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蒲州旧事
海拔约140米的杨府山,扼守着温州城东门户,旧时北临瓯江,东面大海,河网密布,阡陌纵横。倚山海而居的周遭村民亦慢慢形成了亦渔亦农亦商的谋生方式。杨府山东面的大片区域历史上称之为蒲州。寻觅古蒲州的村落街巷,倾听世居此地的老者娓娓叙述,依稀可见杨府山周边的旧时风貌人情……
蒲州旧事
2012-04-12
蒲州老街上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戏台余韵未歇。陈翔 摄
蒲州老街上仅存的门坊。陈翔 摄
杨府山公园一角。 吴孟云 摄

徐洪迪

古蒲州(为与现行行政区划上的蒲州相区别)地处温州东郊,北部直至瓯江之畔,如今在行政区划上被一分为二,部分为鹿城区,如上蒲州、蒲州;部分为龙湾区,如下埠、上江、江前、上庄、汤家桥、屿田等村。

温州未建城之际,古蒲州原是一块荒地,沿江滩涂上遍生蒲草,因而得名。大约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此地逐渐形成村落;800年前,时任郡守杨简修筑蒲州下陡门水闸,以防水患,这就是杨府山公园的“古闸水韵”。水利工程的兴建,为蒲州带来了安宁,倚海而居的古蒲州逐渐变成渔村渔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亦慢慢形成了亦渔亦农亦商的谋生方式。

如今,杨府山周遭被一座座现代化建筑所包围,唯有“千年古村落,明清老街坊”之称的蒲州老街,依然风貌未改,小桥、流水、人家、庙宇、戏台,古榕点缀其间。有人说,古蒲州沉淀下的历史文化精魂都凝聚到老街了,昔日蒲州的商贾之气还在老街里流淌,除了逐日远去的贩鱼、卖蒲鞋、兑糖担……

从捕子鲚到蒲州渔行

“第一新加坡,第二打敲罟,第三兑糖担。”下埠村的方存云老人回忆起当地谋生旧事,愉快地念起了俗语。这句话的意思是:“新加坡”指的是出国经商;打敲罟,是一种传统的捕捞大黄鱼的方式,帆船要驾驶8个小时左右,才能到达可以捕捞的海域,然后放下30只左右的小舢板,一边敲着木棍子逐步从四周向中心围拢,大黄鱼的脑部有一种接收超声波的器官,听到这样的响声,就会团团浮上水面,然后撒网捕捞。虽说这样的捕捞对大黄鱼的生息繁衍影响很大,但在当时还没有生态观念的情况下,对渔民来说,是个非常便捷的方式。

住在下埠村的村民们,还可以从家门口的瓯江里捕子鲚,凤尾鱼俗称鲚鱼,怀卵的雌鱼就称子鲚。早在宋代,当地就有捕捞子鲚的习俗了;清时,这里的村民学会了用竹竿将舢板船固定在江中,放下丝网,子鲚随潮水推至,被丝网挂住,收网就可以有收获。方存云老人当年是个渔民,说起这些往事,尤其亲切。子鲚可以清蒸、油炸、红烧或晒干食用,肉细味香。如今当地还有人在捕捞子鲚。

古蒲州自西而东有上、中、下三个河埠头。除了本地渔船在此出海或归航,乐清、洞头、玉环等地的渔船也常来停靠,因而渐渐成为周边最大的渔业水产集散中心。蒲州人因势得利,做起了渔行生意,即现在的水产公司。蒲州的渔行做生意硬派,很讲信用,甚至有些渔民宁愿放低价格,也要把鱼卖到这里。有俗语说:“贱,贱蒲州行里;死,死表妹床里。”说的就是蒲州鱼行信用好,宁可贱卖到底,也要和这里打交道。蒲州渔行鼎盛时期,多达二十多家,总揽了鹿城、龙湾、永嘉等大部分地区的海货批发贸易。鱼贩们挑着盛有各种海鲜或晾晒鱼干的篾箩,走街穿巷吆喝着买卖,于是又有了“上到上河乡(瞿溪),下到永嘉场(永强)”之说。

