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御桥印象


御桥印象
禚永谦

生于御桥,长于御桥,当然对御桥有着生息相关的情感。
想起御桥,首先映入脑海的是桥两边石栏杆上的石狮子。苍郁而有威仪,质朴中蕴含着雅致,就象君子著布衣,骨子里透着股傲然伟岸之气,孩子看了不畏惧,大人看了感到亲切又生敬畏之心。
御桥的桥面起拱很高,石头的路面,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消磨,早已经是滚圆剔滑,重载的马车是需要赶车人远远的甩响了鞭子,哄起车来,人马合力才能上得桥的。这也就是六十年代的事情,当时进城的农民,推着装满农副产品的独轮拱子车上桥时,独自很难上去。那时的人很实诚,只要有经过的人看到,肯定会帮忙拉上一把。不过也时不时有好心做坏事的,那就是独轮车是不能在侧面帮忙推的。有时路过的人,情急之下帮忙推一下,车子竟然不情愿地翻倒,令推车人哭笑不得,帮忙的人也很尴尬。象五十多岁以上年龄的御桥人,大都做过帮人拉车上桥的事。
御桥的南北各有石砌的涵洞贯通,桥身两面通身皆是型石砌就,近岸及远按高低各设避水石探出桥身,大概每边三块,共计十二块。成人坐在上边,两手可扶左右边沿,立则可以攀援上桥栏。赶上雨季汛期,河水上涨,避水石就是最好的河水深浅的标杆。有水性好的凭自己的能耐,或站立于桥栏之石狮上,或跨过栏杆立于避水石上,或跳跃,或俯冲,跃入水中取乐。有时由于天凉,腿脚抽筋的现象时有发生,游泳的人就会游到最近的避水石边,爬上去休息一会,再跨过栏杆上得桥来。
我记得水性极好的有师常习、师常宏弟兄俩,不管河水多大,多急,他们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游水取乐。最是一般人不敢的要数潜泳过桥的游戏。站立在桥的东边护栏上,俯冲入水,潜泳过桥洞一段时间,在桥上观看的人的担心期盼中,在桥的西边鱼跃而出,有时会在桥的西边几十米的地方出现,观看的人啧啧称奇,也有好心的老人因为担心说上几句责备的话。可见其弟兄水性极好。
御桥东北角,桥栏尽处向下,有六级石阶伸向河床。大概桥头两边都有。石阶的两边有石砌的挡墙,坐上可作滑梯玩耍。趴在上面匍匐滑下,近尾处也不太高,两脚可着地。若是坐着滑,弄不好就要栽跟头,摔上一跤。从此石阶到河边是一片不大的小树林,晴天的时候,这里是小朋友们乘凉作耍之处,逮蛐蛐,捉蚂蝈蚰,挖蚯蚓,抓“水牛”等等。桥上是熙熙攘攘,车水马龙,这里则是别有一番小天地。偶有做小生意的挑夫买了包子或下酒菜来此小憩。到了汛期,这里一片汪洋,就是名符其实的雨林了。只有到河边看水浪滔滔了。
御桥的奇特之处在于虽然桥身、桥栏、桥面皆为石砌,唯有桥面之下的桥洞的拱券部分,由底至顶皆为火砖,米浆灰砌成,上至路面并不多厚,即为桥面上的石板路。历经几百年的车辗人踏,石块几乎有透薄之象。记得河水干涸时,去桥底捉泥鳅,摸河蚌,听到桥上轰隆隆过车的声音,抬头上看,有时透过砖石间的缝隙,可见桥上行人过往。可知当时桥的顶面已经很薄了,而车人照常行走,拱形之坚固可见一斑。
据说,当年拆掉御桥的时候,在桥的两边基础之下,挖出来的竟然是几十公分深糯米汁搅拌的白灰浆,虽历经几百年,不涸不失,承载着整个桥的重量,使之不易形不折腰,这也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师的神秘构思和巧妙的智慧。
