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学习笔记第38章-君子以厚德载物:不令一物伤天理,仁爱方知真宰心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rang)臂而乃(从帛书本)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从帛书本),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泊(从帛书本);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共81章,前37章是《道经》。从这一章开始到第81章是《德经》。本章是《德经》第一章。

本章楚简本缺失,个别表达从帛书本。在王弼本中“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后紧跟着一句“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而这在帛书本中是没有的,是王弼本中多加的!在本章我们没有保留,我们在道德第18章的学习笔记中引述时保留了此句。但事实上这句话是画蛇添足的。因为真正的德不分高下,德就是“上德”,不存在“下德”,因为下德已经不是德了!老子开篇就说“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简化的说就是“下德是无德”,所以下德根本不是德。所以本弼本是加的多余了。

这一章在历史上都是非常难解的一章,笔者各种途径查阅了解释,都有样那样的缺陷,无法以理、以逻辑服人。这一章历史上属于最难解的一章之一。主要有三点:第一是对诸象“攘臂”、对“乃”和对“前识者”的解释,至今在学理上还有争论甚至未有定论;第二是对“无为”的理解绝大多数人是完全错误的,理解成什么都不做简直就是笑话。此外还有对“无以为”和“有以为”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门;第三是太多的解释放在单独一句中看似有道理,但放在章节中从章的整体意思上看,完全缺乏逻辑,肯定不是老子想表达的意思!所以,要很好地学习本章,我们需要慢慢来,先对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我们做一下说明再开始本章的解读吧,力图给大家一个意思准确、前后逻辑贯通,符合本章上下文文脉的理解吧(本章笔者的解读自己感觉是完全通了哈,否则也不会发出来):

一、先来大体上理解一下道、德、仁、义和礼

>:万事万物的总规律、总根源解决的是存在的因与存在本身间的关系。道承载着一切,是自然规律。道是总根源,层次最高。

>会意字,品行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当然包括人)间的关系。德:道之用,是人们对道(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体现在做事上对道的运用即道之用,这是道与德的区别。德可解释为道德规范、品行、操守,代表着美好的、受人尊敬的东西。德:会意字,本意是七曜(yao)即日月星金木水火土的运行。在甲骨文中,左边是彳,表示道路,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即遵循规律也即遵循道,是对道的运用,所以甲骨文中德即“行正、目正”。在金文中的会意就更全,在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遵循本心、遵循规律就是德,所以金文中德即“行正、目正、心正”。儒家以“温、良、恭、俭、让”为修身五德,而兵家以“智、信、仁、勇、严”为将之五德,总之德是美好、高尚的东西。德是道之用,所以层次比德低,但德是最接近于道层面的东西。

>仁:会意字,人与人间的亲爱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爱、善、仁爱。《说文》中说“仁,亲也”。仁的核心是指人与人相互亲爱,是一种道德范畴,隶属于德;指人与人相互友爱、帮助、同情等。仁:会意字,二人,意思是两个人在一起,两个人愿意在一起,表明相互之间都有亲近的要求,否则就不会走在一起。显然本义是指两个人亲近友爱。另说:仁,左为人,左为两横,代表天、地,合在一起是指做人要效法天地。仁,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在道来看不一定是符合道的------道没有分别心,所以层次肯定比道低;在德看来,仁是其中的一方面,所以层次比德也低

>义:会意字,本义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解决的是我或我们该不该做的问题可以理解为正义、公正。是一种道德范畴,隶属于德。义的繁体字是義:我上面的羊,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羊上边两点左右均分,中间也是左右对称,象征公平。第二种解释是祭祀的羊,表达的是信仰。而下边是持戈的武士,也可以是我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为了公平或信仰或正义而战斗,对个人则是为了我认为的正义或公平或信仰而战斗,对团队是为了我们认为的正义或公平或信仰而战斗。注意,义是我或我们该不该做,那么对我对我们是正义公平正义的事,在仁看来不一定是正义公平正义的,所以义的层次比仁低。

>礼:会意字,可以理解为仪礼、礼法、礼制。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说文》中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的中心是社会关系,解决的是“调整人与之间关系”的准则问题。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礼包括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包括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包括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礼是不管应不不应该做,都应当遵守,所以其层次比义低。本章中说的“乱之首”意思是说是混乱的开始,自礼开始层次再往下的社会就是混乱的社会了!

