玉皇阁。院之西多隙地。有大石磴数丈横亘其间。其隙地之南古藤一株。根离奇盘曲,不可名状。盖亦数百年物。过其处者未尝不叹其境之幽異,迥绝塵區也。

今年春,余同年友土旺杜君崇礼,奉其尊甫浚哲年伯之命,以书来告日:“繄杜氏之先之读书于兹山也多矣,类克有所就。然而未有书舍,往往从道士假借。既乃就院西南隙地,少墾除之,辟数楹于古藤之北,俾族人子弟咸就而肄習焉。此则杜氏书堂所自始也。顧尚狭隘,未足以容多人。而来学者日益衆。往岁庚子,予族人咸商所以扩之。议甫創,远近闻者遽喜躍争醵金输助。丞集里舍,相其基为增置学舍;如干楹。又裒其余资,于南山门外之上築奎星楼。于此则建文昌阁。距朝阳之巅与玉皇阁并。而道院之武聖宫亦拓其址更新之。且别置春秋殿于石磴西,以恪将祀事。室东向,介于新舊学舍之间。盖居然为邹邑一小书院矣。而豈猶杜氏之所敢私也歟?虽然,是举也,家大人尝首议焉。愿得一言以记之”。盖杜君之言如此。

夫邹固亚聖孟子之所發迹也。其人之好学乐善而勇于义也,宜哉!书堂之創自杜氏,而邹之人乃乐为之,相与以有成也。然则士君子特立独行而卓然克自树立者,邹人之薰德而善良,又当何如耶?吾闻山川清淑之氣,鬱而必發。孟子去今垂二千年,而魁奇道德之儒,或不少概具。何哉?夫氣之磅礴而鬱积也,愈积而愈厚。而其积之久而将發也,要亦必有其端。今以杜氏书堂之设,而闾里猶争相慕悦。若此则人心风谷之所存,亦猶近古也已。夫由近古之俗,而加以慕.善之心,吾知优而柔之,将必有笃志力行之士,出而绍昔贤之绪者矣。而宁惟是挟册吟诵,工制举业,以荣耀于一乡一邑云爾哉!

乾隆四十七年,曲阜孔继涑撰文并书

笔者解读该碑记意为:三段碑文中的第一段中,作者描绘了邹县东北尼山山脉的贵殊山峰峦叠翠,三叠以上为状若园甑的一座胜山,山口朝北,山中有圣泉井,井水清澈甘甜可汲,山前的朝阳洞轩豁而幽深,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树木遍布山中,古老的道院在奇石、茂林中若隐若现,贵殊山为邹鲁凫峄秀美的景观之一。进入贵殊山山门,左边有一高大宏伟的观世音大殿,殿东南武圣宫里供奉着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武圣宫东南是两座钟楼、鼓楼。山门之右往北高距山岗上有供奉玉皇大帝的玉皇阁,阁前院中横亘着数丈长的大石磴,石磴以南有两株古藤根茎粗如脸盆,相互缠绕离奇盘曲长约数丈,为数百年之古木,凡来此观光者无不叹服此山为幽静绝尘的仙境之一。

第二段碑文说的是,时年春日,作者同年好友杜崇礼君携其父邀请信,恭请作者为刚竣工的杜氏贵殊山书院撰书碑文。从年伯文明公的信中悉知,杜氏先祖在此山中开设书堂课士授徒已二百载有余,初办时借道院数间,明末清初四世祖守召次子杜瑺捐地六十亩后,才在道院西南,古藤以北建数间学舍继续办学,此为杜氏贵殊山建书院之始也。今逢乾隆盛世,杜家也日益发达兴盛,杜氏和众乡邻的学子来书院求学者日益增多,原仅有的数间学舍已无法容纳更多的学子们。为此,乾隆四十五年(1780),杜氏族人在家庙里召开扩建贵殊山书院募集资金会议。杜氏几家富裕大户带头捐资办学,远近乡邻听说后,纷纷前来捐钱、捐物,短期内就筹集到充足的建书院善款。两年后就建起了数十间学舍教室和宿舍,接着又聘请了几位德高望重的塾师前来授课,使所有来此求学的学子们都有了上学的机会。

