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和你赛跑的不是人——关于互联网技术

读罗胖《迷茫时代的明白人》摘抄笔记        

这轮就业危机的背后,不是技术带来的繁荣和增长停顿的结果,而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结果。就好像房间里突然闯进来一头大象,这头大象横冲直撞,把这个房间里所有的坛坛罐罐打的稀里哗啦。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面对的情况。



       这头大象是什么?这头大象就是互联网以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它的出现,使得我们很多人原来赖以生存、糊口的那些工作突然一下子蒸发了,消失了。

       要知道,这一轮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新技术,这一轮是底层技术革命。互联网是什么?互联网根本不是什么新媒体,它是母媒体,原来的媒体样式都要重新换一个地基,在上面重新运行。所以,这一轮传统媒体遇到的危机,我们只能用一个中国人才能听懂的话来描述——强制拆迁,异地重建!不管你是什么媒体,都必须把自己的每一个血管、血肉,在这个基础上重新搭建起来,获得重生。如果传统媒体不去应对这个全新的技术,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我们今天从失业这个角度,看看互联网到底在对我们干了什么,将要对我们干什么。

我们低估了互联网——哪些职业会被冲击?

       2004年有两个经济学家,他们当时也认识到互联网对人类的就业会带来一次大冲击,所以趁冲击还没有来的时候,先排排座,看哪些产业会被冲击,哪些产业相对是安全的。

       他们认为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可能够呛,比如说写代码、大规模的运算,这些职业是危险的。
       安全的是什么?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驾驶。一个人开车的时候,眼观八路耳听八方,接触、处理的信息那是海量的,所以开车这个事互联网暂时是搞不动的。

       6年之后的2010年,谷歌宣布,成功研发了自动驾驶汽车,这辆自动驾驶汽车在美国的几个州跑了十几万英里了,只发生了一起轻微交通事故——还是有人驾驶了它。这就证明这个技术已经成熟了。在汽车上装上各种传感器,增加预算速度,每秒20次测探周围所有移动物体的状态,再反馈到电脑的中枢,以次来控制车体的运行。这就是计算能力,包括网络能力、各种能力进步的一个结果,从预言不可能到真正实现只花了6年。

       那这个事对就业有什么影响呢?司机可能会失业。还有呢?意味着没有驾照,也可以开车。那么这对汽车销量是好呢还是不好呢?罗胖子的判断是——作为代步工具的汽车可能会退出消费者的清单。
       

       因为,满大街都是无人驾驶的汽车,我们可以靠互联网预定,你到哪里来接我,送到哪里,手机上下载一个APP,我上车然后下车,它就可以接待另外一个客人了。所以无人驾驶可能不会增加汽车的拥有量,二是让汽车进入一种共享经济的状态,让它变成一宗公用的出租品。
       结果呢,就是现在汽车产业里的半壁江山,将会在无人驾驶汽车普及后整体消失——搞销售的,搞品牌的,搞市场的,搞客户俱乐部的,一直到所有的营销渠道,4S店,汽配、维修、保险等,这么庞大的产业群落都会消失。
       而且,车如果有问题,自己会去维修,修理厂完全可以建在一个密闭的低下防空洞里,不需占用街边店面资源。

       我们以为互联网的浪潮对就业的冲击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能比较温柔,但现在看来,很可能是惊艳的一枪,把社会扎出一个血窟窿。

技术性失业

       西方有句谚语:“如果马能投票,汽车就不会诞生。”在汽车诞生之前,仅英国就有200多万匹马,如果马要捍卫自己的工作岗位,投票把汽车废止掉不就完了么?这个想法可以有,而且每个时代都会有,但是很可惜,永远不会得逞。

         19世纪有一个经济学家叫巴斯夏,这个人以幽默著称。又一次,从巴黎到马德里修了一条铁路,波尔多这个地方的议员就跟中央政府反映,说一修这条铁路,我们当地的搬运工人就没饭吃了,我们法国经济不就完蛋了么?所以我们提议,这条铁路别一次性修到底,咱们在波尔多断一下。这样,我们所有的搬运工人都有饭吃,我们当地的经济就能繁荣了,好不好?