二、先来统一下被很多人误解了的意思

第一是“无为”:它深刻的含义是顺乎自然合乎于道的有所作为!而不是很多人理解的什么都不作为的意思。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道,都是由道化生而来的,所以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要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是什么呢?老子在第25章就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地的、本然!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2章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悟道的人做事就应该顺乎自然才合乎于道。老子对领导者说的“无为而治”就是让领导者一定要按照事物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即使万物各适其性,才是符合道的本然状态,万物才能正常生发,而不是通过妄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现在我们应当通透地明白了“无为”决非什么都不做!是不妄为、不胡乱作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地,对顺乎于自然合乎于道的事老子认为必须做而且要比谁都更要积极地做!这更有利于万物的生发!

第二是“无以为”和“有以为”:“无以为”主是没有私利的意思;“有以为”就是有私利的意思。老子在道德经第2章说“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在第34章说“道泛兮,其可左右。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很多地方可以看到道不图名、不标榜功绩,没有一点点私欲,只是在背后默默地润化万物。特别是在第10章老子由大道及人说的就更直接了:他说“明白四达,能无以知乎?”意思是说,太阳就像大道一样让它的光芒照遍四方,能做到像太阳那样不要大张旗鼓的让所有人都知道吗?言下之意是像太阳依道而行:没有偏私、没有分别心、没有企图心的默默地普照万物,它润物细无声,它没有见人就说,嗨,你们都要知道,就是我带给了你们光亮!你们要感恩我呀。所以“无以为”的深刻含义是:没有为了实现个人功利的有所作为(其中:无:没有;以:以什么为目的;为:作为)。明白了“无以为”那么“有以为”的深刻含义就是:为了实现个人功利而有所作为。

第三是“为之”:主观作为,具有强行为之、片面性为之的含义。本章中可以理解为“竭力推行”。

三、现在我们来一句句抽丝剥茧式地理解一下本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说“上德之人的作为顺乎自然合乎于道,不刻意地作为使自己看上去好像有品行的样子 (潜台词是没有为了实现个人功利而有所作为),所以是真正的有德;下德的人的作为不顺乎于道合乎于自然,而刻意地作为使自己看上去好像没有失去品行的样子(潜台词是有为了实现个人功利而有所作为),所以并不是真正的有德”。

老子的这个开篇通过论德的方式,告诉了我们非常重要的一点给出个两个判断准则即:第一个准则是:是否顺乎于自然合乎于道的作为。如果遵从这一点老子称为“无为”,如果不遵从这一点,老子称为“为之”。特别说明一下:如果“无为”你非要坚持理解成不作为,那也当理解成是不违背规律的作为;第二个准则是“不要为了实现个人功利而有所作为”。如果遵从这一点,老子称为“无以为”即无私利,如果不遵从这一点,老子称为“有以为”即有私利。把握住这两个准则对于理解句意非常有帮助,因为德、仁、义都是这两个准则是否遵从的组合。