在杜氏族长的主持下,将扩建书院工程竣工后数量可观的余资,在贵殊山南山门的山岗上建了一座奎星楼,楼一侧建起了一座文昌阁,里面各供奉着魁星神和梓童帝君,期盼来杜氏书院求学的学子们个个都能“文运亨通,科举高中。”用条石砌成的奎星楼、文昌阁高大宏伟与朝阳洞之巅的玉皇阁并立,又为秀美的贵殊山上增添了古色古香的文化建筑。之后,又顺势把年久失修的武圣殿移址重建,把祭祀关公的春秋殿建在大石磴以西。使重修和新扩建的杜氏书院介于武圣宫和春秋殿之间。古庙宇与杜氏书院建筑相互映衬,俨然成为邹邑一处风光别致的文化建筑。

经杜氏族长倡议,扩建该书院等系列工程非杜氏一家之力,应刻碑勒石记载下四乡所有为扩建杜氏书院捐资捐物者的姓名和功德,让后世子孙永远铭记他们乐善好施捐资助学的善行义举。

孔继涑在该碑文最后一段说:古邹邑为亚圣孟夫子发迹之地,孟子继承至圣先师孔子衣钵,再创的孟子儒学文化已有两千多年,其学问之广之深,如山之磅礴,海之宽阔,值得后人持续地深入探讨与研究。人民仰慕敬重孟子文化,学习他好学乐善,勇以为义的精神。杜氏书院系列工程能顺利建成为杜氏与邹人继承和弘扬孟子崇文重教精神薰德而扬善,慷慨奉献建成的一处文化教育建筑,功在当代造福后世,功莫大焉。

杜氏贵殊山书院扩建竣工后焕然一新,引来了很多热爱文化教育的人士慕悦参观,这里成为了聚集四乡学子们怀着慕善学文之心的发愤苦读之地。崇山峻岭的密林中传来阵阵读书声,众多学子们在这山青林密,远离世俗尘嚣的幽静之处求学,心无他念安心读书,必将学有所成,功成名就后走向社会报效国家,以光宗耀祖,荣耀乡里。

这座由曲阜衍圣公府里出身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撰文并书丹的《贵殊山增置学舍碑》耸立在书院的东南方向,此碑与孔继涑为杜崇礼祖父撰并书的墓碑以及明代至圣六十一代孙孔宏埙为二世祖杜思训撰并书的墓碑,三座碑是衍圣公府至圣后裔与土旺村杜氏家族亲密关系的见证。尤其是《贵殊山增置学舍碑》不仅是珍贵的文物也是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的书法珍品,可惜此碑在近代消失了。值得庆幸的是《邹县县志》中收录了该碑记碑文,并在县志中记载了贵殊山风光和杜氏捐置的学舍:

“贵殊山,在城东北三十八里,属土旺社,俗名四峪山。山口北向,中广数十亩,有兰若(庙宇)有学舍,土旺村杜氏捐置。山形盘郁,林木深秀,四面围环,状若圆甑。下有井曰圣泉,有洞曰朝阳,山阴有林放(孔子弟子)墓。”

《邹县县志》中的这段记述和收录志书中的《贵殊山增置学舍碑记》,弥补了名碑遗失的遗憾。虽然贵殊山杜氏书院和各庙宇建筑近代被毁,但从志书和碑记中仍可知其当年的辉煌。

贵殊山杜氏书院扩建后的一百多年中,杜氏学子从书院学成到邹县县儒学、兖州府府学深造后,通过乡试中举的有五人,其中十代铭公系杜义山道光庚戊科会试中进士,任工部虞卫司主事历升郎中简放。道光皇帝赏戴花翎,钦点福建汀漳隆兵备道道台。十一代洙公系杜怀英嘉庆戊辰科会试中进士后由原任直隶丰润、肃宁、献县三县知县升景州知州加八级。另有在乾隆年间后考取功名在各地为官和诰封、敕封或候选的一百多位官员。

清代中后期,土旺村杜氏家族中学有所成有功名有学问的有识之士,从第七代、第十代到第十四代一百多年之中先后有十七人应聘到衍圣公府、孔庙等至圣后裔管理的机构任职。第十代钟公系杜培滋与杜崇本,十一代杜锡汉、杜会锡,十二代杜玉佩、杜全礼、杜长荫,十三代杜辉洪八人先后任孔庙奎文阁典籍和至圣庙典籍、孔府客厅典籍、孔府典史。

