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远地自偏:探访大埔古城村

  记得很久以前,笔者第一次去周溪河畔人境庐参观时,就查阅过陶渊明《饮酒·其五》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句。这首诗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和那种悠然恬静的心境。“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语把这种心境道破。无独有偶,笔者最近从《梅州·中国(广东)古村落》一书中看到,大埔湖寮镇古城村中有一栋叫“心远地偏”的房子,这与“人境庐”不是异曲同工吗?莫非在大埔山城,也曾有过与黄遵宪一样情怀的人?带着这样的疑问,日前笔者第一次走进了这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村庄。

  古朴建筑 美轮美奂

  那天下午,在大埔县委宣传部和当地镇村干部的引领下,我们很快来到了这个叫“心远地偏”的老屋。蔡副部长介绍说,此屋建于清初,光绪初年重修至今,目前上、中、下三堂完好,门楼朝东,属典型的客家“日”字屋(如上图)。屋主蓝朱公曾于清顺治年间在县衙当官,其副贡出身,与明末清初高僧林木陈(道忞禅师),既是同窗又是好友。蓝朱公辞官还乡建造房屋时便请林木陈题写屋名,如今外门楼上楷书字体“心远地偏” 仍清晰可见。显然,光有这些描述是不足以成为人们非到此探访不可之理由的。经过打听,果然听说了以下故事——乾隆初年以来,大埔发生过两次大地震,茶阳、湖寮等地房屋倒塌殆尽,人畜死亡不计其数,而“心远地偏”这座房屋主体连同附属的猪舍、鸡舍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于是,当地百姓纷纷议论说:林木陈公是神,“心远地偏”不倒是其庇佑的结果。从此,古城百姓凡猪、鸡发病都会到“心远地偏”大门楼上挖取墙苔作为“灵丹妙药”,据说结果也非常灵验。从此“心远地偏”也就更加名扬四海。

  “哦!”我不由得长叹一声。这就是故事,这就是乡愁!我敢肯定,这里一定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但由于初到古城村,也想看看其他地方,就未再刨根问底了。

  古城村的吴书记介绍说,村面积约4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民小组,约560户,总人口1831人,主要姓氏有吴、蓝、罗、刘,曾为县治时间长达208年之久,现之村实为古之城也,故村名有“古城”之称。据说全村大小祠堂中有县级文保单位1处,特色民居22座。村祠堂等建筑物有二三百年历史,其中既有客家民居特色,又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谈话间,我们已经来到承祜堂。这里如今是古城村老人活动中心,在二楼一间房子的墙壁上挂满了当年申报古村落、或是县里组织摄影比赛时拍下的各类建筑和民俗活动照片。承祜堂表面看上去是个现代建筑,里面却大有玄机,因为它的主人,是明朝进士吴与言,而这座府邸是他担任正四品官时兴建的。笔者看到,承祜堂门楼用花岗岩砌筑,八字敞开的大门与衙门开门方向相同,象征着吴与言的昔日地位。一对石狮雄踞于门楼内,工艺之精湛让人叹为观止。而更让笔者好奇的是门口的两匹石马,心想:在那样一个年代,居然没有被破坏掉,这其中一定有耐人寻味的故事,后来终于从有关资料找到了答案。

  接着我们来到承坤堂。它是吴氏的后人为了纪念入闽始祖吴承顺及其子吴坤修建的,门前有口面积约一亩多的水塘,屋坐东北向西南,硬山顶,抬梁式构架,二进院落,墙体承檩,盖阴阳瓦面,屋内圆石柱支架,木桁与梁均置垫爪圆墩,并雕有狮、豹、蟹、鸟、花等图案。雕梁画栋的门楼堂皇气派,中间大门顶端“吴氏家庙”的大字雄劲有力,两旁门顶端篆书“循礼”“蹈义”四字凸显年代久远。入内一看,笔者猛然发现此屋曾重修过,且用的是新材料,并被漆以黄色,与原来的古旧色相比显得格外另类。经打听,该屋始建于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1999年10月定为大埔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还专门为之题写了“宗功永昭”横匾。尤值得一提的是,屋内的墙上并排挂了五块文广局制作的宣传文物保护的牌子。见此,笔者心中顿觉五味杂陈!

