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麦收才几天,地里的玉米已经开始茁壮成长起来了!

鲍沟镇三清阁村,三清阁已经荡然无存。只有地图上显示的“三清阁遗址”还能证明它的曾经存在。在遗址的北边不远处,有新建小庙一座,唉!

村中还保留着土制鞭炮方式

欢城旧名驩城,故城遗址在城区西南30里处,今属济宁市微山县。街道两旁的门头和政府机关大门口还是以古时标注的“驩城”。

驩城镇是全国重点镇、山东省示范镇、济宁市中心镇、微山县次中心。其经济实力全国千强、全省百强、全市十强、全县第一。

位于微山县中部微山湖东岸,曹枣公路横穿东西,济微公路纵贯南北。全镇辖区面积133.4平方公里,有77个行政村,人口约10万人,耕地面积5.6万亩,沿湖水域7.3万亩。镇域内有大中型煤矿8座,12个生产井口,原煤年产量1000余万吨。是一个交通重镇、资源大镇、经济强镇、历史名镇。

驩城遗址位于驩城镇驻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庄等地。代庄村西有众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砖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铜双刃铜矛,上有细密的图线纹饰,为晚商器物。遗址文化内涵丰富,镇政府院后还发现有城墙的痕迹。

驩城古为邳城邑,夏禹封车正奚仲于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为薛国之始祖。商灭夏后,奚仲十二世孙仲虺为左相,封于薛。仲虺“西迁都城三十里于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说古驩城应在湖里,因为薛国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阳湖里位置)”,是为新封薛国都城。《齐乘》云:“仲虺城俗曰斗城”。

《说文》曰:“邳,奚仲之后,汤左相仲虺所封,国在鲁薛县。” 清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在《水经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国,在鲁薛县。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谓之仲虺城。”可见此邳皆为商之上邳,薛国之西的一个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时又故称为“仲虺城”,又俗称为“斗城”,自所见的滕县最早的《滕县志》开始,至明初的县志,都是记载“驩城”即“仲虺城”。

周灭商,薛国都城又东迁十公里旧址。薛国都城在邳邑历整个商代,计644年。西汉高后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刘交之子郢客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驩城,古籍记载“上邳”,隋唐以后,史料多言“驩城”者较多,“驩城”本来是正式的名称。(驩、欢,同义字,前者是后者的繁体字。)

1982年,为规范地名标准用字,经济宁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为“欢城”。不知何时又改为了“驩城”。)

关于驩城一名的来历:

第一种观点认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转音而来。驩城本为上邳城,又称仲虺城,此城异说甚多。《续山东考录》引《晋志》云:“奚仲迁于邳,谓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晋书地理志》记载:“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县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欢huan、虺hui音转耳”。《齐乘》云:“仲虺城,郭水经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县志》载:“沛县有仲虺城(沛志说没于湖),而峄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东通志》云:“仲虺城在滕县东南”,考滕县东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遗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证。

第二种观点,认为是冯驩(又写作冯谖)所封地,而得名。

战国之际,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国改庭换面为田氏薛国后,薛公孟尝君礼贤下士,不仅在薛国城内西北角隅置礼贤馆养士三千,而且在齐都任相国期间还带有一帮贤士,其中便有位“弹铗而歌”的冯驩(又作冯谖)先生,他替孟尝

君在薛地收租,却办了“焚券市义”的义举,并为孟尝君取得稳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后来被

孟尝君封薛国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传冯谖死后葬于城东。

第三种观点,认为是齐国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齐相孟尝君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为薛所属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齐封右师王驩食于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对于王驩其人,仅见于《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周慎靓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时,“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

第四种说法最有意思,据乡人世代所传说,欢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来了一群獾么狗子(獾),把古城给侵扰袭击了,并利用无比坚硬的牙齿,把坚如钢铁的城门给咬烂。古城就这样得名了“獾城”,后来又写作“驩城”。