十一代杜肇贵、杜怀源,十二代杜长宣、十三代杜子祥、十四代杜荣桂五人先后任至圣庙启事官。

十代杜培芸县学宫廪生在孔庙诗礼堂任司乐、十二代附贡生杜长枬任孔庙诗礼堂司乐。

七代杜宗汉在曲阜至圣后裔专办的孔孟颜曾四氏学任训导。

杜桐轩咸丰戊午科副榜候选州判曾在曲阜至圣后裔专办的曲阜书院任山长。

清代一百多年中杜氏先后能有十七人在曲阜衍圣公府、孔庙等至圣后裔专办的机构内任职,从中既可知杜氏六代文人当年有相当高的儒学功底和有担任重要礼仪职务的工作能力才能胜任至圣庙、衍圣公府和曲阜至圣后裔专办机构等多个重要部门的工作。从中也可以看出清代杜氏家族与衍圣公府孔氏家族的亲密关系,是一般的世族家庭无缘比拟的。

杜氏十一代钺公系杜锡荣字蓝溪一生好学不倦,屡试不第,年近八十仍参加乡试,上司奏报朝廷,恩赐光绪甲午科举人。老人一生勤劳,精打细算过日子,人送绰号“铁算盘”。他与七十六代衍圣公结缘甚厚,赐他《明经进士》匾额悬于客厅。

十二代杜长枚自幼受教于叔父蓝溪公,学有所成知名庠序。他性慷慨,重承诺,为人披肝胆有侠义之风。咸丰年间,与其父被匪掠至滕县,长枚泣求土匪放其父还家,自愿为其拼命效力,贼怜之,允其请。枚五年后才还家,被誉为大孝之人。乡邻有纷争,他善为排解,无不焕然冰释。他善于堪舆,懂风水学奥理,访道聘者甚多,故所言多奇中。民国年间,衍圣公孔令贻贴榜招能人为其看风水求子,如有能言中者,任其要赏钱。杜长枚揭榜后到孔府看了一周,在院内墙某处开了一个门。衍圣公妾室果然怀孕得子,公爷赏银长枚不要,赏他从土旺村到孔府沿路的田地,来往孔府不走别家的地。并与他结干亲,孔德成出生后,认他为干爹。后孔府留杜长枚长期住在孔府当小公爷的谋士,并赐他孔府的家法“疙瘩鞭”一条,如有不服者以鞭罚之。应他所请,孔府内有慈禧太后赏赐的御用京戏班子,也曾到土旺村为杜氏演戏。

综上所述,从明万历年间的至圣六十一代孙孔宏埙到乾隆年间孔继涑与土旺村杜氏的深厚交情,至清末民初,杜氏十多人能在衍圣公府、至圣庙担任重要的职务。在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中,衍圣公府与杜氏家族一直都保持着与众不同的亲密关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土旺村杜氏家族的社会地位。

自杜氏十一代嘉庆年间进士景州知州加八级杜怀英之母为孔府林门户之女,杜怀英婚配衍圣公府孔氏,孔子第六十八代孙,时任孔氏族长孔传育为孔令贻、孔德成的谋士代表人,他有七品官官印,配有衙役和肃静、迴避仪威牌。能代表衍圣公接见末代皇帝溥仪,北洋政府总统等前来祭孔的重要官员。他的一个女儿嫁杜怀英堂叔兄弟,他的几个堂侄女也嫁到杜家。清代至民国年间,前后有十多位孔府以及孔府分支八府、十二府中的至圣后裔孔氏女与杜氏官宦子弟结亲,也有数位邹县亚圣府孟氏女嫁到杜家联姻,姻亲之间在社会上官场、商场中互相提携、相助,为杜氏家族兴旺发达,几百年长盛不衰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数代十多位婚配到杜家的孔氏、孟氏夫人们崇文敬儒,重视子孙们的学前教育,培养出了一代代世传家学,学业有成的杜氏学子,为他们事业成功早早地打下了基础。

五、大兴土木  荣耀故里

清代,杜氏家族里考取功名中举,中进士为官的官宦家庭兴旺发达后,在村里大兴土木以光耀门庭。杜氏各建筑群占全村面积的四分之一,比较有名的有八个大院。经多次战乱和匪患破坏,至民国年间仍保存杜氏家祠和三处著名官宦家庭的宅院。

