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湘军名将刘长佑曾提出一项灭亡日本的计划,如果被采纳将改写历史

在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莫属。而提出把日本的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第一人,则非刘长佑莫属。

刘长佑,听起来很陌生吧?当然,和晚清那些如雷贯耳的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等等比起来,是显得默默无闻,但刘长佑并不简单。

那么,刘长佑究竟是何方神圣,能够让他提出来提前把日本的崛起之势掐灭这样惊世骇俗的建议呢?

出生于1818年的刘长佑,是湘军重要将领。先是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得到提拔重用,一路做到了直隶总督的高位。

在晚清,能够做到这个位置的,绝非一般人物。除了刘长佑,湘军出身的将领中,担任过直隶总督也就是曾国藩和李鸿章,而且曾国藩还是在其后接任,后来组建淮军的李鸿章就更晚了,巧的是,李鸿章也是接替曾国藩当的直隶总督。

后来,由于镇压白莲教起义不力,刘长佑被调离直隶总督职位,先后任广东、广西巡抚、任云贵总督等职务。在这些岗位上,刘长佑的眼光实际上并不局限于防地或者国内的有限范围,而是对世界大势,尤其是清朝周边国家的情况,十分关心,应该是很有研究,特别是在如何抵御外敌方面,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思维。

刘长佑的主要思想,就是把可能的威胁消灭在初始阶段,断不可待敌人成长起来以后再被动应付,那样不但要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是失败的代价。

刘长佑的这种思想,在中法越南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比如他提出"以防为剿,并可以剿为抚"在越南驻军的方案,就可以有效地阻止法军北上,可惜初期并没有得到清廷认可。

后来的中法大战,清军虽胜,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作战思路实际上也和刘长佑的思路基本一致。

那么,刘长佑为什么要提出提前介入解决日本问题呢?这和日本悍然吞并中国属地琉球王国有关。

在经过一系列对琉球王国吞并蚕食政策得逞以后,1879年5月27日,日本强制把琉球国王和王室成员带往日本东京,琉球国从此灭亡,日本事实上完成了对琉球的吞并。

琉球被日本强行吞并以后,得到了琉球人民的强烈反抗,清廷为此与日本展开了谈判,但后来因为意见不一被迫搁置。

针对日本对琉球的无耻行径,远在云贵的刘长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以说是真正的居江湖之远,依然对国家大事忧心备至。

我们前面说了,刘长佑的目光并不局限于本国,对日本问题也有相当的研究。通过研究,他发现,日本这些年变化很大,尤其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实际上已经全方位资本主义化,国家发展势头强劲,早已经不是以前那个随意被西方列强欺侮的弱国了,更不是以前清廷眼里的学生和藩属国了。

通过日本侵略台湾和吞并琉球的所作所为,刘长佑敏锐地意识到,这个中国曾经的长期藩属国,一旦发展起来,肯定会得势不饶人,一个小小的琉球,肯定不能满足日本人的胃口。下一步,朝鲜,甚至中国本土,都是日本人觊觎的对象。

为此,刘长佑为清廷提出了先发制人的进攻性策略,趁日本羽翼未满,还没有完全起来的时候,把它打掉,彻底消除对中国及其属地的威胁。

我们看看刘长佑具体提出了什么方案,清廷又为什么不敢像日本那样赌一把。

刘长佑的具体计划是:"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而后选明习韬略、熟习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或虑来扰海滨,则东南沿海久设练军,亦自有防御之具。琉球臣民喜复疆土,必将有助顺之师。凭庙算之长,海外有截,天戈远震,四夷戟兵,朝鲜、暹罗、缅甸诸国可免蚕食,不独越南也。"

按照刘长佑的策略,日本吞并琉球的公然违背国际法的恶劣暴行,我们应该先在世界上公布日本人的罪行,让其在道义上失分,我们再攻打日本,就属于正义之战,师出有名,可以得到国际上的支持,最起码是舆论支持。

