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的底层认知密码

读书时代学习是一场马拉松,大家都在同一条跑道,跑得快的就赢,内容和标准固定,一套学习方法能打天下。工作后发现学习是一场足球赛,大家都在跑,大方向明确,但具体每一刻的竞争形式千变万化,你甚至不知道下一刻谁是你的对手,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和灵活多变的适应能力,因时制宜的学习方法才是王道。这本由日本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的专家今井睦美所写的《深度学习》一书,从认知科学的角度重新帮助我们理解“学习”这件事,更新“知识观”,剖析专业达人的学习习惯,正是成年人需要了解的更灵活又更核心的学习方法。

一、学习的认知误区

有几个基本认识作者作出了澄清:

1、学习

很多人以为学习就是在学校的学习,以为就是书本上的内容,其实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说,学习的含义广泛很多,包括运动、语言、数学、物理、棋艺、家务劳动、使用机械、演奏乐器等。简单地说,就是“一切领域所有种类”的学习。

2、知识

很多人认为“知识=事实的片段”,比如破坏的英文是break,地球是有重力的,新中国是1949年成立的等等。但是这些事实积累再多,也只是表面的事实堆积。这里就引出两个概念:“活知识”和“死知识”。简单地说,死知识就是“停留在头脑中无法被使用的知识”,刚刚说的知识片段就是这一种,背再多的单词也不会交流,知道再多的历史事件也不是历史学家。活知识就是“能被使用的知识”,比如不但知道破坏的英文是break,还能与相近的单词区分含义,例如rip(剖开)、tear(撕破)、smash(打破)、crash(摔坏)、bend(弯折)等等,而且我认为还需要理解常用的短语搭配和习惯用语,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单词的含义。

3、认知论的三个阶段

书里引用哥伦比亚大学狄安娜·库恩教授的研究:认识论是由绝对主义、相对主义、评价主义三个阶段构成。

小学生阶段,会认为知识不是对就是错,科学家的研究发现都是正确的。这个阶段认为知识是通过他人的解释、分析构建起来的。

长大一些的时候,会明白知识通过解释而存在,即使内容相互之间对立,也会认为全部正确。这个阶段知道知识是被构建的,但不知道如何构建。

更高水平的阶段,会明白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需要构建模型,提出假设,做出实验,评价数据,找出最理想的假设,知识假设是通过证据构建的。而批判性思维,也出现在这个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注意不要被自己的臆想所限制,当证据与最初的假设不同的时候,不要忽视。就像天文学家布拉赫,虽然拥有当时最精确的大量观测数据,但一直认为行星是在以太阳为中心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即便没有观测到理论上应该出现的周年时差,它也忽视了这种误差。而他的徒弟开普勒则很重视,用了三年时间来验证数字的偏差不是因为计算出错而产生的误差,还尝试了鸡蛋型等多种可能的轨道运行形状,最终得出椭圆形轨道的结论。

二、常见的学习困惑答疑

本书所用的语言和思维稍微有些专业,但是从书中的观点可以为一些常见的学习困惑作出科学的解答:

1、为什么上课时觉得效果很好,课后却总是记不住?

这就涉及到记忆的问题,首先记忆包括两个步骤:输入记忆和提取记忆。记忆包括瞬间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只有将记忆储存在长久记忆的部分,才能保存很长时间,否则很快就会被遗忘。例如新认识朋友的电话号码,只能用短期记忆快速记住之后录入电话簿,否则不是特别重要的电话一会就忘记了,但家里人的电话就会牢牢记在长期记忆里,如果电话一直不变的话很多年后还能脱口而出。

有的人“记性好”,不是天生就好,而是掌握了其中需要的能力。作者认为的“好记性”至少有四种类型:

瞬间记忆型,能像拍照一样,将信息瞬间印在大脑中,保持并再现出来的能力。

世界冠军型,将信息转换为空间形象,通过故事情节来记忆。

福尔摩斯型:注意到普通人不甚留意之处。

专业棋手型:对重要信息储备充足,能快速复盘。

归结起来,就是将原本没有任何含义的信息赋予一定的意义、仔细观察并找出重要信息、将眼前的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信息库相对照等能力。而且都是长期训练的结果。

这一点对于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启示,如果新学习的内容听完就忘记,可以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提升记忆方法,无论是空间形象还是故事情节,把没有关联的知识点串起来,会帮助记忆。

二是抓住重点,不是所有知识都重要,抓主要矛盾抓关键内容,剔除无用的信息。

三是联系旧知识,这点最重要,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联系已有的知识,能够帮助理解新知识,也能帮助记忆新知识。

四是勤学苦练,过目不忘是少有人的天赋,绝大部分记忆力好的人都是常常训练自己的大脑使用科学记忆的方法,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努力。

2、为什么每个字都认识,但有的书就是觉得看不懂?

