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道德经》看世界运行逻辑:无为的真谛到底是什么?

​如果道家无为真的是一种大智慧,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被教导要去争取、去拼搏、去有所作为?是我们误解了老子的原因,还是现实世界的运行逻辑本身就有问题?我们常常以为仇善恶来定义某人或者某事,但这些定义真的是绝对且不变的吗?或者他们只是我们主观认知的局限。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道德经第二章,这一章首次提出了几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美善、无为。但恰恰是对这些重要概念的解读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我们先看第一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的解读是本片最重要也是争议最大的。先看看历史上主流的两种解释,第一种是相对论解释,这种解释认为当天下人都认识到美之所以为美食,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同样,当人们都认识到善之所以为善是不善,也就是恶的观念也就随之产生了。所以,美与丑、善与恶并不是绝对的存在,而是相互对比、相互依存的。第二种是批判性解释。这种解释基于帛书老子甲本,天下皆知美为美,恶意皆知善斯不善已,与其他版本相比,仅仅少一个之字,但意思就完全变了,变成了天下皆之美,唯美恶意。意思就是,当美作为一种标准而存在时,所有的人都会去追求这种美的标准或善的标准时,就会让整个社会极端功利,进而导致相反的结果,也就是恶或不善。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被快要被绕晕了,原址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同一维度进行对比,不仅很难区分的出来,而且还容易把问题搞得越来越复杂。为了追本溯源,下面我们先请最懂老子的庄子给我们介绍一下。理论太烧脑,所以庄子总是喜欢讲故事,举例子。关于美和善,他在奇物论中是这样讲的,他说,人们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腰部患病,甚至酿成半身不遂。泥鳅也会这样吗?人们住在高高的树木上,就会心惊胆战,惶恐不安,猿猴也会这样吗?人、泥鳅、猿猴三者究竟谁最懂得居住的标准呢?人以牲畜的肉为食物,麋鹿食草芥,蜈蚣是吃小蛇,猫头鹰和乌鸦则爱吃老鼠。人、麋鹿、蜈蚣、猫头鹰和乌鸦这四类动物,究竟谁才懂得真正的美味?猿猴把骗局当做配偶,你喜欢与鹿交配,泥鳅则与鱼礁为毛嫱和西施,是人们称道的美人了。可是鱼儿见了他们深深潜入水底,鸟见了他们高高飞向天空,麋鹿见了他们撤开四蹄飞快的逃离。人、鱼鸟和麋鹿四者究竟谁才懂得天下真正的美呢?在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认为以人道观天下,则生善恶、美丑、是非对错。为了使人向善向美,就要人为的创造一套行为准则来教化百姓。但从天道的角度观天下,则万物齐同,万物各归其所,根本用不着教化。先秦道家经典也确实没有一本是教化百姓的。所以从道家视角看,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这句话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人之道,以文识貌,以繁荣礼,以此来教化天下人,并以其美为美。然而人道非道也,以礼害道,以人害天,所以说斯恶已。为什么又说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呢?因为人知道大行于天下,世人皆以寻礼为善。然而礼非天道,寻礼非寻天怎么可以为善呢?所以说斯不善已。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凭什么说人为制定的美善标准是以礼害道,以人害天呢?我们看看庄子庚桑楚中是怎么说的,耕桑处对其弟子说,姚禹舜那样分辨世上的善恶咸鱼,就像是在胡乱的毁坏好端端的园墙,而去种上没有什么用处的蓬蒿,选择头发来梳理,点数米粒来烹煮,计较于区区小事,又怎么能够有益于事啊。举荐贤才,人民就会相互出现,伤害。人用智能,百姓就会相互出现伪诈。这数种做法不足以给人民带来好处。人们对于追求私利向来10分迫切。为了私利,有的儿子杀了父亲,有的臣子杀了国君,大白天抢人,光天化日之下在别人墙上打洞。我告诉你,天下大乱的根源必定是产生于尧舜的时代,而他的流毒和遗害又一定会留存于千年之后,千年之后还将会出现人与人相食的情况里。所以正确的做法,失去人道,复天道,合于天道,才是至美至善。正如庄子所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既然要复天道,那么天道视角下,美与善是怎样的呢?老子接着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在天道视角下,有无是相生的,无生有,有生万物,万物生长,老死后又复归于无,如此生生不息,永不停止。在这样的规律之下,不存在绝对的难,也不存在绝对的易,难和易都只是参照对比出来的,所以难易相成也没有绝对的长,也没有绝对的短长,只有和比自己短的相比,才能成其长短。只有和比自己长的东西相比,才能成其短。