打小能忆起的御桥,桥上的两边是住着人家的,桥北首的两边都是段家的房子,东边一溜窄窄的木板窗式门面房,约有四五个开间,门外摆一溜木盘在架子上,各色时令水果码放在不同木格内,煞是好看。分出等级,方便各种消费层次的人购买。这是段家四爷(段志超)的水果铺,我该尊称四大爷。段四爷敦厚正直,街面上口碑极好。文革中,曾对那些祸害邻里的不屑之人当面呵责,严辞训诫,他老人家讲大义,对事不对人,碍于老人的威望,当时红极一时的造反派敢怒不敢言,只有灰溜溜的躲着他走。就此一事就令邻里对他甚是尊敬。现在老人已九十多岁,依然身板硬朗。
沿水果铺南去是王家的理发店,张家的烧饼炉,斜对过北些是熊家的烧饼炉(熊宝伦)。我记得张家的烧饼色泽好,香脆好卖,到饭时基本就卖光了。老爷子从和面到入炉都很讲究,亲自动手,那个叫真,家里人只有打下手帮工的份,从不轻易放手别人。烧饼一旦出炉,其余活计就都随由家人收拾。到他的店里,屋地永远的光亮无土,面盆洁净如新,面案、醒面布沾不得星点面渍,用后要立即洗净。卖罢烧饼,收起家什,邀几挚友摆茶唠嗑,你看不出这是个烧饼铺,竟象几个闹市大隐在清谈。雅哉张老(张景法),耿介人也,后代几人如斯。
御桥上的人做生意实诚,待人亲切,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刘家的馒头个大筋道,馒头出笼极少有剩的时候。记得有次饭时,去他家买馒头,当时已收摊卖完了,家里只有留下自己吃的。当家的刘奶奶看着年幼的我,温和地对儿子(刘其新)说,把留给咱自家吃的拿给他吧,我高兴的抱着馒头回家了。现在想来,心里仍是暖融融的。那时,刘家一家八口人,那顿饭是否够吃,不得而知。刘奶奶和蔼善良,街上邻里无论老幼对其都很尊敬。其子孙也很孝顺。听我家老人讲,老人每天一个苹果,风吹雨打不动,儿孙虽多,无人逾矩。我印象里老人的一生安详又宁静(活到九十多岁),从没听到她家有吵闹的事,是孝顺规矩的一家人。
段家水果铺隔几步地,是一南方人开的一间皮衣缝补店,老板五十左右,待人和蔼,从不和人交往,邻里之间从无纠纷。表面看生意不忙,倒也常常挂着几件旧夹克,这南方人待了好多年,很神秘。
再南一家的理发店是王世忠夫妇所开,前面玻璃门窗,店面不大,两把理发椅,再加上盆架,水缸,炉具等客坐的板凳,已是满满当当。后墙贴桥栏而砌,打开窗户,以绳系瓦罐或木筲,即可吊入河中取水。取上水来倒入缸内,白矾净之,作生意之用。从小到八五年御桥北拆迁,我一直都是在两位老人的店里理发,后来御桥拆迁老人搬到十排房居住,生意也在那里打理。位于理发店和张家烧饼炉之间的桥顶偏南,是白文忠老人开的小饭馆。由于中御桥是兖州当时的农副商贸中心,一应用品,基本具备,十分方便选购,过往客商络绎不绝,小饭馆的生意自然也很是红火。
白文忠白老先生(我应恭敬地称之大爷爷),他老人家与师记“百和春饭庄”的师润庭三爷爷,周书田大叔(与师三爷爷仁兄弟),尹家政大叔,韩熙庄大爷(家政叔之父尹爷爷与韩大爷均为百和春师门弟子),熊善德大叔。以上诸长辈与我父亲禚讳家祐乃世谊至交。白爷爷,做的一手地道的汪菜。记得我大哥六九年结婚时,就是师三爷爷,白爷爷主厨,周大叔,尹大叔帮厨。做出了一场既丰盛实惠,又口味地道的喜宴,满街叫好。试想,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既要在有限的经济条件内把酒席办的体体面面,又要满足亲朋邻里的口福期待,没有过硬的厨艺功夫是做不来的。
