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方学堂】与你一起学习舌诊,学会如何观舌知病

什么是舌诊

舌诊是中医通过观察舌象,了解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进行健康状态判断和疾病诊断的方法。舌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中最有特色的诊法之一,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系统而完备的诊断方法。古人称舌诊为“舌鉴”,将舌象比喻成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时刻显示着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状态。 舌诊的历史悠久,早在距今3000年以前的殷墟甲骨文时代,就有关于“疾舌”的记载。

舌诊的发展经历了从《黄帝内经》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再到宋元时代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的出现,再到明清时代温病学派“温病察舌”方法的兴起,直至清末舌诊方法的全面成熟。舌诊系统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最初的伤寒辨舌到近世的杂病辨舌,已经成为中医诊疗系统中相对完善和独成体系的诊断方法。舌诊在诊断疾病证候、分析病情机制、确定理法方药、判断治疗效果、推测疾病预后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一个中医医生来说,也许脉诊方法的难度太高,短时间内不一定能够完全驾驭,但舌诊往往是临床诊断最常用到的方法。

舌诊到底有哪些功能?概括而言,舌诊主要包括以下四大功能。

其一,基本健康状态判断。舌象是人体健康状态的外在表现,可以反映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状态,就像人的脸色一样,但舌象的黏膜状态、血液的循环状态直接显露,没有个体肤色差异的影响,往往比脸色更敏感、更直接。健康状态好,舌色红润,舌面洁净;健康状态差,则舌色暗淡或晦涩,舌面苔垢厚浊。

其二,疾病证候诊断。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常常是基于整体综合状态评价的,气血阴阳、表里脏腑、寒热虚实等证候核心要素,在舌上都有典型的表现,尤其以寒热虚实为基本经纬的证候诊断,在舌象表现上尤为典型。经验丰富的医生,临床常根据舌象特征就能够把握证候主体,实现有效诊断。

其三,指导处方用药。舌象是用药处方的一个重要依据。从《伤寒金镜录》问世以来,舌象就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有是象便用是药”,如《伤寒金镜录》中第十九舌:“舌中见白胎(苔)外有微黄者,必作泻,宜服解毒汤。”传统舌诊方法中,直接根据舌象指导用药的内容非常丰富。

其四,判断疗效和预后。舌象是健康状态非常灵敏的指标,用药治疗有效无效,仔细辨舌一望便知。治疗过程中,舌象好转自然疗效趋好,舌象反复不见改善,说明治疗效果不佳。所以,不论是医生还是病家,疾病过程中仔细辨舌是判断疗效和病情预后的重要依据。

舌诊的原理 既然临床舌诊如此有用,那么“为什么望舌可以诊病?”—我们可以从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不同理论角度来解读。

一、舌的组织结构 舌是由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呈扁平长形,附着于口腔底部、下颌骨、舌骨等组织。舌的游离部分称舌体,是中医望舌的主要部位。 舌体上面是舌面(图1-1、图1-2),中医望舌时将舌面分为舌尖、舌边、舌中、舌根(图1-3)4个部位5个区域。舌面分区一般采用1/5分法,即舌体前1/5属于舌尖部,两侧1/5属于舌边部,根部1/5属于舌根部,中间区域即为舌中。

止于舌底。舌的肌肉中以横纹肌为主,舌肌固有层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及腺体等组织,这些组织与舌体的形态、色泽有关。 舌面黏膜皱折成许多细小突起称为乳头,根据乳头形态的不同可分为:丝状乳头、蕈状乳头、叶状乳头和轮廓乳头四种(图1-5)。

(1)丝状乳头(图1-6) 丝状乳头细长如丝,由角化上皮、黏膜上皮及突起的固有膜(次级乳头)组成,是形成舌苔的基础。

形态及血流状况是影响舌体变化,尤其是舌色变化的重要因素。 (1)蕈状乳头血管充血扩张,血流量增加,舌色就会由淡白或淡红向红、绛转变。 (2)蕈状乳头血管收缩或萎缩,血流量减少,舌色就会由红色向淡红或淡白等浅淡的舌色转变。 (3)蕈状乳头微循环异常,表现为瘀血微血管丛、扩张微血管丛等异型微血管丛,舌色就会表现为淡紫或青紫,以及形成瘀点舌或瘀斑舌。 三、丝状乳头与舌苔 舌黏膜的丝状乳头是构成舌苔的主体。由于丝状乳头表面有一层乳白色角化膜,所以肉眼所见正常的舌苔呈现白色。病理性厚苔则是由丝状乳头未脱落的角化层及丝状乳头之间充填的食物碎屑、唾液、细菌、白细胞等形成的。

(1)丝状乳头增生,乳头角化分支增加,代谢产物或附着物增多时,舌苔就会增厚,如果伴某些有色微生物繁殖,就会引起苔色改变。

(2)丝状乳头萎缩变性,会使舌质显露,舌苔则表现为剥落,甚至整个舌质完全显露,形成光剥苔或镜面舌。

四、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中医学理论认为,舌为心之苗、脾胃之外候,舌与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关系都极为密切。

(1)舌为心之苗 “心开窍于舌”,通过望舌色可以了解人体气血运行情况,从而反映“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的功能。心脉气血充盛,则舌体荣润;心脉气血亏损,则舌体枯萎。神明清灵,则舌体运动灵活,语言清晰,味觉正常;反之,则舌体运动失灵,言语謇涩,味觉退化《灵枢·经脉》中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2)舌为脾胃之外候 舌体依赖气血充养,是全身营养和代谢功能的反映,舌的形态和色泽与脾主运化,化生气血功能直接有关。胃气蒸化谷气上承于舌面形成舌苔,胃气充盛舌苔薄白滋润;胃气衰则舌苔剥少;胃气与邪气交搏,舌苔厚浊。

(3)舌与气血津液的关系紧密 舌苔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输布正常与否有关。舌下肉阜舌系带两侧,有唾液腺腺体的开口,左侧为“金津”,右侧为“玉液”(图1-8),是胃津、肾液上潮的孔道。唾液为津液的一部分,其生成、输布离不开脏腑功能,尤其与脾肾功能有关。通过观察舌体的润燥,可以判断体内津液的盈亏、输布的情况。

本文转自《中医舌诊临床图解》,本文版权所有归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诊断望诊——舌诊(一)
康杰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yff116 --中医诊病(十一)
舌诊的概念,舌诊分享——林氏中医群,续3
名老中医许公岩舌诊经验 -
最基础的舌诊入门
舌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