所以长短相形,也没有绝对的高,也没有绝对的下,有比高更高的,有比下更下的,只有在互相的参照中才有高下之分,所以高下相倾也。宫商角,直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没有脱离音色的旋律,也没有脱离旋律音调的音色,音声一起才能相和,所以音声相和也没有绝对的前,也没有绝对的后,只有在万物之间互相参照的情况下才存在前后关系,所以前后相随也。这段用的很多排比都是在阐述一个道理,万物皆可相辅相成,观察结果取决于参照系,没有恒定朴实的参照系,只有永恒不变的变化。从表面看,人道之美善是有固定标准的,实际上这个标准却是人为的、随机的。同样表表面上看,天道有无之相生是变化的,但恰恰这种变化是生生不息、永恒不变的。因此,天道之美善在于自然。自然界中的万物生长各有其规律,无需人为干预。人应当顺应自然,遵循万物生长的规律,不去强求,不去破坏,顺应万物的本性,让一切回归自然,这就是天道之美。原理说完了,接下来就是重点了,应该怎么做呢?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这一段中,道德经第一次出现了无为这个词,大部分人聊到到家,都会提到他们主张的清净无为理念,但无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难道就像有些人表面上看的那个样子,懒散度日,啥都不干就能过上幸福生活吗?这是极大的误解。我们可以结合书中另一个关键词圣人一起来看。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道德经中但凡出现清净无为等词的时候,其语境都是对圣人王功而言的。按照老子的设定,道德经的目标读者就是人主,所以道德经乃圣王之学。老子所讲的无为,其中的为指的是为政治国。无为并非指君王无所作为,而是指他们不依赖人为制定的规则来治理国家,而是顺应天道的自然法则。君王们应树立天道自然的教化,协助天道,让天下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这样虽然君王们没有以人为的方式去干预,但实际上天道在发挥作用,一切都在自然而然的成就,这才是无为的真正含义。圣王无为是为了让百姓寻天自画而有为。所以很多人读道德经,认为老子教导百姓也要无为,于是也无所作为起来,这是对道德经的严重误读。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从道德经里面读到的智慧应该是,知常不忘,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依循自己淳朴的如赤子一般的天性,勤勉有为,自强不息。那么,如何帮助百姓保持这种纯洁的天性呢?老子认为,关键在于圣王不去传授那些偏离正道的邪僻之理,这样百姓自然不会偏离自然之道。因此,君王必须时刻警惕,坚决杜绝任何可能误导百姓的邪说,以确保他们能保持天真纯朴、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这就是不言之教的精髓所在。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是最难实现的一种治国之道。因为他要求统治者具备深厚且持久的耐心和慈爱之心,时刻关注着百姓的福祉,就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唯恐他们受到任何伤害。一旦发现有害于百姓的异端邪说或事物,就必须立即予以禁止和消除。只有这样,长期不懈的保护百姓免受污染和侵害,他们才能永远保持天真纯朴的本性,无为而治和不言之教的理想状态也才能得以维持。第二章的最后,老子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不辞,说的是不言之教。简单来说就是有无相生相演,万物生生不息,天道不会横加干涉,所以圣王治理天下也不可以一直横加干预百姓自然而然的生活。生而不有,天地生万物,但并不会把万物说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所以圣王治理天下,也不应该把天下据为己有,而应该化于天下,负载百姓而不鞠躬为而不是圣王治天下,辅之以天道,而不贪天之功,为己有功成而弗居,天道化育百姓,百姓自然而然的生活,勤勉有为,富裕安康,这都是天道之功,而非人力可为。既然是天之功而非人力所为,那么圣王就不应居此大功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正是因为圣王不贪天之功为己有,不拘天道之功而成大尉,百姓才会更加拥戴自己的君王,天下才能永久太平下去,百姓的生活才能永久幸福安康下去。天道生化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繁荣万物而不依赖万物,万物的演化结果也从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占据他们。正因为天道从不以生育的万物而占据他们,所以万物和天道之间才永远不会互相背离,一切才可以永恒生生不息下去,难道圣人治理国家,教化百姓不也应该如此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汁原味的道德经是什么样子的
《道德经》81首唱道歌
精读徐大椿《道德经注》:天下皆知第二
老子道德経河上公注
《道德经》十句人生至理名言,读懂受益终生!
道德经-第二章 功成不必在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