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卢氏医学的《诊病之要》解读,如何临证看病,立法,处方……

立法、遣药、出方的准则。

即原文的“然后法与方随,仁术可得称焉。”这个准则的要点就在三个字上:然后、随。这三个字十分明确地指出了立法、遣药、出方,是在“心手相应,人我相合”和“洞察阴阳,显微毕露”之后才能做出的。

法和方必须在高超、严格、细致诊查之后,在辨证上“洞察阴阳,显微毕露”之后,才能立法、遣药、出方。这就和简单的问病套方严格地区分开了。

并且强调法和药、方是“随”。这个随”非常重要,就是要跟诊断辨证相一致,跟“洞察阴阳,显微毕露”相一致,也就是说,这样才叫相随;不一致,就没有相随,那就是套方、背方。 比如:脾胃的问题,辨证所得是阳虚,脉也紧、短,胃还有积食,这个立法就应当扶中阳,而不是简单地用点化胃上积食的药,因为其阳虚。扶中阳就要用附子加上理中法。既要祛寒邪,更要把阳扶起来,要在扶阳的基础上祛寒邪、化积食。

这就是方和药要随法。这里的法,就是附子法。这个方呢,就肯定是附片,然后贡术、炙草、姜。贡术、炙草、姜是理中,才能走到脾胃,附片是扶阳。这个扶阳,就是辨证的结果用附片。但是,其还有积食,那么在用药的时候就要相随,比如用了桂枝和麦芽相随,化积食,助气化。这就是实践中的名称,叫作附子理中建中法。 所以,药是跟随证,还要紧紧跟随法,然后才可以根据病来用,这个就不是一般的问病套用时方、成方了。

所以,我们的立法、遣药就必须遵循这样几个原则,辨证之后,“然后法与方随”。如果能够达到这样,就可以达到仁术的境界,即仁术可得称焉。 这里为什么要提“仁术”?我们在全程诊断辨证的过程,立法遣药的过程,都是要有高的理论,高的医德医风,高超的医术,所产生的方和药,才能达到仁术。

临床诊断要领

(1)诊病要领的总则——“诊病之要存乎于心”。 总的原则就是要存乎于心。

卢铸之太老师所讲的心,就是医理医德医风,和他们一代一代积累传下来的经验和医学真谛,都存在我们的心里。如果我们经过了自己的学习,充分理解和运用这个心,可以说医之事毕矣、善矣。

存乎于心,理解掌握这个心,在具体实践中锻炼,将它存于自己的心里,将代代传承的医理医德医风和精华存于自己的心里。 存乎于心后,诊断辨证就以此心贯彻。下面说“心领神会,神运于目,目传诸于耳,耳出诸于口,合诸于手,此五者不可须臾离也”。这就是总则。

也就是我们的心为主导,统帅我们的神、目、耳、手,把这些融合在一起,最后合诸于手,也就是最后以切诊把所得到的东西进行断定。并且在这个过程,这五者不可瞬间相离,这个要求是很高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跟师学,自己练,自己实践中学,下苦工夫,去修养锻炼,才能把这个“存乎于心”心领神会。五者融合在一块是个什么感受,那就是一切脉、一问、一看,什么东西都在你心里明明白白的,很快在你的手指上反映出来

了。 这个准则存乎于心是最重要的。你要“存乎于心”,就要最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高深精湛的医术,以及代代相传的东西都要存留在你的心里。很多人认为医理不重要,一强调医德,你这是在唱高调,一强调医风,你在这儿空谈。你把医德医风都排除了,又如何融合?这不是空谈,这是一个要达到高尚医生必须认真修炼的东西。

排除了医德医风,你就只是医的技术。卢老提出“气化超然于全球”,使中医有利于全世界,高调了,为人民,高调了……那你还想拿这个医怎么样呢?卢铸之老师的心你理解了么?没有理解!

