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张好画的标准

一张好画的标准 

2018-01-27 09:45

【编者按】前几日,整理上传了“书法的标准”一文,得到众多朋友的肯定和好评,大家相互转发,能让许多人受益,也算是传播正能量,为净化书坛风气尽一点绵薄之力。也应了我们万葫堂提出的以“正知、正识、正能量,大美、大德、大文化”为主旨,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正大、圆融、深邃、自然”的美学思想,努力推动大美大德的文化艺术导向,传递社会正能量这一宗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为此,作为一个系列,整理编撰“中国画的标准”一文,与同道及各位师友共同探讨。

如何的来评判一张画,如何的把它们界定为逸品、神品、妙品、能品,如何的划分上中下,而逸品、神品、妙品、能品以及上中下的标准是什么,千百年来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如今,也没有确切的拿出一个评判的标准,大家只是依据自身的学养、见识去评判。张三说此作是逸品,李四可能会说神品,王五可能说能品,王二麻子说:“什么呀,胡涂乱抹,纯粹瞎画”。

中国画,包括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在浅层次的认知与辨识上,只是一个“像与不像、似与不似、好看与不好看”的问题,深层次的探讨与认知中国画与书法,绝非表象的像与不像、似与不似,更不是好看与不好看的问题。物象塑造,语言塑造,形式塑造,一切一切画面的塑造问题,都是技法的范畴。而技法服务于主题。主题既是思想、既是意蕴,这既是易经“技进乎道”的道理,尚情、尚趣、尚意,是中国画“技”的代名词;以简寓繁,以诗入画,以儒释道的哲学观念为意蕴,成就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说标准,其实艺术是没有标准的,因为标准是衡定共享的。艺术有了标准,就是生产,就成为工艺。但是,没有标准,我们如何的去评判、去鉴赏、去界定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所以,艺术还是需要有标准的。只不过这个标准因人而异,随着一个人才学,修为的不断提高而提高。如同登泰山,在山脚红门看到的景致和登上中天门看到的景致不一样,登上南天门看到的景致又不一样。当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临泰山而小天下”即是此理。

一件上好的艺术品,必定是一个好的艺术家才能通透的辨识,客观的评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更如修禅的不可思议,不可言传,只有心知肚明。

中国画,中国的书法,修到极高境界的时侯,已经脱离了具体的形象,只是依靠高度凝练概括的语言(笔墨)去倾诉。或繁、或简、或雅、或俗、或具象、或抽象都不能超脱“心的书写”。

无论美恶,不须雕琢;

只任现成,自然还璞。

——明.德清老和尚【觉非铭】

我以为,一件好的中国画作品,必须具备以下好的四个条件:好的笔墨 、好的塑造、好的构图、好的意蕴。

一、 好的笔墨

毋庸置疑,如果承认是一件好的中国画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笔墨;什么是好的笔墨呢?1、“筋、气、骨、肉”,一画之间,一笔之间,皆要以“筋气骨肉”去比拟。中国画是鲜活的人格化的艺术,以画寓人,富于生命体征的笔墨语言,是中国画的根本。无筋不可以健,无气不可以活,无骨不可以立,无肉不可以为体。另外,筋气骨肉的比例多少,抑或是风格,抑或是病态;唯筋健气足,骨壮肉实为佳。

2、高韵、深情、坚质、浩气,是鉴赏笔墨的唯一标准。如何是高韵?如何是深情?如何是坚质?如何是浩气?这些,首先是从文学作品中得到认知,而后潜移默化,成为作者的气格,再其后成为笔墨的一种修为。这种修为既是“形而上”的,不是“形而下”的,是典型的技近乎道的诠释。

3、修为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笔墨的高低;如何是高低?孙过庭书谱里说过,“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矣。”取法很重要。

我们以八大山人,吴昌硕为标准,去比对任何的写意花鸟画家,我们会渐次的得到一种客观的认知。

我们以石涛,黄宾虹为标准,去比对任何的山水画家,我们也会渐次的得到一些答案。

我们以宋元的工笔画为标准,去比对任何的工笔画家,我们也会得出渐次的答案。

当然,这种标准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颜真卿说过“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妙矣”。

