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罗山摩崖题刻的守望者
大罗山摩崖题刻的守望者
2012-07-09
对于新居民黄卫东,仙岩已成为他这辈子最有诗意的栖居,而摩崖题刻是他最为诗意的陪伴。 陈翔 摄
苍崖之上,爬山虎绿影中,那苍劲的“卧龙潭”题刻,穿越千年时空,直达人心。 周吉敏 摄
王学钊老人家中,有20多本线装的资料本,都是他平时收集的有关摩崖题刻的资料。 周吉敏 摄

大罗山摩崖题刻像一颗颗珍珠洒落在大罗山的山野、沟壑、峡谷,于寂静处散发着绚烂的人文光辉。随着岁月更迭,它们还未待人相识就已开始逐渐消亡在风雨中……

因为倾慕其风采神韵以及感念背后蕴涵的丰富人文内涵,新居民黄卫东和土生土长的茶山老人王学钊数十年如一日,奔走在青山白水间,埋头于古籍文献中,为考证和宣传大罗山摩崖题刻不遗余力——

周吉敏

新居民黄卫东

仙岩文化百事通

黄卫东是安徽人,1999年来到温州,受聘为瓯海区仙岩风景旅游管理局一名景区讲解员。

说起自己与大罗山摩崖题刻的缘分,黄卫东说,主要还是缘于他的工作。在做讲解员之前,他当过老师、做过生意、培训过酒店员工等。刚到仙岩,面对刚刚起步、缺乏好的讲解词的仙岩景区,他感到非常迷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段时间,他日夜想着该从哪里入手,好让自己有话可说。后来,他想到了景区内那让他印象深刻、镌刻在石头上年代久远、字迹模糊的摩崖题刻。

说干就干,为了更好地了解摩崖题刻,他在这些题刻边呆了一天。略懂书法的他被古人留下的摩崖题刻完全震住了。但是回单位问同事有关这些摩刻的信息,结果无人知晓,细究之下也没有现成的资料可查。这让他萌发了要挖掘这些摩刻人文内涵的决心。黄卫东说,这些摩刻是前人到仙岩游玩留下的,有诗歌,有辞赋,有纪游,不仅是仙岩珍贵的人文资源,更是仙岩山水最有效的广告,如果让这些“广告”活起来,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那不仅能厚重仙岩景区的人文内涵,更能解决自己无话可说的困境。

找准了切入点的黄卫东兴奋不已,但是凡事说说容易,做起来却挺难。一个新来的外地人,要弄清楚这些沉默不语的石刻的来龙去脉谈何容易。他走遍仙岩梅雨潭、化成洞、天河三大景区,在人迹罕至的大罗山上寻找摩崖题刻,想办法把他们清晰地拓印下来,逐幅辨认做记录。然后就拿着这些记录下来的文字,去温州市图书馆、瑞安市图书馆查阅资料,走访历任的景区负责人和当地的老人,探寻、记录、整理资料。每当找到有关摩崖题刻的只言片语,他都兴奋不已,如同获得了宝贝。

黄卫东在摩崖题刻的寻根问源上下了苦功。在仙岩梅雨潭景区进口处的峭壁上刻着“乐寿”两字。游客不知道这个“乐”该怎么读。为了弄清楚“乐寿”的出处和读音,他查到这两字出自孔子的《论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乐,智者寿。这个“乐寿”的“乐”应该读成快乐的“乐”。他还发现“乐”原来还有读“落”的,就是落下的意思,比如梧田的月乐垟,就读月落垟,寓意着月亮徐徐落下的地方。这些考证颇有趣味,考证出来的内容也给黄卫东的景点讲解增添了知识性和趣味性。

在梅雨亭西向的巨岩上,刻着“飞白”二字的摩崖题刻。很多人不理解“飞白”两字的意思。为了弄清楚,黄卫东同样遍查资料,他查到这“飞白”是书法的一种专用词语,是古人写毛笔字一笔拉下来之后留下的空白,又像枯枝划过的痕迹,恰当的留白是一种艺术境界,这里形容瀑布流过岩石留下的痕迹。为了弄清渊源,他又去查《辞源》,发现“飞白”还有另一种意思,在东汉宦官当道时,形容踩着别人的肩膀,飞黄腾达。查了“飞白”二字的来龙去脉,又去考证边款“乙丑海宁张宗祥书”的摩刻,当时黄卫东为手头没有“张宗祥”的任何资料而束手无策。2001年,有一天,他给游客讲解时,说到“飞白”摩刻,并说张宗祥还无法考证。结果游客中竟有人说自己就是张宗祥的学生。原来此人就是张宗祥的学生宣大庆,当年已经60多岁。当时他们做了交流,后来宣大庆还给黄卫东寄来了有关张宗祥的年谱等,从而他知道了张宗祥1925年任瓯海道尹,是瓯海道最后一任道尹。