旧时渔民出海捕鱼,全凭船老大看云识风向来预测天气,发生意外是难免的,一旦罹难,尸骨难觅,当地又有俗语说“囡儿嫁到蒲江和上江,只有念佛无葬丧。” 悲伤的家人,只能求拜神佛来寄托哀思;而对天气的各种自然现象心生敬畏,当地也就有了多造寺庙道观的风气。此外,早在三百多年前,这个鱼货集散地的先辈们,为出海的亲人祈福,也为表达富足的快乐,集资造了规模罕见、极为绚丽的灯——珠簖。晚清瑞安诗人杨青写竹枝词赞之:“张家桥过汤家桥,指点瞿山路一条。要到蒲州看珠簖,乡村灯火满元宵。”珠簖是蒲州之宝,乡间有“珠簖花有份,娶亲也好娶”的说法,意思是,男方的家庭如果有资格参与照料管理珠簖,往往会更容易得到女方的青睐。如今,珠簖依然保存在蒲州老街上埠的五显殿里;挂珠灯和舞龙、唱戏成了当地的三大民俗。

编蒲鞋编成草编厂

蒲州临近瓯江的涂滩湿地上,曾经长满了野生蒲草。蒲草高度能达1米多,质地柔韧,是编蒲鞋的好材料。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年代,不少蒲州人就以采摘蒲草编蒲鞋为生,而卖蒲鞋的交易市场在市区的南门外,现在叫蒲鞋市。

编蒲鞋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到上世纪60年代还有人在编。用稻草、黄麻混合扭织鞋底,蒲草编成鞋包,穿着很轻便,又经济实用,早年乡村大多为泥路,雨天坑洼多,蒲鞋还能护足防滑,晴雨皆宜。一些质朴俭省的老农探亲走友或到城市买卖,在乡下行走时舍不得穿,就把蒲鞋夹在腋窝,赤脚步行,走到亲友家附近或者城镇边上了,才在河边洗了脚套上蒲鞋。

今年已有85岁高龄的吴长崇老人,当年是个编蒲鞋的能手。一说起“蒲鞋”,他记忆的闸门打开了:“我十七八岁就去种蒲草编蒲鞋。上埠人善于种蒲草,上埠滩涂野生蒲草生命力很强,长成一蓬后,要人工分成另栽,犹如插秧苗一样。有时候蒲草会让潮水冲到中埠、下埠,蒲草种到哪里,上埠人就过来圈地,把蒲草归为己有。那时候上埠人还常为争地盘而和下埠人闹纠纷。下埠人大多做鱼贩生意。”

蒲草又叫咸草,收割晒干理净,水浸后劈开,就可以用来编织蒲鞋、拖鞋和手提蓝等。吴长崇老人当年一日可编制2到3双蒲鞋。讲究些的蒲鞋,可以再染色或穿插上金丝草,装饰些花朵,小孩款式的可以装饰上猫脸儿。那年代,一双式样精美的蒲鞋是可以作为礼物来馈赠亲友的。

1968年,精明的蒲州人开始试图以当地资源发展草编工艺生产,创办了草编厂,当时主要产品有糖果盒、杯垫、拖鞋、枕席、炊巾、蒲扇、蒲包、蒲箱等,并配以文字、花卉图案,一时成了时尚的工艺品,销往港、澳等地。蒲草编织的手提篮,俗称“草揭”,代替了原本的手提包。编织作业往往分散到家庭妇女的手中,以按件计酬的方式。有的人家五六个女儿一起编织,收入很是可观,为此,蒲州当地有民谣说:“男的赚饭吃,女的赚配配,囡儿赚衣着。”男人干主业,赚饭吃;女人干编织之类的副业,可以赚到菜钱;小姑娘帮忙编织,也可以赚到穿衣的钱。后来滩涂改种柑桔和蔬菜等,蒲草资源减少,蒲草编织业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

兑糖担子走四方

杨府山周边早年的村落,时常有挑着糖贩篰走街串巷的人,这便是“兑糖担”。“叮、叮、叮,兑糖儿吃!”这是那个年代小孩子听到的最甜蜜的呼唤。糖儿即麦芽糖,兑糖担就是让人们拿废品去兑换麦芽糖。传统的麦芽糖加工方法,是先将煮熟的米饭与麦芽拌匀,发酵24小时后酿成饴糖(俗称盛糖),再经过热炒加工,制成盘卷圆形的一板糖儿。

