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芭蕾《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版本和录音版本

创作于1964年,最终定稿于1970年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无疑是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最完美、最成功的交响套曲,不仅可以作为舞剧演出的伴奏音乐,还是可以独立演出的音乐作品。一部有着强烈政治背景的音乐作品,在诞生后连演六十年(其间1976年停演,1992年复排),依然以其音乐魅力博得诸多人的喜爱,即便忽视舞剧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情怀特征,也应该算是奇迹。曾经相同地位的六部舞台剧(交响音乐《沙家浜》因表演形式不同,且一直未复排,不在讨论之列),虽也都陆续复排、上演,能做到不过时的,笔者认为除了《红色娘子军》,也只有《红灯记》。

芭蕾《红色娘子军》经典pose 之一

三条“公认”的观点

众所周知,八部舞台剧从诞生到最后定型,都经历了多年、多人参与的无数次的修改。《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从1964年首演,到1970年拍摄成电影,最终定型,曲作者或自愿,或受命,对多段音乐进行的或大或小的修改,甚至完全替换。本人没有对已经出版的《红色娘子军》舞剧录音制品进行详细统计,在目前条件下,大概也无法进行精确统计,但根据自己手头的资料,所有录音制品大约分五大类:1964年版片段、1970年版全剧、1970年版片段、1970年版音乐的器乐改编曲、目前舞台演出版全剧。

对于这五大类的录音,网络上有三个“公认”的观点:

1、因为1970年版音乐是在旗手的参与下完成的,很多修改和替换,也是旗手直接提出的要求,所以不如1964年版;

2、现在演出的音乐一半来自1964版,一半来自1970版,因此风格不统一;

3、所有全剧录音中,香港雨果唱片出版的王若忠指挥的录音为最佳,最完美。 

作为近二十年,在剧场看过将近三十场芭蕾《红色娘子军》演出(若算上观摩排练的话,应该超过三十场),也看过三遍或四遍1971年拍摄的舞台电影,买了能买到的全部该剧音乐CD的资深非粉,对这三种观点一直都有些话想说,一直因为懒惰,也就视而不见。

 

芭蕾《红色娘子军》琼花(白淑湘扮演)出逃

70版与64版,对比的前提

要对两个不同版本进行比较,私底下认为最起码的应该是对两个版本的完整比较,而不是仅仅比较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片段。《红色娘子军》总共有序、一、二、三、四、五、过、六、尾,一共九个场次,含中场休息,演出时间超过150分钟。1964年版音乐没有发行过全剧完整录音,或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或其它一些地方电台存有资料,但市面上肯定是找不到。那么仅凭中唱1967年初版的总时长不到46分钟的片段录音,如何评判时长三倍以上的全剧?

上世纪六十年代芭蕾《红色娘子军》节目单

乐队指挥:黎国荃

主演:白淑湘 刘庆棠 薛菁华 李承祥等

理论上分析,1964年版应于1970年停演、停播,除了没有广为流传的全剧录音制品,也没有任何影像制品(或许新影拍摄过相关纪录片,但没有特权,也无从查阅),看过该剧现场的人仅限于当年生活在北京的部分人,即使是襁褓中被抱进剧场的,如今也至少52岁,而实际上,1960年代北京的剧场谢绝身高1.2米以下的儿童入场观剧(儿艺的儿童剧除外)。以此推断,对于音乐有鉴别能力,且有记忆,又熟悉1964年版全剧音乐,有资格进行版本比较的,现在至少65岁。超过65岁的老人,对于一部超过两小时的音乐作品的记忆力有多准确?若不是音乐专业人士,凭记忆对于音乐进行评判,又有多少客观性?