这里要先理解一个概念:图式。我们在理解知识或生活中的事情的时候,需要把没有说明的内容部分自己补充上,这个过程需要用到的常识性知识,就是图式。

例如,我昨天在看一个纪录片节目的时候,看到日本长崎的一个节日叫做盂兰盆节,而大家在这个节日的三天里会买很多烟花爆竹。在我没看到后面的内容之前,我认为这是一个欢庆的节日,因为在我们国内,放烟花爆竹是过年或者结婚这些喜庆的日子会做的事情,后来看完才知道,这是他们祭奠逝去亲人的节日,他们用这种形式缅怀家人。这就是图式的不同,看到烟花,我没有盂兰盆节这个图式,就直接套用了春节的图式,这就容易造成理解偏差。而这个例子中我虽然理解错了,但我还是有能理解的部分,但在一些事情上,可能是完全没有理解的基础,就完全不能理解。例如对于外国人来说,“上火”“意思意思”“道”是很难理解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文化中没有相关甚至没有类似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错误的图式也会给我们的学习造成干扰,例如我们在日常中经常看到日出日落,看起来都是太阳环绕地球转的,所以很多人虽然知道日心说,但在心里也很难理解地球围绕太阳转是怎么回事。又例如很多人借助中文的图式学习英文,就会很难理解英文的意思甚至错误使用,例如wear的中文是穿的意思,但中文的穿通常搭配衣服、戒指之类的,而英文的wear除了上述范围,还可以搭配化妆品,而且wear只表示状态,不表示动作,如果是穿衣服的动作,则要用put on这个短语。

所以,有的书每个字都认识,但总觉得看不懂,就是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没有背景知识,需要扩大知识面,从各方面补充自己的不足。这个问题也对前一个问题作了 补充,如果旧有的知识已经建立了图式或者说是知识体系,就能帮助新知识的学习,而这个知识系统是不断调整不断更新的。

3、为什么有的人能在自己的领域达到很高的水平,他们有什么学习的诀窍?

作者对各个领域超一流的达人的特征进行了一些归纳:

一是十年训练法则,如果一天训练两三个小时,每天坚持训练,大约需要十年时间。

二是高水平的训练者会采用张弛有度的方法,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保证有效训练时间的质量最大化。

三是达人因为喜欢一件事情而沉迷其中,并发现不断练习能取得进步,于是便坚持练习,形成良性循环。但没有证据证明这是天生的,能脱离环境和后天努力。

四是智商对于预测能否成为达人不起作用。

五是身体能力的优势是从小训练的结果,而非异于常人。

六是有些自闭症、失读症患者表现出来的异常能力告诉我们,成为天才并非依靠固定的遗传基因,只要环境合适,灵活运用自身拥有的、被他人认为是缺陷的认知特征,每个人都有可能展现出普通人所不具有的能力。

七是创造性很多时候并不是创造出完全不存在的要素,而是通过未曾有过的方式来组合已经存在的要素,用自己独特的风格来解决问题。

八是达人拥有多年努力钻研获得的广博知识,以此为基础培养出自己独特的直觉,并具有批评性思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分析能力、毅力等优良品质,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合理设定目标,也就是理解所在领域的超一流达人应该有怎样的表现,清楚自己现在所处的水平与超一流达人之间的差距,清楚了解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弥补这样的差距。

书中还从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探究了构筑知识体系需要的条件,强调了主动学习、不断调整、活学活用的重要性,还介绍了有好奇心的孩子的培养方法,强调了“快乐的、游戏本身就是目的、自愿的、主动的、脱离现实的”互动游戏、对态度而非结果的表扬、父母从自己做起等方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笑来、李叫兽、成甲、Xdite联袂推荐
电子书|获取《深度学习:彻底解决你的知识焦虑》.epub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Rhonda Blair(美):意象与动作
数学认知中的具身进路及其哲学观初探
农村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与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