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谷一与苏小明大概是被编导蒙了一道

引用

送我回长春之前,在西安机场候机时李育才说:“这个片子没有歌不行。你再想想,能不能写两首歌词看看安排在什么地方唱。”开始我拒绝了,觉得影片情节如此紧凑,没有地方可以唱。一小时后飞机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在等着转机的时候我忽然灵感大发,掏出本子来便一口气写了两首歌词,这就是现在大家在电影上听到的那两首歌《和风吹,过苏州》和《深深的大海上,有只船儿飘》。当时,李谷一和苏小明风头正劲。剧组请她俩来唱这两首歌,十分的轰动。没想到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说那是两首“黄色歌曲”,用现成的唱片就行了,有必要请两个明星来唱吗?李育才感到很窝火,来信跟我说这事儿。我说:“别管他们。什么黄色歌曲?还反革命了呢!敌人听唱片那唱片的歌就得是黄色的呀?什么逻辑?形而上学!”但是就因为这种批判,这两首歌被封锁。现在,只能在《李谷一歌曲集》里找得到她唱的“和风吹,过苏州”了。 影片在1981年公映后,十分轰动。

岁月有痕,长春电影文化研究基地系列丛书

肖尹宪 (故事片《特高课在行动》第一编剧)

吉林人民出版社,2016.07

《和风吹,过苏州》和《深深的大海上》是故事片《特高科在行动》(西安电影制片厂1980年摄制)中的两首插曲。上面那段引文中,编剧肖尹宪认为“敌人听唱片那唱片的歌就得是黄色的呀?什么逻辑?”话是不错。咱国引进的外国革命电影里,敌方高官听莫扎特肖邦贝多芬的音乐有不少呢,还看经典芭蕾剧目,这些作品自然不是黄色的。但《和风吹,过苏州》和《深深的大海上》为啥会被说成黄色歌曲?看看歌曲出现的影片片段呗。

1、《和风吹,过苏州》李谷一演唱 

2、《深深的大海上》苏小明演唱

当时李谷一和苏小明都是顶级人气歌者,导演请她们来配唱自然有助于拉动影片的院线业绩。不过我个人猜测,两位歌者应邀来的时候,不一定知道自己配唱的插曲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以她们当时的“咖位”和身份(李谷一是音乐国家队的女高音,苏小明是军人),假如配唱前知道自己的歌曲会以这样的戏份出现,怕是要推辞这个邀约的。我们来看两篇“批判文章”。

不宜推广和传唱的两首电影歌曲

银  戈

编者按:  影片《特高课在行动》放映后,  曾有读者来信要求刊登其中的插曲, 有些出版物也公开发表了这两首歌。为了使读者了解这两首驮的表现内容和演唱效果, 我们发表以下一篇短文,  希望有助于提高读者对电影歌曲的欣赏水平和鉴别能力。

电影《特高课在行动》中有两首插曲, 一首是在这样的画面下出现的: 敌人荷枪实弹,倾巢而出,追捕我地下工作者,画面上一片刀光剑影。而在此时,从唱机里却放出了轻佻的歌声:“和风吹,过苏州,良辰美景看不够,看一眼,酌悠悠……”那酥软的音调,起着为日本侵略者粉饰太平的作用。

另一首则是在舞厅里由歌星歌星演唱唱的,歌名叫《鸟儿飞,船儿摇》卿卿我我,眉来眼去,这是在纸醉金迷的旧社会中,酒吧、舞厅里惯用的陈词滥调,  加上画面中的歌星卖弄风骚,忸怩作态的表演,真是令人作呕。

这两首插曲, 就影片内容而看并无十分必要, 如果想用音乐来衬托一下时代背景,则完全可以利用现成的旧唱片资料,选用其个别片断,以引起声画联想,也更符合历史的真实。但是这两首歌的词曲都是作者专为这部影片新创作并由演唱家进行录音配唱的,在影片中还自始至终地唱完全曲,那缠绵肉麻的歌声,加上油滑、怪诞的配器,在客观上起了宣扬丑恶的作用。