       巴斯夏听到这个建议后,说,你们的想法太保守了,断一下哪能过瘾呢?沿途都断掉好了,每修一个镇就断一下。看来铁路不是好东西,剥夺了大家的就业机会。 巴斯夏向来喜欢用反讽来陈述他的经济学观点。

       法国当时推出了一些政策,比如说一看外国的东西太有竞争力了,进口的东西会抢走法国人的工作,就加关税,组织进口。巴斯夏就说,我太赞成了。咱们把法国所有的好斧头、大斧头全扔了,改成小斧头,最好磨都不磨,是钝的,让人去砍树。原来一个人一天可以砍掉的树,现在得三个人三天才能砍掉,这样劳动增多了,财富就增多了嘛!

       这些例子,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要品尝的苦涩。那就是,随着我们聪明才智的发挥,我们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而这些新技术在生根、发芽、长大之后的一瞬间就要反扑过来,对人类狠狠咬一口,把我们原来赖以存活的工作抢走。 

       20世纪初,著名的经济学家的凯恩斯,就说过一个词——技术性失业。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用聪明才智发明的这些技术,反过来会使我们失业,这是一个未来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壮大的趋势。

技术将带来灾难性的失业


       技术肯定能带来繁荣,这无需讨论。
       但是,技术又会带来灾难性的失业和经济悲剧。
       这两个观点矛盾么?不矛盾!


       技术能带来总量的增长,但也会带来财富的重新洗牌和不均衡加剧。
       例如,美国经济在互联网和其他新技术的推动下,在过去十几年间暴增了几万亿美元,可是美国家庭的平均收入水平的中位数不升反降。为什么呢?因为机器冲进来替代了我们大量的工作。


       比方说,那些如雷贯耳的大公司,它们确实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可是他们不招人呀。脸书,炙手可热,但只有几千员工。推特,就是美国的微博,员工有几百人。维基百科,57人,里面还有几个律师。一个个蜚声世界的大公司,就这么点就业情况。


       苹果,2012年市值全美第一,本土员工4万多,全球6万多。而1960年,美国最大的公司通用汽车,在本土有职工60万人。


       换句话说,即时公司规模一样大,现在的公司利用新技术只需要原来的十分之一的员工,甚至更少。那么原来那些人能去哪里?他们失业后,我们的社会结构又没有为这种新技术闯入后创造出全新的就业岗位,让这些被挤出来的人有饭吃,那社会的动荡、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衡不就是近在眼前么?

       这并不奇怪,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过这种场景,当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原来产业部门里面的就业人口就会被大量的挤出。比方说1800年,90%的美国人都是农民,可是到了1900年,只有41%的农民,又100年过去了,美国如今只有不足2%的农业就业人口,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下降。也就是受,200多年的时间里,大部分美国人口都从农业部门里被挤出来了。

       可是要知道,在前几轮的技术革新对人的就业岗位的替代中,我们是有时间做出反应的,农业是用了200多年才把人挤出去的。可这次不一样,因为互联网技术太狠了,它挤出就业人口的速度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挤出的速度怎么描述呢?可以用两个术语。一个叫“下半盘效应”,一个叫“荷塘效应”——前几天荷叶蔓延的似乎挺慢,可以某一天忽然就占满了整个荷塘。——翻倍效应。

       现在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恰恰就是一个翻倍的技术——摩尔定律。但问题是,不是计算速度翻一倍,而是IT行业领域的所有技术指标都在按照这个速度翻倍。


       也就是说,过去200年的时间,用几代人的命运去承担的一场失业,然后再重新找到工作这样一个艰难的历程,我们现在用一代人的生命就要全部承担起来。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悲催的命运、失业的命运,也许就近在眼前了。