1、杜氏家祠

 坐北朝南的土旺村杜氏家祠初建于清乾隆三十年,十年后又在家祠立族谱碑,距今已二百五十多年。其建筑为青砖黛瓦重梁起架,八砖登顶的砖木结构。原家祠院落占地500余平方米,位于土旺村中心地势最高之地。大门外的东西路原为通往曲阜的要道。家祠东原有一跨院,三间草房为享堂,作为族人祭祀祖先,来往人员的坐落之地。后边院落青石墙环绕下的柏树苍翠,家祠三间室内供奉着祖先牌位。院内墙上立着族人编写的族谱碑。古式门楼里原有乾隆四十年立的影壁碑,前面内容是杜氏宗派略图,碑阴为杜氏宗祠谱碑记内容。

杜氏家祠建成后,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提高了家族的社会地位,树立了家族的权威。清光绪年间,恩赐举人杜蓝溪的文魁举人旗杆石座立在宗祠门外,为宗祠增光添彩。当年凡路过杜氏宗祠的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均要进门拜谒宗祠后徒步经过。

2015年春,族人共议捐资重修杜氏家祠,按照修旧如旧方式重修的家祠外墙为朱红色,青砖黛瓦的家祠院中翠柏环绕,又在院墙上增置了数通碑刻,整座家祠显得古朴典雅。

2016年杜氏家族将杜氏家祠重修后的资料上报邹城市文物局。2017年邹城市政府把杜氏家祠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保护文物碑于祠旁。

2、道台府

杜氏铭公系十代杜义山清道光年间考取举人后又考中进士,道光皇帝赏戴花翎,钦加二品衔,钦点福建汀漳隆兵备道道台。汀漳隆为沿海的大型水陆码头,杜义山任内恪尽职守为国家海防事业有贡献,多次受到皇帝赏赐。

杜义山家族在家祠以东路南路北建起了规模宏伟的道台府。坐北朝南的大门楼外耸立着举人、进士两座石雕旗杆夹子,上悬文魁彩旗。两个雕花抱鼓形石门枕高大,大门楼外有多层青石板台阶,门楣上悬挂着道光皇帝御书《五子登科》匾额,是嘉奖杜义山和五个考取功名的叔伯子侄们的。北院、南院二门内穿堂大客厅左右各有多个三进三出的四合大院,后花园里有假山、凉亭、荷塘。道台府东北角立有钢叉楼一座。道台府人丁兴旺,后裔多迁往曲阜。

1949年后道台府建筑群先后被八区区政府、管区占用,门面房由县供销社占用。

3、南楼东大门

南楼东大门为杜氏十一代杜怀英嘉庆年间中举后又考中进士由原任直隶丰润、肃宁、献县三县知县升景州知州加八级之后,其家族在道台府以东半里多路远处建的路南路北有十几处四合院的两个大院,内有钢叉楼一座,因在村东南方向,亦称为南楼,其大门楼前也有两个石雕旗杆夹子,大门规模也和道台府差不多,因在道台府以东,也称为东大门,村里也把杜怀英家称作道台府的。与道台府不同之处是东大门正门影壁墙外有一石雕莲花池。南楼厢房的四个精雕石窗,是用四块八十公分见方,七公分厚的石板手工透雕而成“福禄寿喜”四字字体为窗棂,字体遒劲,此文物部分尚存。杜怀英这一支人口众多有多家迁往曲阜曼山去管理家族里的土地。

1949年后,南楼东大门建筑群成为土旺村小学和管区驻地。

4、西楼生金杜家

西楼为杜氏七代西楼沂公系杜宗沂及其后代的清代建筑群。因其大院中有楼房在家祠以西所以称为“土旺西楼”。杜宗沂为候选州同,两个儿子都在外做官,十代出现了一个武官任千总,权力很大,家族富甲一方,据说他家场院里有一大碌碡石,直径八十公分,两端浅雕莲花瓣图案。西楼杜家农商并举,经营香油加工,在城里有油坊、有各种商业店铺,人脉广,财路亨通,四代人百余年就发展成村中富户。所以邹县官场上亦称“土旺西楼”为“生金杜家”。

