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析楹联通则
第一条 用字的平仄声调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1)在近古与近代通行的韵书中,字分四声,“平声”不分阴阳,统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三种声调为“仄”;
(2)现代汉语字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声、今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二条 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交替。
如:青山/不语/花含/笑
绿水/无声/鸟作/歌
二、四、六字处平仄交替,上下联相同位置处平仄相反。
第三条 语句的语流节律按“二字而节”的常规节奏安排。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是不变的,可据联文表达需求、作者态度表现与诵读需要组织或划分为种种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一副楹联,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如傅山题 晋祠云陶洞联:
竹雨 松风 琴韵;
茶烟 梧月 书声。
为按二字一顿的常规节奏安排。
而王勃的名句:
秋水 共长 天一 色,
落霞 与孤 鹜齐 飞。
如果按二字一顿的常规节奏读,会很别扭,且“长”与“孤”粘律。于是,我们采用意顿,即平时说的按意节划分。即读成
秋水 共长天 一色,
落霞 与孤鹜 齐飞。
霞、鹜、飞与水、天、色平仄相反。
(关于意节说,详细请见补充资料)
第四条 使用领字,在上下联相应位置要一致,词性要相同,允许不拘平仄相反律,且不与被领词语一起计节奏。
如:望天外云舒云卷
任庭前花谢花开
“望”“任”即为领字
第五条 原则上按现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词性分类属对。据历史上诗联家创作、鉴赏实际,允许异类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① 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一是不及物动词有时可当作形容词用;二是形容词有时可活化为动词
如:林则徐撰放鹤亭联:
世无遗草真能隐
山有名花转不孤
“隐”为动词,“孤”为形容词。
又如:左宗棠撰冷泉亭联: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冷”为形容词,“飞”为动词。

② 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如:窗含新绿
室纳墨香
“新”为形容词,“墨”为名词,但“新绿”“墨香”为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所以可以。
③ 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月在林间挂
风从幽处来
此处“林间”“幽处”作状语
④ 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介词、连介词与助词、联绵字等常见形式;
同义连用字:如
清杨芳自题一联
忌我何常非赏识;
欺人毕竟不英雄。
“赏识“为动词”,“英雄”为名词,但“赏识”和“英雄”为同义词连用,所以可以。
反义连用字:如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联中的“天地”“有无”
在这里,引用一个“当句对”,也叫“句中自对”的概念。
⑤ 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如:东西南北八方客
春夏秋冬四季花r>东西南北为方位类名词,春夏秋冬时令类名词。
第七条 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无情对也应列入此条。
第八条 避忌:
① 合掌。
把左右手掌合起来,掌心对掌心,指尖对指尖,指根对指根称为合掌。
此理用之于对联就是,上下联意义完全相同称之为全合掌,部分意义相同或个别词意相同称之为半合掌或一处合掌、二处合掌。对联写作应尽量避免合掌,尤其全合掌更是对联大忌。如上文举到这个例子:
布谷声声催懒汉,
子规句句警闲人。
布谷-子规;声声-句句;催-警;懒汉-闲人。此为全合掌。
晨昏三叩首,
早晚一炉香。
晨昏-早晚。此为一处合掌。
有些对联出现个别非中心词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是允许的。如:
万里长征欣比翼,
百年合好喜同心。
欣-喜,合掌,但比重少,可以允许。
② 不规则重字。
上下联中不规则重某一字是不允许的。如:
蛇舞阳春天溢彩,
马驰盛世地逢春。
上下联中不同位置重复使用了“春”字,犯忌。
又如一婚联:
百年恩爱双心结,
百里姻缘一线牵。
上下联同位重复“百”字,也应避免。
但有规则重字,或叫“异位互重”,是楹联创作中一种很好的修辞手法。如:
得似巫好,
能如荷圆。
上联重“山”,下联在同一位置上重“叶”字。当然此联也用了谐音技巧,在以后的对联创作手法上会讲到。
本无月缺月圆,随顺
虽有花开花落,任由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楹联中允许“之、乎、者、也”等虚字同位重复。如南京太平天国天王府联:

虎贲三千,直捣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③ 上联尾三仄、下联尾三平。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

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

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19年春联收集
初学对联必读应知,入门篇
试析联律的“宽”与“严”
【开讲】叶老师讲楹联 第五讲:平仄对立
【冯宝哲】联律的其他规定
【课堂讲义】对联的主要特点和禁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