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余记忆|东街,西街,你还记得袁河畔的老新余吗?

记忆

提起东西街,老新余人几乎无人不知,可问起这条街的历史,真正能说得清的寥寥无几。老街就像一个充满人间烟火的剧场,每时每刻上演着居民们鲜活的故事,默默承载着几辈人的记忆。无奈时代变迁,原汁原味的老街老巷逐渐消失。如今行走在东西街上,那些年的那些故事如一幅幅水墨画般在眼前晕染开来,好像时光不曾远去……

穿越时间,遇见东西街古往今昔

曾经的新余古城图。

曾经的新余县城城区面积只有8平方公里,只有一条正街三条半截小街和几条小巷,全长1368米。那条中铺麻石块旁嵌卵石的泥石路,长度不到0.5公里的东西街,是当时唯一的一条主街,也是人们购物最集中和县城里最热闹的地方。那时的县城更像是一个大的“集镇”,各类店铺200余家,多为私人经营的粮油日杂、铁器竹木制品以及理发、裁缝等。


图为老东街、老西街的位置标注图。


原南门巷居民住宅房。



原云津街。

原进士路居民住宅房。


东西街原名正街,总名东西大街,东段称东街,西段称西街。西起新钢厂区紧接新周铁路,东连建设路,扩建后全长约1500米,宽8米。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工业飞跃发展,城内建设有移向东北隅的趋势,东门袁河边畔和新东区的居民住宅,大批建筑群拔地而起,布局疏密相间围绕县城布局开来的街巷发展到20多条。

当年新余最繁华的东街,楼下是店面,楼上是居民住宅房。


过去老东街上的茶馆。


过去老东街上的饮食店。


城区内的小五金作坊。


1984年起,东街、西街开始拆除部分危旧房,新建不少临街店面和住宅房。至2001年底,共拆除直管公房危旧房2.47万平方米,新建的总建筑面积9.58万平方米。慢慢地,老街变得越来越“年轻”……


图为袁河两岸今昔对比。


如今,东街已全无旧日痕迹,西街还未拆除的老房子纹理斑驳,座落在这种历史旧韵和现代都市的繁华喧嚣中,安静地见证着这座城市变迁。东西街上人流熙熙攘攘,蔬果生鲜,鞋帽衣物,家用杂货,下棋打牌,补鞋修伞,处处充满烟火气息,虽粗糙又鲜活生动。


老东街上热闹的商铺。


现在的老西街。


老西街沿街的老房子。

漫游老街区,追忆城市地标建筑

1973年袁河岸边的景色。


图为袁河浮桥。


傍城而行的袁河曾是划分新余城市和农村的地界,河对面的村民想要进城,主要靠一条140米长的人行浮桥渡河。老浮桥又称云津浮桥,始建于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经几次兵毁重建,解放后于1950年6月6日修复。浮桥起初时以木拼为板,以铁索贯通,并安上栏杆,行人“若履坦途”,后来修复逐渐将木板改成铁板,木船换成铁船。


整修前的孔庙。


现在的魁星阁。


袁河北面坐拥着新余文化古建筑魁星阁、孔庙。魁星阁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创建人为临江军教授叶师中,初名“采芹阁”,改名东瀛阁,清康熙十年重修时更名“文昌阁”,清同治十年(1871),知县祥安率全县士民捐资按原貌重建,改名“魁星阁”,此名沿用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魁星阁西北傍着的孔庙,由唐大历八年(773),知县杜臻创建,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孔庙历经沧桑,自宋代以来,先后修葺、增修、重修共计25次。


居民在四眼井打水洗涤衣物。


四眼井位于县城东面,东靠辊锻厂,西至周背塘,南接东街,北傍章家村。《新余县志》里记载:虎瞰山下,二泉如目,名虎瞰泉井,水不甚深,汲之不竭,清澈可口,掘井四眼,得名四眼井。


如今四眼井被杂草覆盖,很难看出原貌。

四零后记忆中的东西街 是一场场看不完的花鼓戏

七十年代,市民的文化活动除了看电影,也偶尔在街上看民间文艺表演。


坐在巷子口和老相识们聊天的傅奶奶,儿时家住袁河对岸的村子里,当年十六七岁的傅奶奶,迷上了花鼓戏,每天都要跟小伙伴过浮桥来街上听戏。如今满头白发的傅奶奶,仍把东西街当作自己的活动“根据地”。“我们小时候可不像现在,那么多新鲜好玩的东西。我们就爱听戏,可那时年纪小身上也没钱,只好想了个办法,每次去听戏就带一些新鲜的蔬菜,拿给检票的大叔抵票价。开始大叔不同意,后来看我们天天来,确实是爱听戏,便同意了。还特意嘱咐我们晚点入场,免得占了别人的座位。”傅奶奶回忆起看戏的趣事,不由得笑起来。