清末白莲教攻下土旺村,大火烧毁西楼全部建筑和数百担芝麻,烧出来的芝麻油一直淌到一里路以外的台子沟石坝子下面。

另有传说杜门庭家的大门枕一对重千斤,影壁、假山、石雕花池、盆景皆有存,贵以整个一座假山为一浑然一体的一块整石,自然透露,造型优美,重达三吨。

六、节孝牌坊墓林和文物

原杜氏家祠以东二十米大路上有一座御赐恩褒跨街牌坊,四柱三门,中柱通高六米余,中门宽高均有四米,坊柱两边均有硕大的雕花坊脚石抵镶,工艺精湛,浮雕、透雕八仙人物栩栩如生,浅雕、线雕飞龙、蟠龙活灵活现。坊顶正中一面刻“恩褒”二字,一面刻“杜氏家族”四字。此坊是为杜氏八代杜梁之妻孙氏立的敕褒节孝坊。杜梁生一子少亡,孙氏抚育幼子长大后成为太学生。

杜氏家祠东八十米处原有路北一靠街牌坊,该坊虽然比跨街牌坊又矮又小,但石雕雕刻工艺细致精湛,人物、动物雕刻的栩栩如生。该坊是为杜氏七代杜宗滨之妻尚氏所立的敕褒节孝坊。

杜氏祖林中还有四代杜珩之妻刘氏敕褒节孝碑和九代杜克勉之妻张氏诰封二品夫人敕褒节孝碑等共六通节孝碑。

杜氏祖茔有两处,村东南约150米处直至河崖达百余亩,柏树多而粗壮,粗可二人围,林门有两座上錾有宝顶的硕大的方林石柱,林内始祖碑位于茔地东南方向,碑高3米,宽0.8米,厚0.6米。墓林中圆头功名碑、方形碑林立,石供案、香炉雕工精细,显示出旺族的气派。

村北韫玉山前的祖林占地四十余亩,苍柏甚多俗称柏树林子,石碑有四十余座,石供桌、香炉雕工精细。此墓林原为古墓林,一九六九年平坟造地时曾出土不少古柏根桩,粗的直径一米多。文革中平坟,从两座杜氏墓林中出土的板指、腰牌、玉坠、香囊满满一罐子,上面有铭文“八大块”、“十二圆花”诉说着杜氏家族昔日的辉煌。

一九六六年破四旧中,从杜氏旺族中抄家收集的名门家传紫檀、黄花梨等名贵木家具、玉器珍玩、古窑瓷器毁于一旦,上百幅名人字画、中堂书法付之一炬,显示出杜氏家族曾有的富贵。《邹县新志》所记:“漆城鼎,现存城东土旺村杜氏,得自漆城陇中,故名。鼎有七,惟一小者有“永实用。”三字”。此志所记只为杜氏家藏历史文物冰山之一角。

七、代代出文人  著作存志

土旺村杜氏自明代入仕鲁王府,清代在衍圣公府供职和步入仕途的二百多人中,可谓是代代都出现名人、文人、书画家,他们大多在文学诗赋方面多有建树,尤其是清代三位诗人、文人的作品影响深远,被收录《邹县县志》。

1、青年诗人杜小陵

杜清平字士田,悉承家学、博学多才,工诗词歌赋  ,尤好古体诗。因学诗慕杜少陵,自称“少陵诗孙”乃自号“小陵”,以杜小陵称名。他少年时从学邹邑明经贤士董映旭深受先生奖誉之。清嘉庆末道光初,杜小陵先后在官衙作幕府,在官员家当师塾先生,因其不甘长期寄人篱下,先游学邹鲁之间,后漫游燕赵、京师,寻遍名家诗友以诗会友、唱和为乐。他每游一地必有感而发,未曾一日废诗。诗意天性然也。可惜他天年不久,未及壮年,游历途中,卒于京师。诗友们读其诗、爱其才、悲其遇深惜之。

《邹县县志》和《东泉文集收录》杜小陵《仙源吟草》、《琴台诗草》、《金台醉余草》三册。

2、柳溪渔人杜际春

杜际春字会卿,别号柳溪渔人,清代岁贡生。他自幼聪慧过人,才思敏捷,性宁静而淡泊,为文尚理法,以诗律见长。后开学馆授业,登门求学者络绎不绝,文人名士多出其门。杜际春所学著有《杜氏遗书》、《柳溪渔人传》后人保存之。被收录《邹县县志》。