更何况,就以现在能听到的1964来看,大约七八成和1967版基本一致,一部分旋律相同,但乐段顺序有调整,或配器不同。譬如一场的“常青指路”,前面大部分几乎完全一致,只是在洪常青给琼花擦血的时候重复了一个小节,到了“指路”,旋律出现了类似于那个年代黑白电影的那种比较单薄的华彩,《娘子军连歌》第一句在背景中出现,而1970版《连歌》直接进入,比较抓人。由此可见,1970年版并不是完全不同于1964年版的另一套音乐,而是绝大部分基本一致,或一部分旋律一致,但配器不同,或乐句顺序不同,譬如二场著名的娘子军操练,1964年版的娘子军操练变奏第一次出现,然后紧接着进入常青刀舞变奏,而1970年版在两个乐段之间多了两个小节的过渡。

芭蕾《红色娘子军》节目单

主演: 刘庆棠 薛菁华 宋琛 李承祥等

没想到“老四”万琪武先生也跳过洪常青

比较有趣的是,1970年版的《娘子军连歌》歌词第一段跟1964版完全一样:“向前进,向前进,砸碎铁锁链,翻身闹革命,我们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而目前的演出版,采用的是谢晋导演的故事片歌词:“向前进,向前进,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歌词不同的《娘子军连歌》黄准作曲

黄准给故事片写的连歌


用于芭蕾中的连歌(去木兰

若以目前能够听到的不完整的录音进行两个版本的比较,比较多的不同是一些过渡旋律,但往往只有几个小节。彻底替换掉部分,也是广大1964粉大呼遗憾的部分,主要就是两段:序幕“牢房”琼花的旋律、第四场的“大斗笠”

首演与修改后的牢房和大斗笠音乐

六十年代组《红色娘子军》,钟润良扮演的吴琼花

序幕琼花被吊在土牢的柱子上,1964版的音乐为女声合唱《海南人民盼解放》,旋律很中国,比较柔,不算很悲。而1970版则是很多人认为是脱胎于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的琼花变奏。两段音乐气质、气氛完全不一样,各人喜好不一样,但是个人认为《海南人民盼解放》旋律过于婉转,有些欠缺情绪,而琼花变奏则充分表达了愤怒、抗争,以及琼花刚硬的性格。更重要的是,旋律中有《娘子军连歌》的第二句最后一个小节,和琼花最终投奔娘子军的故事脉络契合。单从这一点看,1970版远比1964版高明。据说,这个改动是旗手的建议。

牢房·琼花主题

第一稿 吴祖强先生主创的序幕音乐

序幕音乐尾部的“琼花主题”,单独剪辑出来↓
修改后的第一幕配乐
“连歌”过后,很快出现了的吴清华形象主题

至于有人说三拍子的音乐(《海南人民盼解放》是三拍子)舞蹈性强,因此优于1970年版,我只能说,纯属外行的无稽之谈。三拍子圆舞曲确实起伏感很强,自带一定的律动,适合社交舞蹈。但芭蕾和社交舞虽然都是舞蹈,但完全是互相没有任何关系的两大门类,一个是需要严格选材,经过多年训练的表演型舞蹈,另一个是素人自娱自乐。圆舞曲几乎不需要表达,非要表达也顶多是欢愉、喜悦。而芭蕾舞剧是戏剧,需要表达人类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对于职业舞者,不存在舞蹈性强与弱的区别。后来我发现,几乎全部1964粉都没怎么看过《红色娘子军》现场演出,顶多听听唱片,看看1971年那个电影,要知道,电影里面的舞者,无论先天条件、后天训练、角色演绎、舞蹈技术,都绝对无法和现在的舞者相比。毫不夸张地说,电影版里几个主要演员,连现在的群舞都考不上。当然,这里讨论的是音乐,而不是芭蕾,但是既然是芭蕾音乐,脱离芭蕾单纯谈芭蕾音乐,本身就有问题。我不反对怀旧,不排斥情怀,但我鄙视没见识,更嘲笑没见识还自以为是。