六零后记忆中的东西街 是一个个逛不完的店铺

解放前建的西街小猪交易市场。


刚买完菜提着大包小包的吴阿姨,参加工作后就住在老东街,一住就是二十多年。但她对东西街的记忆,从小便开始了。当时新余市最大的城南农贸市场坐落老东街,整条街形成了以农贸市场为依托的农产品、日用品等日杂商品市场。“那时家里养了一年的猪要卖了,就跟我父亲用推车把猪运到老西街的小猪交易市场去。然后就可以从西街逛到东街,一整天都不觉得累。”吴阿姨说,“街上什么都有卖,各式各样的布,一分钱两个的糖球,菜场旁的桃酥饼太好吃了,是现在怎么都做不出来的美味。现在逛街的地方多,但还是这条路上最熟悉。”


市民们依然习惯到老东街相连的小北街里买布。

九零后记忆中东西街 是一条条串不完的小巷子


东西街附近居民区多,小孩子也多。放学的时候,处处都可见学生们三两成群,而这些学生们,最爱走东西街里像迷宫般纵横交错巷子。“一有了零花钱,我和同学就在街头的油炸摊子炸上几份年糕、豆腐,边吃边穿过几条小巷去上学。天气最热的时候,巷子里也是凉飕飕的,走到阳光照不进来的那一段路,会被木头在泥墙投下的影子吓得跑起来。”27岁的胡娇一直居住在老东街上,直到高中才搬离,回忆起小时候的时光,她兴奋地像个孩子,“后来到二中上学,喜欢绕道走老东街、四眼井的路。铺着石板的巷子弯来转去的,回家的路变得有趣极了。路过四眼井时,总喜欢趴在井边往里面看,有时悄悄地扔一些小石头进去。夏天时,借井边洗衣服的居民的桶打点水洗脸洗手,冰冰凉的可舒服了。一到周末就去魁星阁玩,因为没对外开放,进去唯一的办法就是翻过二中里的一扇铁门。那时魁星阁还没整修,墙面的颜料特别容易蹭到,一不小心身上就是红红的一块。”

店主们记忆中东西街 是老街坊的人情味

楼梯间的修鞋铺子。


老西街上的铺子各式各样,场地也是五花八门。街边一个楼梯的剩余空间成为严水根的修鞋铺。腿部有残疾的他靠修鞋养活一家人,儿子在南昌读大学。来修鞋的老顾客对他已非常熟悉,“他挺不容易的,每天一坐就是一天。我在他这修鞋好多年了,鞋修得好,人又讲信用,价格还实惠。”老顾客对严师傅的手艺赞不绝口。


过道里的理发铺如今搬进了室内。


在过道里理了17年发的周阿姨,如今刚租了间宽敞明亮的房子,把理发铺从室外搬进了室内。路过的居民见着她都热情地打着招呼“呀,换地方了!真不错”。店铺不大,客人却不少,但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 “我这里理发价格便宜,大伙也认可我的手艺,有些老客人就算搬了别处,还要寻回来找我理发。”周阿姨说。



一排由木板、竹篾、混泥土建筑而成的老房子里,一群人在门口聊着天。往里仔细一看,房子里摆着好几口大酒缸,原来这是间还在营业的酒坊。周老板开这酒坊已20多年,虽一直没取店名,但靠老顾客口碑相传,在这一片也小有名气,连在外地的人也常惦记着他的酒,托人买了寄过去。这些年来,老顾客们也都成了周老板的老朋友,相邻的店家也成了老街坊,大家一起坐在店里,聊天、喝茶、抽烟。

拥挤的东西街依旧经历着风雨春秋,虽然如今越来越不被年轻人所知,但对于有些人来说,东西街不只是逝去的光阴,也不仅是照片里的简单呈现,文字中的轻描淡写。或许是过往的一笔浓墨重彩,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回忆……那么,对于你呢?

看到这里

如果你也有触动

或让你心潮澎湃

请点个大拇指

小新工资涨5分,谢谢亲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名影像|应荣宗 西街 东街 解放街
【三湘文艺】刘生发/我的平江记忆(下)
陈志民:大伙儿心目中的中山街
共话三角坪:充满味觉记忆的民国老街区
上海奉贤区庄行老街
大同记忆,08年前还未改造的大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