这是一代一代积留下的经验,你们认真去摸索没有?这是最难的一点。没有一代一代积留的经验和融合在一起,往下传,可以说不需要你们在这里学习。

我虽然还不够,但是我心里很明白,我所应当传的绝不是几个指头上的技术,而是综合的东西。 我每次都讲这些,“存乎于心”是个最重要的准则,你们今后也要将这一切存乎于心。

你们学了,还要在实践中运用,人总是要一代代地传下去的,如果你们将来要传承,也要把这些东西传承下去,要有志于继,还要传,我若没有这个志,也不会请大家坐到这里来。你们也要立这个志,存乎于心,把这些东西都真正变成你们心里的东西。这是最重要的一个诊病要领。存乎于心了,你才可能一心来把五者做下来。

(2)诊断辨证的要点和要领

这个要点和要领,就强调了心、目、耳、口、手五者不可须臾离,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那么怎么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呢?就是六点:查阴阳,观神色,闻声音,问情由,度肥瘦,审强弱。

五者不可须臾离,落实在诊断上就是这六点。怎么样把这六点办到呢?就是前面说的“凝神于目,通明于耳,合存于心,应用于手,以此运用,查外而知内,明内而知外”。这就是要点和要求。

这六点中,查阴阳是根本,其他五点都围绕阴阳二字进行,都是围绕“洞察阴阳,显微毕露”在实践中落实。 要做到这六点,就要“心手相应”,如何做到“心手相应”,就是要凝神!凝神于目。

这是诊断中最重要的一点,要心手相应,首先就要凝神。凝神就要把自己的心神凝聚到一处,外面一切动静都影响不到你。你这个时候的目光,或凝神深思,或定于一处,外面不管过什么,你都能目不转睛。只有凝神,思想才能敏捷,只有凝神,那些存乎于心的医理、医德、医风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把这些东西凝聚于你心神之中,才能发挥。

所以,凝神不是简单地讲集中精神的意思。凝神了(观察),才能把神通明于耳(听诊),然后又要把信息综合起来,在心里面综合,综合之后再运用在切诊上,心手相合。这几句话把诊断的要点讲得非常明白了。诊断辨证中,全部的精髓就是合存于心,心领神会,运用于手,运用于切诊,最后落实于切诊上。

卢永定太老师曾经讲过,一定要把神贯穿于诊断之中。他常常把眼睛一闭,清风雅静的,眼睛闭一会,方子都出来了。他是在凝神。那种静啊,可以说世界上最静最静的时候就是那一刻!所以,凝神是一个要点。 首先是凝神,凝神于目,神贯诸目,通明于耳,然后达到合存于心,就是讲我们代代所传的医德医风医术的精髓真正领会于心,然后与实践结合起来,紧接着下面就是运用于手。

所谓运用于手,就是切脉为主,辨证正邪,辨证阴阳,辨证病的本质,运用于手,这都要在切脉中才能得到。紧接着就是达到正确的诊断辨证的结论,达到“洞察阴阳,显微毕露”,并且详知六经六气的变化,五脏五行生克制化的状况能够辨明,肝气畅否、心肾相交、坎离既济状况能知晓,人身的太极运转状况能察明,生病的根源在何处、何脏能够察明。

卢永定老师对诊断辨证的要领就用了一句话:我们诊断一定要神贯于中。神贯于中就是诊断要领的核心思想。这就需要我们代代来继承,认真做到医德医风医理医术全面的学习了解和领悟,和自身刻苦的修炼。

辨证立法的法则和细则

第一,查外而知内,明内而知外。经过了望闻问切,其中的望诊和闻诊就是查外,即人体表的颜色、举止、形态、精神状态,这些反映病者的阴阳变化和虚实情况。

《内经》有曰:“有诸内必形诸外。”外形就是内部情况的反映,所以,我们提出在第一个进程就要四诊慎细,就是要把外查清楚,否则,外查不准确,知内也必误。可见查外也是很重要的。

明内就是切诊,只有切诊才能明内,脉象是反映人体内部阴阳、虚实、五脏运化、心肾相交和身体内部的寒湿风的程度,以及外邪入侵后人身体内部的变化状况。这个变化状况就是《伤寒论》六经提纲的一日太阳、二日阳明……这就是变化程度。经过切脉而明内了。