本世纪中芭扮演琼花的张剑

两个版本的“大斗笠”音乐都是合唱。1964版我没有听全,无从比较,只知道旋律比较“洋气”,和现在带有一些海南民歌风(“我编斗笠”四个字的旋律)完全不一样。但单纯看现在的版本,一开始女声合唱“万泉河水清又清”开始,到男声加入“红区风光好”两句后,再次出现相同旋律的“万泉河水清又清”形成一个大升华,音乐上的处理已臻化境。

芭蕾《红色娘子军》最好看的群舞之一

斗笠舞

杜鸣心创作的两个万泉河水

被旗手鉴定为太像旧上海意趣的老版


后来充分吸收民歌味道的万泉河水

有一个不常被提及的不同,是二场琼花哭红旗。1970年版,琼花看见红旗,由中国竹笛吹出处理得非常像信天游的《娘子军连歌》第一句,随即乐队进入,几个小节后转小提琴独奏。而目前的演出版本,完全采用1964年版,琼花看见红旗后,音乐转为倾诉性较强的大提琴独奏。

吴琼花的扮演者不好确认

疑似钟润良

琼花到苏区·哭红旗

第一稿,也是目前演出用的音乐

卞祖善指挥录制于六十年代的录音

张艺指挥本世纪的录音
文革中修改的:竹笛-小提琴

如果不算去掉京剧锣鼓(一场洪常青和小庞出场、二场五寸刀舞、六场琼花击毙南霸天)和其它民族乐器,这是现演出版和1970版唯一的不同。当然,从戏剧角度,还是完整性来看,哭红旗的1964年版(现演出版)确实比1970版突兀的陕北感好得多。 

中芭资深人士评64/70音乐

关于两个版本的音乐孰高孰低,不想论述太多,仅以1964年版的唱片对应的1970年版曲目互相对比,总体上感觉1964年版比较单薄,情绪、丰富性、地域特色都逊色于1970版,尤其不太像芭蕾音乐,比较像老电影的配乐。

本世纪中芭扮演洪常青的孙杰

记得张剑(中央芭蕾舞团首席舞者,全球最高级别芭蕾比赛莫斯科大赛金奖得主,也是五十多年来最好的琼花)在北京的首场琼花是在保利大厦,那次中芭对灯光也做了一些调整,使得尾声的红色天幕不同于之前的厚重,而是非常透明。演出结束,见到当时的副团长HMX先生(首演及电影中跳五寸刀,到本世纪跳南霸天),寒暄时我问他怎样看几个版本的音乐。HMX先生的回答非常肯定:“当然是现在的最好”、“我们最有发言权”、“又没有压力,如果64年的好,为什么不用?当然是哪个好用哪个”。

我认为有五类“红色娘子军”音乐唱片

自1964年北京天桥剧场首演,《红色娘子军》已经成为中国第一现象级舞台剧,无论在北京还是其它城市或地区,除去停演的十六年,将近六十年,基本上每一场都满座。《红色娘子军》舞剧音乐的录音制品也多不胜数,但总体上也就是前文提到的五大类:

第一类:1964年版片段。目前存世唯一按照1964年首演总谱演奏的录音为1967年录音,中央芭蕾舞团(当时叫工农兵芭蕾舞团)交响乐团演奏,卞祖善指挥。中唱1967年出版双黑胶,唱片封套上的标题是:“革命现代样板戏《红色娘子军》选曲”。唱片选取剧中十五段音乐,共45分16秒。2004年,首演五十年,中唱时代将此录音首次数码化,之后又几次改包装发行。

唱片封套的剧照

琼花(钟润良)连长(薛菁华)洪常青(王国华)


第二类:1970年版全剧。目前较常见的两个录音均为1970至1971年录音,中央芭蕾舞团(此时已更名为中国舞剧团)交响乐团演奏。

中唱1971年将韩中杰指挥录音压成四张黑胶,后将部分曲目重新组合,出版多张薄膜唱片,该版本的版权有点乱,但市面上正规出版该录音的唱片公司有中唱、广州音像、香港百利等等,还有一家很少见到的ABC唱片(显然不是美国那家已经关张多年的ABC Records),出版了重新修复的双CD带单黑胶。王若忠指挥的录音有香港雨果唱片和中录两个双CD出版,后者可能发行量极小,市面上非常少见。