我们刚刚从上一句知道了判断一种作为好不好的准则有两点:一是做事是否顺乎于自然合乎于道的有所作为,二是是否是为了实现个人功利而有所作为!而德是道之用,是道在“万事万物”上的具体显化,根据这两个准则,老子说:“上德无为(顺乎自然合乎于道的有所作为:即‘无为’)(却)无以为也意思是说“从上面这两句话可以提炼出两个我们应当遵守的准则:即顺乎于自然合乎于道的有所作为即‘无为’和‘不是为了实现个人功利而有所作为’即“没有私利”,这两个准则正是我们在作为的时候应当秉持的两个道性。根据一个人是否遵从了这两个道性的差异,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修养境界分为三个层次(其实还有一个层次的人我后面再说)。第一个层次的人是上德之人,这类人是两个道性兼而有之的人,这个层次的人就是我刚刚提到的上德之人!上德的人应当是守道而为的人即:上德之人是顺乎自然合乎于道的有所作为而且是没有私利的人”。读到这里,看看下文,逻辑清楚的同学可能敏感地发现了,两个道性标准,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2的2次方应当有四种人呀!为什么笔者说是三种呢?笔者和老子都难道在逻辑上错啦?没错!根据排列组合,老子在本章中没提到的另一类人是“无为” “有私利”的人呀!看到这种逻辑的人,我给你点赞!其实你看到貌似漏掉的那一类人实际上就是这个第一个层次的人!这是个自然的逻辑推论:因为我们知道“无为”的人是指顺道而行不违背大道的守道的人!这种人怎么可能会“有以为”即“有私利”呢?他肯定是“无以为”即没有私利的人嘛!老子的逻辑感是不是满满的!!!至此,我们是如此精准地理解了这句话,后面的话就非常好理解了!

上仁为之(竭力推行)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意思是说第二个层次的人是上仁之人,他是两个道性只遵从了‘没有私利’这一个道性而没有遵从另一个道性的人,因为他‘为之’了,因此这类人违背了‘顺乎于自然合乎于道’让万物自然生发的道性,他竭力推行仁爱,虽然他确实是没有私利的作为。所以这类人是属于第二个层次的人;第三个层次的人是上义之人,这类人是两个道性都没有遵从的人,不但‘为之’而且还有私利!他竭力推行正义(注意个人或团体的正义不一定是符合道的正义),而且是有私利的作为。所以这类人是属于第三个层次的人”。