中国画,中国之书法,是玄之又玄的艺术,真正登堂入室的很少,能窥见玄微的高人更少。

4、简约而不简单 。笔墨贵在简约,以简约的笔墨语言去表述庞杂的物象关系,是为写意,是为高级。以繁复细密的笔墨技法去塑造物象的客观实在,是谓之匠人,是谓之技术。与艺术无关,与笔墨无关。

5、难度。高超的笔墨关系,看似平常,其实,内蕴都极其的大,难度都极其的高。不易看透,不易上手。一即一万,一万即一,是两个概念。一即一万是简约是写意,一万即一是细密是工匠。像石涛、八大、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此类大师的笔墨,看后让人惊喜,让人敬畏,让人顶礼膜拜。大家如果都能上手临摹的、学的像的,基本上都是俗品。当代自齐白石之后,堪称笔墨大家的也只有一个半人:李苦禅,笔精墨妙,得传统之正果;黄胄,融速写于画面,中西合璧,但用笔不好,只是以墨取胜。如此评说,可见难度。

6、画意。画贵有画意。何谓画意,画意就是趣味性和丰富性。好的笔墨必定是理性的把握与突发生机的有机结合。直白的、纯设计的笔墨关系是僵死的。无意识、不可把控的笔墨只能是脏、乱、差;“味道”,是我们对笔墨通常的理解,味道逾深,,越经久难以琢磨,越耐人寻味。

7、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扑面而来的一种鲜活的韵致,是中国画“六法”中的第一法,也是所有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核心要求;自然、生动、亲切、感人、鲜活、灵性等等,这些健康的生命意象称之为气韵。

8、讲究,到位。大画看气势,小画看笔墨。讲究与到位是一件作品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如何是讲究,得法即是讲究;什么是得法,“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的笔墨形质,既是得法;什么是到位,到位就是要完整,要有始有终,有开有和,做到极致。艺术如此,生活如此,道亦如此。

二、好的塑造。塑造,是所有造型艺术的基本要求。但是,塑造,并不是以“像不像”“准不准”为标准。如何的合乎画面的要求、合乎“形”的要求,才是塑造的标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也适用于塑造的要求。中国画的塑造,不同于西画对形的要求。西画对形的要求,是严格的自然再现,是科学的数字结构。中国画则不然,中国画讲求“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讲求“相由心生”“境由心造”,“以形媚道”“以形写神”,讲求“形而上”的精神塑造。

形而上,是所有艺术终极的塑造追求。

写实,超写实,只是一种技能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升华到精神的层面,使作品更具有深意,具有深层次触动灵魂的感动,才是最好的塑造。“以有情为中心,以中道为根本,是诸佛教”。“志于道,依于德,据于仁,游于艺”。有情、中道、道德、仁艺,这才是艺术的根本。中国画是直指人心的精神图腾。写实不错,写意亦佳,关键在一个“写”字。“写”,非书写之写。写,一定是缘于内心实在的倾诉。而倾诉的形式与技巧,便是塑造。

良好的塑造,是中国画家一生的努力与追求。

三、好的构图

构图,是西方美术的词汇,中国人讲“经营位置”,“置陈布势”,大体意思相同,但核心思想以及艺术理念则相去甚远。

1、 势:势,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最为根本的地方。无论山水、人物、花鸟、在景物的经营安排上,首先要考虑“势”的存在,因为“势”才能产生动的意象,动则活,活则美矣。唯有势才能产生气韵生动。一画之间有势,一笔之间亦有势。势势相敌,势势相加,在对立统一中筑成大势,称为佳构。

2、 境: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塑造方法不同,最大的区别是“境”与“景”的不同,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心的能动性,所以说中国画不是写实的,是写意的,意者,心也。造景,是一种技艺(比如说园林)。造境,是一种诗意的独白,含蓄、内敛、深邃、隽永、矿达、超然物外,等等,这些即是境的表述。一张画无论如何的好,没有意境,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艺术,徒有形式、徒有语言、徒有技法,只是制作或称之为杂耍。

3、 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画面。各种错综复杂的对比关系,制造了画面的丰富性;丰富不是物象的堆砌,而是语言的有机结合。黑白灰是对比,点线面是对比,浓淡干湿,皴擦点染,轻重徐急,提按顿挫都是对比关系。其它如开合、虚实、大小、参差、正反、曲直、疏密,等等。

