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7)浅析事物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浅析事物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所谓“矛盾”,就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相互连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成分、属性、方面、趋势等之间的关系。一句话,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事物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属性,是矛盾双方关系的两个方面。在这里矛盾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同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这对哲学范畴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因此,只有正确理解这对范畴,才能正确理解辩证法的深刻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论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是矛盾的主体。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了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它的运动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璧如在学校中,教与学是矛盾辩证的统一体。对学生来说,教与学的过程是解决知与非知、知的深度与知的浅度间矛盾运动的过程。既然教学的本质是解决学生知与非知、知的深度与知的浅度间的矛盾,那么教是外部条件,就是外因。而学生是教与学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即内因。“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师生这种内外因关系的生动写照。而对教师来说,情况则反之,教书育人则是教师职责所在是内因。须强调的教书与育人,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整体。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无论是脱离了育人的教书,还是脱离了教书的育人,都不能算是完整的教育过程。如果只讲教书不讲育人,则教出来的学生,即使是知识渊博,无所不懂,但是很有可能残缺了做人的最基本品行,甚至其心灵已出现严重的扭曲和极端的偏差。诸如马加爵、药家鑫、刘海洋等案例发生足已证实。而只讲育人不讲教书,则丢失了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不可想象的事,因为这样的方式就不能被成为是教育了。因此,教书与育人,是一个统一的属性,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中的核心。在教育工作中,既需要教书,也需要育人,二者的重要性难分高低,即时性难分先后。而侧重应引导教师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显得更为突出,总目标是努力奋斗,有所作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爱岗敬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具体说来,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爱。有爱就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优秀教师共性是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教师这个职业是名符其实灵魂工程师,是个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伸出温暖的双手,献出真诚的情和爱,扶持他们一步步长大。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每天都在做着一件又一件平凡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却连着千家万户,连着祖国的未来。应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哲理。学高为师指的是教师必须业务精炼、知识面广、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身正为范指的是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因此,教师就要为人师表,即身正方能为范。身正就要诚实正直,言行一致,语言文明,仪表大方,态度和蔼可亲,教态高雅洒脱。因此,作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与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在工作中一定要注重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已,从思想作风到生活作风,从言行到举止,从外表到心灵,都应体现教师应有的文明风度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做一个学高”“身正的人民教师。另外教师在教育具体业务方面首先要认真备课。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要求,了解学生实际,明确每节课的目标及要求,设计并写好教案。其次要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质保量地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的作用,扎扎实实地完成每课时、每单元的教学要求。再次要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要根据教学要求,精心布置作业并及时收发。批改要讲求实效,搞好讲评,引导学生及时订正错误,扎实学好每项知识。还有要认真辅导。要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热情辅导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尽力帮助他们跟上教学要求,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注意引导他们发挥其特长。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这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教师的教所提出的要求,与学生的现有的水平之间存在差距,有了这个差距才会有真正意义的教学,这是矛盾的斗争性。只有在教学的统一体中,都会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斗争性,离开了这个统一体,就无所谓教与学双方的斗争性了。换句话说,斗争性要以同一性的存在为前提。教师的教的要求,通过教学过程,在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健康成长的前提下,一方面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总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教学实践,使学生不断融会贯通。学生慢慢掌握了教师所教的,教师成功地培育发展了学生,消除了原先存在的差距,矛盾双方实现了转化,达成了统一,这是对立统一中的相互转化。当然矛盾并不会消失,而是会转化为新的矛盾,学生会产生新的学习需要,教师也会提出新的学习要求,于是开始新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由此看來并广而推之,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哲学范畴,具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差异。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须特别补充理解三点:第一,有矛盾就有斗争,这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第二,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差异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第三,不要把哲学范畴上讲的“斗争”看成归结于仅仅是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看成限制于敌我之间范围内的对抗和冲突。如从这三点出发就可正确理解毛主席青年时代(1917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奋斗自勉》就明白无疑了。主席是从探求人生真谛入手,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开拓了人生真谛的斗争哲学思考,经历了一个反复筛选、精炼的过程,并导引出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本质的新的追求。其人要用最简洁而通俗的斗争语句的变形——奋斗,来克服任何恶劣环境和条件,不断奋斗,直至成功,是一种积极,乐观,不畏困难的、不畏强暴势力精神,是坚持斗争哲学的体现。

另外须侧重理解­,虽然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与斗争,但具体的矛盾斗争形式却是多样的,体现出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斗争的形式和矛盾斗争的性质辩证统一的,矛盾斗争的形式决定于矛盾的性质和矛盾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因此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一般说来,对抗性矛盾要通过对抗的斗争形式去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则要通过非对抗的斗争形式去解决,敌我矛盾要用专政的办法加以解决,而人民内部矛盾则只能采取民主的方法加以解决;由于矛盾的具体表现及其所处的历史条件的不同,矛盾斗争的形式又是灵活的、多种多样的。同是对抗性矛盾,由于条件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对抗斗争形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某些对抗性矛盾可以采取非对抗的斗争形式加以处理;同时,虽然矛盾的性质决定着矛盾斗争的形式,但矛盾斗争的形式也会反过来影响矛盾的性质,如果用对抗的斗争形式来解决非对抗性矛盾,就有可能激化矛盾,成对抗性矛盾。所以,正确掌握矛盾斗争的具体形式,对于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是非常必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70年学习毛主席《矛盾论》的心得体会 || 作者 潘涌昌
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成考政治联系和发展汇总(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