第三类:1970年版片段。这一类数量最多,除单独以该剧音乐成辑出版的谭利华指挥中央乐团、胡炳旭指挥中央乐团、林友声指挥上海芭蕾舞团管弦乐团三张专辑外,该剧第一、第二、第四场的多段音乐被多家交响乐团演奏,收录于各种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专辑中,其中包括陈佐煌指挥国交那个不到半小时的录音。

第四类:目前舞台演出版全剧。2012年张艺指挥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录音,采用目前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的总谱,去掉了现场演出的雷声、雨声、枪声、鼓掌、口号等音效。

第五类:基于1970年版音乐的改编器乐。最有代表性的是黄蒙拉的小提琴、钢琴、长笛三重奏。这个版本在豆瓣评分颇高,但因为将管弦乐改为三重奏,编曲改动太大,加上演奏者加了很多装饰音,听来很别扭。再就是该专辑封套及内页虽然使用繁体字,却出现了多次类似“里”和“裏”不分的错别字情况,个人对这张专辑的印象不太好。


文革当中,杜鸣心操刀殷承宗参与的“钢琴组曲 红色娘子军”可能是该芭蕾音乐第一款大型器乐改编曲。



六十年代《红色娘子军》纪录片中的镜头

武兆宁扮演洪常青

《红色娘子军》是能够在国外商演的“红色经典”

中国艺术团去国外访问演出,绝大多数为文化交流性质,商演非常少,在一流剧场商演则少之又少。而中芭似乎是唯一能在国外一流剧院进行商演的中国艺术团,而芭蕾《红色娘子军》应该算得上是国际地位最高的中国舞台艺术作品。譬如近年几次在法国商演,巴黎的演出剧场就是至高无上的Garnier,而演出的剧目中就有法方点名的《红色娘子军》。大概因为该剧的国际知名度,从1967年开始,唱片封套上都会出现英文名字,绝大多数采用的是目前官方的“Th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这个翻译比个人认为最佳的“Women’s Detachment of the Red Army”略逊,但基本上还算不错。ABC唱片则用了不知是自己翻译还是哪里抄来的“Red Women Army”,所以,即使这版唱片在几个韩中杰版CD中音效较为突出,但却也因为这个有点不负责任的英文译名,个人感觉不够高级。 

让人起疑的王若忠指挥版

第一、第三、第五类录音均非完整的全剧音乐。

而除第一类属于服务于芭蕾表演用途外,其余几类可视为器乐演奏节目。其速度主要由指挥或主奏乐手处理,或快或慢,舞剧音乐的特质已经被淡化,故不讨论。所以,这里讨论的实际上是三个录音版本,都是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演奏,指挥分别是:韩中杰、王若忠、张艺。

香港雨果唱片是一家很传奇的唱片公司,主要出版内陆音乐作品,来得猛,去得快。《红色娘子军》全剧双CD是雨果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众多《红色娘子军》音乐爱好者坚定不移认定的最佳版本,备受褒扬的点在于,虽然是技术落后的1970年代录制,但录音品质优异,加上雨果的修复, 音效惊人,音场开阔,动态范围巨大,细节丰富,乐队及指挥表现情绪饱满,激情洋溢。事实也确实如此,虽然单声道无论如何都缺乏立体声横向的宽广,但该录音的纵向还是非常有深度,这不得不说当年的录音师技术强悍。

