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楷法原从隶法遗”,看如何临好何绍基!

何绍基(1799—1873),湖南道州(今道县)人,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yuán)叟。由于其执笔悬肘,若开劲弩,取李广猿臂弯弓之义,一作猿臂翁。历任文渊校理,武英殿纂修、学政等职。曾主讲山东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东洲草堂。何氏金石书画无不精通,尤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人。

他的书法,四体皆能,尤精行草书。行书并未追随二王的后尘,而是在师法颜平原基础上将篆分古意融入作品中。在北碑兴起的清末,他是碑帖结合的开拓者,并在自己作品中成功地表现出来。然何绍基对篆隶用功亦勤,“穷日夜之力,悬臂临摹”。使何绍基行草笔法浑然高古,变幻莫测。

清中晚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变革,在书法史上亦是如此。清代学碑、学帖这两种状态是并存的。在嘉庆、道光年间,古代碑版墓志大量出土,加上“文字狱”的影响,馆阁体的许多弊病显现,金石学得到迅猛发展,书法碑学派应运而生。何绍基的一生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在帖学弊病日益显现、碑学兴起的时期,他将碑帖融合,对今人的行草书创作带来很多启示。

图1 何绍基行书《留别黄州雪堂词》 八条屏 规格132.5cm×29cm×8

何绍基的每个书学时期行笔特征都有所不同,他的这幅书苏轼《留别黄州雪堂词》八条屏(图1)是其学书中期时的作品(21岁—60岁),这是其书法风格形成时期,在这期间何绍基各处游学、进京赴考、供职等。这段丰富的人生经历,开阔了他的眼界,提高了其对书学的认识。

在这期间,何绍基遍临北碑,悟出“楷法原从隶法遗”的真谛。现以行书苏轼《留别黄州雪堂词》八条屏为例,简述其用笔、字形结构和章法之特点。

一、用笔

从该帖可以看出,此时何绍基学习颜体笔法已经相对成熟,用腕自然、中锋用笔,分段传势,线条曲中有直而不单调,爽朗果断却不失厚重,微有颤笔,气力顺畅,意趣已经凸现出来。相比其早期的作品用笔更加丰富,相比较晚期来说少些质朴。

1.起笔

该帖起笔逆入为主,也有部分方切,然主要是圆为主。

A.横的起笔

逆入为主,形态多样,多以圆为主,伴随尖起笔、方切起笔、随势起笔。“兮”字为圆起笔,“在”字是尖起笔,“坐”字下横起笔为方切,“黄”字则是随势起笔(图2)。

图2

B.竖的起笔

竖画的起笔,主要为逆入,起笔藏锋,形态以圆为主,顺势而下,中锋为主。没有横的头粗重,但很饱满,略带北碑的方整。“半”字竖的起笔为圆,“苦”字左竖为尖起笔,右起笔则为圆头,“日”竖起笔则为方切(图3)。

图3

C.撇捺的起笔

撇及捺的起笔相比横竖逆入的弱一些,自然轻松,往往随上一笔势而出,承接上一个动作,捺画用反捺居多,不同于晋法,有颜鲁公遗意。“传”“何”(图4)二字撇的起笔承接上一个动作,“水”“梭”(图5)的捺画用点代替。

图4

图5

2.行笔

何绍基行草书中无论是早、中、晚的作品都是强调中锋用笔。中锋行笔往往是分段传势,并非直来直去,这在其晚年的行草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晚年行草书笔法中锋为主,却不单调。中锋用笔的线条,使得该帖呈现出一种质朴、古远的特征。

3.收笔

收笔的快慢和缓急影响着点画的质量,高质量的用笔,收笔必定是自然的,或精神、或浑厚、或含蓄等。该帖何绍基的收笔有轻松的轻抬,反方向回收。三个方向,上扬、平收、右下。“莫”字点的收笔右下方向,“往”字横收笔有上扬之意,“应”最后横收笔呈平势(图6)。