从这句话中显然可以看出,上义的人是笔者在上文总结的那两个道性都没有的人!上义的人竭力推行正义(为之)而且有私利(有以为),你的正义未必是我的正义,你有私利我也有私利,各有各的价值观各有各的私利,凭什么我要信任你或你那个圈层的人的所谓的正义呢?于不不信任就产生了!老百姓是不相信他的正义也因此不会忠诚于他所谓的正义,所以是一定会有人跳出来反对的。显然的结论是,上义之人自带忠信不足!于是你就撸起袖子抡起胳膊气急败坏,可我不听不听就是不听,你能拿我怎么样 (所以后来由礼演变成了法!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这扯远了,所以笔者用了括号括起来了) ?!不听是吧?我来收拾你!于是上义的人制定了礼制!告诉天下的人,必须遵从!不遵从就收拾你。你看,礼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吧,我们来总结一下由义产生礼的动力学原理:上义(为之 有私利)竭力推行正义的价值观 人都各有各的私利与价值观>>导致不信任你的价值观>>导致不忠诚于你的价值观(至此阶段忠信不足了)>>不信不忠导致不听话>>导致你想强推下去>>导致“莫之应”的反对>>进而导致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终找到了方法即是礼制------礼制自动产生了!可怕的是这个动力学的过程还没结束,由于礼制这个方法的目标对象是全体的、其手段是有点强制性的,所以推行礼制>>导致了“莫之应”的反对>>于是你攘臂而乃之(捋起袖子露出胳膊情绪激动、气急败坏地想让人遵从)即强制让人遵从!正是因为这个由义到礼再到强制的动力学原理,所以老子写道: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笔者释为应者寥寥)也,则攘臂(攘rang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情绪激动,笔者译为撸起袖子抡起胳膊情绪激动)而乃(通行本为扔字,笔者从帛书本中乃的写法。《说文解字》中说乃:‘曳词之难也。象气之出难’:曳,是逆行,不顺畅意思。不顺畅的说出话来。直意理解是:舌不应口,语无伦次,呼吸困难。笔者意译为气急败坏的样子)意思是说“我刚已经给大家说了三个层次的人。其实啊,还有一种层次的人,咱们称之为第四个层次的人吧!第四个层次的人是上礼之人,这类人和上义之人一样都是两个道性都没有遵从的人,但由于义会自动产生出不信任进而产生不忠诚,而不忠不信,就会导致没人听这类人的话,没人听这类人的话,这类人就会自然想到强制推行。于是这类人就想到了一个强制推行的办法即制定礼制,于是这类人即上礼之人竭力推行礼制却应者寥寥!于是这类人捋起袖子露出胳膊情绪激动、气急败坏地想让人们遵从,效果当然是然并卵矣!”。讲完了四个修养的层次,老子对上面的论述做了个总结,他说: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意思是说“对上述我们做个结论吧:所以说一个人如果失去了道性就是到德这个境界了。我前面说过了德是遵从两个道性的,如果‘为之’了虽然你‘没有私利’,那就是失德了,然后就到仁这个境界了。如果仁的境界中再失去了‘没有私利’,那就是失仁了,然后就到义这个境界了!而义前面我们说了会天然导致礼制的产生,那就是失义了,然后就到礼这个境界了”。在笔者这个理解中,要明白两点:第一点是,从德到仁到义到礼是一个不断失去“无为”或“没有私利”的演变关系,在本句中逻辑上是环环相扣,而且是呼应前面对上德上仁上义上礼的论述的!所以逻辑感是非常强的!第二点是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大道是总根源,德是道之用,是道的外在显化,所以德性几近于道性,但它确实绝非道本身。但由于接近于道,逻辑上看德应当是完全守道的并没有失道,意思是应当是肯定德的!而且从“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这句话感觉德是非常美好的东西,所以似乎不应当有这句“故失道而后德”在语感上感觉是否定德的话。那么为什么会有这句呢?老子是否定德的吗?并非如此!老子是肯定德的!但不肯定的是假德、伪德也就是老子说的“下德”。所以“故失道而后德”中的“德”字是失去了道的“伪德”的意思!而“失德”中的“德”字是“上德”的意思,是真德!要仔细体会这种意象哦!现在可以顺出一个本句中潜藏的、细微的、不容易为人所发现的逻辑:即本句中的前一个“德”字是伪德,后一个“德”字是上德;同理,前一个“仁”是“伪仁”,后一个“仁”是“上仁”;前一个“义”是“伪义”,后一个“义”是“上义”(这个潜藏的逻辑关系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我们后面理解“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的关键密码!而解开这句话关键是对“前识者”的理解)。所以,老子并非像太多的没读懂老子的人说的那样反对德仁义!老子是非常肯定“德仁义”的。老子反对的德是伪德、反对的仁是伪仁、反对的义是假义。不过老子应当是反对礼的!为什么反对礼?因为:“夫礼者,忠信之泊,而乱之首”。

为了理解这句话,我们有必要再回顾一下上文中的由义到礼的动学原理:“上义(为之 有私利)竭力推行正义的价值观 人都各有各的私利与价值观>>导致不信任你的价值观>>导致不忠诚于你的价值观(至此阶段忠信不足了)>>不信不忠导致不听话>>导致你想强推下去>>导致“莫之应”的反对>>进而导致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终找到了方法即是礼制------礼制自动产生了!可怕的是这个动力学的过程还没结束,由于礼制这个方法的目标对象是全体的、其手段是有点强制性的,所以推行礼制>>导致了“莫之应”的反对>>于是你攘臂而乃之即强制让遵从!”这个原理的作用效果还没结束,我们在“于是你攘臂而乃之即强调让遵从!”后接龙一下就是则必然导致反抗>>反抗的结果是天下大乱老子想到这里,他悟出了一个深刻的、常人难以理解的大道理:即天下大乱的起点是礼,礼是乱之首!再向上追源头:我们来看看我们是怎么从义走到礼这个境界上的呢?根据上述动力学原理分析,我们发现根本的原因是义一定会必然地导致忠信不足,进而到天下大乱。于是,老子终于总结出了一个逻辑公式:义 忠信不足=礼,这个公式的一个推论是礼天生忠信不足!想到这里,老子对礼做出了定论,他对礼补充说明到:

