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今天的苏州人都在自称宝宝?原来是有科学依据的

  导读:现在的大人啊,比儿童还爱过儿童节……

  今天早上,小编刚打开支付宝,就发现昵称不大对劲!

  看了看旁边同事的手机,发现大家的名字都被加上了“宝宝”。

  想自己改回去,但系统提示……

  借着这个小彩蛋,小编不禁陷入了沉思。

  过儿童节的到底是谁?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境内活跃的手机网民数量达到了7.8亿;而中国0~14岁的儿童数量约为2.3亿。

  为什么要举这两个数字呢?因为打开朋友圈、微博,你能看到许多人在祝自己儿童节快乐,但他们大多都是成年人。

  而且近年来,自称“宝宝”的人越来越多,“宝宝”们动不动就“心里苦”、“有小情绪了”,但是又“不说”。有的网友看不下去,从医学角度找到了解释……

  当然,许多自称宝宝的成年人并没有那么严重的“病情”。在小编看来,除了过儿童节,成年人本来也有很多行为和儿童差别不大。

  所谓长大,不过是玩具越来越贵

  小时候,有的男孩子喜欢玩具车、机器人,还有玩游戏。

  长大后,他们喜欢开车,玩无人机……还有玩游戏。

  小时候,有的女孩子喜欢新衣服新鞋子,还有洋娃娃。

  长大后,她们喜欢买衣服买鞋子买包包(俗称“剁手”),以及把自己的女儿打扮成洋娃娃……

  而在自称”宝宝“之前,这类装嫩现象就早已存在了。1985年8月11日,《泰晤士报》上的一篇文章发明了"Kidult"一词,即"Kid"和"Adult"的组合,后被译为”装嫩一族“,专门指代那些”年龄超过三十,行为举止却像少男少女“的人。

  这种“装嫩”不仅是简单的口癖,更体现在穿衣打扮、为人处世、兴趣爱好等方面……比如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发布的《“体验迪士尼乐游上海滩”消费需求调查报告》也提出,希望到迪士尼游玩的消费者呈现大龄化的特点。

  有人认为,“Kidult产业”能够迅速成长 ,一方面反映了大家成年之后对于儿时的那种快乐的向往。还有一方面就是,现在自己兜里有钱了,当初没玩上的玩具都要补上,也算是一种心理补偿吧。

  保持童心,有何不可?

  关于自称宝宝,其实还有一个心理学上的解释。

  小编认为,成年以后,或许正是来自社会、工作、家庭等方面的压力,让我们不得不收起了自己的 “幼稚” 和 “天真”。既然我们不能真的重新做一个孩子,那么,一定程度的“回避”、“调节”就很有必要。

  网友们纷纷晒出了自己的童年照,不乏很多苏州宁珍藏的老照片,一下子穿越回了做“正牌宝宝”的年代——

  1983年苏州北桥乡一家三口的旧照片,姆妈坐在雕花大床上打毛衣,阿爸在跟儿子玩游戏,周围的摆设是苏州富裕人家的标配:电视机、四喇叭、落地电风扇和那五斗橱上的收音机。

  朴素的小游戏占满了我们回忆中的整个童年。我们会用硬纸板做的小动物的帽子戴头上,组成一个“森林王国”,你是小兔子我是小老虎,追逐打闹,好不愉快~

  放夜学后,在弄堂口,一大一小两只靠背凳子就是我们做作业的小世界,你还能记起当年做的题目吗?

  我们的童年里没有椰奶、可乐、王老吉,只有那橙黄的鲜橘水,一瓶能喝上老半天。

  很小很小的时候,奶奶烧晚饭的时候我们就坐在灶脚跟头,闻着柴火的香味、听着奶奶的童谣,我们一点点地长大。只是现在,这香味跟童谣迷失在了记忆中。

  老照片越发越多,画风也开始突变——

  大宝宝们果然调皮~

  一个一个cos起来都是神还原~

  有句话说的很好:

  “我们不是因为年老而停止玩乐,是因为停止玩乐才会变老。”

  如今的复杂社会环境下,这批生下来就缺乏兄弟姐妹陪伴的年轻人生存压力日益增大,焦虑感无时不在,将自己装进“宝宝”的壳里,在心理上暂时回避难以处理的矛盾冲突和难以排解的郁闷情绪,也算是一种不得已的方式。

  还有人说,“我的年龄已经不能过儿童节了,然而经济水平还在过……”也反映出大量这一代年轻人无奈的生存现实。

  总之,“正能量”一点来看,保持童心,有何不可呢?

(责编:方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训练狗狗:与孩子们游戏
什么样的育儿经历对你来说是很棒的?
成年人的玩具能有多好玩儿?
一周心理学:为什么成年人也会希望被当成小朋友来宠?
家长如何开发宝贝的“玩商”?
【观点】许锡良:遵循自然的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