每一次为游客讲解过程中的意外收获,总让黄卫东兴奋不已,更吸引着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摩崖题刻的考证中。13年来,黄卫东研读的仙岩景区资料多达上百万字,并撰写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在他挖掘考证摩崖题刻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新的摩刻,使仙岩摩刻从29处增加到35处。

一处处摩崖题刻背后都蕴涵着丰富的耐人寻味的人文往事,它们从一个侧面折射着温州厚重的人文历史,令人沉迷不已。十几年如一日的积累,如今的黄卫东俨然是仙岩当地的文化百事通。他整理编写了一本《仙岩风景名胜区传说故事及景点介绍》。同时,他也为仙岩当地的小学编写乡土教材《绿意浓浓话仙岩》,参与编写仙岩街道第一本画册《中国温州仙岩》,为瓯海文化丛书《大罗山摩崖题刻》、《大罗山志》、《瓯海民间故事》、《瓯海历代诗词》等书的编写提供大量素材。接下来,他正在计划编一本《仙岩摩崖题刻》,把这几年收集到的摩崖题刻资料进行整理,编辑成册。

丰富的人文知识也为黄卫东景区讲解员的工作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和生命力。如今,很多客人都指名要黄卫东讲解。“乐寿”、“仙岩铭”、“流米岩”、“通玄洞”、“梅雨潭”等一系列摩崖题刻背后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以及一些民间传说,让游客紧跟黄卫东的脚步,生怕错过了只言片语。

同时,他还收获了温州市第三届“百佳新温州人”、温州市文明导游员、浙江省优秀业余文保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秀讲解员、瓯海区首届“十佳新居民”等荣誉,他还是瓯海区第八届人大代表。

黄卫东说,想不到仙岩成为他这辈子最有诗意的栖居,而摩崖题刻是他最为诗意的陪伴。他爱这片山水,愿意为这片山水倾尽自己的才思和情感。

农民画家王学钊

大罗山的“活地图”

大罗山摩崖题刻有几处?分布在哪里?背后有哪些故事?这些问题一般人是回答不出来的,但是茶山王学钊老人对之却一清二楚。面对摩刻,他信手拈来就是一段传奇的历史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说他是大罗山摩崖题刻的“活地图”、“土专家”,一点也不为过。

王学钊老人今年已是77岁高龄,几十年来,他踏遍大罗山,遍查史料;说他“土”是他终生务农,守土为生,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却以农民的朴实和书画家的才情倾情于大罗山摩崖题刻的研究。

他是在1986年开始接触摩崖题刻的。当年,茶山开发五美园风景区,成立了茶山镇文物保护协会,听当地老人说卧龙潭有一些古人写的字刻在石头上,于是就和文物保护协会的人员一同前往探寻,结果因卧龙峡谷险峻,爬到中途大家便放弃了。但是回来后,他仍念念不忘,过了几天,居然一个人去,结果找到了“卧龙潭”、“龙街”等摩崖题刻。或许是冥冥中安排的缘分吧,这些寂寞在山野几百上千年的摩刻,在岁月轮回中终于等来了懂它的人。

摩崖题刻的艺术风采,让王学钊乐此不疲,于是在接下来几十年间,从茶山的卧龙潭到仙岩梅雨潭,到永嘉场天柱寺,他几乎踏遍整座大罗山,从痴迷其艺术风采,到执着考证其背后的故事。那时候没有相机可以记录,他就用笔记录下来,然后告诉乡人,告诉自己书画界的朋友。历代名人写的大罗山摩崖题刻引来书画界朋友的兴趣。于是王学钊就理所当然做免费的导游。他说,上世纪80年代就曾带著名诗人唐湜去过卧龙潭。几十年下来,卧龙潭他就去了几十次,几乎每年都有朋友叫他领路。