他们几位老人闲时下棋,喝茶聊天。街上谁家有了难事,也会聚到一起商量,酌情相帮。即使现在的礼仪公司,也没有他们办的贴心,周全。时自今日,我仍然十分敬佩他们,感念他们这些人情味十足的老人们。
六七十年代的穿城河清澈见底,在桥上看得到水草之间的游鱼。只有汛期发水时,才会混浊不清,湍急而有漩涡。沿河的居民对此河爱护有加,居民生活用水多取自于它。
在枯水期,沿河居民在河心挖个水桶般粗,一米左右深的小井,第二天也能舀到清凉的泉水。有讲究的会在院子里掘个小井,这样一年四季就能喝到放心的干净水了。所以沿河多植有树木,品种不一而定,凭个人喜好,沿河住户多有后门通向河边。隔几家会有一个小胡同,给不在河边的居民提供方便。
整洁而干净的河岸,到了炎热季节,大人在岸上乘凉说话,看着小孩子们在浅浅的河水中嬉戏玩耍。印象最深的是御桥东百十米处,北岸有颗大柳树,可遮挡多半个河。在柳树下,岸上的主人很用心地围着柳树砌成有几个平米的平台。台上设有小石桌,砖石摆成的凳子,大约可以坐七八个人的样子。这可是爱游泳的小朋友们争先恐后要去的地方。这平台就成了他们的跳水台。一般情况下,河底很干净。爱潜泳的到河底摸到砖块或其它杂物,也都会远远的抛到岸上去。河中打水仗是很好玩的。即使在白天,上有茂柳遮荫,下有清水缓流,这不是最好的避暑之处吗?我就没少在那里游玩,现在想来还挺感激这柳树边的主人家。我一直在寻找御桥未改造前的御河烟柳,每每令我失望。想起小时候站在河岸边,远远地望着这棵茂盛的垂柳,多么惬意。确实有点御河烟柳的味道。久负盛名的景观,唯此迹可寻。
以上所写都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的事情,涉及人物都在耄耋之年,有些已经故去。这些老前辈们自解放前就一直经营生意。他们经历了民国,解放,公私合营,文革等运动。唯一不变的是诚信的品质,小营生厚道的做,微利是图,先为顾客着想,再为生意赚钱。他们质朴的品质赢得了顾客,也赢得了信赖,赢得了尊敬,赢得了几十年的生意经营。以上有些只是懵懂记得的。但从一九八八年,中御桥拆除重建至今,已十五年矣。现在的御桥比起原古桥宽大了不少,然桥之古韵,原始风貌荡然无存(遗憾的是原桥未能原样恢复,使兖州少了一道既经典又亮丽的风景)。每每忆起御桥的人与事,只有“物去徒自枉叹”了。
我怀念御桥,怀念所有生活在御桥上,和善而勤劳的老邻里们。下面以当年或再早些年,桥上生意的流行语结束本文,以期有更多的御桥人写关于御桥的回忆文章,构起我们美好的回忆。
田家的果子(艺传晏氏),
白家的粥(白文俭后人白禹)
韩兴奎的热芋头(后人韩吉生)
 韩家街的豆浆店(兖州西乡人)
刘家蒸的白馍馍(后人刘根生)
 武家培英杂货铺(后人武振岳)
孔家靠河杀猪屋(孔繁来后人孔令文)
 灾年师记放粥缸(后人师常虹)
疫来施药天德堂(后人先祖禚晋臣第九代禚庆贺)
天裕天福酱菜茶(后人禚建硕,禚永清)
劈柴柈子摆路旁,喻记三爷木匠铺(后人喻德平)
湘粤花色绒线庄,西囿开着木炭局。
南苑设有洗澡堂(后人杨安平,谢安秋)。

——本文选自《兖州春秋》年刊第三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长江大桥雕花栏杆创作者后人讲述创作故事
2014.11.18 湖北 荆州 九龙桥
危急!柳州62岁老人翻过红光桥,再晚一秒可能就来不及了...
小芬的世界(15)
游埠永济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