(发语词)礼者,忠信之泊,而乱之首意思是说“说到礼啊,它是天生忠信不足的,它是社会混乱的开始”。注意,这里的“首”字不能理解成“源头、根源”因为根源向上追上去是道的缺失。所以这里的“首”一定要理解成“开始、起点”的意思才更精准。这句话,注意,是对礼的补充解释。如果没有这句话,那么“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之后就是老子的总结性结论了,老子总结到: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前面笔者提过一句,笔者认为理解这句话的关键点是对“前识者”的准确理解,而对“前识者”的准确理解需要知道一个潜藏的逻辑,这个潜藏的逻辑是藏在“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而乱之首”这句话中的:这句中前后出现的两个“德”字意思是不同的!两个“仁”字的意思也是不同的!两个“义”字的意思也是不同的!两个“礼”字的意思也是不同的!句中的前一个“德”字是伪德(因为失道了),后一个“德”字是上德(因为是失德前的德);同理,前一个“仁”是“伪仁”,后一个“仁”是“上仁”;前一个“义”是“伪义”,后一个“义”是“上义”;前一个“礼”字是“伪礼”,后一个“礼”字是“上礼”。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可以来理解“前识者”,要一个一个字的理解。“前识者”,其中“者”字是指代“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一句中的八个字即2个德字、2个仁字、2个义字和2个礼字的;其中“识”字是动词,表示认识到、体会到、知道明白的意思;其中的“前”字是修饰界定“者”的,是指向前一个德字、前一个仁字、前一个义字和前一个礼字的,即“前”是指向“伪德”、“伪仁”、“伪义”和“伪礼”的!所以“前识者”合起来理解就是“认识到的伪德、伪仁、伪义和伪礼”。有了对“前识者”的理解,这句话“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就非常好理解了!意思是说“总而言之,仔细体会我们刚刚做出的这个结论中分别两次出现的德仁义礼八个字,我们可以体会到,前一个即上面结论中首次出现的德字、仁字、义字和礼字这四个字分别是指伪德、伪仁、伪义和伪礼,这些只是道的表面浮华而矣,并不是真正的道,它们都离失了道,因而是愚昧的开始:你看表面浮华的伪德开始层次不断下滑到表面浮华的伪仁、表面浮华的伪义和表面浮华的伪礼,礼之后简直就是混乱了,是不是很愚昧啊”。常见大多的对“前识者”的理解是先知先觉的人,不觉得太突兀了吗?没头没脑莫名其妙的一句!说不通!反正笔者查阅过太多对这个词的各种解释,都放在本章中文脉不通。所以笔者对“前识者”的理解思考了很久,差点想按常见的意思理解拉倒。但终究有强迫症。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悟出了意思,顺出了逻辑!这三个字可以说是道德经中在理解上最纠结笔者的三个字。言归正转哈。做完这个总结后,老子对有作为的人提出建议,他说:

是以大丈夫(大丈夫,指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的男子,为了和上文我们理解为‘作为’的‘为’字呼应,笔者解释为‘有作为的人’,但绝对不能理解成‘悟道的人’,因为悟道的人怎么可能沦落到仁义礼的层次呢)居其厚,不居其泊(通薄字);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意思是说所以,有作为的人应当追求那些符合道的敦厚质朴,而不追求那些不符合道的表象东西;要追求那些代表着敦厚质朴品质的真正的德仁义礼,而不追求那些代表着表面浮华的假德假仁假义与假礼。总而言之,有作为的人,要舍弃表面浮华的东西而坚守敦厚质朴的东西”。注意这里“居其厚,不居其泊”要理解成一般意义的取舍,因为我们给人提建议的时候大家一般是先讲大道理的嘛,然后再回归到具体的事上的嘛。因此后一句“居其实,不居其华”要理解成具体的取舍什么,而且看这里的“华”字,它也是在提示着我们:这儿的“华”字所指向的显然与前文中的“华”字所指向的是相同的,而前文中的“华”字显然指向的是假德假仁假义与假礼。所以才如是理解。觉得更精准。