3、四县教谕举人、诗人杜廷珍

杜廷珍字聘之,清嘉庆年间进士,景州知州加八级、敕授中宪大夫,系杜怀英之孙。自幼悉承家学,在祖父教诲下工诗词,经史、古文,尤擅长书法,书体得王羲之、赵孟頫真传。光绪元年中举,历任长山、临淄、陵县、范县教谕,后任博平县训导,五品衔。辞官后设帐授徒,从学者多出名士。

他一生笔耕不辍,所著《浣花遗韵》、《食古杂俎》、《于喁集》、《管见录》,后任藏于家,被收录《邹县县志》。历代《邹县县志》中收录的杜氏名人传记和诗文,奠定了土旺村杜氏是邹鲁文化世家的社会地位。

八、民国参政议政  抗日救国有功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邹县县政府重新启用一批在社会上知名、在四乡有影响力的前清举人、秀才加入到邹县新治自治县议事会。土旺村前清庠生秀才杜子渥任议事会副议长,前清举人杜廷珍和杜廷勋为议员,参政议政服务社会。以上三人被收录入民国二十四年版《续修邹县志》。

杜氏十二代杜长谓在国民革命军爱国抗日将领傅作义将军部队服役,历任排长、连长、少校参谋、中校营长、大校师参谋长。抗日战争期间跟随傅作义在华北绥远等地坚持抗日多年,历大小战争百余次,英勇奋战屡立战功,从班排长因战功卓著升任师参谋长。1949年,随傅作义将军起义,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了贡献,历任解放军师参谋长、高炮学校战术教员。参加了解放大同、太原等战役。1952年10月赴朝作战,任志愿军总部高级战术教官。1956年转业到河南省南阳工作,退休后荣归故里,曾任邹县首届政协委员。

十三代杜荣梓曾任国民革命军少尉军官。杜荣桄曾任陆军少校二等书记官。

杜荣臻,清河陆军预备学校毕业后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科深造。历任陆军第十混成旅炮兵第二旅营长、团副。1926年到广州,任黄埔军校炮科战术教官,同年随军北伐,任东路北伐军总指挥部炮兵队长。1928年起任中央军校第六期第一总队炮兵大队第一队中队队长、上校大队长。1930年起任参谋本部炮兵处督察官、军政部炮兵第三团上校副团长、总指挥部炮兵指挥。抗日战争爆发后,指挥炮兵某部参加对日作战多次,因抗日作战功勋卓著,荣升炮兵教导总队少将副总队长、炮兵署副监。1946年部队退役到曲阜定居。保定军校纪念馆塑有杜荣臻浮雕像。

杜荣臻将军作为在抗日战争中荣任少将的著名人物被收录民国版《续修邹县县志》、邹城市民政局出版的《千古名村》。

杜长谓、杜荣臻两位在抗日战争中荣立战功,成为国民革命军著名将领,是土旺村杜氏家族在民族危难中出现的抗日名将,是全族人的骄傲和自豪。

杜氏家庭崇文重教的传统薪火传承,代代不息,近现代出现了不少学有所成,考入国内各名牌大中院校的大学生,研究生,很多人毕业后都在全国各地不同岗位上担任要职,为祖国建设做出了贡献。被《邹城市教育志》收录的有以下四人:

一、杜显晋建国前在村中任私塾教师为著名书法家。二、杜宝成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任教十多年后升任市教育局人事科长。三、杜中法1987年任土旺村小学校长十年后任大束镇文化技术学校校长多年。四、杜秀芳,女,1990年任大束中心学校教师,曾被济宁市教育局评为"思想品德课教学一等奖"。

九、开枝散叶  迁徙各地

作为一方名门望族,土旺村杜氏代代都有勤耕善读,农商并举,悉传家学、尊宗睦族、养性修德的名人出现。在这种优秀家学基因的传承下,杜氏家族在人口的发展、财富的积累、家族的繁荣兴旺各方面均走在社会的前列,尤以人烟旺盛而闻名。明代杜氏在土旺村发展以后,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偌大的一个土旺村渐渐容不下杜氏迅速增长的人口。既有学有所成在外做官后举家迁出村庄以外的,又有经商才能到附近城市开铺经商搬到城里居住或在外地购买田产、房屋迁出者,亦或是灾年间出外逃荒要饭等等原因迁往外地定居的历代都有。

