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换与凝视 ——廖智新个展印象
廖智新将其个展安排在生产它们的工作室,并命名为“97”,显然,这一数字不只对应他在上苑艺术馆居住、创作的97个日夜,虽然他几乎是用日记的形式来加工印象与命名画作。他也谈及其意思不仅限于此。“97”这个数字,让人第一时间联想到香港回归的年份,我想,这个90年出生的后生当时才7岁,大概对此印象不会太深,更深的将是,因他的家乡广州在地理上如此近便于香港,后者的神话与传说必然日益震荡于他的心灵,让他拥有比其他地方的人更精细深切的港台情结。在成年之后,他显然感受到这个近在眼前的中国特区的命运正处在某种转换之中,它的对自身前途的迷茫或待定,刻记在他的心头。而转换,或者说,向何处去,恐怕也是青年艺术家廖智新所念兹在兹的。

廖智新用一种朦胧、优美(更准确地说是“忧美”)的现代笔法,呈现他不仅限于个人化的美学与命题。那幅恰好挂在门边的《8月6日零时三刻》组画之一,画的是一个黑色背影站在一堵老式门前,在这包孕的凝定时刻,一个空间的被打开处在犹疑、徘徊,甚至退缩之中变得不知可否。另一幅作品《7月11日回来以后》中,一个蒙眼男子陷在紧逼深沉屋子中的池水里,一抹光线从观看者的右上角投射在男子的面孔上,男子用他犹疑、无力的手意图挡住光照。我和我的朋友、诗人李浩一同去观看画展。李浩细腻地指出,廖智新画作中的那只手画得没有力量——它对那抹光的拒绝是无力的。不过,如果表现的是一个人犹疑不定,那么表达出无力感就是一种诚实和恰当——这个人敏感于来自某方面的力量,对其感到陌异,不能适应,而拒绝与反抗之力却略显柔弱。这两幅作品分明携带着年轻的廖智新的自述成分。

他的两幅三/四联画《8月17日离开以后》《6月11日—7月24日工作室的故事》,加强了我上述判断。《8月17日离开以后》三联画,左边从廖智新的工作室观看他隔壁丹麦艺术家Anja Bache工作间的情景,中间和右边是一个着装现代的青年男子,充满行动精神地俯身在自行车上,又仰头前望艺术馆,敏感于光亮,使画中的青年男子像一只喜光的飞蛾。但,青年人,并非全然如此“阳光”,那躺倒的忧伤/有伤的青年形象,恐怕就是一个一蹶不振的负面例子。这反映出这一代人更接近真相的复杂场面。《6月11日—7月24日工作室的故事》四联画,跃出了上苑的具体场景,两个蒙眼的、沉醉的青年人,远处断裂的列车寓意着某次事故,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一种张力,表达出青年人对时代状况的感受和态度,他们尽管不一定处在现场,却敏感于心,疼痛于衷——这广阔与纵深了这一代青年人的精神世界。廖智新这两件大幅作品中贯穿着黄蝴蝶的意象(在其他作品中也曾出现),据他说,其源自于《百年孤独》。那是书中的一个爱情悲剧:可怜的年轻人巴比洛尼亚无论走到哪里,身边总飞舞着一群黄蝴蝶,最后他非但未能与恋人梅梅·蕾梅苔丝好合,还无辜遭到枪击,一生瘫痪,悲惨而终。黄蝴蝶在美洲的传统文化中是不祥之物。廖智新对这个意象念念不忘,并撷取、运用于画作中,他感受到了人生的不幸、荒谬、安全系数太低,如影随形。

廖智新作品中贯穿着“青年性”这个主题。“青年性”,意味着在寻找,在路上,因为还未对自身的事业采取清晰的认定或认领态度——这是一道相当麻烦的选择题,其解答必要有一个深沉的人生经验的根据,更有可能加之生存尚未着落尚没独立,而显示出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困惑和愁苦。它与我们经常说的,青年的激情或生命力,因而青年不单纯指年龄,还指心态,不是一回事,它更接近于青年之实际,是在实际的年龄发生的实际的故事。它常出现在16岁到35岁之间。在廖智新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自传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深刻表达了一代青年的共性,或每一个青年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意识到问题——青年问题,即尚未确定、认定自身的事业追求,才能面对问题,然后才能产生问题之解答;如果不面对问题,所谓的答案恐怕将是有失准星的,这也是苏格拉底所说的“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度过的”的价值,审视意味着面对、凝视。一个人的青年期——徘徊、困惑的时期,显然应该早早结束为好,但是这又很难完全由其本人自决,往往受制于家庭、学校、社会(其整体的文明程度),最重要是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因为它决定着学校、家庭、所交友人的文明指数。如果社会文明于低档次徘徊,一个人的青年期可能永没有终结之日,也就是说,一个人自身再怎么奋斗,都可能是白费力气。如此可以说,没有社会文明的给养,一个人闯出青年期的迷途将备受崎岖、波折的艰辛之苦,而近乎没有可能。中国的社会状况显而易见,它仍然没有达乎合宜的文明程度,甚至可以说,要将其中的芸芸众生养育为莘莘求道者,路途还十分遥远。然而,中国也非完全的沼泽,于其上全然无法立人。这时,人的坚毅愈发伟岸,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人坚决地寻找其使命的动人写照。每个人都有一个青年期,许多人坚决凝视时代并朝着光亮行走,有些人不幸沉坠于无光的森林里。那些坚守自我的人将是有福的,这意味着晚成的人也是有福的。

廖智新日记体式的叙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技法,更体现出他的诚实,所谓“修辞立其诚”。他在一个适度的年纪,表达出此年龄段青年的普遍困惑。他诚恳地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随时间而能得到解答的问题,但又远远不是。廖智新给出他的回答:凝视——踏实生活、逼近光亮、直面时代。蝴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蜕变、超越、永恒等含义,它与美洲文化中的所指相左,却恰好展露出两者彼此辩证转化的生命真相与奥义。


                                                                    2015.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1.1青春期的生长突变
男性健康新理念(六)青年期男性的3大健康隐患
谈青年与恋爱结婚
当代审美文化批判
人生的阶段
1141周婧琬:青年人的文化自信是如何炼成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