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嵫山正名

嵫山正名

樊英民

从磁山到嵫山

位于兖州城西30里颜店镇境内的那座山,现在叫嵫山,在群众口头又叫嵫(滋)阳山。很少有人知道,这山还叫过磁山。
康熙十一年《滋阳县志》有张元冶作的《滋阳县志跋后》:县西二十五里有磁山,又曰嵫山。县治在东,故曰嵫阳。因水、泗水、洙水、沂水映带环流,西南注诸泲(济)始宁,乃更曰滋阳…… 
这段话不但说嵫山叫磁山,对改为滋阳的原因解释也与众不同,不知道作者是确有所据,还是故作惊人之论。文献中的磁山之名笔者见到的仅这一处,一见之下,颇感震惊,因为立刻联想到了一条新闻:
2006年,媒体报导了兖州颜店镇发现大型磁铁矿的消息。据介绍矿藏在地下1612米到1796米深度,初步预测远景资源量达5亿吨。据说从1958年起就发现这一带航空磁测异常,后经有关机构多年的研究和物理勘探,获得大量数据,确切证实了嵫山下边是一个巨大的磁铁矿。
磁山,磁铁矿,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按字书的解释,“磁”字本作“礠”,其本义是磁铁,即俗称的吸铁石,《淮南子》中写作慈石。古代地名有磁州,在今河北,就是因有山出磁石而得名。这使人想到,也许古人早就以某种方式感知到了地下磁铁矿的存在,或者这山古代曾出产磁石,所以命名为磁山。
今宁阳县有磁窑镇,其地在今嵫山东北方向数十里,据说磁窑是因唐宋时期古磁窑址而得名。按一般理解,磁窑的“磁”字即“瓷”字,但其实,本来是只有磁州生产的瓷器叫磁器,“磁”和“瓷”两字通用是较晩的事。因此可以想象,磁窑也有可能是生产磁铁矿石的地方,磁窑的得名或许与嵫山有关。
“磁”和“嵫”都是形声字,“兹”表声,“石”和“山”表义,这样看来,在古代这两个字应是同音字。既然同音,便可通假,正如后来嵫阳和滋阳混用。在漫长的岁月里,“山”旁的“嵫”占了上风,于是“石”旁的“磁”便被淘汰,磁山变成了嵫山。
当然这些都只是大胆假设,有待继续求证和探讨。
无独有偶,在发现“磁山”这一名称后,笔者在泛览中竟又发现了“磁阳县”之名!
元代刘应李原编、詹友谅改编的《大元混一方舆胜览》,是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宋元地理志丛刋”之一。该书199页记山东西路廉访司济宁路兖州所属县名,第一个就是“磁阳”。滋阳县还叫过“磁阳县”,是前所未知的。作为县名,磁阳,是磁山之阳,还是磁窑之阳?不能排除整理者偶然笔误把“滋”写成了“磁”,也不能排除元代人偶然刻错。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是为嵫山曾名“磁山”增加了一个证据。使之提前了三百余年。

从嵫山到嵫阳山

现在能见到的历史文献中,有嵫山,也有嵫阳山。嵫山之称最早的应该是元代的嵫山太玄观碑。这碑开头就说,“兖郡之内几四十里,界于任,有山曰嵫。兖在山之左,故附郭县名曰嵫阳,盖取其意也。”明确说山叫嵫山,嵫阳县之名是因山而得。
这就要说到此山所在县的行政区划名称的变迁史。
兖州县级行政区划名称,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的瑕丘县。瑕丘县在历史上时存时废,到北宋大观年间(1107一1110),因瑕丘二字犯了孔子之讳,奉旨去掉“丘”字,改为瑕县。到金代,因为瑕有疵义,不吉,又改为嵫阳县。
改为嵫阳县,取义是“嵫山之阳的县”;而连带之下,嵫山也渐渐被人们称为嵫阳山了,那意思却是“嵫阳县里的山”。嵫阳县一马平川,唯此一山,这说法也讲得通。值得注意的是,前者是官方的有意为之,后者是民间的“集体无意识”行为。