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是画面构成的核心。

4、 起承转合:一个好的构图关系,好比一首优美的曲子,又象一首诗,一篇散文。章节大意中心思想,起势,承势,收势。一部交响乐如此,一件大的中国画作品亦如此。平铺直叙的文章读来让人乏味,简单、荒率、毫无创意的构图关系,也不能让人赏心悦目。所以画面忌平,忌板,忌直,忌乱。

我们不妨看看苏州的园林,无论大小,无不是曲径通幽,无不是起承转合。

5、 玄虚:开门见山,直白的画面关系,直白的人生态度,都不是中国人所欣赏的。笔墨如此,画面关系也如此。故而,构图要留白,要留有余,要玄虚,要藏,要使画外有画,意外有意,最妙处在于“不可思议”和“意想不到”,方是妙境。

中国画最难的地方是就玄虚的处理,没有高深的美学理念和高深的画面修养,玄虚无立身之地(玄虚,不一定在空白的地方)。白石先生小品《他日相呼》,只是简单的画了两只小雏鸡,争抢一条小虫子,他日相呼,可能是兄妹,可能是夫妻。“他日”,便是玄虚的地方;《蛙声十里出山泉》,几只蝌蚪从悠然的山泉上游下…,十里之外的上游,蝌蚪的爸爸妈妈们可能正在热火朝天的鸣唱,“十里”是玄虚的所在。所谓意境,全赖于斯。

另外,把“形”的问题,亦即常人说像不像的问题,与大家探讨一下。无论东方,西方,凡造型艺术,“型”的塑造与准确是首要的,而艺术再向前发展,再往纵深发展是什么?无限的细化,无限的具象,只是一种物理层面的技法研究,所以,无论如何的细化,如何的写实或超写实,都与艺术没有半点的联系。无论东方,西方,在艺术的深层问题上大家都发现了她本质的属性,即艺术的精神所在。佛家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西方圣人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艺术需要语言,语言就是一种知识,无论东方,西方,艺术游走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只是中国人明白的早了一千多年。

“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全在以形写神,形是手段,神是目的。

四、 好的意蕴

意蕴是什么?意蕴是画面的美学追求和语言诉求的精神指向。什么是好的,真善美是好的,仁爱是好的,温良恭俭让是好的,善是好的,雅是好的,凡低级趣味的,庸俗的,反自然的,反人类的,肯定是不好的。

真、善、美是三个词,“真”是首位的,唯真才能显见自然,流露本性,自然谓之道,本性谓之佛。只有本真的去做一切事情,原无好坏,并无是非;善是宅心仁厚,不欺,不争,不霸,能忍能让,能谦能和。美是吉祥,美是仁善,美是和谐,美是圆融。好的意蕴给人以启迪,给人以遐想,给人以哲思。

1、真,艺术贵在真诚,真诚而自然的流露最能打动观众。我们看有些儿童画,技法非常稚嫩,但其童真无邪的意蕴却深深的触动了我们。这既是“真”,这即是人本初,本源的东西,老子称之为“道”,释迦称之为佛。“真”成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为可贵的东西。好的书画,好的艺术作品,必须是作者才情、学养、品格的自然流露。那种做出来的,装出来的粉饰出来的,都是假的,做人如是,做画亦如是。“写意”,写的解释应是真心的表达,意,当然是精神意蕴。“写”贵乎存真。

2、善。善是一种境界,善是一种修为,善是一种品格。仁爱,宽博,能容,能忍,能让,不争,不抢,不霸。善是所有正教的核心思想。中国画是人文的意识形态,几千年饱受善思想的浸淫,所谓“成教化,助人论”,成为绘事的功用。