不管哪种说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城名镇。

出驩城西行(咱也骑下318)不久就到了横穿微湖的二级坝

二级坝位于南四湖中部,横跨湖腰,将南四湖分为上、下两级湖。东起常口老运河西堤,西至东丁官屯村东南顺堤河东堤,全长7360米。包括:拦湖土坝,第一、二、三、四节制闸,船闸,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节制闸建成,历时17年。二级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在农田灌溉、工业用水、航运、灭蝗、交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微湖风光

过二级坝顺湖西堤一路北行,大约十公里就到了微山县的程子庙村(今湖陵村)。湖陵村得名是因为有建于此地的战国时期的湖陵古城。

湖陵古城,历来是考古史上的一个谜。2015年冬,在大沙河疏浚工地,出土了大量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文物,并挖出了城墙一角。至此,一个深埋于地下,具有2500年历史的辉煌古城,初步呈现在世人面前。

明朝滕县区域图

根据微山县、沛县、滕县、鱼台县四地县志所记载的资料和图经显示,古泗水河道是从古城中间穿过的。依地势分析,湖陵城是隔河相对的两座城池。以河为界,北侧的为后城(子),南侧的为前城(子)。南城经勘探确认,城址平面近方形,实测城垣周长4140米,面积约104万平方米。现南城整个城址均陆沉于地面及水下,除河滩或沟渠两侧可见少许料姜石和砖瓦残片,地表基本无迹可循。北城位于泗水故道北岸,上世纪七十年代,北城墙及东城墙一带仍高出地表1米左右,湖陵村村中间向北小路现仍称为“城墙路”。勘探实测城垣周长3345米,面积73万平方米。

现在,湖陵城遗址主要有:可溯秦汉的鸡鸣台遗址,隋朝始建今又重建的湖陵古寺,连接黄河、淮河两大水系,我国唯一的南北走向的泗水故道

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县志》 记载:“湖陵城在城西南七十五里”。《通志》云:“在鱼台县东六十里,汉王攻湖陵即此。后为侯国,沛县志亦载之。按其城西属鱼台,南属沛,滕仅得其东北一角云。”据《微山县志》、《鱼台县志》记载:夏、商、西周时期,湖陵之地属薛国,春秋初属邾国。鲁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湖陵城为鲁国所占。战国时期,湖陵城为宋国城邑。后楚灭宋,湖陵入楚。楚顷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设置湖陵县,治所湖陵邑。秦代,湖陵仍设县,属薛郡。西汉设置湖陵县,属山阳郡。西汉孝惠帝封刘邦皇后吕雉侄吕禄为湖陵侯。东汉明帝永平元年封东平王刘苍之子为湖陵侯。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湖陵县改称湖陆县。东汉、三国时期,湖陆县属三阳郡。晋代湖陆县属高平国。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撤销湖陆县,将其并入高平县。唐朝至清期间,湖陵之地属沛县

另据康熙版《鱼台县志》记载:“楚顷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联合灭宋,方与邑改属魏。随之,楚于县城东部置湖陵邑。”《微山县志》记载:“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楚置湖陵县,治所湖陵邑,当为微山县境内置县之始。”两县县志虽未明确湖陵城的建城时间,但可说明在置县之前,湖陵城就已建成,且具有相当规模。从地理位置来看,湖陵城地处徐州、兖州中间地带,古泗水中段,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楚文化与洙泗文化的交融、积淀,造就了湖陵城的繁荣与辉煌。据史料记载,在湖陵古城中,庙堂鳞次栉比,寺庙内古柏参天,塔亭林立,香烟经年缭绕,钟鼓之声不绝于耳。湖陵寺、鸡鸣台、三官庙、关帝庙、翠云庵交相辉映,蔚为大观,湖陵城当年的繁华可见一斑。

早期的湖陵城,作为古县古城,黄河将泗入淮之要冲,京杭运河上之重镇,泗水在此和运河重叠,穿城而过,使湖陵城享有“抱河城”的美誉。便利的交通和水运条件,造就了它千年的繁华。隋朝时太子杨广在扬州寻欢,其兄杨勇(当时是太子)曾来湖陵作乐,湖陵繁华可见一斑。