图6

4.执笔法

何绍基不仅是在寻求笔法中书体融合的创新,执笔法也有探索,晚年强调书法的表现动作,有了高悬回腕的执笔理念。何绍基在其题自藏《北魏张黑女墓志》中云:每一临写,必须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流浃背。这种特殊的执笔方法造就了他的书法风格。

二、结字特点

何绍基此帖的字形保持了颜体结字宽博雄浑特点的同时,将字形空间的分割夸张变化,整体显得生动有意趣。巧与拙,敛与放,字形的平正与变化相互呼应配合,无呆板之气,而风神潇洒,跌宕瑰玮。

1.字形宽博雄浑,有雄逸之美。用笔外拓而使得字内空间大,中宫疏可走马,气势恢弘。如“无”“闰”“何”等字(图1)内部空间舒朗,向外的张力十足。

图1

2.将字的空间分割夸张变形,却不失于狂怪。如图2将“水”字左部变大,而右部缩小,左部舒展而右部收缩,“莫”上半部分紧密,而下半部突然放松,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江”字点与线的结合巧妙,右半部工字第一横向右上倾斜较多,与下部形成对比。看似违背传统的结字规律,但实则使汉字产生无限的意趣和生机。

图2

3.有突显的长画,有长横,长撇、捺纵贯整帖。如图3“年”“半”竖画的拉长,“东”“念”撇捺的开阔,收放自如,有飘逸之感。

图3

4.部分字形取横势,有篆分意度。“尽”“吴”“雪”等字(图4),横势较强,将篆隶之意融入行草中。

图4

图4

三、章法特点

1.点画的连接

该帖点画的连接方式有两种,实接和虚接。如“作此”二字为实接,“语吴”二字为虚接(图5),其笔断开但其意连。这两种连接方式使字与字之间前后呼应,整体章法生气勃勃,气脉畅达。

图5

2.字与字之间的关系

如“际”“人”“生”“底”“事”5字,“际”字与“人”的字形大小相去甚远,何绍基通过对“人”字形放大,使“际”与“人”的大小差距缩小而与下面的“生”“底”“事”外形轮廓逐渐缩小,形成字组,浑然一体;“洛”“水”“清”“波”“强”“半”“来”“日”等字同理(图6)。

图6

在此帖中何绍基将一些字的点画拉长,字的内部空间与字间空间融合成一体,作品的整体章法出现新的布局。如图7中,“中”“年”两字的竖画拉长,整体章法打破沉闷、平淡。

图7

3.黑与白的分布

图8中,“万”“里”2字,“万”字上半部分字内空间黑多白少,自中部开始向下,字内空间白多于黑,上部分与下部分形成强烈对比。将二字贯为一体。“清”“波”“好”3字,“清”字左轻右重,“波”字重心在右侧,“好”字左重右轻。何绍基将此三字左右之间布白的空间增大,融为一组。“看”“秋”“风”3字,“看”字内空间上部分黑多,下部白多,“秋”左部黑多,右部白多,“风”字上部白多,下部黑多。从整体上看,这三字的黑与白分布相互呼应,顾盼有姿。这样的空间分布将三字融为一体。

图8

该帖整体章法纵有行,横无列,自然率意,将篆分意度融入行草书中,信手而为之,作品游云惊龙,气韵生动。单行有序,偶有动荡,行中轴线左右摆动幅度小,行气比较稳定统一(图9)。在临创时,注意此帖虚笔不宜多,点画粗细反差不宜大,行笔宜慢,线条偶带抖动,要有曲铁枯藤之力,作品整体呈现出朴茂浑厚之感。(原标题为“楷法原从隶法遗”)

(文章源自书法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书法之法:规范的隶书作品不能使用楷法,现代书法却可楷隶杂揉
用楷法写隶书是大忌,但用隶法写楷书是允许的,原因是二者的传承
曹全碑教学内容及重点要求202107(1)
隶书那些事——隶书笔法刍探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名家在线】白砥临古系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