然后,再派遣得力干将,从东三省起兵,从松花江出海到库页岛,可以攻击北海道,镇着日本的北方;另派一路军队到朝鲜,扼守日本西出的门户;然后再派擅长海战的将领,率水师由宁波、定海出发,直逼日本的长崎。

如果担忧日本袭扰东南沿海的话,那里的南洋水师已经初具规模,不怕日本的侵扰。

而且最主要的,琉球的人民是愿意复国的,到时候肯定会得到他们的支持与援助,这样攻打日本之战就会毕竟顺利地进行。

如此一来,我国的威力必将声震四方,那些想打中国主意的国家就会三思了。同样,不仅仅越南可以被保住,免遭法国殖民者侵占,而且朝鲜、暹罗、缅甸诸国也可以保全。

刘长佑的这个策略,放在当时,不可谓不大胆激进,不但把进攻路线、策略考虑好了,而且就连清廷一贯忽视的国际法国际关系都考虑到了,非常有前瞻性。一旦实施成功,中国的国运有可能产生新的变化。

那么,清廷对刘长佑的这个策略的什么态度呢?

光绪七年九月十七日,也就是1881年,刘长佑把这个《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上奏给了清廷。

可惜的是,刘长佑的建议遇到了日薄西山的晚清时代,清王朝的当家人哪有心思去考虑这些对他们来说还是很遥远的事情呢?自然是被搁置了。

刘长佑计划的有利条件有以下几个。

当时清王朝面临的情况是这样,左宗棠刚刚收复了新疆,可谓士气正盛,清廷也长长地出了口气,但打仗是要花银子的,虽然收复新疆的军费大部分是左宗棠自筹,但清廷实际上也花了一部分。

再者,洋务运动搞得正热火朝天,无论在装备先进程度上还是数量上,清朝水师的实力都在日本之上。

当然,不利条件也很多。

首先,这也是最重要的,晚清的朝廷已经没有什么进取心了,洋务运动看起来风风光光,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大清朝的颓势,这是制度性的羁绊,当时是无法改变的。

对于琉球等地发失去,对清王朝来说,无非是化外之地,丢了就丢了,只要自己的统治不受威胁即可。

再者,国内经过太平天国战争和其它各类起义,清王朝的经济状况早已经捉襟见肘,几乎入不敷出了,根本拿不出多余的财力了。

按照刘长佑的策略,那妥妥的是一场倾尽国力之战,清王朝不敢冒这个险,万一没有打垮日本,反而把自己也拖垮了怎么办?

总之一句话,没有长远目光,没胆量,更没钱。

实际上,按照刘长佑的思路,虽然日本当时处于上升势头,但清朝的实力还在那里放着,加上这些年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朝军队的实力还在日本之上,如果尽全国之力与日本血拼一场,是完全可能把日本打残的,最起码在一定时期内,也不可能对中国或者属国造成威胁。

实际上,就算后来日本大胜的甲午战争,日本也是冒了很大风险的,可谓同样是举全国之力,不幸的是,日本人赌赢了,此后日本的国势就一发不可收拾,而清朝则一天不如一天。

所以说,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进取心,再好的策略,再先进的武器装备,都是白搭,失地赔钱,那是必然的。

可怜的刘长佑,在听到中法之战胜利后的结局时,气得直吐血,不久即病故了,时年69岁。

刘长佑去世七年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覆灭,失去了消灭日本的历史机遇,大清朝也完败了。

曾国藩曾经这样评价刘长佑:"此老胸中甲兵,吾不复能窥测矣。"

历史,就是这样让人感觉很无奈,忍不住让人仰天长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晚清四大中兴名臣——李鸿章传略
湘军名将刘长佑曾提出灭亡日本的计划
无标题
清朝最年轻的湘籍总督刘长佑,提出“灭亡倭国计划” 吓坏了当朝元老李鸿章
湘军名将之刘长佑:打败翼王石达开,主张出兵灭掉日本,以绝后患
攻陷天京后,湘军大佬们何去何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