然而,再听韩中杰指挥的几套CD(中唱、ABC、广州音像等),除音质外,我发现和王若忠版几乎完全一样,而经ABC唱片重新处理,音效也比较接近雨果版,已经听不出有任何区别。如果说音乐是照着乐谱演奏,尤其在对样板严格标准化的年代,演奏效果或相同,或相近,或区别甚微都属合理,像我这样的普通听众根本无从分辨,如果两个录音中相同位置完全一致的翻乐谱的声音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四场琼花和连长双人舞之前的掌声,连快结束前稀稀拉拉的最后几下都完全一样,能不能充分证明两个录音根本就是同一个录音呢?这段在演出时,是由舞台上的群舞演员拍手,假如是不同的演出场次,应该无法做到绝对一致。另一位爱好者朋友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用两个播放器同步播放,全剧速度、节奏竟然完全相同。

若干年前第一次发现时,非常惊讶,于是开始怀疑这两版根本就是同一个录音。韩中杰版中唱一直有出版,有据可循。而王若忠版,根据网上搜到的文字介绍,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独家持有,雨果用独有的手段买断了版权,因而得以独家出版(然而事实上,还有一个发行量非常小的中录版,文案标注的也是王若忠指挥)。对于这个说法,个人觉得有点离奇,我相信央广有非常多的独家录音,未曾流出。但有没有可能只流出一个《红色娘子军》的全剧录音?抑或出卖录音版权是不是央广某个个人或部门可以决定的?这些问题都比较有趣。于是两次向1970年前后在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担任演奏员的WXS老师询问,得到的答复是一样的:王若忠不是中央芭蕾舞团编制,而是中央乐团的圆号演奏员,芭蕾舞团乐队缺人,向中央乐团借用,属于援军,也确实指挥过《红色娘子军》,但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场,都是临时救急。中芭乐团的确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过全剧,但完全不记得有哪次是王若忠指挥的。

得到这个答复,我认为是印证了两个版本实则为同一个录音的猜测,换言之,或许根本就没有王若忠指挥的录音。然而,WXS老师的说法也仅是一家之言,没有官方理论支持,虽然我相信,或许还有其他认为两个录音版本完全一致的人相信,仍不足以充分证明。

被数码技术“俘获”的耳朵

到目前为止,最新的全剧录音应为龙源唱片同时推出的多种介质CD的2012年录音版。该版指挥是现任中央芭蕾舞团音乐总监张艺,采用目前的演出总谱,也即1992年复排时的定稿,以1970年版为基础,仅在二场琼花哭红旗使用1964年版,以及去掉全部民族乐器及京剧锣鼓。  

张艺指挥的录音

此版录音为立体声,也是该剧唯一的全剧立体声录音,合唱演员发声更科学,而不是五十年前声音“横着唱”,即带有明显民歌或戏曲的发声方式。但是可能由于后期处理有点用力过猛,虽然演奏员演奏水平远比当年高,数码录音的效果更非当年可比,音场宽广,声音细致,细节丰富,但总感觉演奏情绪有点冷漠,乐器声音过于散,各自为政,缺乏互动,甚至有点电子味,对于习惯1970年录音的人,可能会觉得激情欠缺,接近于白开水。但是,立体声扑面而来的效果,终究是宽度集中的单声道不可比拟,我还是喜欢在车里听这一版本,无论后期修复得怎样震撼的韩中杰,抑或王若忠版,都已经很久未听。大概生活在处处都是物质诱惑的当代,耳朵也开始被数码化,精致的声音品质远大过动人的音乐本身。

实际上,中唱在1970到1971年间出版过两套韩中杰指挥的全剧录音,都是三黑胶。一套的曲目按场次分,一个曲目为一场,总共9个曲目(部分曲目分上下两段分刻唱片两面),而另一套的曲目按舞段分,共48个曲目。两套都是同一个录音剪辑。后来都分别有数码化,中唱自己的CD为48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作品”《红色娘子军全剧》2CD,中国芭蕾舞剧与交响乐的典范!
音乐  瑞鸣唱片 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凤凰涅磐》
这几张HiFi发烧天碟,你收藏了没有
中国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全剧,中央芭蕾舞团
(6)1970年版芭蕾舞全剧《红色娘子军》后期配音制作
1970年版芭蕾舞全剧《红色娘子军》后期配音制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