切脉明内,再联系望闻问切判断外查的情况的真伪、轻重、缓急,只有切脉和四诊配合起来才知道反映的病情哪些是真的,哪些不准确,能够判断病人说自己一切都好是否真实,真正的正气和肾气是否起来,这就是真。并不是病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轻重缓急也在切脉中真实反映,有无坏脉、危脉等,脉如果有缓象病就轻,一般来说,脉越没有缓象,病就越重。

病情的急缓,如果切脉没有急的变化,如果说高血压病人的脉已经达到劲的程度,这就是急,没有达到劲的程度就是相应的血压不稳定等等,这些都要在临床中去辨认。

这条“查外而知内,明内而知外”法则,就是要求我们紧密结合四诊,以切脉为主。

要做到存乎于心,心领神会,神运于目,目传诸于耳,耳出诸于口,合诸于手。这里合诸于手是重点,只有做到这个,我们才能正确地判断阴阳,才能在临床中不至于犯不辨阴阳、错辨阴阳这样的错误,也不至于去猜病、估计用药这样的严重错误。

要真正做到“查外而知内,明内而知外”,不仅仅是要记住这个法则,还必须认真去锻炼,认真提高自己高尚的医德,慎细的医风。医风不慎细,摸脉不准,是做不到的。还要有高深的医理,精湛的医术,才能在临床中内外深知。这也是为什么要强调专一和诚意的原因。

第二,问痛处,问寒热,考虚实,病新旧。

这个法则就是卢老曾经说过的“病解灵法”。你要把病解开,就要把这几个弄清楚,才能很明理地立法。痛处,寒热,虚实,新旧,这八个字要在四诊中,经过慎细考察才能弄清楚。

痛处,在问诊中的考察,要问痛在何处,或者病人主动说,或者医生据需要而问,痛则不通,凭脉可以断定痛的病因,是寒凝,还是湿聚,还是风所致,或者气血凝,这就是痛处。

寒热,辨寒热就要辨别是部分寒还是部分 热,是全身寒还是全身热。如果是部分的寒热,多为痹病,(痹病是风寒湿三者杂聚),或者五脏六腑的哪一部分被风寒湿之邪气所犯,比如,胃痛,吃了冷的受寒,这就是局部的痛。全身的寒热,一般来说,多为六经六气的邪气所致,比如伤了风,全身发寒冷,这就是太阳证所致。

若热甚,就要认真去判定是否是真热、里热,为辨证使用姜桂附立下依据。至于热,有表热,若由风寒所致,即不应当判为实热。这个就应当按照六经受病,用桂枝法解决。只有真热、里热,才能称为实热。

现在市面很多医生,一遇到热,不分阴阳、里外,一律称为实热,都用凉寒药。这个误很深、弊很远,所以要认真分清真热、里热。

真热、里热非常少,一般来说就是疫症,或者阳明证,或者是温病,除了这些我们都不能随便用实热这两个字。所以,我们要慎细诊断,绝不要随便去认证。如果是真热,我们绝不用姜桂附的法和药。

虚实,凡是有形的,痛的,热的,一般是实证;凡是无形,无痛,无寒的,一般是虚证。有些人体质弱,这就是虚弱。凡是正气亏损,肾阳弱的,就是虚证,即阳虚。

新旧,病程的长短,病的缓急,就是病的新旧。久患之病、重复患的病,都属于慢性病,都是症弱阳虚者居多。至于初犯、急犯的病,或者外感六淫,或者内伤七情的病,或者外来的疫症,或者是外伤,这些就是新病,要慎细诊断,查明虚实,辨明阴阳,切记不慎。

可见,对初犯的病,都要认真辨别。 如果是外感六淫,七情伤肝,那我们用桂枝法就解决了;如果是疫症或温证,就要用解决疫症、温证的法,不用姜桂附。

上面所讲的诊断辨证的两大法则,一个是“查外而知内,明内而知外”,第二个“问痛处,问寒热,考虚实,病新旧”,这两个法则明确后,我们在这个指导下,卢老就指明了诊病的十一个细则。

