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凤娟|“六七十年代歌坛名人”(二)
中唱总公司于上世纪末制作的“二十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尽管有顶层设计缺陷,但作为了解二十世纪中国歌坛的一份资料还是够格的。分别立卷的歌者不乏水货,合辑里面掖满了大咖。


这张“六七十年代歌坛名人”的碟,有11位被搓堆儿的歌者,尽管一些人在本号旧文中出现过,依然想再聊。
“二十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 六、七十年代 歌坛名人”的文案排列姓名的标准一定不是姓氏笔画和出生年月。叶佩英排首位,她后面是苏凤娟。

在中央音乐学院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发行的《 中国妇女名人录》里介绍了苏凤娟,下图是书影。这段描述比较清晰地呈现了苏凤娟的就学和从业年份。

苏凤娟,1929年生,北京人。1943年毕业于天津市立师范附小,同年在天津市电信电话局合作社当售货员。1947年毕业于天津市第二女子中学。1949年肄业于河北省立师范,翌年入中央音乐学院(当时还在天津办学)声乐系学习,其间,参加1953年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合唱比赛。1954年加入中共,同年向苏联专家梅德韦杰夫学习声乐。1955年毕业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当研究生,并赴波兰参加第五届世界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独唱比赛,获奖章,次年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助教,参加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举行的舒曼歌曲比赛。1957年调中央歌剧舞剧院任演员。......

公号“samsumisic”发表过苏立华先生前往李家尧苏凤娟夫妇在上海寓所采访二老声乐从业经历的文章,可惜此号已注销,原稿无法展示。
这段话是苏凤娟的口述,记录人为苏立华先生:
我是北京人,出生在天津。我和罗忻祖是同学。我俩同时报考北京师大和中央音乐学院,我们都考上了。我们那个时候考音乐学院,就是靠嗓子好。考试前,补习班补习一下,就考了第一名。考试时,院长马思聪在钢琴上给我们弹奏几个音,让我们听辨一下,就这么考。罗忻祖和我报考中央音乐学院时,我们是并列第一名。毕业后,我们都分到了中央歌剧院,就跟随沈湘学唱歌。沈湘不是学声乐出生的,就是喜欢,很钻研。他那时也在摸索中,真的不会教。正好,1954年外国专家来了,就把我和罗忻祖叫去跟专家上课。上海选了一人,就是我现在的爱人,他是男高音。来的学生,各个声部都有。我学了半年后,变化很大。沈湘说:“太神了!变化怎么能这么大?!”国外的专家很有方法。我爱人比我基础好,在这次专家课之前,他已经和意大利歌唱家学了很多年了。我们在专家班上学了两年,就这么学出来的。我和我爱人也是这时认识并恋爱上的,直到后来结婚成家。外国专家讲解,都是讲方法,没有把唱歌说得那么悬乎。后来,我爱人就成了我的老师,他教我唱比才的《卡门》。我们那时学东西,因为自己不懂,也没有参考,老师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我就是老老实实地学。学唱歌一切从内容出发,不能凭嗓子好,哇哇唱就行。你知道李凌吗?他对我帮助和支持很大。我是文革结束后,第一个出来唱歌的。就是李凌把我叫出来唱的。文革期间,我们都下乡了,在天津。我们在那里插秧种地干了两年。我们的腰病就是那时搞成的。我们夫妇被化为刘邓的文艺尖子,毒瓜,牛鬼蛇神。那段日子真不好过。

在中央歌剧院演歌剧

已经在音乐学院当助教的苏凤娟被调入歌剧院,是来充实歌剧院队伍的。实际上,女中音在中国歌剧中机会不多,苏凤娟的机会略好,在盛年期演过几个还算像样的主要角色:《欧根·奥涅金》中饰奥尔伽、《青年近卫军》中饰乌丽亚,还有一部特地为她配置的民族歌剧《阿依古丽》(演女主角阿依古丽。

 1965年歌剧《阿依古丽》剧组的部分人员与故事片《天山的红花》剧组部分人员合影。苏凤娟在二排右三,她左边是郑小瑛。照片中还有罗昕祖、胡松华、赵沨、黎国荃等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发行的《中国歌剧史 1920-2000 上》454页有这样一段话:

 《阿依古丽》演员阵容较强。主要演员之一的胡松华对少数民族音乐和歌唱风格已非常熟悉。其他如女高音歌唱家罗忻祖和女中音歌唱家苏凤娟都是很有潜力的演员,曾在世界青年联欢节声乐比赛中获奖。苏凤娟来剧院后一直没有很好的戏让她发挥其所长。欧洲传统歌剧中很有光彩的女中音角色如卡门、达丽拉等当时已不能上演,而中国歌剧也极少为这个声部安排角色。这次,作曲家们为这部歌剧的主角阿依古丽写了两个版本的曲谱,女高音版本由罗忻祖主演,女中音版本由苏凤娟主演;两个版本的唱段旋律基本相似,只是调高不同。但在表现女主人公重要情感唱段时,作曲家根据两位演员的不同声部不同特点写了两首风格迥异的两首咏叹调。热情激荡的女高音版的《阿斯哈尔,你走错了路》和温柔深情的女中音版的《赛里木湖起了风浪》,且后者更为感人。

同一个角色由两个不同声部的演员扮演、还有唱段设计分化,不知道《阿依古丽》是不是中国原创歌剧的孤例。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感觉《阿斯哈尔,你走错了路》和《赛里木湖起了风浪》是两款不同谱本中的歌段,也就是说女高音出演的时候,应该不唱《赛里木湖起了风浪》,是吧?苏凤娟版本的《阿依古丽》似乎没有全剧完整录音,只有那支特色唱段《赛里木湖起了风浪》,我们能听到一款录音室演唱录音,周铭孙演奏钢琴。

(QQ音乐把苏凤娟名字写错了,我改不成哈,别为这个事儿留言了!)