所有邪恶的、阴毒的、肮脏的东西,不堪入画,物象塑造不可以,思想意识亦不可以。人品即画品,画格即人格。做人如是,作画亦如是。

人间正道是沧桑,甚是,甚是。善莫大焉……

善的本意,即好的意思,所有合乎于自然的,亲近于生命的,都是好的。画亦是亲近自然,合乎于生命的,故谓之好,谓之善。

3、美。美是至善,至善为美。所以,大家要记住,漂亮和美不是一个概念,所谓至善的事和物,一定是圆满的、和谐的,合于自然、亲近于生命的,但什么是圆满与和谐呢?圆满在画面中就是起承转合的关系,讲究,到位。多一笔不行,少一笔也不行。任何的边角关系,空间关系,以及物象塑造的大小、参差、向背、虚实、疏密、开合、顾盼、等等,都要合乎于画面的需求。和谐即是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无论尺幅大小,无论物象多少,亦无论山水,人物,花鸟,在语言、形式、意蕴上,一定要合于美的艺术规律,是谓一张画,一件艺术作品。反之,即为涂鸦。涂鸦不用学,人人都会。

4、哲学的境界。中国画是人文的艺术形态。并不以真实的物象塑造为目的。如何的在画中表述自己内心的真实实在,使性灵得以图解,使心得以平复与安逸。是中国画本真的功用所在。而这一切,均来源于哲学的理解与反思。画,只是一个载体,一种有别于文字的语言。所谓“以文载道”,“文者,画也”。儒、释、道,对中国画的意蕴影响最大,犹其是佛教里的禅宗,其中空幻自由、独立自主的意境,颇合中国画的意蕴关系。再往深入里去探求,我们发现“道家“的学说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东西,泱泱五千年的文明,无论受到何种外来文化的侵扰,又无论变异演化出何种文化现象,它们的根,他们的理念,均来源于“道”。 相对于“道”而言,无论是释迦,无论是孔子,无论是文学,无论是艺术,皆不能出其左右。

“道”是一门哲学,也是是一种理念,“道”是解开万事万物的金钥匙。我们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学习中经常遇到各种的困惑与不解,解了又惑,惑了又解,如此的反复无常。只有充分的理解了“道”的精神,一以贯之,所有的困惑便会云开雾散,归于自然。只有“道”能更好的诠释艺术,而且是从技法形式到深入骨髓的意蕴。

5、 人生的启迪。“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从生活中发现的美,才能更好的打动观者,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和物,不断的维系着,发展着,演变着,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了艺术创造了美,反过来,艺术又使生活变的更加美好。。。。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美好?什么是艺术?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人为什么活着?活着又为了什么?这种种的疑问恰恰启蒙了艺术与哲学的形成。

6、诗性的启迪。我们谈论中国画,最熟悉的莫过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诗性的意蕴与表达是中国画最耐人寻味的地方,“耐人寻味”是四个词,“耐”是长久,“人”当然是观者,“寻”是寻找,“味”是画面背后的故事。一幅画,能够让读者长久的去欣赏,必定在技法、意蕴、形式上有非常高的难度,这种难度,画家难作,赏者难知,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那神秘的一笑从十四世纪到如今,人们还是不能完全的读懂。其实,我们对西方艺术完全是一种时髦的迷信,在中国画的经典作品中,这种案例比比皆是。区区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兰亭集序》,自公元353年至今大家也没说清楚。明朝的遗老朱耷先生,自号“八大山人”,是“哭之”还是“笑之”,大家也没弄明白,这玄之又玄,即黑又白,无中生有的东西,我们的祖先,早在西方圣人诞生的一千多年前已经构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盲目的求新,盲目的崇拜西方,盲目的否定传统,其实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一句话的问题,唠唠叨叨讲了半天,也不知大家听明白了与否,还是那句话“道可道,非常道”。没吃过苹果,如何的诠释它的美味,都可能是荒谬的。对盲人说日,无论如何也讲不明白。这就是禅的意义。所以,大家要拿起笔来,认真的面对传统,认真的面对生活,认真的面对自己,不要整天的只问一句“您吃了么”?要有深度,有广度。发展与弘扬先进文化,首当其冲的是需要学习,大处如是,小处如是,你我皆如是。

大家共勉

刘怀勇

2013-1-7于凹斋。2018.1.26日又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学员作业点评及篆刻艺术品评——刘怀勇书画工作室课堂摘要
中国画构图
清虚恬静,致虚守静 ——中国画虚实与空间的探索 蒋华富
一幅好国画的标准
刘怀勇教授——太行山写生之二(结构塑造)
刘怀勇课稿分享: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取”与“舍”的形式塑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