你们好好去看一下:

一问食眠,二别二便,三求胀满,

四问劳作,五明昏冒,六或咳嗽、或哮喘、或痰涎、别臭味,

七喷嚏、呵欠、矢屁、打嗝、有力无力,

八手足四肢冷暖,

九行步举动,有无倦怠,

十言语有无忧闷,

十一二便或长,或短,或清或浊,便时或痛或胀。 细则写得很明确。

下面又提出了辨证的七个思考要求: 一为上下内外合乎度否;度,就是限度、正常、常规。是否合乎常规。二为贫富贵贱平素常否;无论人的地位贫富,是否合乎正常的起居饮食。三为女子生育经期,劳心劳力有无太过不及否。四为男女同室有节否。五为女子生育经期有无带下、淋浊否,这就是了解妇科病上的情况。六为短气呕吐,行止如常否,这是了解脾胃的情况。七为待人接物有无悲伤暴怒惊恐等情否,这是了解七情肝气,忧思伤脾,愤怒伤肝。

这七项,是我们问诊的时候要考察的具体情况。

最后紧接着七项之后,必须“揆度奇恒,变迁,动静,速度,缓急为要”。这句话就是在诊断辨证结束的时候综合汇总时必须揆度的。揆度,衡量度量的意思。即用准则去衡量。揆度什么呢?揆度病情如何变化的。

奇恒,变迁,动静,速度,缓急,用了五个对比的辨证来说明症的程度。

奇恒:奇,就是特殊的,罕见的;恒,就是长期的,固定的。 变迁:病是由轻到重还是由重到轻,主病减轻了,是否有别的病证出现,这些都是病的变迁。我就遇到一个这样的病人,各种情况都很好了,突然自己生活不检点,突然病得很重了。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对病的变迁认识就很重要,随着病的变迁,药、法、方都要变。

动静:就是明显地减轻或加重为动,病隐约缓慢地减轻或加重为静。每3剂药后都要复诊,就是因为病有动静的变化。 速度:揆度速度,就是病情进展的快慢,减轻的快慢,这个速度给我们提供一个信息:其病还要用药多久,用药的药量是否要有变化,法用的准确与否。

缓急:一定要判清是慢性病还是急症;一个病人说了若干病证,要会判断急需解决的是什么。如果一个人阳都要脱了,什么胃痛,肝不畅等,就都放一下,赶快用四逆汤,这就是急。有的人正气也可以,但是这儿也痛,那儿也痛,痛得最凶的是肚子,又不断地泄,就赶快解决肚子痛、泄的问题。

缓急,有总的缓急,有一个人的多种病情的缓急,这些都要判断清楚,这些立法用药都不一样。 最后“为要”是最经典的两个字。意思是,提醒我们,所讲的这些以及揆度的这十个字,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这篇文章都是很重要的,用“为要”两个字就表明了。

卢铸之太老师所讲的诊断辨证的要领简易表达为: (代代所传的医德、医风医术的精髓与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应用于手(切脉为主,辨认正邪,辨证阴阳,辨认症病的本质)→达到诊断辨证的正确结论(洞鉴阴阳,显微毕露。病者六经六气变化能知详;五行五脏生克制化之状况能辨知;肝气畅否、心肾相交、坎离既济的实况能知晓;人身太极之运转状况能探明;症、病之根源在何处、何脏能明察)。

卢永定老师讲诊断辨证的要领,用了一句话来表达:我们诊病,一定要神贯于中。

神贯于中就是诊断辨证要领的核心思想。

这就需要我们后代在承继时,认真做到医德、医风、医术全面的学习、理解、领悟,和自身的刻苦修养、修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院的黑幕太黑了,医德医风哎!病不起啊!
医德医风
古法针刺——针灸名家张士杰先生的学术精髓(倾情推荐)
《黄帝内经》第十五篇:玉版论要
到底如何精、深、细地识别阴阳?
30第三十章医风医德杏林典范 养生理论医界先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