所以,我们来完整地理解一下本章吧:不过为了让大家看出环环相扣的逻辑,我们加了连词连句,但为了清晰呈现对原文的直译,笔者加红直译的字: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泊;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完整的意思是说上德之人的作为顺乎自然合乎于道,不刻意地作为使自己看上去好像有品行的样子(潜台词是没有为了实现个人功利而有所作为),所以是真正的有德;下德的人的作为不顺乎于道合乎于自然,而刻意地作为使自己看上去好像没有失去品行的样子(潜台词是有为了实现个人功利而有所作为),所以并不是真正的有德。从上面这两句话可以提炼出两个我们应当遵守的准则:即顺乎于自然合乎于道的有所作为即‘无为’和‘不是为了实现个人功利而有所作为’即“没有私利”,这两个准则正是我们在作为的时候应当秉持的两个道性。根据一个人是否遵从了这两个道性的差异,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修养境界分为三个层次(其实还有一个层次的人我后面再说)。第一个层次的人是上德之人,这类人是两个道性兼而有之的人,这个层次的人就是我刚刚提到的上德之人!上德的人应当是守道而为的人即:上德之人是顺乎自然合乎于道的有所作为而且是没有私利的人。第二个层次的人是上仁之人,他是两个道性只遵从了‘没有私利’这一个道性而没有遵从另一个道性的人,因为他‘为之’了,因此这类人违背了‘顺乎于自然合乎于道’让万物自然生发的道性,他竭力推行仁爱,虽然他确实是没有私利的作为。所以这类人是属于第二个层次的人;第三个层次的人是上义之人,这类人是两个道性都没有遵从的人,不但‘为之’而且还有私利!他竭力推行正义(注意个人或团体的正义不一定是符合道的正义),而且是有私利的作为。所以这类人是属于第三个层次的人。我刚已经给大家说了三个层次的人。其实啊,还有一种层次的人,咱们称之为第四个层次的人吧!第四个层次的人是上礼之人,这类人和上义之人一样都是两个道性都没有遵从的人,但由于义会自动产生出不信任进而产生不忠诚,而不忠不信,就会导致没人听这类人的话,没人听这类人的话,这类人就会自然想到强制推行。于是这类人就想到了一个强制推行的办法即制定礼制,于是这类人即上礼之人竭力推行礼制却应者寥寥!于是这类人捋起袖子露出胳膊情绪激动、气急败坏地想让人们遵从,效果当然是然并卵矣!对上述我们做个结论吧:所以说一个人如果失去了道性就是到这个境界了。我前面说过了德是遵从两个道性的,如果‘为之’了虽然你‘没有私利’,那就是失了,然后就到这个境界了。如果仁的境界中再失去了‘没有私利’,那就是失了,然后就到这个境界了!而义前面我们说了会天然导致礼制的产生,那就是失了,然后就到这个境界了。说到啊,它是天生忠信不足的,它是社会混乱的开始。总而言之,仔细体会我们刚刚做出的这个结论中分别两次出现的德仁义礼八个字,我们可以体会到,前一个即结论中首次出现的德字、仁字、义字和礼字这四个字分别是指伪德、伪仁、伪义和伪礼,这些只是道的表面浮华而矣,并不是真正的道,它们都离失了道,因而是愚昧的开始:你看表面浮华的伪德开始层次不断下滑到表面浮华的伪仁、表面浮华的伪义和表面浮华的伪礼,礼之后简直就是混乱了,是不是很愚昧啊。所以,有作为的人应当追求那些符合道的敦厚质朴,而不追求那些不符合道的表象东西;要追求那些代表着敦厚质朴品质的真正的德仁义礼,而不追求那些代表着表面浮华的假德假仁假义与假礼。总而言之,有作为的人,要舍弃表面浮华的东西而坚守敦厚质朴的东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文王姬昌《周易》

不令一物伤天理,仁爱方知真宰心

——宋.司马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三十八、三十九章
《道德经》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
《道德经》第38章 上德不德 原文和翻译
老子对人性的认识
《道德经读书笔记-第三十八章》
微头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