嵫阳山和滋阳山

嵫阳县这个名字,从金到元又到明,用了约三百年。明代兖州成了鲁藩王的封国,兖州城建了规模宏大的皇城和鲁王府。据说有几年鲁王府经常发生火灾,而嵫阳县是兖州府的首县,又叫附郭,有关部门灵机一动,水能克火,就把县名中“嵫”字的“山”旁改成了“水”旁,于是嵫阳县就变成滋阳县了。
具体是什么时候改的呢?康熙十一年《滋阳县志》说,“成化年间,王城多火灾。大殿灾,欲以水厌之,故去山添水,名滋阳县。”《明史·地理志》亦袭此说。光绪十四年《滋阳县志·疆域志》更具体为“成化三十三年改为滋阳。”同书《灾祥志》记“明成化三十三年,泗溢入城。是年鲁府殿灾,因改嵫阳之嵫为滋。”但这书犯了个错误,成化只有二十三年而没有三十三年。成化二十三年是公元1487年。
但是,我们看万历二十四年本《兖州府志》,却仍是写作“嵫阳县”,无一例作“滋阳县”,万历二十四年距成化时已一百多年,何以如此?待考。
嵫阳县改为滋阳县,连带着嵫阳山也就成了滋阳山。“嵫”和“滋”虽然含义不同,但读音一样,作为名字,在口头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在书面上,写作滋阳山者甚少,写作嵫阳山者甚多。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在《山水志》《祠祀志》《寺观志》和卷首的《嵫阳县图》中,共四次提到此山,均作“嵫阳山”;光绪十一年《滋阳县志》也是四次提到,但有一次作“滋阳山”。
这说明,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嵫阳山之名几乎已约定俗成,取代嵫山成了正式名称。

嵫山是官方认可的规范名称

但是,这山本来就叫嵫山,平空加了一个“阳”字,已属累赘;更因此而讹变为“滋阳山”,更属不通。一个山名如此混乱,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重视,于是有了对山名的纠正。
乾隆三十五年《兖州府志》巻三《山川部》记滋阳县:嵫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县在山之阳,故曰嵫阳。后改县字从滋,山不应改,仍从嵫,旧志作滋阳山,非是。
明确指出了“作滋阳山,非是”。一百多年后,光绪十四年本《嵫阳县志》巻一《山水志》的一条注几乎照抄了上引这段话,只是改“县西北”为“城西南”,然后说:“……陈顾府志云:县在嵫山之阳,故曰嵫阳,后改县从滋,山不应改,仍从嵫。前志作滋阳山,非是。”
这里说的“陈顾府志”,就是兖州知府陈顾联在乾隆三十五年主修的《兖州府志》。
翻检乾隆府志和光绪县志,所有提到此山的文字都作嵫山,无一例作嵫阳山,更没有滋阳山。
我们知道,府志和县志都是由府县两级最高官员署名篡修的官书,乾隆府志和光绪县志对嵫山名称都认为叫滋阳山“非是”,他们的态度和实践,体现了官方的意志,可以看作是对当时嵫山名称混乱现象的澄清和纠正。
原居嵫山下翟村的吕伯璘先生,编写了《鲁青简史》一书,于1988年在台湾出版。其中写滋阳县一节有:嵫山,非嵫阳山。因滋阳县为滋阳山者,非也……作者即世居山之东一里许翟村,亦名明秀村。
1989年兖州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印的《山东省兖州县地名志》,以及建国以来正式出版的各种地图,也都是使用嵫山这个名称,无一例外。由此可见,从乾隆到光绪再到当代,二百多年中这山之名都是嵫山,并无疑义。
综上所述,这些名字中,磁山早已无人知晓,嵫阳山曾长期活跃于民间,滋阳山则明显错误。相对而言,嵫山二字使用得最多最久且被官方肯定,故可以说是规范的名字。在今天,似乎也没有理由和必要废除它。

谈地名中的积非成是和约定俗成

笔者梳理这些,倒不是认为一定要把民间沿习已久的错误名字硬行纠正过来,只是指出一些历史事实而已。而且应该看到的是,自古以来,地名中久非成是的例子甚多,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和结果是有多种可能性的。
例如兴隆庄镇的和尚堂村,本来叫和圣堂,是因为那里建有和圣柳下惠的祠堂。但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渐渐讹变,终于变成为和尚堂。从地名志到村政府名称,都是使用和尚堂而非和圣堂。也就是说,现在和尚堂已是规范和法定的名称。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这反映了地名发展历史的一条规律,就是有时候也要承认约定俗成。
约定俗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各种碰撞和博奕。可以想象,和圣堂和和尚堂这两个名称之间在历史上也曾长期同时存在,只是后来因某种机缘,和尙堂占了上风。这种情况时间久了就“假作真时真亦假”,即使有人郑重提出和尚堂是错误的,但由于涉及面大,纠正的成本过高,也就难以得到改正。非,从此就成了是。
嵫山并不是行政地名,现在尚不存在两者必选其一的问题。至于将来会发展成什么状态,是不是需要以行政力量进行统一?只能拭目以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峄县传奇之轩辕皇帝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二百三十八卷
17.《兖州府志》中的泗水陵墓
3500年前股商时期的大国:孤竹国
古史探轶:《尚书.禹贡》“峄阳孤桐”属邳考(曹威)
卷一百四十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