关于湖陵村的来历,几百年来,村里人只知道叫“程子庙村”,并不知道古代曾叫湖陵村。其实“程子庙”的来历离不开湖陵城和湖陵寺。古代湖陵城分为“前城(子)”和“后城(子)”。后来,“城子”渐渐传变成了“程子”,且在鸡鸣台上建造的湖陵寺,一说“三官庙”,于是“城子庙”便讹传成了“程子庙”,村落亦以此名。至于湖陵村,历史上确有过此村名。金代大定年间,碑载为湖陵村,距今已有853年。由此观之,湖陵县、湖陵寺、湖陵村皆因湖陵城而得名。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一个村名,与古城名、古寺名、中华古县名均相同,确是极为少见的。

湖陵村附近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瓦当

绳纹瓦片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头

湖陵城的旧址周围分布的村庄都与湖陵城有关,有前程子村、后程子村、城角王庄。

史志、典籍对湖陵城多有记载。《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中写有“湖陵县,春秋宋湖陵邑”。《汉书·地理志》记载“湖陵属山阳郡”。《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湖陵即湖陆,章帝更名。”《三国疆域志》记载:“湖陵之名,始于秦,汉代因之;王莽改为湖陆,而东汉兴,仍复旧名。”资料显示,自战国宋湖陵邑到隋朝入沛县止,其间近千年,湖陵均作为县级地方行政区划而存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水患造成古城坍塌。清咸丰元年,黄河决堤,湖陵地区受淹,至此,湖陵城彻底湮没于地下。

湖陵寺位于湖陵村(程子庙村)东南角,距现泗水古道150米,坐落在湖陵城最重要的文物古迹鸡鸣台遗址之上。是湖陵城仅存的历史文物。据湖陵寺大雄宝殿碑文记载:古寺始建于隋朝581年。当时,湖陵城中有个叫寂空的法师,倡导城中百姓募捐建造了湖陵寺,自任主持。自此,各方百姓前来烧香拜佛,香火日盛。唐武宗时(公元841年),湖陵寺占地30多亩,僧众200多人。1970年,因建学校被拆除。2013年在原址又恢复重建了湖陵寺,再现了这座千年古寺的风貌。

据《史记》记载,沛公刘邦曾在此收子弟兵两三千人,项羽亦在此与秦军逐鹿。楚汉争战时期,两军曾对峙湖陵。康熙《鱼台县志》记载,“楚汉相争于鸡鸣台,各筑城防御,以沙河为界,汉南楚北。”从此,鸡鸣台成为湖陵城标志性建筑。

康熙五年,阎尔梅的游湖陵诗不仅交代了湖陵的地理位置,也道出了湖陵城的陷落时代“海岳周遭万里还/故乡云树梦魂间/春来踏雪湖陵寺/遥见凫山接峄山/······洙洸分水向南来/万舳粮帆一曲回/嘉靖末年沙塞后/鸡鸣寂寞剩荒台......”。

湖陵城没落的原因,康熙年间《鱼台县志》记载:“……河决华山,出飞云桥,分六大股横贯漕渠,至湖陵口漫入朝阳。运道告阻,城几没。”《沛县县志》亦有记载:“河决沛县,上下二百余里,运道俱塞,散漫湖陂,达于徐州,浩淼无际。”由此可知,湖陵城陆沉的主要原因是黄河泛滥。清代中后期,随着河湖的有效治理,水道渐畅,湖陵古城部分遗址才恢复为陆地,但城池已不复存在。湖陵城大部分已沉落于湖下,只有城东北的高地鸡鸣台及在其上建造的湖陵古寺还矗立在大沙河畔。

好快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枣庄市滕县广饶县名胜古迹简介
湖陵寻古记
【微山风物】微山县的隶属演变
《微山县地名志》关于“广戚”与“戚县”之地理位置考证记载 [资料上传/喜上眉梢]
微山湖上静悄悄,济宁城南,齐鲁明珠微山县
春秋谳义卷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