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哲学自何处来

  哲学自何处来,下面带来的哲学自何处来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哲学自何处来【1】

  摘要:数学和哲学的繁荣是全民族繁荣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因此有必要追问和思考:哲学来自何处?数学与哲学最大的共同点在于都来自人的心灵。

  心灵中之所以能产生如此美丽的东西,是因为追求美与追求真是联系在一起的。

  真知并非源自“感性物质活动”,虽然有一些知识与物质的关系很密切,但数学和哲学都来自精神、来自心灵,这就是亚里士多德主张“闲暇”的原因。

  关键词:哲学;数学;精神;心灵

  中国古代也有过数学繁荣的时代,也有过哲学的繁荣;近代以来,中国也曾出过哲学家,梁漱溟、金岳霖、熊十力、冯友兰、贺麟,都是人们记得的名字。

  也有过数学家,吴文俊、华罗庚、陈景润也是人们熟知的名字。

  问题同时存在,中国今日的哲学在哪里?今日在世界上拥有一定地位的数学家在哪里?

  陈省身、丘成桐这样世界顶尖的数学家都曾衷心希望他们的祖国——中国成名世界数学大国,并为此而努力。

  因为,他们知道数学的繁荣是全民族繁荣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对我们的未来有信心的人,对我们自己的哲学家、数学家的涌现也会有信心。

  其实,我觉得,数学与哲学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来自人的心灵。

  我跟数学有过长期的交往,跟哲学交往的时间一点也不少于数学,这使我对它们的共同点有这种感觉。

  不只是感觉,还可以说出许多许多的道理。

  数学中有无数美不胜收的原理、公式、定律。

  从古希腊人那里开始,就对一种叫做完美数的数很着迷。

  不过,他们总共才找到了四个,第五个完美数一直到公元16世纪才找到。

  后来,经过众多数学家艰辛地寻找,至今所发现的还不超过30个。

  这个延续了两千多年历史的事实,充分显示了人类对一种纯粹美的追求。

  1是一个最基本的实单位,i是最基本的虚单位,0是唯一的中性数,е和π是人类最早接触的超越无理数。

  可是,天才的欧拉发现它们是统一在一个式子里的,这个式子就是:еiπ+1=0

  无论怎样,这个式子看起来都是那样深刻,那样统和,那样协调,那样美丽。

  这样美丽的东西从何而来?它们确实来自人类的心灵。

  可是,心灵中如何才能产生如此美丽的东西呢?这种美是与真联系在一起的。

  为什么如此美丽的东西也如此真实地存在着呢?追求美与追求真怎么就走到一块去了呢?

  我们这里曾有“实践出真知”一说,而实践是什么呢?在我们的辞典里,实践又被解释为一种“感性物质活动”[1],因而,真知就源于感性物质活动了。

  事实是这样的吗?数学算不算真知?若算,那么,它来源于什么感性物质活动吗?

  至少,亚里士多德不是这样看的。

  他说:“数学所以先兴于埃及,就因为那里的僧侣阶级特许有闲暇。”[2]简言之,亚里士多德认为数学产生于或“先兴于‘闲暇’”。

  何谓闲暇?用我们今天的术语来说,就是有了从事精神生产的时间。

  如今,这种精神生产所形成的经济叫做知识经济,是由知识生产、信息生产所形成的经济。

  这种经济越来越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在越是发达的地方,这种经济所占有的GDP比重越高。

  这就是“闲暇”或精神生产的当今意义。

  这使我们想到,亚里士多德是多么天才地看到了数学这种来自“闲暇”、来自精神、来自心灵的东西,竟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而它就是“充当哲学”的。

  何止是哲学充当着智慧的使者,数学也能担当起了这样的角色。

  人类的智慧创造了哲学和数学,哲学和数学又反过来帮助人类获得智慧。

  哲学与数学显示了思想的力量。

  因而,它也就能给思想以力量。

  哲学和数学是思想的闪光,思想的光芒照亮了哲学和数学。

  来自心灵的哲学和数学不仅显示了智慧,而且,它们的出现显示了未曾预料到的广泛而深远的用途。

  数学与哲学几乎运用到一切领域,这种极为广泛的用途是思想力量的进一步显示,智慧力量的进一步显示,虽然是较为间接的显示。

  “实践出真知”,“认识自感性始”,这样一些观念,看重的是物质的力量、感性的力量。

  的确有一些知识与物质的关系很密切,例如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矿物学、地质学……它们本就是研究物质的。

  因而,辞典上所言之实践对它们也是重要的。

  对于与物的关系较为密切的知识,认识的感性阶段是重要的。

  然而,对于数学和哲学就不是这样的。

  数学的基础部分与物质无关。

  比如说,素数问题与物质有何关联?又比如,几何公理与物质有何相关?

  当实践被我们的辞典解释为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时,素数问题、几何公理问题以及无数的其他数学问题,与实践有何相干?不只是几何,而且如文学、诗歌、音乐一类的知识又与物质活动怎样相关?与实践怎样相关?

  按辞典上对实践的解释,许多人都不在实践着了,许多人的活动都不在实践之列了。

  那些伏案写着小说的人与物质活动的关系,可能就只有手中握着的笔和笔下的纸张,或者还有在使用着的电脑。

  但这些物质并不是小说家活动的产物,他们的活动是精神的,不是物质的,小说家们还有实践吗?

  数学家只是演算着,论证着,也与物质无关,数学家们都是一些不实践的人吗?

  歌唱家至少要利用一些物性的东西,但那是物质活动吗?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吗?

  还有那些研究着政治学、法律学、伦理学的人,他们的活动是物质性的吗?他们在实践吗?

  还有那些冥思苦想着的,不断叩问着宇宙是什么、物质是什么、时间是什么、人是什么的哲学家,他们有实践活动吗?他们的活动与物质有何相干?

  在中国曾有一段时期认为有那么多脱离实践、脱离劳动的人,按上述实践观点,岂不表明那个时期所说的话还很对吗?大批的知识分子不都是脱离实践、脱离劳动、脱离工农(即所谓“三脱离”)的吗?

  好像自1978年之后,人们自然地不认为知识分子,尤其是那些从事以抽象思辨为主要特征的人是不实践、不劳动的了。

  可是,按照1992年出版的辞典的说法,这些人依然还是脱离实践、脱离劳动、脱离工农的。

  这已经距离1978年14年之久了,那种似乎过时了的观念依然存在于庄重的辞典上。

  这能不让人唏嘘不已吗?

  有多少问题还值得我们再思考啊?哲学究竟自何处来?

  参考文献

哲学自何处来

http://m.wenshubang.com/zhexuebiyelunwen/331038.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维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转载)
《数学谜语辞典》(以数学家为谜底的谜语)
世界数学大师笛卡尔(数学家的故事)
哲学辞典(上下册)
《哲学辞典》
张景中《数学与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