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方双头龙——中国WZ-141双管空降战车小传

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和北方邻居的关系日益紧张,并最终于1969年爆发了珍宝岛冲突。虽然冲突之后紧张关系有所缓解,但不容忽视的是,苏联仍旧对中国北方虎视眈眈。一旦冲突再次爆发,老大哥手里的装甲集群会像洪水一样冲垮中国边境的防线深入内陆。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国上马了数个提高反坦克能力的项目,包括122坦克工程,302反坦克导弹项目等等。这些会战项目都是陆军主导,着手于被动防御状态的反装甲反集群能力。不过此时仍然有着一个着眼于一定进攻性,化被动为主动的武器项目,这就是空降兵所主导的WZ-141双管空降战车。

WZ-141的两辆原型车,前方是二号车,后方是一号车

在苏联装甲洪流的威胁下,空降兵提出要设计一款空降战车:有着强大的反装甲火力,在战时空降至敌军集群后方,不仅可以延缓敌军装甲部队的前进速度,还可以利用火力优势切断其补给线,为反冲击创造条件。追根溯源,这样的空降战术也部分受到了苏联空降作战理论的影响,特点就是空降部队需要火力强大灵活性高的装备。

1975年4月11日至23日,在南京召开了装甲兵发展座谈会。会议肯定了空降兵提出的敌后作战的“装甲轻骑兵”战术,讨论并且初步确定了发展轻型空降战车项目,并在未来和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等新车型进行联合实验。同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军委武器装备会议上,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对空降战车的四个关键要求被确定下来。

1.优秀的战略机动性。尺寸紧凑便于空运,车身重量要考虑到主力运输机(安-12)的运输上限22000kg。地面作战时,重量也要控制到不需要专门的坦克运输车进行运输,限制在一般卡车的载重范围内。

2.良好的越野性能。考虑到将来作战的环境是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这款战车必须具备优秀的越野性能。同样,为了做到抢占战略要地和“快打快撤”,必须保证公路的高速性能。

3.强大的火力和生存性。车辆必须有能力打击苏联主力坦克T-55/62的正面装甲,在此基础上也要有着可以防御轻武器和炮弹破片的装甲保护。

4.车族化。在一系列坦克自研项目中,陆军的经验是要搞通用化和车族化,这样的优秀经验也要发展到空降兵的项目中来。未来会考虑在这款底盘上发展空降自行高炮,空降人员输送车等等。

到1977年12月,第一辆原型车已经建成,并被赋予了WZ-141的代号。WZ-141有一个全封闭的铝制焊接车体。发动机舱位于前部右侧,驾驶座位于左侧。该车装备了一台由天津工厂研制的176马力的TZ2120A型汽油发动机。发动机舱上方安装了一扇用于检查和维护的百叶窗。驾驶员前方有着三个潜望镜,而且也采用了方向盘式操纵装置,大幅度减轻了驾驶员的工作负荷。驾驶舱后方就是车辆战斗室,战斗室有两名成员,车长和炮长。战斗室的炮塔上安装了两门75式105mm无座力炮,该炮是军工部门以美国M40A1和M40A1C这两款车载型105mm无后坐力炮为基础改进而成的。杀伤爆破榴弹的最大射程约为7400m,装填2.6kg梯恩梯炸药;破甲弹的直射射程约为580m,最大有效射程约为1020m,对65度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180mm。WZ-141的弹药装载量为18发。炮塔顶部安装有一挺77式12.7mm机枪,不过从照片上来看,射手必须得站在炮塔后才能射击。

一号车的最初版本,主武器只有两门75式无座力炮

即使以70年代中期的标准来看,105mm无座力炮的威力也显得过时了,为了打击苏联坦克,需要新的武器。WZ-141在两门火炮的顶部各安装了一具HJ-73反坦克导弹,破甲厚度超过500mm,3公里的射程配和低矮的外形也足够应付此时的作战环境了。除了炮塔上安装的两枚待发弹外,车里还有两枚备弹。

