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随笔 | 中国国际化教育的“内生性”与“主体性”

最近,应邀参加了一些以国际化教育为主题的研讨会,也一直在反思我们这些年来在国际化教育领域所做的一些探索与实践。中国的国际化教育,起步是在清末民初,后来中断了较长一段时期,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又开始慢慢兴起。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以成了中国教育面向世界与未来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国国际化教育的发展,犹如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开始,是以“全盘引进”、原汁原味的“COPY ”模仿模式为起点。IB、 A Level 、AP 、及各种英美加澳课程成为中国国际化教育的主流课程。这也是中国教育国际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经的起始阶段。


以后“引进模仿”阶段上升为“并列组合”阶段,中外两种课程、师资、教学共存并行、你教你的,我教我的,但二者互为相对独立系统,甚少整合互通,这是“物理并存”阶段。


第三阶段是“化学反应”阶段,中外课程有一定范围及内容上的整合,知识点上的交集汇合、中外教师教学上的同构互助,一些主题式探究性课程的合作交流。


第四阶段是“生物基因”层面上的“混血儿”阶段,中外在课程、师资、教学模式、评价标准己在深层内涵上合二为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也没有截然分明的中、外不同课程体系及教学差异。这种真正全方位立体式的融合(Integration ),是中国国际化教育的理想目标。


但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我们各类国际化学校,大都停留在第一、第二阶段,只有极少数在做第三阶段的探索。第四阶段的到来,首先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范式转化”(Paradigm shift ),即由中国国际化教育前三阶段的出发点——国际课程本土化向本土课程国际化转型。这一转型是中国国际化教育由外力推动促发型向内生型的根本转变。由于出发点的转变,国际化教育的根本体系原则内涵都会有变化。其内核与架构不再是外来不可改变只能遵循照做的“硬性约束”了,由本土內生发展为主,但又嫁接融合全球各种最好教育教学资源的中国国际化教育的体系、课程、师资、教材、评价、课堂模式应是中国国际化教育最终要追寻的“理想状态”。这也是中国培养有根有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合格及优秀成员的“主体性”需求。国际化教育的出发点及落脚点,都要建立在自身的认同、內生及主体性基础上,一个没有自身“智能价值芯片”作内核的国际化教育是很难可持续发展的。


“內生性”及“主体性”的确立,会使我们的国际化教育有着更自信从容的心态、更开放包容的格局,去更好地汲取、消化、整合、融合全世界优质的教育课程资源,也使我们的国际化教育有着更坚实的本土基石,真正的国际化教育不是英美或西方教育的代名词,而是中国本土教育与世界交融、碰撞、互通而內生发展的过程与结果。


本文作者 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 林敏


关注“第一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决策者是人不是神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试题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开题报告
中外学者西南交大论道高等教育与大学国际化
引进输出双向共进 产教融合同频共振
直播干货 | 卢慧文:洞见集团化背景下国际学校“管”和“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