这一轮危机怎么破

       《与机器赛跑》这本书的作者也挺有意思的,他说原来没想到写这么一本书,想写的是对互联网新技术的讴歌,毫不保留的赞美。但写的过程中,资料搜集的越多越觉得可拍,因为这一次巨大的技术进步带来的很可能是人类的巨大灾难。这种迷茫感正在笼罩着全球,不仅中国的年轻人,米国欧洲的都一样。

       比如,占领华尔街运动,这个运动有两个特殊的地方。一是,没有人组织。而是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的运用。二是,这个运动没有具体的指责的方向。他们在指责谁?这些老板,都是在合法的框架下做着合法的正当生意。你抗议什么?虽然所有人都知道,现在社会非常的不公平,经济学家到广场演讲,说1%的人占据了99%的财富。又如何呢?怎么改变?
       即使社会再分配改变了贫富差距,但是,能解决社会心理的不平衡么?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曾说过:任何一个国家,不管它多么赋予,都浪费不起人力资源。浪费就是失业,因为失业导致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军心涣散,一种非常灰败的社会氛围,而这种氛围恰恰是大规模社会危机的源头。

罗胖子的两点建议:

之一:放弃追求地位,转而追求联系

       根据莫拉维克悖论,人工智能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很奇怪,人类觉得很简单的事,譬如人脸识别,这总复杂的模式识别,人工智能难以实现。而人类觉得特别难的逻辑推演,对计算机来说就不叫事。


       这就引出了结论:工作往哪里找?不要按照工业社会给我们划定的那个社会金字塔的结构去找,试图爬到更高处,那里也许会被大水冲掉的,比如工程师。但譬如说大厨,尤其是中餐大厨,就是非常复杂的模式识别的工作。还有花匠,你看着好像很低端,其实这恰恰是机器暂时替代不了的。


       还有一些工作,就是需要与人交流的工作,也是机器替代不了的。譬如美发师,护士等。人和人之间联系的工作,未来恰恰可能是无法被替代掉的,而那些在原来的工业社会中社会地位比护士要高得多的医生,却很可能被取代掉。
       从追求地位到追求连接,这是在未来职场中求生的一条路。

之二:放弃追求效率,转而追求趣味

       “冥律“,就是只要一个系统,所有的因素都在追求效率的时候,这个系统就会呈现出一种非常不均衡的分布状态。譬如微博中的大V,当所有人都愿意加他关注的时候,那么新进来的人就会觉得,这么多人关注了他,我为了获得收集信息的最高的效率,也不得不关注他。


       同样,冥律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旦出现太平盛世,渐渐的就会出现贫富分化?这是一个经济学上的铁律,不是哪个富人心黑导致的结果。


       而互联网时代让冥律这个历朝历代、古往今来都起作用,导致社会不公平的魔鬼的作用力更大。譬如,一个歌手如果爆红,那么他就会成为全球举行,他的收入就会比第二名多几倍!

       怎么对抗冥律?很简单,从根源上,不追求效率就好了。


       例如做麻辣烫,跟效率没有关系,有的就是趣味,这种跟效率无关,仅仅跟个人口味、个人兴趣、个人的特定领域的取向有关的生意,可以永远做下去。


       对待冥律,让每一个小群体靠兴趣、价值观、心灵的追求、趣味的表达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一个小而美的商业形式,这就是未来人不会被机器替代的岗位的选择。 


       在这个悲观的大背景下,罗胖子忽然想起来了王国维先生提到的悲剧的三种类型。

       第一种,故事里面穷凶极恶的大坏蛋,这种悲剧水平最低。第二种类型,是天命所定,譬如项羽。第三种,最高级的悲剧,就是没有坏人,甚至没有什么命运的问题,都是普通人,平凡人,甚至都是好人。但是因为这些人一起创造的格局,导致了一种巨大的悲剧。 这才叫悲剧中的悲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和你赛跑的不是人
人工智能青铜时代,哪些人会先失业?
人工智能会导致大规模失业吗
陈根:人工智能会不会导致我们失业?这个问题到底怎么看?
章文光、贾茹|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困境:提升效率、辅助与替代决策
互联网大会马云致辞:新技术让人的工作得以进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