设计完成之后,原型车被送入测试场进行初步测试。实验的结果只能说马马虎虎:防护效能的测试结果是车体正面在100米上能抵御7.62mm口径步枪弹的射击,但是车体侧后方则基本相当于裸奔。如果说装甲的薄弱是为了机动性不得已的妥协,那这行驶测试的成绩也并不十分优秀。极速约为60km/h,但车辆的驾驶感却不怎么好——因为底盘重心偏右,驾驶员不得不在行驶中多次修正方向。国产的TZ2120A汽油机采用的是液冷,在行驶测试中多次过热,车辆也完全没有浮渡能力。在机动性科目上麻烦缠身的WZ-141,在射击科目上也有着很大的缺陷。首先是75式无座力炮的炮弹初速过低,弹道十分弯曲,射程和精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其次是该炮射击和装填步骤长,即使是熟练的操作员也要花十几秒的时间才能打出下一发。无座力炮的老问题——炮尾暴风和明显的声光焰特征自然也是一个不少。

一号车安装有HJ-73导弹的照片

既然出了问题,那就接着改进。空降兵做了两手准备,一面改进已有的原型车,一面制造第二辆原型车。先说一号车,在进行了相当多的改进之后,再次进行了长达一千多公里的行驶测试。虽然一些驾驶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发动机过热,动力和可靠性均不足的问题是没法解决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二号车被制造出来。

二号车一改原型车的保守设计,相当大胆地采用了外国发动机(德国F6L413F风冷柴油机),双流传动,液气悬挂,履带液压自动调节系统等等一大批新技术。德国柴油机虽然比国产汽油机更大更重一些,迫使二号车重新设计了底盘(主要是增加一个进气口来迁就风冷柴油机),但解决了原本的发动机过热问题。可靠性增加了许多,单位功率的提升也使得车速上升到了80km/h。更重要的是油耗有着不错的数据,对于WZ-141来说,单位燃油的更长行程也间接降低了车重为其他子系统节省了吨位。

武器系统和前部车体有所修改的二号车

在武器上也有着一些改变,首先是原本对称布置的两门无座力炮现在全部安装在了炮塔右侧,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炮长瞄准的困难。但原本就右倾的车辆重心现在是彻底没救了。事实证明这样的改进并不会减少装填的难度,填装射击的时间仍然非常长。HJ-73反坦克导弹维持原样,不过用较轻的56式7.62毫米机枪取代了77式机枪。不过液气悬挂带来的优势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当车辆选择适当的丘陵地表作为掩体时,可以通过调节车身高度(可调节范围是170mm-400mm)来改善射击角度。理想情况下,车辆可以做到只伸出火炮炮管和反坦克导弹发射架进行射击。极大地保护了自己,提升了车辆生存性。

和同时期陆军的数个即使下马但仍然有着一些继承的项目不同,WZ141空降战车的命运可以用悲惨来形容。70年代末进行测试的它很快就看到了祖国的改革开放以及随之而来的“六五”计划的无奈选择。在各大军种都在抢蛋糕的此刻,连主力航空兵都被迫下马了数个项目,在空军荫蔽下的空降兵自然是连口汤都喝不上。WZ-141在1980年跟着安-12进行了地面装机实验之后就再无人问津。一方面是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80年代初的空降兵也见到了西方新的空降理论和装备,开始思考自己在新时代的定位和战术。那么此时WZ-141就显得落伍与不合时宜,整个项目在1985年就永远地结束了。虽然在之后也有着几张二号车安装了新炮塔的照片,但这不是旧项目的延续,而是为了空降兵们的新坐骑(ZBD-03)的诞生,老装备在用自己剩余的躯壳来发挥属于它们的最后的光和热了。

被遗弃的一号车

换了炮塔的二号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S25M“章鱼”SDM1 俄军空降兵下一代反坦克神器
意想不到,美军坦克歼击车M36竟然是这样的诞生
从万国牌走向自产——中国坦克史
战后各国歼击坦克评析
御风驾伞的勇士:苏联BMD-4伞兵战车
500人跳伞叫最大规模?印军演练空降术,没有空投摩托成致命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