音乐会表演与个人作品集

苏凤娟在和苏立华畅谈时,提到李凌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对她的提携,就是那个时期,李凌写过一篇《谈苏凤娟的歌唱艺术》的文章,对苏凤娟的歌唱特点进行了分析。文章中的部分文字还被中唱引用到苏凤娟的第一张密纹唱片专辑的封套上。

密纹唱片,M-2350,1978年

谈苏凤娟的歌唱艺术(摘录)  李凌

在五十年代初期,出了几个比较优异的女中音,如苏凤娟、罗天婵、蔡焕贞等,在文革中这些演员一直投闲置散,埋没青春,没有出头之日,没有用武之地,其中声音状态和功力保持较好的就是苏凤娟了。如果说罗天婵是一个比较聪慧,敏捷,行腔委婉,华丽,善于用情的话,那末苏凤娟则是一个练歌认真,描摹细致,风格含蓄,深沉,自然,质朴的艺术家。

苏凤娟的音质深厚、稳重,发声正确,共鸣充实,嘹亮,音色柔美,纤秾,呼吸自如,音区通畅连贯,力度应用也较宽阔,行腔自然,在艺术表现力上,着重“唱心”、唱情,不专事表面的做作,而让声音随情变幻,可以说是一个毛病较少的各方面都比较完整的歌唱家。


新华社记者张桂兰策划的1979年文代会新闻摆拍 ↑ 连苏凤娟是什么声部都搞错了。

她的歌声,有如涓涓清泉,纯清见底,点滴细流,隐约前进,就是遇到曲折奔泻也只是微波荡漾。聆听她的演唱,有如细听一个思想情感深切,性格温厚的人,用最质朴的语言在诉述情意一样,纯朴,敦切,以真情去打动人心。

苏凤娟演唱的曲目范围是比较宽的,才华也是多方面的,她既善于表现一些深沉的、情调委婉、比较含蓄的作品,也能较好地表现情节性较强的歌篇。苏凤娟对歌唱艺术是很认真的,她肯花心思,并敢于推开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处理模式,在意境和色彩上,独自翻新,创造出适合曲意而又别树一格。比如印尼歌曲《宝贝》我认为刘淑芳最初介绍这一歌曲时是比较注意保存印尼人民的民族特色的,但苏凤娟演唱这首歌曲时,她作了许多研究和分析,敢于以另一种风格来表现它,她比较着重纯朴、真挚,手法的应用也力求简洁、情真,虽然印尼的某些民族特点少了一些,但酝酿既久,就唱出象她所表演的另一种比较含蓄,深厚的情趣。

她把这首歌曲,唱得纯真、质朴,透过对孩子的父亲的思念,一是安慰自己,另是慈祥地关切这个小宝贝,旋回述意,创造出一种宁静、盼切、柔美、抚慰的意境,是令人佩服的。因此许多人都爱听她的艺术创造,这是有道理的。她唱的《祝酒歌》是体现她表演另一种风格,她唱得犷野、欢快、深情、有力。她推开别人所创造的模型,用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方法,并克服快速语言上的困难,唱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来。

摘录结束 



李凌先生偏爱含蓄沉静的风格,对苏凤娟歌风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我曾和我的朋友议论,苏凤娟如果呆在中央乐团,背后有中央乐团创作室支持,或许在演唱艺术歌曲方面能有更好的资源供给。她的修养也足够在德奥艺术歌曲方面进行深耕。

八十年代,苏凤娟这样的演员如果去体育场与“新秀”“新星”们同场表演无疑是吃亏的,她的作品也不太紧跟文宣指挥棒,应季鲜货作品不足,被电视台邀请的几率也不会很大。好在中唱在1984年发行了苏凤娟一款新的专辑,将她与周铭孙合作的“遗珠”与胡炳旭指挥中央歌剧院小乐队伴奏的一组新录音汇合,发行了《海滨之歌 苏凤娟(女中音)独唱》专辑,盒带(编号 HL-302)和12寸密纹唱片(编号 DL-0124)两款载体。

从唱片数量和发行出版录音的绝对总量上说,苏凤娟算是同代人里比较多的——尤其是对于一个美声唱法还不怎么追逐新风尚的女中音来说。可以看看她歌剧院的同事李光羲,那么风光的一代男高音,盛年时候中唱没给他出过一个专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8大女中低音,八首经典歌曲,听醉你耳朵!
悼念!91岁女中音歌唱家病逝,曾首唱《祝酒歌》
一路走好!经典《祝酒歌》首唱者,第一代女中音歌唱家苏凤娟病逝!
声乐学习入门 (视频教程)
声乐入门 视频教程
赵登营教授声乐教学(视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