  吴书记告诉我,来了古城村,万峰楼是必须去看的,因为它是一座精美的中西合璧式围龙屋。正立面门楼五开间,门额置“清階公祠”四字;前堂屋脊上有鲤鱼吐水花、祥花瑞草等瓷雕;檐廊梁架上精美的木雕和彩绘,使得各式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漫步屋中,入眼的尽皆彩绘雕梁、纹饰木屏风和细细勾勒图案的窗户;后院的法国巴黎式西洋小楼外形呈“凹”字状。楼规模宏大,两层楼共计有50多个房间,6个客厅,走廊的柱子显得大方而秀气,柱子顶端的匠心花饰让整座小楼洋溢着西方艺术的独特风情。临走时,屋主特别提醒我们这个房子的三个特点:木雕、墙雕、沙雕。笔者对木雕有所了解,而对墙雕和沙雕却闻所未闻,听说北京的考古学家第一次到这里的时候也难以置信,因为这一技艺自清末民初就失传了。由此,当笔者走出这座大屋时又高看了它一眼。

  显然,古城村的建筑一时间是看不完的。在匆匆的行走中,笔者只能用镜头快速地记录这些牌坊和楼体的名字:崇礼衍庆、天屏唤曜、两云公祠、荣封第、垂裕堂、大夫第、奉礼堂、世科甲第、观察流芳、云林公祠、象启文明、经魁第、星唤小筑、昭麟公祠、汝水流徽、济川公祠、蓝氏家庙、云石公祠、荣封第(思文堂)、文峰耸秀、绍先楼……仿佛都在轻轻地诉说着古城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变迁。

▲吴履和进士故居世科甲第是旧时大埔县衙所在地

  地灵人杰 崇文尚学

  一个地方,之所以认定其为“中国古村落”,那里必定是地灵人杰、底蕴深厚吧。笔者一边观察着古建筑,一边向老人打听着这个村落的历史和人文。原来在科举时代,此村共出过进士2人,举人17人;民国时有5位将军及革命先烈蓝裕业;现代更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蓝公武、国家地震局研究员吴开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乐传承人罗邦龙等。在两位进士中,除了前述的吴与言(1535-1585),另一位便是吴履和(1697-1783),其乾隆18年(1753)中举,乾隆26年(1761)中进士,任河北保定曲阳州牧,80岁后告老还乡,倡建穿龙窠文武阁,书匾“湖山名胜”。他的故居世科甲第是旧时县衙所在地,在该屋的周边还可以找到当年城墙的残垣断壁。

  众所周知,大埔是梅州 “广东汉乐”传承得最好的地方,而1942年出生于古城村的罗邦龙,就是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乐传承人。他自幼研习汉乐,1969年起进入专业文艺团体,负责头弦、司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多次参加中国唱片社、各级电台、电视台的录音制片工作,饮誉海内外。

  保护利用 任重道远

  近年来,大埔的文化旅游开发实属有声有色,可圈可点。先是百侯古镇,接着三河汇城,继而大麻小留,再又西河北塘,干一件,成一桩,旺一地。“人文大埔”声名远播,“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美名不胫而走,在创建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试验区中一路高歌,独领风骚。可是令笔者不解:这近水楼台的“得月”之地古城村,咋就没有被开发成旅游区呢?!

  据悉,为保护好古镇、古村落、古民居,大埔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对全县主要自然人文资源实施保护的决定》《关于加强古民居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全县宋朝以来3500多座特色古民居进行了普查,把其中具有历史价值和建筑特点的187座列为保护单位,形成县、镇、村三级档案体系。目前,湖寮镇正认真贯彻落实大埔县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要求,加快文化名城建设,全力打造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文化生态旅游城市、最美国际休闲慢城”。

  笔者以为,古城村的开发应与仅有一街之隔的泰安楼4A级景区统筹起来,毕竟“泰安楼”只是一栋楼,如果把古城村与其捆绑,既可以扩展游客认知建筑类型的空间,又可延长游客在县城的逗留时间,促进县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有所选择,重点突破。可先把前述承祜堂、万峰楼、心远地偏、世科甲第和承坤堂作为节点,丰富其文化内涵,把连接其间的路线选择好,修筑好。二是以人为本,配套设施。把停车场、洗手间、标识系统做好,要用生态材料和复古的方法来做,尽量实现与古城风貌协调,并力争使其自身亦成为景点。三是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可引导当地百姓利用自己的民居发展民宿,要用有别于星级酒店的标准化手段,把它做成有情怀、能讲故事、让游客乐不思归的休闲院落。

  ●谢小康

  编辑:兴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泰安楼
广东及香港地区客家围屋的类型
大埔,向全世界发出邀请
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福建土楼18
汉朝-民居-坞堡
慢游广东大埔看别样风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