据《杜氏族谱》和《杜氏家族在土旺丛书》中不完全记载,自杜氏六代起从土旺村迁到附近各县的泗水杨家桥系、看庄杜家村铜公系、铭公系、西楼沂公系、烟庄汉公系、洙公系、潢公系等30多个支系,遍及邹县、泗水、曲阜、兖州、微山、济宁、枣庄、藤县等十多个县的城市和乡村,总人口约三万人。现居住在土旺村的杜氏不足二千人,四百多年间迁到外地的杜氏人口约占村中杜姓的二十倍之多。

近十多年以来,远迁到外地的杜氏宗亲们在得知土旺村重修杜氏家祠重续族谱的信息后,纷纷前来土旺村寻根祭祖 ,保存有家谱的宗亲在祠堂内族谱中找到从土旺村迁到外地的始迁祖名讳后,欣喜万分,带家人来此认祖归宗。杜氏宗亲们来到土旺村受到宗亲们热情接待,有回到老家的感觉,内心无比激动。见到家祠里族谱碑上、族谱中记载着历代先贤、名人的事迹,无不感到自豪,无不为自己是邹鲁文化世家的一员而骄傲。

我们兖州这支从土旺村迁出的杜氏分支是根据迁兖州八代、文人心融公1994年临终前口述资料中知道的。他说是清道光年间,秉文公携家人迁到兖州城里白衣堂街,在知府衙门后大仙楼东墙外以植桑养蚕卖蚕丝为生。后迁考棚街北段准提阁街,购买张姓旧宅建房定居,以开染坊、染布、卖布为业。近年到土旺村祭祖时得知,村中就有杜氏祖传开染坊的技艺。由此论证,秉文公是带着植桑养蚕和开染坊的手艺迁到兖州府城中谋生的。迁到兖州杜氏二代景明公生友公等八子,除友公一支居准提阁街外,其余七支亦不知迁往何处。友公主家时为本支杜氏续了二十字行辈:“文庭毓学新,修正广存仁,世昌德余普,滋润继万春”。其寓意为诗书门第的积善人家,为人处世要心地善良,以忠厚正直为传家宝。每个人都要修身养性,做道德高尚的人,心怀坦荡,生活地滋润舒坦,才能确保家族世代昌盛,岁岁平安。

从土旺村迁到兖州准提阁街我们这一支约200年间,家贫无族谱,地处城西南吴家村一大亩多祖茔里,无石碑、无树木,只有十几个坟头。直至民国末年,心融公经营粮食生意,致富后购买一带厅房的院落。只有口传六世毓昌公清末明初在兖州府文庙谋得一不知名的职务,无名人载入县志。1986年出版的《兖州县志》之四,收录心融公为少陵公园的撰联“公地花鸟快洽听视,园林风月分外清明”。1987年编撰多年的《兖州县教育志》出版,该志后记中记载:“杜心融等老先生不顾年老体弱,多次给予指教”。

心融公一生为人忠厚和善对文学尤其是周易颇有研究,几十年间为人义务释疑解惑,指点迷津,备受尊重。他早在1949年前就亲往土旺村寻根祭祖,因代久年湮,一直为与家祠、族谱里的杜氏行辈续接不上而遗憾。

近二年来,我们委托土旺村宗亲寻找迁兖州始迁祖秉文公的信息,也为找不到而茫然。慎重起见,我们也不能妄认某支、某人为始迁祖之父。然而我们这一支迁兖州的杜氏,仍尊重是清道光年间从土旺村迁出的这一口述历史。笔者就任兖州民间文史研究会会长十多年期间,研究兖州明代鲁王府文化多年,2018年主编的《兖州明代鲁王府》一书由兖州政协列为《兖州历史文化丛书》第十六辑出版。当看到《杜氏族谱》中有杜氏二十八人入仕鲁王府为官,有两人为鲁王府、安丘郡王府仪宾后,更增加了对土旺村杜氏家族的亲切感,为我们自己家族里有皇明鲁藩世系的血缘关系而倍感亲切。

我们与邹鲁文化世家土旺村杜氏宗亲有着共同的家族遗传基因,血脉相通。为家祠中、族谱里的记载的是京兆世家有武库家风、有少陵遗脉而深感荣耀和自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义门书院
唐代诗人杜牧墓已成为菜地 专家呼吁恢复建纪念馆
【长安村落】——大兆街道司马村
莲青山皇陵埋了谁?
李嘉祐《送兖州杜别驾之任》:远方的更远处
(31)邹元标《正学书院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版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