6月27日上午,应笔者之邀,王学钊老先生陪同我再去寻访茶山“卧龙潭”。我们是从卧龙溪上游往下走的,卧龙峡谷高峻奇险。上世纪80年代铺设的游步道已经被山涧大水冲毁,老先生走在我前面,手里拿着树枝,为我扫去蛛丝,没有路,遇水就涉水而过,遇岩就攀援而上,几次因岩石高峻,老先生就搬石垫脚再攀爬上去。一路上,我很担心高龄的他万一出什么意外,我如何能担当。其实反而是他一路上提醒我要当心,说自己走过几十回了,熟悉得很。我心存感激,也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终于寻到“卧龙潭”的摩崖题刻。“卧龙潭”摩崖题刻我在《大罗山摩崖题刻》一书中看过,但是身临其境、亲眼目睹,还是很震撼。苍崖之上,爬山虎绿影中,那苍劲的笔触,穿越千年的时空,直达人心。王学钊说,自己来一次就感动一次,现在自己年事已高,看一次是多一次,来一次少一次了,要珍惜跟它面对的时光。说得我唏嘘不已,我懂得他跟这些摩崖相处几十年的感情,他们是心灵相通的。他还随口吟诵了自己前几年为卧龙潭写的诗:“峭壁奇崖摩天峰,深潭碧涧潜卧龙。文雅最称郝郡守,摩崖刻石指游踪。”他说,自己还画了一幅卧龙潭的秋景图。

去年秋天,瓯海区文联主席彭福云因编著《大罗山摩崖题刻》一书,请王学钊当向导。彭福云回忆说,如果没有老先生,还真不知道这些摩崖具体在什么地方。特别是去卧龙潭的时候,老先生是拿着砍柴刀在前面开路的,大家是连滚带爬上去的。还有去龙湾永中峰门山寻找“乾道二年水满到此”的摩崖,结果找了几个小时都没找到,最后还是老先生在小路旁的崖壁上找到了这个珍贵的摩崖。

乐此不疲当向导的同时,王学钊看着这些摩崖题刻一点一点地在眼前逐渐消亡,感觉到一种力不从心的伤感和惋惜,于是他晚年更致力于摩崖题刻背后人文内涵的挖掘。他说,摩崖题刻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艺术价值,更在于它背后的故事。每一处摩崖题刻背后都牵连着一段人文往事。为此,他一有空就去图书馆,没有相机,也不能复印,就用笔摘记下来。在他家中,有20多本线装的资料本,都是他平时收集的有关资料。

彭福云说,王学钊老先生的研究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深、透,查到根。如茶山卧龙潭的祈雨纪事摩崖题刻,他先是一个个考证摩崖题刻中提到的郝守正、彭师友、詹宽等历史人物的生平,然后在茶山徐氏《泉川溪滨徐氏宗谱》里查到,卧龙潭的摩崖题刻都出自茶山徐氏先祖徐仲纲的手笔,进而延伸考证了徐仲纲的生平事迹等,连带着搜集了有关卧龙潭民间传说。此次《大罗山摩崖题刻》出版,王老先生功不可没,他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几十年来收集的资料,这都是他为人为学无私的见证。

几十年的积累,王学钊俨然是研究大罗山当地文化的专家了。他各个时期收集的成果都成为瓯海珍贵的文史资料,也收入他自己的几本文集里。2002年,《大罗山志》编撰时,他执笔写了茶山方向的大罗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艺文等十几万字。今年,《大罗山志》再一次修编完善,他又把这几年新发现的几处摩崖以及有关资料添补进去。

王学钊至今仍不间断地在大罗山上行走,从最初研究大罗山摩崖题刻辐射到大罗山各类文化,如大罗山民间故事、大罗山诗词、大罗山姓氏文化等,2005年写的《略论古代姓族迁徙与茶山开发》被收入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家谱与中国文化》一书,温州有三个人的论著收入,只有他是一个种田人。今年他的论文《明代永强士族对大罗山发展的作用》被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人明事——浙南明代区域文化研究》书籍。

王学钊说,跟他同龄的老人都已经走不动了,但是自己还行,还有精力,就要去做好,为子孙后代留一点东西。大罗山上摩崖题刻正在消失,不去研究考证,以后便无迹可寻了,有生之年还会继续研究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陈兴亚潭柘寺龙潭摩崖
大罗山休闲1日游(3)
东瓯诗谭诗词周刊(18)
榆林市,城北6里的红山,红石峡石窟石刻
茶山居赏砚并题拓片(八首)
广西靖西文物古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