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仕彬:书画非小道

我的工作室名“大道堂”,很多人问其中的缘由,直接的原因有三。

首先是源于对书画本体的认识。中国书画本来就与“道”相通,按照中国传统的艺术观,艺即是道,道艺不分。先贤对此论之甚多,画家中石涛说得最直接:“书画非小道,世人形似耳。出笔混沌开,入拙聪明死”。

其二源于以身悟道的文化追求。文怀沙先生有言:“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在我看来,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实乃为艺与为人的根本,书画家应有体悟与弘扬“东方大道”的文化自觉并能够躬身践行。而关于“大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似乎专门进行了阐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三,则是地理位置之合。我的工作室恰好位于北京平安大道的延长线之上。平安大道是北京的“第二条长安街”,路两旁曾遍布古建遗址和文人故居,被称为可以寻找北京城数百年文化沉积的历史画廊。然今日屡经改扩建,古朴悠远之象几乎不存。“大道”二字足已让人发怀古之幽情,生承续文脉之心。

然而,书画究竟是“小道”还是“大道”,历来是有争论的。我们不妨多看一下对这个问题的不同阐述。

绘画方面,阎立本曾以做画师为耻;书法方面,从东汉赵壹的《非草书》开始,类似“书为小道”的论述便屡见不鲜。比如孙过庭在《书谱》中就曾说:“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杨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唐太宗说的就更直接了:“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李世民·《论书》)康有为也曾称书法为“艺之至微下者”,其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夫学者之于文艺,末事也。书之工拙,又艺之至微下者也。学者蓄德器,穷学问,其事至繁,安能以有用之岁月,耗之于无用之末艺乎?”

而在另一些阐述里,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又往往被赋予极高的地位。比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开篇便言:“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符载看到张璪做画直接感慨说“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也。”(唐·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图》)张怀瓘在《六体书论》中说书法“其趣之幽深,情之比兴,可以默识,不可言宣。亦犹冥密鬼神有矣,不可见而以知,启其元关,会其至理,即与大道不殊。”清人翁方纲同样指出:“书非小艺也,性情学问,鉴古宜今,岂一二说所能尽乎?”(《复初斋文集》卷三十二《跋董文敏论书帖》)类似之论,不胜枚举。

其实,深入思考,我们不难发现三点。其一,那些将书画视为“小道”的理论阐述更多的是从儒家思想的立场出发。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作为“艺”的书画在正统的儒家思想系统中并不是最重要的,因而自然不能成为君子立身的全部。但视为小道亦只是论述的角度不同而已。同是从儒家思想出发,项穆在《书法雅言》中写道:“法书仙手,致中极和,可以发天地之玄微,宣道义之蕴奥,继往圣之绝学,开后觉之良心,功将礼乐同休,名与日月并曜。岂惟明窗净几,神怡务闲,笔砚精良,人生清福而已哉!”其二,无论是孙过庭、李世民、康有为,还是其他视书画为小道者,在书画方面的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这亦让我们无法落于语言文字的筌蹄。其三,书画在这方面的“遭遇”其实和中国其他艺术颇似,比如,文学在曹植那里是“经国之大业”,在扬雄那里便成了“壮夫不为”的“小道”。这也许正是中国人艺术观念的绝妙之处。

在我看来,“小道”与“大道”之争实际上“无争”。这些看似不同的阐述恰恰进一步说明,在中国艺术家看来,书画绝不仅仅是一般的技艺,简单的“能写会画”是不能称之为“书法家”和“画家”的,唯有将书画创作与道相通,并以之悟道,方为“真书”“真画”,而能否成为专业的“书家”、“画家”也就更加不重要了。中国的书画家始终注重以艺合道,以艺显道,正如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说的很清楚:“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具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至于这个“道”,“天人合一”也好、“顺任自然”也好、“明心见性”也好,“道可道,非常道”,便需要书画家究其一生去探索体悟了。

在当代人的书画美学著作中,曾经给我很大启发的是熊秉明先生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和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他们的观点,也让我更坚定了自己的立场与思考。熊先生以简明的语言将玄奥的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化的阐释,他的理论出发点是审美的哲学基础,最终指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透过书法,我们可以最好的理解中国文化,走进中国文化。而徐复观先生则以深刻的洞察指出,中国画家,尤其山水画家的目的便是要在精神上与老庄追求的“道”为一体,在寄兴水墨的“体道”过程中,求得自我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所以,对离传统已经太远的当代书画家而言,“书画非小道”的文化自觉意识尤为重要。要“正本清源”,首先应该从书画观念认知和对传统文化的体认开始。书法和国画的学习与创作实际上是一个自我修炼和自我成就的过程,只有将书画视为“大道”,才能抛开功利性,才能不陷于卖弄技巧和耍小聪明的俗套,进而以整个生命去体悟印证书画中的无穷玄妙。

“朝闻道,夕死足矣。”中国的书画家可以在笔墨情趣中体道悟道,实在是一种幸运。只是,今日有多少书画家能够真正懂得并且珍惜这份幸运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存的古今书法理论是否过于繁琐?书法其实真的是小道而已吗,如何理解小道?
沧海横流 方显书家本色
西山老人临王羲之帖
李政 | 澹然求大道——记古琴艺术家、书画家翁瘦苍先生
小议︱谁是《庖丁解牛》中的真正得道者?
他将书法视为“小道”,书法境界却不输王羲之,能看懂的人不到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