屿田、上庄是周边名闻遐迩的兑糖专业村。曾有一段时间,几乎挨家挨户都有“兑糖担”。有的糖贩是一户一担,也有一户多担的,人们称之为父子糖担、兄弟糖担。陈松林老人的二哥,就是兑糖客。翻山越岭去兑废品的生活很艰苦,而不少人从十几岁开始就挑兑糖担,直到花甲才歇业。他们的兑糖担近的到过青田、洞头,远的甚至到过金华、宁波、福建等地。兑糖担有正月出门到腊月回家过年,也有在春耕、早晚稻三季农忙后的间隙出门的。

“我一家八口人,无房无田,自然就想到了用兑糖担子谋生,这么一挑上担子,就挑了23年!”今年79岁的郑金兴老人说。那时挑着一担竹制的糖贩篰,篰上放着四方形的糖盆格,摆上一板糖儿,再盖上竹匾盖,手里拿着小铁锤碰糖刀,“叮叮当当”地一路敲打,一边喊“破铜烂铁啊猪头骨啊牙膏壳桔子皮啊鸡肫皮啊!”,碰到人群则吆喝“糖儿吃了娒娒不赖娘,快点拿来东西兑糖吃,废铜烂铁拿出来,高处站起寻,矮处蹲下寻,明处伸手拿,暗处点灯寻”。兑糖客按废旧物的质地、大小、多少来判断兑糖,不很值钱的,就卖给当地收购站,铜、铅等值钱的则带回去兑换成现金。郑金兴说自己兑糖担主要在青田一带,听不懂方言的,就打手势来交流。经济收入如何呢?“一板糖儿一般为5市斤,成本只有十几元,换成废品价值200元左右,我的麦芽糖34斤,可以16天卖完,月净收入平均为六七百元,这在那个时代是比较可观的收入。”郑金兴老人眯着眼,似乎沉浸在当年的喜悦中。当年,他就凭着这么一副小小的担子,让一家8口吃上了饱饭,造上了4间楼房。

元宵节的斗台戏

俗话说:“浙江庙台看温州,温州庙台看蒲州”。蒲州商业发达,人口来往频繁,各种集市随之出现,于是戏台也大量涌现。民间戏事常托言娱神祭祖,习惯把戏台盖在祠堂庙宇里。古蒲州的元宵节往往会有看社戏、挂珠簖、划大龙的活动。在那不过1公里左右的蒲州直街上,就有二十多家渔行和十二座庙宇挨挨挤挤地一字儿排开,这些寺庙里有9座盖着戏台。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庙宇除了娱神、演社戏之用,还是蒲州人外出售卖水产品时的落脚之处,为此,人们说“蒲州人不是住殿就是住寮”。

蒲州老街南首的玄坛庙有630多年的历史了,门厅两壁嵌青石鼓盘一对,双狮子戏彩球石刻,精美绝伦,惟妙惟肖。庙前有古戏台一座,前柱仍保留旧时镌刻的对联:“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河山。”檐下卧一块方匾,题曰:“鼓吹休明”。

从蒲州小学退休的叶春香老师说,每逢神明的寿诞,各个庙宇按惯例都要做戏,一年至少二到三次,而五显庙每年则要做五六次。元宵节要上演“斗台戏”,又称为“双班夺”,那是最为精彩热闹的,“龙船未回戏不歇”,就是一般要等到龙船回归靠岸了,戏台上才可以停歇。一年做那么多的戏,戏金哪儿来?靠乡民自愿捐赠,渔行出多份。此外,渔行每年的大年廿四夜还会一字儿摆开上百桌酒,请村民们每户一人去赴宴,叫做“一年倒烂地,吃个廿四夜”。村民们也领情,常在这一天加请戏班,饮酒看戏,其乐融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入九时节忆蒲窝
【西散原创】耿湘春作品 | 蒲草韧如丝之话蒲编
31、编蒲抄书
蒲与荻
蒲草 | 韧如丝,制新履
截蒲为书的路温舒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