歌曲应该启迪人们美好的心灵,陶冶高尚的情操,  同时又能使人们从歌唱和欣赏中得到健康的娱乐。电影歌曲在完成电影剧本特定的任务下,也应该如此。而《特高课在行动》中的两首歌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调,包括演唱的风格等都是不足取的,是和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认为不宜推广和传唱这两首歌曲。

 银幕歌声  第11集,第70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10,

这两首歌曲如果不结合画面倒真不至于用“缠绵肉麻”来形容,特别是李谷一的那首,借鉴了民歌小调的意味,假如重新编曲,当个“旅游”歌曲听,还挺不错的。

追求什么?——从电影《特高课在行动》的插曲谈起

李文斌

 人们爱看电影,也爱听电影歌曲。这几年,随着我国电影’雠作的繁荣,电影音乐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作为电影音乐一个组成部分的电影插曲,也涌现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像《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都以健康的内容,优美的曲调给人以美的享受,较好地烘托了影片的主题,对刻划人物和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这几年的电影歌曲创作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和警惕的问题。诸如有的不分青红皂白滥用歌曲;有的插曲脱离影片内容,生硬别扭;还有的插曲内容空洞,情调低下,甚至借我们的一些名歌唱家之口,散布了敌伪唱片和酒吧间歌女的靡靡之音。电影《特高课在行动》里的两支插曲,可以说是有代表性的。

《特高课在行动》是一部惊险样式的影片,写的是抗战期间,我新四军地下工作者利用在教会医院工作的合法身份,为苏北根据地采购药品,与敌人斗争的故事。影片的内容姑且不论,仅从两支插曲的创作和设计来看,导演以及作曲家的追求就很不健康。

 第一支插曲《和风吹,过苏州》,是日本南支驻屯军苏州宪兵特高课课长青木在他的办公室里听唱片时,唱片上播放的歌。在第一段歌和第二段歌之间,影片还特意设计了青木和另一日本特务小野的对话,发誓要永远占领“仙境”苏州。紧接着这段对话,是一组穷凶极恶的日本兵荷枪实弹在博爱医院横冲直撞的镜头,这时画外飘来的竟是“看一眼,醉悠悠,五人墓前把君留,往事如烟浪淘尽,今朝芳草绿苏州”的软绵绵的歌声。如果因为剧情发展的需要,为了烘托环境、气氛,适当地选用一些当时现成的唱片资料,当然是允许的,但完全没有必要让演员配唱,也没有必要让词曲作者创作新的歌曲(细听下来,这支歌的词及唱法都不像敌伪时期的,倒像是现在港、台的流行歌曲)。严酷的斗争场面中,插入了这样的靡靡之音,除了让观众感到肉麻,还能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呢?第二支插曲《鸟儿飞,船儿摇》,出现在酒吧间里,让我们的歌唱家去为歌女配唱。且不说这支歌根本不是影片内容所必需,就说它的情调也是极不健康的。把这样一支完全不必要的歌放在影片里,使本来就很虚假的影片显得格外庸俗低下。

这两支插曲使我感到,我们某些电影导演对艺术创作采取的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他们不从影片本身下功夫,而是用一些在群众中有影响的歌唱家去演唱或配唱不健康的电影插曲的办法,以招徕观众,提高影片的票房价值。我以为,这是极不严肃的。

对《特高课在行动》中的两支插曲,广大电影观众是反感的。有的报刊发表了一些批评文章,指出莫把歌唱演员当广告,不应该“让她们去唱那些乱七八糟的靡靡之音。这些批评都是中肯的、有益的。可是,我也看到某些电影刊物把这两支电影插曲不加评论地登了出来,供读者和电影观众去欣赏、学唱。我以为,这也反映了我们电影宣传工作中的失误。

(原载1981年第24期《文艺报》)

小明姐姐这首单看歌词并不肉麻,但是那“哥哥”俩字咬得确实夸张。导演告诉了姐姐配唱的这歌是舞厅女郎扭摆着唱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掀开70年代尘封的记忆,聆听9首70年代电影经典歌曲
和风吹过苏州--怀旧电影《特高课在行动》插曲(李谷一原唱)
背景音乐--李谷一演唱的歌曲(二)
老磁带歌曲欣赏《电影歌曲精选 影坛之声第三集》
老电影歌曲精选40首
中国电影百年歌曲精萃 Vol.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